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新品牌能走过一个 10 年?在我们看来,能走过 10 年不仅意味品牌有了立身之本,也意味它在品牌、商业、组织管理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因此,品牌星球推出了专题《10》,报道正在经历 10 这个阶段的品牌,以此记录中国品牌创新最重要的阶段。专题《10》的前两期,分别是创立于北京的「梵几」以及创立于上海的「内外」,第三期则是来自深圳的「gaga」。gaga 的「10」阶段非常特殊。线下餐饮往往以营运为核心,很少会讨论品牌构建这件事,但 gaga 却是其中的「异类」,还找到了一条不同于零售品牌的路径去构建自己的品牌叙事,而这也是品牌星球对 gaga 最感兴趣的地方。
2020 年 12 月,gaga 为 10 周年品牌升级而撰写的一篇推文,阅读量意外地超过了十万次。这既不是一个设计好的营销推文,也没有做引导分享的裂变活动,只是在介绍 gaga 十周年所做的视觉升级。这像是一次面向用户的「述职」,却获得了非常多的主动转发。gaga 品牌团队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则是感谢,没想到有这么多的人在关心着 gaga。当天,公众号后台涌入很多深圳用户的回忆和祝福,说过去十年里很多人生故事都在 gaga 发生,祝她生日快乐。线下连锁餐饮品牌似乎很少有这样受关注的「殊荣」,或者说拥有这样一种和公众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人们和餐饮品牌的联系往往既强又弱——强在「吃」是一个高频需求,你会为了记忆中的味道不断回去一家餐厅;弱又在于连锁化的餐饮品牌,很少能像零售品牌一样,通过品牌表达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和用户发展出超越消费本身的深层联系。进入第二个十年的 gaga,在品牌动作上越来越「不像」一个餐饮品牌,不论是和 ABCD 合作的视觉 VI 升级,还是和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联名合作,抑或是推出的第一期 Mook 《gaga-ism》……gaga 在发生有趣的变化。同时,gaga 也开始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成为一个以餐饮为入口的生活方式文化品牌,希望把闲暇精神和休闲文化带到中国人的日常中。● gaga 近年做了很多「不像」餐饮品牌的动作
与此相伴的,则是行业对于 gaga 的很多困惑之处。成立十二年,gaga 公开对外发声并不多,同时 gaga 的业态综合且特殊,这导致大家对 gaga 似乎总有些看不明白:「gaga 到底是做什么的?」、「是鲜果茶饮品牌,还是西餐厅?」、「是深圳的 Wagas 吗?」……以这些问题作为起点,品牌星球踏入了 gaga 深圳总部的办公室,和 gaga 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进行了深入对话。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设法找到了三条互相交错的线索(三个章节),尝试去立体地解答「gaga 是谁?」。▍第一章:以美食为舟,通往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这是 gaga 在很多地方(推文、杂志、品牌书)都用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最为关键的一个理解——「美食」其实只是路径,想要通往的真正目的地是「生活」。gaga 不是一个典型的餐饮集团,因为 gaga 本身的追求既非生意,也非餐饮。如果是那样,我们今天看到的 gaga 或许会是一个更昂贵更专精的西餐厅,追求餐饮语境之下的评级(比如米其林三星)。相反,创始人冯敏创立 gaga 的原点,以及团队创作欲望的核心,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分享美好生活」。其核心指向的是一个综合的「生活方式品牌」,而「餐饮」则成为了她的承载形式。gaga 并不是在近年生活方式品牌大火后才想要做这件事,如果回看 gaga 的创始故事,会惊讶于这颗种子埋得如此之早。「从第一天开始,就是想做生活方式的。」gaga 创始人冯敏说:「我觉得 gaga 真正的好,就是因为生活方式的理念以及(相应的)业务结构,从第一天坚持到今天,甚至我认为未来也不会改变。」gaga 的起源故事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冯敏在一次国外旅行时,看到了 Sangria 这样的饮品,从而想到了鲜果茶的雏形。但更重要的是,冯敏想要创造的并不只是鲜果茶这样的产品,而是一个城市中可以休闲的「第三空间」,也就是国外「Cafe」的概念。● gaga 在深圳蛇口的社区店型「garden」店「Cafe 其实并不一定是指咖啡馆,甚至不一定要喝咖啡。Cafe 代表了一种让人放松的生活方式,一个城市里的相会点,就像老友记中的 Central Perk Cafe,大家可以在任何时候在这里相聚。」冯敏这样描述。冯敏在创立 gaga 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餐饮人,她此前在商业地产和高级酒店领域颇有成绩。因而创立 gaga 的动机反倒很纯粹简单,更像是跨界去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想要做一家小店,将她游历世界各地看到的有意思的、美好的事物带给人们。没想到,这个想法在深圳获得了极大的认可。2010 年的深圳市场选择不多,这样一个具有美感,又休闲轻松的西式空间是非常稀缺的,而 gaga 开创的鲜果茶也大受欢迎,也因此 gaga 不断开出新的门店,来满足客人们热情的需求。第一个五年里,gaga 在深圳共开出了 10 家门店。很有趣的是,gaga 在当时真的如冯敏所愿,成为了深圳一个时髦的「城市相会点」:年轻的情侣在这里约会,学生放学后会在中心书城店写作业,而开到晚上的 CocoPark 店还成为了很多时髦年轻人去 club 之前等待朋友碰面的「老地方」……这也就有了开头十周年时人们的回忆和祝福。
● gaga 作为城市相会点
冯敏将 2010-2015 年划为 gaga 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此时 gaga 仍然是自由生长的状态,承载着她想要将新的生活方式带入深圳的心愿,也因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深圳这一代人共同的城市记忆。2015 年后,冯敏开始思考将 gaga 作为一个更长久的事业来做。彼时,gaga 已经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他们也同样喜欢和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冯敏看到 gaga 有潜力能从个人喜好去变成一种集体价值。在这个阶段,gaga 开始吸纳更多非餐饮界的跨界人才,并且找到了一条很特别的路径——像做一本生活方式杂志一样来做 gaga。2015 年 gaga 提炼了自己的品牌故事,并首次推出了自己纸刊报纸,分享团队所热爱的生活资讯;同时,gaga 还尝试分享世界各地的讯息。比如在公众号更新的「what we like(我们喜欢什么)」栏目,gaga 曾分享过纽约的生活咖啡馆「TOBY'S ESTATE」,还有服饰品牌「Agnes b.」,甚至是酒店品牌「Ace Hotel」的故事。同年,著名的生活方式杂志「KINFOLK」中国版刚创刊不久,冯敏很敏锐地找到了 KINFOLK 达成合作,成为深圳地区唯一指定的聚会合作伙伴,每季度根据 KINFOLK 给到的主题举办美食沙龙。● gaga 成为 KINFOLK 中国指定的聚会伙伴也因为这个契机,冯敏遇到了 gaga 现在的 CMO Jennifer。Jennifer 当时是 KINFOLK 中国的企划总监,和冯敏聊过一次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从 2016 年开始先以外部咨询的方式帮助 gaga 做内容表达,后来在 2019 年正式加入了 gaga。2017 年,在冯敏于深圳设计周上的一次演讲中,Jennifer 根据冯敏对于 gaga 的描述与愿景,找到了对于这一阶段的精准描述——「一本立体杂志」:「食物是我们的内容,空间是我们的排版,每一位 gaga 员工都是她的责任编辑。这本杂志涵盖设计、艺术、美食等一切与生活有关的灵感,我们构想、创造、删减,重组每一份食材,排列空间里的每一处细节,将它们最终呈现为有故事、有意义的内容。」
「一本立体杂志」,将冯敏做「生活方式」的愿景和 gaga 作为「餐饮」的实体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除了内容之外,食物、器具和空间,都成为 gaga 将生活方式立体呈现的原点,门店中的每一处都被看作是一次表达、创作的机会。在餐饮品的开发上,gaga 定期安排主厨去国外 All-day Cafe 和餐厅学习,在当地的食材和风格中寻找灵感,再进行中西融合;空间设计上,gaga 开始和海外建筑设计师和工作室合作,被 ELLE 家居等时尚杂志收录;连小的器物、选品都花了心思,比如一个咖啡杯、一个茶包都是团队在世界各地寻觅而来。很快 gaga 就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18 年,gaga 第一次走出深圳在上海开店,也首次对外进行了一轮 1.8 亿的融资。这意味着 gaga 这本立体杂志不仅面向深圳本土已经陪伴了 8 年的老用户,也要开始向全国的新消费者讲述 gaga 的故事。「立体杂志」的信息还是过于分散,进入全国市场的 gaga 需要在品牌维度有更清晰的定义,来让各地的消费者有统一的感知。进入第三阶段,gaga 开始思考其商业模式、品牌体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从随性的「分享」生活慢慢转向「定义」一种更具有号召性的生活方式。在 2022 年 1 月,gaga 首次推出了一本 MOOK 杂志书《gaga-ism》。这个名字就足够有指向性,「-ism」后缀指的是某种主义,连在一起也就是「gaga 主义」。《gaga-ism》第一次尝试去输出一种属于 gaga 的,或者说由 gaga 倡导的生活方式——「全时段享乐主义」。其封面上三个形容词:Smart(智性)、Chill(松弛)、Effortless(不费力)是对「gaga 主义」的感性描述。那么,「全时段享乐主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要理解这件事,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方式的篇章,反而要开启下一个线索——去理解 gaga 背后核心的商业模式和所服务的人群。▍第二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在 gaga 找到全时段的休闲需要
不止一个人向我们表达过「看不懂 gaga」,而第一个问题往往是:「gaga 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人说看不懂 gaga 要如何分类:到底是主打鲜果茶的茶饮店,还是一家做 Brunch(早午餐)的轻食店,或是一家提供正餐的西餐店?点开 gaga 的菜单,会看到从 Brunch(早午餐) 开始,到沙拉、轻食碗、主食,再到配菜、小食、甜品,延展到咖啡、鲜果茶、奶茶,甚至是红酒、鸡尾酒,几乎所有品类都有覆盖。● gaga 的餐品类型非常丰富
这意味着,从早上 10 点开始一直到夜晚,任何时候任何场景,来到 gaga 你都会有合适的餐品选择。这并不符合传统餐饮的逻辑。一家餐厅可能餐品很多,但大部分会集中在一大类里。并且在时间上来说,中、晚餐是餐厅的营业高峰,很多餐厅下午几乎没有营收,甚至会直接打烊休息。gaga 的特殊之处也在于此。据 gaga 门店运营负责人告诉我们,gaga 下午的营业单数和中午、晚上几乎是一样的,是一条平稳的线:「gaga 能做全时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水吧』(茶饮品)可以独立成篇,这是从正餐起家的餐厅几乎很难做到的。」「gaga鲜果茶」可能是很多人对于 gaga 的初印象。鲜果茶从推出至今,销量在 12 年间保持 gaga 全品类第一,现在一年能够卖出 250 万杯。鲜果茶的成功甚至让不少人曾以为 gaga 是一个新式茶饮品牌。在深圳,下午来到 gaga 点一杯鲜果茶,约朋友和工作伙伴见面聊聊,几乎是一种习惯。这里有一层是文化上的加成。在广深地区本就有「叹茶文化」,老一辈可能是点一壶茶,吃几盘点心;到新一代深圳年轻人这里,可能就演变成点一杯鲜果茶、咖啡,加一些小食。茶饮在广深地区天然是休闲餐饮文化的代名词,因此 gaga 虽整体风格偏向西式餐饮,但「鲜果茶」却是一个极好的连接点,广深人民理解和接纳的成本很低,也因此奠定了 gaga 休闲餐饮的基因。在 2018 年 gaga 第一次融资时,曾在新闻稿里披露当时的营收数据,彼时茶饮占营业额比例高达 70%,茶饮的客单价在 30-40 元,而轻食则在 60 元左右。到 2022 年,由于餐食增长迅速,茶饮占营收的比例已经降至 30%,也远高于普通的餐饮品牌。可以想见的是,gaga 创立这 12 年间,在很大一段时间里茶饮是重要的主力产品。「鲜果茶」也经历了数次迭代,已不只有最早期的版本,而是围绕「鲜果+茶」的组合进行了非常多产品的开发。鲜果茶之后,还开发了「碰!果茶」以及「果蔬汁」等系列。● gaga 茶饮拓展(左滑可看更多)
如果单以产品数量来看,gaga Cafe 当前菜单中的饮品(包括果茶、果蔬汁、咖啡、奶茶等)数量达到 35 个 SKU,甚至超过餐品的 30 种选择。 再观察门店中后厨的空间,负责饮品的「水吧」和负责餐品的「餐吧」也几乎是一样大的。据 gaga 表示,现在营收比例的反转,并不代表茶饮的受欢迎度减弱了。如果看出单量,饮品和过去仍是一样的,只是餐品的客单价较高、增长更快,因此在营收数字上显得差距较大。但在下午茶时段,茶饮仍然是 gaga 的主力产品。gaga 水吧的负责人 Andy 也是 gaga 的联合创始人,当和他聊到 gaga 茶饮产品的研发思路,他提到很有意思的一点:gaga 的果茶产品在调味上和现在的连锁茶饮品牌有所不同,并不会去做料的叠加,而是注重香气和风味的平衡。gaga 的所有茶饮会调用到「嗅觉」,比如在水果组合里,特意找一款香气高扬的果子搭配进去。因此鲜果茶不只是好喝,更重要的是「香味」提供了很立体的饮用体验。gaga 从不使用任何香精来构成香气,而是遵从自然主义,利用广深地区水果和茶的天然优势来进行创作。gaga 门店几乎一两个月就会有当季新饮品上市,其创新思路是,在大家熟悉的、安全的口味中,去调配一味大家不那么熟悉的水果或者茶,来提供打破常规的惊喜。这一味往往调的很微妙,不会过于让人不安,但又能让客人感受到有些不同,能够记住。比如在 2022 年 8 月,gaga 上新了一款「落日树番茄」,这是市场上第一次用「树番茄」来做饮品。gaga 将树番茄结合山竹和柠檬,汤底则是兰花绿茶,带来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口感,大受欢迎。● gaga 的落日树番茄新品
gaga 从一开始的小食、简餐,慢慢拓展到完整的菜单,背后有一个点其实是一直不变的——看起来「不正式」、「很日常」,不会让你产生一种需要「正襟危坐」去对待的感觉。即使是一些昂贵的食材,比如青龙虾班尼迪,或是安格斯牛排,gaga 在呈现上总会让你觉得很轻松,就像关键词「effortless」一样毫不费力。在 gaga 的标准店型「gaga Cafe」中,如果留心会发现每道菜所用的器具并不像西餐厅里常用的,造型大于承装本身,反而都很像是在家中会用来招待朋友的餐盘,好看之外也很实用。
● gaga 的摆盘其实非常「日常」
不管是一人食的「厨师精选沙拉」、「炭烧牛肉泡菜饭」,还是主菜类「烤春鸡」、「香烤法切羊排」,每道菜会有很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但完全不会有繁复的步骤或礼仪。食物都会被集合在一个容器中,后厨已经帮你分切好,并且几乎没有纯装饰性的食材,可以直接抱着碗吃到光盘。不过,gaga 的餐并不简单。与面上「毫不费力」所对应的,反而是背后「藏」起来的心思。gaga 很多餐品听起来平平无奇,比如招牌小食薯条、鸡翅,甚至听起来有些「快餐」。可如果吃过一次,就会发现它和印象里的并不是一回事。gaga 很少用成品配料,就像薯条并非大众印象中只需要一炸配上番茄酱即可,而是做了黑松露的调味。所配的「蜂蜜芥末酱」也是 gaga 的独家配方,整体风味几乎没有普通薯条的油腻,而是清新、平衡,有花香风味。另一特点是,每道菜看上去所用食材都很简单,比如另一道招牌「烤春鸡」,看外表会觉得似乎是自己在家按照菜谱也能做成的一道菜。可有经验的用户会知道,即使看起来区别不大,真正吃起来那种外酥里嫩的口感却很难复刻。gaga 的「烤春鸡」会首先经历好几道调味工序,再在门店现烤而成,辅以自制的香草坚果风味酱呈现,有很多独家的配方和巧思。gaga 的很多餐品都是如此,就像茶饮一样,看起来似乎仅仅是把食材放在一起,但背后团队其实做了很多精妙的调味和搭配工作。gaga 的西餐负责人 Jacky 也是自创立之初就在的联合创始人,他负责带队 gaga 所有在餐品上的研发和菜单的打磨。gaga 的餐品研发团队背景很多元,像 Jacky 此前的背景是五星级酒店的主厨,随着 gaga 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有着海外专业学习背景、甚至 Fine Dining 餐厅从业背景的人加入 gaga。在 2017 年底,gaga 在深圳万象天地开出了一家「gaga CHEF」店,这是一家「漂流主厨餐厅」,每一季会邀请海内外大厨来做一份当季菜单。不同于 「gaga Cafe」人均 100 元左右,gaga Chef 的人均定价是 280-350 元,是 gaga 旗下的高端复线。● gaga CHEF 店
gaga CHEF 不仅是 gaga 向更精品餐厅的一次尝试,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作为 gaga 在餐品上的「研发基地」。至疫情前,gaga CHEF 共推出了 5 季漂流菜单,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台北、纽约、意大利等国家的新锐主厨操刀,他们的背景都复杂且多元,在餐品上并不追求「正统」,反而是寻找一种「fusion融合」的灵感,以及主厨个人创作性格的加成。gaga 在餐品上的灵感思路是「博采众长」,从澳洲、纽约、伦敦汲取灵感,再落回到中国本地,尝试用中国食材和风味去进行重新组合。gaga CHEF 想要探索的也仍然是「休闲餐饮」的可能性,并在后期反哺到 gaga 整体的餐品出新上。空间设计是 gaga 一直非常看重的点。比起饮、食对用户来说是更显性的触达,空间是「全时段休闲餐饮」一个更隐形的承载,却决定了整体氛围的实现。gaga 是从深圳的一线商场中成长起来的,万象天地、壹方天地、平安金融中心,进入全国市场之后也遵循了同样的路径,比如上海进驻了恒隆广场、环贸 IAPM、环球金融中心,南京则在德基广场首开……基本上都是一线城市头部商场。这一点决定了 gaga 气质的基调仍然会是「精致」的,但也恰恰是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让一个能够休闲放松的空间显得更有其必要性。gaga 的放松感或许更像是「都市绿洲」所描述的感觉,在精致的都市生活中一片小小的休憩地。在一线商场选址中,gaga 其实有几个特别的「坚持」。其一是每家店都要有「外摆」,也就是户外的空间。gaga 想要给都市人一个喘息的空间,可以有意识地从密闭的商场环境走到户外,在开放环境中用餐。● gaga 每家店必须有户外空间
第二,就是大量运用真绿植。或许是因为来自深圳这样一个草木旺盛的城市,让代表自然的绿意成为了 gaga 品牌身份的一部分。绿植的使用对餐饮本身就是一种风险,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进行管理。尤其是在广深以北的城市,和气候原因有关,餐饮空间很少会坚持用真绿植。但 gaga 不论是进入江浙,还是北上到北京,尽管代价比在深圳时高很多倍,都仍然会用真绿植来塑造空间。● gaga 店中的绿植运用
gaga 旗下共有三类店型,日常 Cafe 店,主要选址在商场和写字楼附近,更多满足周边白领人群日常需求;集成 Central 店,这类是旗舰大店,是一座城市的中心店,在选址和空间塑造上更偏向周末「目的地」门店;主题店/主理人店,比如此前提到的 gaga Chef,以及新开的 gaga Coast 等,都是非标准化的特别店。● gaga 三大店型
如果说标准店是日常工作生活的一次小憩,那集成 Central 店则是周末的大休。gaga 的 Central 店,比如北京三里屯店、深圳平安店、广州太古汇店,除了提供更多标准店之外餐品,还会有鸡尾酒调酒,在选址上也会和人们的周末行程更为紧密地结合。
现在当我们再看回这一属于「gaga主义」的生活方式,似乎能够更清晰地去想象、触摸到各种细节——挑高空间里洒下的阳光,来自亚热带茂盛的绿植,美丽温暖的瓷碗,色彩鲜艳丰富的餐盘,自然主义追求品质的食材,茶香和水果香交织的果茶……从茶饮、餐品到空间,gaga 所提供的「全时段休闲餐饮」,是「全时段享乐主义」这一生活方式成立最重要的承载和实现。
而 gaga 在用餐场景上的可能性几乎是「万能」的,gaga 定义了五个时段和五种场景,包括商务白领、亲子场景、情侣约会、闺蜜下午茶、一人食等多元场景需求。● gaga 五大场景
一个人的快速工作简餐,可以选择沙拉或者谷物碗;需要在这里办公,点一杯饮品呆一下午也不别扭;逛街歇歇脚,有十几种果茶和蛋糕可供选择;和朋友一块儿来聚餐,有不错的正餐,甚至葡萄酒可以搭配;家庭出游带孩子亲子周末,也有足够的阳光和小吃……「想不到去哪儿的时候,去 gaga。」这是 gaga 的全时段享乐主义想要构建的心智。「gaga主义」的三个关键词:松弛(chill)、毫不费力(effortless)、智识性(smart),既是描述 gaga 对一种高品质、好品味的生活去轻松呈现的态度,其实也在描述 gaga 所吸引的人群的生活观。这一画像既是创始人冯敏,是 gaga 团队的每一个人,同样也是 gaga 要服务的核心人群的样子。▍第三章:「为有限的人群,提供无限的价值」
这似乎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正如上文提到的,gaga 的人均客单价并不算很高,Cafe 标准店 80-110 元,Central 店也就是人均 150-200 元。这在北京上海的西餐厅或 Brunch 店之间,甚至显得「很有性价比」,社交媒体上也有人会用「affordable可承担的」来评价 gaga。这样来看,gaga 的客群似乎并无特殊之处,和大多数这个价位的轻食或西餐店差不多。对 gaga 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 gaga 不贵周中偶尔一次,或者周末和朋友一起吃一次人均过百的 Brunch,在一线都市生活中并不少见。但 gaga 其实并不是这类餐厅——gaga Cafe 并不是一个目的地式的餐厅,做的也不是打卡类的模式,而是做日常性的复购。根据品牌官方数据,gaga 的会员人群贡献了超 60%营业额,会员复购率平均达到 35%,而普通的大众餐饮复购率在 15-20%左右。在 gaga 最高级别的会员中,最高频次的消费记录是一个月 30 天,有 23 天都来了 gaga。● gaga 真实客群的形象
gaga 的核心客群并不是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选个周末来吃 gaga,而是几乎每天都在吃 gaga,把 gaga 当作日常餐的选择。当我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搜索「gaga 天天吃」的关键词,发现的确有人过着每顿饭都是 gaga 的生活。她们有人给出了理由:「开始也觉得 gaga 贵,但想到私教课 400 元一小时,吃得干净健康菜百来块,就觉得不贵了。」还有人提到,「它(gaga)成为我的工作餐饭堂已经两年了,就是吃不腻。」当很多白领工作餐标还在 30-50 元价位时,gaga 的核心人群其实可以轻松地承担 80-100 元的工作午餐,并且作为其生活的常态。追求有品质的食材,在意饮食的干净健康,将 gaga 可以作为「家常菜」去选择。在广阔的中国市场,这毋庸置疑是足够精英的一个人群。这或许也解释了 gaga 曾统计过的一个数据——「gaga 是深圳拥有最多资产超千万用户的餐饮品牌」,以及 gaga 70%的用户都用苹果手机,拥有比例更高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且收入稳定。
当然,gaga 这个价格段本身并不算贵,「全时段休闲餐饮」的定位也让 gaga 没有门槛,这些都给予了 gaga 一种大众性。目前 gaga 小程序的注册会员数也达到了 250 万。但最核心的这群「精英用户」,无疑对 gaga 的品牌塑造和商业决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gaga 的 CMO Jennifer 曾提到一个观点:生活方式品牌的核心在于与「一类人」产生深度且长期的链接,通过他们高频接触的事物为媒介,去输出他们认可并喜爱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日本,从经济繁荣期成长起来的「银发族」有着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他们非常习惯看书和买书。因此茑屋书店才能以书作为介质,发展到空间、美学、器物等生活方式的延展。在中国,Jennifer 认为这个介质就是「食物」。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以及高频次的消费,让餐饮成为最适合拓展生活方式的原点。当 gaga 已经以「全时段休闲餐饮」的定位吸引并筛选了一批都市品质人群,便开始去将这种消费关系从餐食消费,延伸到生活方式和精神层级的内容消费。gaga 在 2022 年做了非常精彩的内容输出,除了《gaga-ism》杂志书之外,Jennifer 还推出了 gaga 的播客节目《oh!my ga》,邀请了各行各业「好品味」的朋友来做嘉宾。目前已经邀请的就有 ZUCZUG 品牌形象经理、V.O 餐厅的葡萄酒侍酒师、GQ 资深生活方式编辑、FLOW冥想的内容负责人、一坐一忘主理人、ABCD 联合创始人 Nod Young 等等嘉宾。● gaga 播客和邀约的嘉宾(左滑可看更多)
于此同时,gaga 也在活跃地和品牌好友进行联动,比如近几个月就和上海多品牌集合平台「ZUGZUC素然」、高端天然饮用水品牌「VOSS」、英国香氛品牌「祖·玛珑」等品牌做了联名。
● gaga 近期做过的品牌联名(左滑可看更多)
gaga 还有一个「gaga Table」的长期项目,以聚会聚餐作为介质去跨界链接。2022 年 gaga 曾在 UCCA 举办一场在美术馆中的晚宴,将艺术和餐桌进行连接;gaga 还会邀请不同领域的「Table Host」去举办小型的聚会活动,就像一次小型联名一样,去触达这位「Host」身边的朋友圈。「gaga 今天不是要做小而美的品牌,我对小而美的品牌定义是『为有限的人,提供精准的价值』。相反,gaga 和生活方式杂志一样,是『为有限的人,提供无限价值』。」Jennifer 说。Jennifer 将 gaga 要服务的这「有限的人群」描绘为具有「文化性、品味性、知识性、社交性」的一群人,而 gaga 要做的,是通过产品、空间、内容三个维度,去给他们提供「无限选择」,带领他们探索更广阔的生活方式图景,形成长久陪伴的关系。「这是一种为一个人群无限探索更广阔的文化和视野的创作初心,这种动机本身是非商业性的,甚至是非目的性的,但它带来的动力却是源源不绝的,这也是我认为做可持续长青品牌的关键本质。而且你看,这种动机是不是也很像杂志的创作原点?我们从第一天起就从未仅仅把 gaga 当成餐饮,而是用编辑思维在跨界思考。所以我做了播客、杂志,跨界的内容联名,以及主题新店等等,背后都是这个逻辑。」Jennifer 最后提到,只要牢牢围绕这个人群的生活方式,gaga 未来还将有很多可以拓展的方向。餐饮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推出不同定位和主题的子品牌;在餐饮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可能性,比如艺术、零售、综合业态目的地等都在 gaga 的远期计划中。▍品牌星球观点:新一代餐饮为什么要做品牌?
一直以来,国内的线下连锁餐饮多以门店营运为核心,其实很少会去尝试构建「品牌」。很多人会说,餐厅最重要是好吃,为什么需要品牌这样虚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餐饮品牌和用户之间往往只有「餐厅-客人」这一层关系,一旦用户腻了,或者有新的餐厅出现,这层关系可能就难以维系,生命周期也会更短。在 gaga 身上,我们看到最有意思的尝试,就是大胆地汲取了零售品牌、杂志的经验去做「生活方式品牌」。在品牌星球看来,这一步其实是在建立超越关系,超越「餐厅-食客」关系,去向上一层构建一种「生活方式构建者-认可跟随生活方式者」关系,以生活方式为链接,构成身份认同。当 gaga 不只是一家好吃的餐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就能够和用户建立更多的触点(比如播客、杂志、线下活动等),以及更深刻的「品牌-用户」关系。生活方式本身在于细节,gaga 的「10」仍然不像很多零售品牌的「10」,可以用一句话去总结 gaga 是谁,因为没有一种生活可以用一句 Slogan 解释清楚,反而需要用全方位的图景去描摹。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的餐饮集团中,gaga 的尝试是大胆而先锋的。在这个阶段,gaga 已经做出了超出餐饮本身的品牌探索。而品牌星球期待,gaga 会在生活方式的一次次描摹中,提炼出品牌的「精神性」,去构建出第三层的品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描绘让人们打开视野,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但品牌的精神价值却能够让人们行动,也因此有着更长远的影响力。进入第十二年的 gaga,真正想做的事才刚刚开始。BrandstarBrandstar 读者交流群主要用于交流品牌创新、DTC 和新消费品牌相关的话题,重点在于分享、交流和资源对接,后台回复「入群」即可获取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