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名师殷玉波:我与数学欣赏

殷玉波 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2022-07-17


本文发表在中数参2014年第4期,同年9月被中国人大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开号宗旨:为数学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研究的平台,既关注高中数学解题研究,也关注教法和学法研究。

文卫星,上海市特级教师。践行“生态课堂”,做到“两尊重”----即尊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两个度”----思想(哲学或数学)高度和文化厚度。

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
专著(代表作):《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2009)、《文卫星数学课赏析》(2012)、《挑战高考压轴题高中数学精讲解读篇》(1-10版,2009-2019)、《上海高考好题赏析》(2019)。
近年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新疆、宁夏、安徽、山西、重庆等地师生讲学。
   欢迎朋友们来稿!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特别欢迎原创文章。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文责自负。投稿邮箱:      wwxwxh@163.com



殷玉波,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有高考备考和数学文化与数学美。2009年至今,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70多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我与数学欣赏

殷玉波(河北保定三中)

我第一次见到数学欣赏这个名词是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1-2期,当时第一篇就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与柴俊博士合写的文章《欣赏数学的真善美》,我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每天都看,里面的很多内容几乎能背下来。看了张先生的文字,我激动和惭愧。激动的是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美好,惭愧的是我所教的数学是死的,张先生的数学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所以,我要努力,开发数学中蕴含的真善美,体会欣赏数学的真善美,赋予数学生命与活力。

在随后的几期中陆续刊登了几篇,每篇我都认真学习。后来,大概是2010年10月,我去北京的火车上,突发灵感,写了一篇《欣赏椭圆》,得到张先生很高的评价,后来一直默默努力,学习、思考和写作,到目前已经发表了几篇。数学欣赏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乐趣,我愿意把我的个人体会介绍给大家。

1.什么是数学欣赏?

欣赏的中文含义是领略、赞赏、观赏、喜欢,还有佩服。包含着一种在喜好、倾慕的前提下愉快、积极的接受、沉浸并享受某种客体(或对象)的情感。可见欣赏是一个与主观意识和心理倾向紧密相关的概念。

数学欣赏的概念在实际语境中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些。经过几年的学习思考,我个人更认同张景中院士的观点。什么是数学欣赏呢?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数学欣赏是教育数学的一部分。教育数学是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早在1995年提出来的一种思想,其目的就是把数学做的简单一些。张院士说,“把学数学比作吃核桃,核桃仁美味而富有营养,但要砸开才能吃到它。数学教育要研究的,是如何砸开核桃吃核桃,重点在教育。教育数学呢,则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种,让核桃更美味,更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重点在数学上。简单地说教育数学就是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宜于教学和学习,是教育数学为自己提出的任务。”

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宜教育和学习,这些更多的是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任务。中学老师们主要是把数学大师们开发培育的优良果实进行深加工,加上辅料、增加一些地方特色等,使得老少咸宜,更有利于吸收,这应该是数学欣赏的目的和任务。

还可以理解成,数学大师们就是花匠,负责哺育改良花的品种,中学老师不一定会种花,但是要会卖花。要把这些花卖出去卖得好,最好会赏花,知道这些花美在何处。如果还会插花,那么你的花一定能卖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数学欣赏的目的之一。

总之,我认为数学欣赏就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变成教育形态的甚至具有艺术形态的数学。

2.数学欣赏要欣赏什么?

在数学中,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欣赏的对象呢?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数学是一门很有意义、很美丽、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科学,从实用角度讲,数学遍及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文学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也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内在气质,达到文学性的方面,达到一定境界后,也能体会和享受到数学之美。数学既有文学性的方面,也有应用性的方面,我对这些都感兴趣,探讨它们之间妙趣横生的关系,让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

   可见,在邱先生来看,数学具有真善美三个层次的表现力。数学之美具有简洁、生动、应用性等特征,数学之美渗透于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模式中。

3. 什么是数学的真善美

朱光潜说万事万物都具有真善美。真是指科学性,善是指实用性,美是指美感。所以所谓数学的真,就是数学的真理属性。数学的善,则是指数学的应用价值。至于数学的美,则是数学艺术价值的一种体现。

  4.如何进行数学欣赏

张奠宙先生说:欣赏, 是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教育则是为了欣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真善美。数学教育缺少了“欣赏”环节,使得许多人无法喜欢数学,以至厌恶数学,远离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数学欣赏?

张奠宙先生进一步指出,欣赏数学的真善美大致有以下途径。

  * 对比分析, 体察古今中外的数学理性精神;

  * 提出问题, 揭示冰冷形式后面的数学本质;

  * 梳理思想, 领略抽象数学模型的智慧结晶;

  * 构作意境, 沟通数学思考背后的人文情景。

以文《欣赏椭圆》为例。文中主要说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从开普勒到嫦娥飞天,欣赏椭圆应用之美;——善

(二)  从外形欣赏椭圆,感受椭圆图案之美;

(三)从学术形态欣赏椭圆,感受数学之理性精神;——真

(四)从教育形态来欣赏椭圆,感受美能启真。——美能启真

其中(一)、(二)两方面主要介绍了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椭圆,是真实的椭圆,感受到椭圆实实在在的美,但是这样的椭圆没有思维的介入,不是数学上的椭圆。所以,在第(三)部分通过对比三种椭圆的证明,欣赏数学中的椭圆,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对比还发现用解析法证明非常简单,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原因,查找证据,得出“对比三种证法,不能仅仅满足于证法3的简单,应着重欣赏其背后蕴含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意义。”这样就把解析几何的意义也揭示了出来。

后面的美学设计,就是课堂实录。在推导标准方程过程中,突然发现式子是整式,而且很对称,符合美学标准,而标准方程是分式还不对称,为什么还要化成标准形式呢?于是就产生了文中的对话。

这段对话也给了我巨大的启发,正如丘成桐先生所言:数学之美渗透于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模式中。数学的美其实也蕴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

5.我与数学欣赏

我与数学欣赏从2010年开始结缘。经历了几个春秋,我也做了很多努力,有很多探索。我认为数学的真善美不能仅仅用来欣赏,更要有发现美、呵护数学美的心灵。

以下几个方面的个人思考,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5.1并不成功的数学欣赏课

当初开设数学欣赏课有两个想法,一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再就是看看学生的反映。当时正好教高一,有时间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初步计划每周上一节,每个学期上四节,边学习,边总结。

第一期(高一下学期),我主要是和学生一起学习杂志上的文章,我把这些文章复印后发给学生们,课上一起讨论学习。学习文中的例子,体会其中的数学意境,分析其中的数学意义。讨论也是以文章中的例子为线索,模仿文中的例子自己构造一些事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但是,很艰难,多年的机械的数学解题训练,学生的大脑几乎僵化;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人都是带着作业去的。由于一些内容与考试无关,与他们的学习内容无关,所以他们就一边听我讲,一边写作业。就这样,第一期上了四节课就草草的结束了。

第二期(高二上),这一期又上了四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自主研发,用真善美的观点直接与学生的实际问题接触,发生碰撞,看看能不能撞击出火花。这次有一定效果。举例如下:

通过与学生一起学习我也很受启发,数学欣赏不能为了欣赏而欣赏,必须源于现实生活,用于课堂,这样学生才会真的喜欢。

以上工作,对于数学欣赏来说,是很肤浅,虽然功利化倾向严重,但是毕竟有了一些起色。

第三期(高二下),只上了一节课就被迫停止了。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这时候我和学生们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次上课就是一个题目:在数学上有很多“规定”,为什么要这么规定?难道是“约定俗成”还是“别有用心”?请举例,并说明理由。

这个题目切入点很好,张先生说数学欣赏就是欣赏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的真善美,这个题目就是想把其中的理性思考揭示出来。再有这个题目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因为经常有学生对于“规定”的内容不理解,解题时经常犯错误,甚至有的内容老师们都不理解,这就给数学的理解和解题带来很大麻烦,甚至还有的学生想自己规定一些内容。

虽然这次只上了一节课,但是已经把大家调动了起来,课后很多学生找到我谈自己的见解,都很有见地。

在开设数学欣赏课的同时,数学欣赏已经融入了我的课堂。从文7,文8中既可以看到师生对课程的开发,也可以看到数学欣赏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

5.3  数学欣赏的几个注意问题

数学欣赏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平台,是一线老师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方向,这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笔者通过切身感受,认为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储备:

5.3.1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数学功底;

我是一直抱着数学欣赏必须走进课堂,数学欣赏必须站在高考之上的想法来研究数学欣赏的。

以《简易逻辑欣赏片段》(文3)为例。刚开始是改写中数参2010年12期《人人都要讲道理》一文,主要是看到这篇文章不够生动活泼。当时正好刚讲完这一章,上课时给学生开了一个“迟到并且来晚”的玩笑,发现这个玩笑与有点相像。在这里运用逻辑的思想,把学生一直都出现的类似的问题说清了,认识到逻辑的力量很大。再有,绝大多数老师把这部分当做知识点来学习,只熟悉怎么考,认识深一点的,在解题的时候会运用充要条件来分析问题。但是教材的真正目的,肯定不只是对逻辑现象的总结。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研究、改写。

第一次我结合教学实际把文章写成“人人都要学点逻辑”。但是这并没有跳出高考的包围,也没有对逻辑知识很好的很全面的理解,甚至发生错误理解,张先生的评语是“文字流畅, 可读性强。但是文中 “复合命题”的否定和命题的否定有根本区别。尤其是文章没有提到量词,任意选取一个, 存在一个, 是很遗憾的。简易逻辑不简易,作者需要仔细思考。”

我仔细研究张先生的评语,看了很多书,书上对这部分的介绍也很少。我就在整个高中数学的系统下思考,对量词和充要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避免对逻辑知识的介绍,改写成“简易逻辑不简易”,但是对逻辑知识掌握还是不够准确。这次张先生给我梳理了思路,并且举了很多例子,帮我开阔思路,还鼓励我说“修改稿较前有进步, 但是离开“欣赏”还有距离,欣赏时一定要有人文背景,也就是讲故事。文章开头用迟到、晚来,我觉得很好。可是,这违反了简易逻辑的哪一条?这好像在逻辑上没有错,请考虑。简易逻辑不简易,全文中的逻辑内涵需要仔细琢磨,认真学习, 不可含糊。

请你开阔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找故事, 再联系到数学问题。不要着急, 是一个思考学习过程。切忌把文章写成逻辑知识介绍。”

结合这次的指导意见,我努力学习一些美学作品和文学作品,大力改造原文,努力突出人文意境。但是这次还是没有打通数学意境与人文意境的联系,只是在数学之外下功夫。

最终张先生的评语是“原文还是很差。鉴于中学老师能够跳出“高考”桎梏,就很不容易,应予鼓励。所以我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仔细揣摩这句话,我认识到本文的价值,就是跳出了高考的桎梏。从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张先生对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关切之情,和对年轻教师的关爱之意!我深受感染和鞭策。

我与张先生并不认识,所有交往都是通过《中数参》为媒介。反思与张先生的交往,每次都给我很大启发,也让我内心感到很温暖。通过这几次交往,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欣赏的前提是对数学知识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认识,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在一定层次上进行欣赏。

  5.3.2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的科学,所有命题必需由三段论证的逻辑方法推导出来,但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而不是数学的精髓。大部份数学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分别在那里?

丘成桐先生认为,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参见丘成桐《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数学老师不怕做题,说话也很有水平,但是怕写。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相差很远,如果还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就更难了。其实,写东西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只要坚持多看,坚持多写就能写好。除此之外,还要留心,用心,注意同一件事别人是怎么遣词造句的。总之,从模仿开始,不断练笔,不断积累。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之外,我还向语文老师学习。每次写完文章,第一个读者就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当然这个语文老师要认真,有一定水平,最好还年轻,因为年轻的能看懂数学内容。我每次找到他们总是先说,不要看具体内容懂不懂,先看布局谋篇,再看语言表达,然后再看能否看懂具体内容。在文《简易逻辑片段欣赏》中提到“数学欣赏超越了简单的理解和求证的过程,是一种融会贯通之后淋漓尽致的快乐甚至幸福.”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看了本文之后说的话。这句话也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真挚感受,也是我研究写作数学欣赏类文章得到的真情实感。

还有一位语文老师,看了我的文章之后,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不只是对里面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乃至对“做学问”的认识。直观上感觉头脑受到了某种激发、洗刷。这让我想到“冰山一角”的理论,看上去是一个个独立的山峰,其实在深层上它们是一一相连的。一般的人只能认识到这或者那儿是什么山,高明一点儿的人会告诉你所有山的名字,而您告诉了我那几座冰山其实是一座,还告诉我通往山顶的路充满了快乐!”   

当然这是他们谦逊的话,恭维的话,真正的是我与他们接触,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有很多数学意境,要经过与他们讨教、学习才知道是否合适。

  5.3.3最好懂得一定的历史(包括数学史)

2002年8月20日,丘成桐接受《东方时空》的采访时说,“我把《史记》当作歌剧来欣赏”,“由于我重视历史,而历史是宏观的,所以我在看数学问题时,常常采用宏观的观点,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我也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说,历史使人有高度,数学使人有深度,如果二者结合,那么你就会天下无敌。我们不需要天下无敌,只要自己看问题有一定高度就好。

我个人非常喜欢历史,尤其喜欢中国近代史,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而且是反复看,揣摩政治家如何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军事家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实很多老师喜欢历史,可能只看一些历史故事,缺少联系起来看问题,历史的看问题。我还喜欢数学史,从2003年秋季开始,我每年都要给学生开设数学史选修课,自己查找、整理资料,力求对学生数学学习有一定启发,对自己教学有用。几年坚持下来了,有很多收获。

  5.3.4有一些美学常识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谁能给我们一双慧眼呢?我认为学一些美学知识,掌握一点美学的分析方法很重要。我刚刚看到张奠宙先生的《欣赏数学的真善美》一文时,我就想什么是事物的真善美?为什么张先生要说这个反映了数学的“真”,那个反映了数学的“善”?等等。说什么也想不通,内心很痛苦。想不通没关系,先从模仿开始,动手做起来,慢慢积累材料,慢慢筛选。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语文老师桌案上朱光潜的《谈美》,爱不释手,每天有时间就看,很受启发,还写了很多学习体会。

中学数学教材曾经饱受批评,枯燥、乏味、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等。目前的课标教材虽然想尽办法,进行了很大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教材中成品太多,发现太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其次,割断了数学与文学、哲学、艺术等的联系,使学生见不到各个学科间的联系与相互为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善”.自然地,也体会不到数学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美”.把数学的真善美隐藏起来,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丧失对理性追求的兴趣.

事实上,不仅中学教材饱受批评,中学老师的课堂也有很多诟病,很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到高考上,我认为是不对的,其实应试没有错,错在不能搞应试教育。我们无力改变高考,却能够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有真善美的课堂,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园。

下面一段话是学生对数学欣赏的肯定:

殷老师:在你没有给我们授课之前,还不曾知道数学是那么的美妙与神奇,还可以以欣赏的眼睛去学习数学。学数学不仅要学,还要学习她的内涵,她的美,她的用途,现在的自己越发的感到数学真的很美,锻炼自己的思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因为最难以捉摸的往往是最美的。

很多学生有类似的看法,所以无论对于教材还是教法,数学欣赏都大有可为!

  5.3.5在数学之外寻找灵感

数学欣赏要有灵感。灵感来自哪里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课堂;二来自现实生活。来自课堂,来自学生,这一点需要老师有欣赏的意识,善于发掘;来自生活,就是要会在数学之外做文章。朱光潜先生说: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丘成桐也说,文学家为了达到最佳意境的描述,不见得忠实地描写现象。数学家为了创造美好理论,也不必依随大自然的规律,只要逻辑推导没问题,就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不少伟大的数学家,以文学、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气质,与古人神交,直追数学的本源,来达到高超的意境。

老师们也都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如文7),这里不在赘述。

6.4数学欣赏对教学的启发

数学欣赏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数学,喜欢数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数学欣赏也是一种意识,一种爱的意识,而且这种爱可以传递。下面仅举一例:

高三复习简易逻辑,一天我去上课,发现班主任在训斥学生,我看到学生们面有不悦,怕影响学生情绪。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安慰学生几句,说几句“老师都是为了你,大家要努力”等等,这样不疼不痒的话根本不起作用,还可能勾起更多不好的回忆。

我灵机一动说,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把这道题做一下: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否命题“如果你恨一个人,就不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学生们都笑了,于是整节课非常顺利的完成。当时正值教师节来临,有一位学生赠给我一本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扉页上写着如下一段话:您是我见过的最有个性的老师。一年以来,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多的是一份做事的态度,做人的准则。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学数学;高中,我们领略了以数学为主题的文章的魅力;高中,我们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能动性和自主性。您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学生的认可是对数学欣赏的最大鼓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参考文献[U1] 

1.  张奠宙,柴俊 欣赏数学的真善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10,1-2,

2.  殷玉波  欣赏椭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11,1-2,8-10

3.  殷玉波  简易逻辑片段欣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0,6-8

4.  朱光潜  谈  美「M」金城出版社,2006-9-1,

5.  丘成桐  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J」网络

6.  张景中  走进教育数学系列丛书总序「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1,1-11

7.  殷玉波  指数函数引入片段欣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13,3,57

8.  殷玉波  绘声绘色绘数学,数学通讯「J」,2012,5,63-66

9.  黄秦安,刘卓达,聂晓颖  论数学欣赏的“含义”、“对象”与“功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欣赏问题 数学学报「J」,2013,1,8-12

 



  

    

河北名师殷玉波:基于数学文化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及运用

河北名师:简易逻辑欣赏片断

河北名师殷玉波:欣赏椭圆

文卫星:引导学生欣赏与发现数学美 ----以极限教学为例

“初见数列”教学设计和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  ——“数学写作指导1”教学设计及思考

高中数学小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写作之初见建模”教学设计及思考

“数学写作——实战篇”教学设计和思考

江苏名师渠东剑:启发思维重于诱导结果

江苏名师渠东剑:看重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

2016年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浙江名师祝敏芝:为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而设计

名师渠东剑:关于“导学案”的冷思考

江苏名师孙四周:现象教学与HPM----全国第七届HPM大会报告

HPM视角下的平面解析几何引言课

文卫星:解析几何引言课教学实录

有为的青年教师何睦: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理论探析与教学思考

有为的青年教师何睦:高中数学章节起始内容的价值及其实现

浙江名师李昌官:数学证伪教学与数学教学的优化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杭州市初中数学核心组寒假微课学习八年级第26课

江苏名师渠东剑: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质量评价探讨

江苏名师渠东剑:课本例题的理解与教学

浙江名师任伟芳:问题链数学教学研究的缘起、实践与愿景——唐恒钧教授访谈录

江苏名师缪林:自我修正促进师生共进----“两直线交点”教学修正及体会

高三数学专题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极限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019年上海数学试卷评析与复习启示

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3卷评析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1卷理科试题评价

能力立意驭繁致简  素养落实龙跃云津----2019年天津高考数学理科卷赏析

江苏名师渠东剑:素养视角下的2019年高考数学江苏卷分析
江苏名师渠东剑:素养视角下的2019年高考江苏卷分析江苏名师渠东剑:素养视角下的2019年高考数学江苏卷分析

文卫星:关注思维的临考前复习

江苏名师:过渡时期的高考数学备课探讨

浙江名师:一类二元二次不等式问题及其解法的本质探析

山东名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聚焦开放命题趋势

浙江名师: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问题

运用思维导图解2018年江、津、沪数学高考压轴题

江苏名师缪林:基于提升数学素养的高三数学复习----“数列综合运用”教学案例及感悟

有为的青年教师何睦: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现状及教学思考

有为的青年教师何睦: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价值的实现----基于教学实际的视角

有为的青年老师何睦: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研究----以“不等关系”教学为例

有为的青年教师何睦:有效的高中数学章节序言课教学----基于樊亚东老师录像课“不等关系”的研究

全国第六届高中数学比赛一等奖:立体几何序言及点评课

引言课经典文献:立体几何引言课

李昌官博士:为发展学科一般观念而教

博士、正高李昌官:问题背景及其创设 

年轻的正高吕增锋:“微专题教学”与“学历案”的融合

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石志群:数学理解,理解什么?--“理解的数学教学”刍议

林运来:新时期数学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南师大博导喻平教授:数学关键能力测验试题编制:理论与方法

林运来:在阅读中求发展

石志群:基于“大背景”的章单元建构框架及实施建议

高考数学好题赏析----用数量积定义巧解高考题

高考数学好题赏析

覃义超:“求椭圆的离心率”解题教学课例

促进全面发展,落实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改革----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对数学课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不用法向量求二面角大小的简捷方法----原文刊载《数学通讯》2013.11-12

云南“万名校长培训项目”讲座连载:人数学课中多些文化气息--21年前发表《中学数学》,被人大《中学数学教与学》转载

学科育人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以数学教学为例

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Ⅱ卷第21题5种解法及本题的源与流

2019年全国Ⅲ卷第12题3种解答

2019年全国数学Ⅲ卷20题7种解法

20年前学生“章末小结”选

指导学生写章末小结的方法与体会

学科育人:向数学的真善美走去

数学育人就在不经意之间

2019年高考数学Ⅰ卷理科第21题解答即推广

2019年江苏高考第23题解答

2019年江苏高考第20题的源与流

2019年江苏卷第20题(2)第②文解答

2019年江苏卷第20题(2)第①问解答

2019年江苏高考数学卷与全国Ⅰ卷对比研究

2019年江苏卷19题(3)的4种解法及延伸

3用“思维导图”解2019年江苏第12题

用思维导图解2019年浙江卷第10题

2019年浙江压轴题探讨

2019年天津理科第20题赏析

用“思维导图”解2019年全国卷Ⅰ第20题

用“思维导图”解2019年全国Ⅱ卷第21题

一题一诗:高考数学题赏析--条件结论细分析

一题一诗:高考数学好题赏析3---形胜数一筹

一题一诗:高考数学好题赏析2--深入思考算两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