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菜刀能不能拍蒜这事儿,我总想起我妈。
因为印象中,我妈下厨做菜,是从来不拿菜刀拍蒜的。
我家吃饺子用蒜泥都是用臼捣碎的,吃姜则是切丁,拍黄瓜几乎从来没上过桌。后来有了那种两块钱一个的拍蒜器了,我们家也常备着。
我妈不敢拍蒜的原因,是因为她大学学了个特冷门、女生尤其少学的专业,叫“热处理”。
百度一下你会知道:“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说人话,就是古代铁匠从烧铁、打铁到淬火的这些必须“趁热打铁”的破事儿,在现代冶金工业中,都必须归他们这个专业的苦逼学生们负责。
所以眼下这种钟薛高都能热化了的夏天,是他们最难熬的时刻。
学这个专业的我妈,经常跟我念叨一件事:材料的韧性和硬度是两码事,甚至二者互相矛盾、不可兼得。
一种材料如果有了非常强的韧性,能够百折而不断,它就不可能有非常强的硬度。所以“绕指柔”的熟铁、甚至现代的普通弹簧钢,如果直接拿去打刀,磨得再锋利,砍两下就立刻会变钝。
相反,如果一种材料硬度非常高,那它的韧性就一定会变差,比如钻石是这个世界上硬度最高的材料,但如果我们有办法得到一根“钻石棒”。那你会发现它比玻璃棒还脆,一掰就断。
在现实世界中,你就是没办法得到一把既百拍不断、又百切不卷的理想好刀。古今中外,天下所有的刀其实都是在硬度和韧性之间寻找平衡,你想二者兼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备几把,不要老想着“一把菜刀走天下”。
当然,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会花一些比较奇巧的心思,将硬度更好的材料放在刀刃上(既好钢放在刀刃上),而将韧性更好的材料放在刀背上。可是这种工艺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很多现代钢种无法使用这种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实在是太耗时耗力了。
所以到了现代,整体锻造在锻刀上就占了绝对的主流,连日本二战时期用的军刀都是这么流水线上车出来的,就更别说你家买的普通菜刀了。
专业搞这个的我妈,从不拿菜刀拍东西。当然,她肯定也知道家用菜刀即便非常追求硬度,一般也不会达到拍蒜一拍就断的那个程度。
但怎么说呢?毕竟脑子里有这个想法,真用起刀来,她就有点怕——万一哪把刀质量太次(或者说太好),一拍真给拍断了,刀坏了是小事,崩着在旁边听她“上课”的我,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是比较奇怪的是,我妈虽然自己是个铁杆“不拍蒜党”,却从没有打算把这个信条安利给身边人。我家里下厨的其他人,估计应该都是“拍蒜党”。
为什么这种事儿我妈只教育我,却从不“教育”他人?这道理我很晚才想明白。
比如拍蒜吧,现实中我奶奶也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我妈若真给她讲什么硬度、韧性、金格啥的她肯定也能听得进去。可如果奶奶没受过这个教育,妈妈非让她改这个她之前用了三十多年的做菜习惯,那可能就会很困难,弄不好还会闹婆媳矛盾。
为了一把即便拍蒜也未必会断的菜刀,非去教育自家婆婆,这显然是件想想就很龟毛的事儿。我妈那么聪明的人,她是不会干的。
所以,就像刀的韧性和硬度是两码事一样,你掌握的一种知识是否正确,和你是否真应该把它说出来,要求他人必须接受,这也是两码事。
康德说的好:“哲学家也没有义务说出一切的真理”。
很多时候,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也就行了。
做人有时跟做一把好刀一样,你需要的韧性和硬度之间寻找平衡,不能走极端。
而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最好先想清楚,你若是一把菜刀,此生的主业,究竟是切菜,还是拍蒜?
想清楚,然后选就可以了,任何选择都应是自由的,也都是有代价的。
可是有些时候,即便你明了了这些做刀、做人的道理,你还是没办法顺畅的行走江湖。因为这世道变化快。美国有位学者,叫汤姆·尼科尔斯,写过一本书叫《专家之死》。这本不太厚的小册子在美国学界拿奖拿到手软,因为美国知识精英们特别把这本书推荐给大众读读。那么这本书讲了啥呢?尼科尔斯说他观察到了一个要命的现象。他说,现代的美国,专家与普通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知识分子越来越被鄙视、嘲笑、不受尊重。有专业知识的人(并不是那种奉旨听差的伪“砖家”),老百姓也不把他们说的话太当盘菜。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知识的爆炸,反而开始产生一批拒绝知识却又义愤填膺的公众,他们公开指责专家们的主张“不正确”,弄得各行各业的专家们都噤若寒蝉的闭上了嘴巴。于是专家死了,反智主义风潮甚嚣尘上。那么科技最发达的美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尼科尔斯讲了很多原因,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是他暗示(也仅仅是暗示,在美式政治正确下,他不敢明说):这是美国民主过度普及的副作用。学点历史你就会发现,今天的美国人虽然号称灯塔,但美国民主真正完成普及,其实也就是二十世纪的事情——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妇女才有选举权,到了下半叶,黑人等有色族裔的民权开始得到较为切实的保障。但是民主的普及也造成了一个副作用:很多公众把他们在政治上的自由发言权与在学术上的自由发言权给混同了起来,在后者上面也要求搞少数服从多数。这就让专家很头大了。好比说,在休斯顿火箭基地,一堆火箭专家正在那儿研究怎么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突然不知哪儿窜出一个德克萨斯老牛仔,跟专家说:“你们火箭燃料烧什么液氢、液氧、硼硅烷不行,得烧煤才对!”搁在过去,火箭专家正眼瞅他一眼都算专家输。但在今日美国,情况就不一样了,老牛仔要是比较杠的话,没准会纠集一帮老哥们举着牌子、打着横幅在基地外抗议专家们侵害了他们的民主权益,没准环保组织还会愿意过来横插一杠子,把问题继续搞大。最后事情闹到国会甚至总统那儿,没准真就通过个什么法案,说以后火箭不许烧那啥了,得烧煤!当然,上述这个例子是个笑话,但本质类似的事情,的确再今日的美国时有发生,比如新旧能源选择的问题,比如环保的问题。再比如堕胎、变性这种事情,本来孩子该不该堕,一个人到底当男好还是当女好,最应该听从的是其主治医生的专业建议。但现在这些事情都不归医生管了,美国的左右派为了自己极端的政治主张互掐的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而最应该被听取意见的医生则都知趣的闭嘴了——因为乱说会被扣“政治不正确”的帽子。“美国的普通民众将政治见解与专业意见混同起来,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未来最糟糕的可能,则是二者的结合。”——这是《专家之死》一书,对当今的美国左右派同时提出的警告。我总莫名的觉得,这其实也类似一个菜刀该不该拿来拍蒜、材料韧性和硬度到底要哪个的问题。当代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有点走极端、双方都有人魔怔了。咱这儿当然没有尼科尔斯说的那种美式民主的“副作用”,可是我们也有一个摸不得、碰不得的政治正确刀刃,那就是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的问题。本来这事儿其实挺小的,广州一位主妇在家拿着大几百的张小泉菜刀拍蒜,一拍,蒜没事儿、刀断了,主妇在线联系商家,商家也挺爽快的答应换一把了——就是多了句嘴,“不建议拍蒜哦。”可谁承想,昨天有人把张小泉的CEO夏乾良老师前几年的受采访视频翻了出来。在该视频里,这位我旦法学院毕业的学长,看着脑袋不大、脖子也不粗,老板当的好好地,却非要抢人家伙夫的活儿。眉飞色舞的跟大家说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你切了几十年菜的那个方法都是错误的,你看人家米其林厨师,都是那么那么切的。夏总还透露说张小泉早多少年前就已经改良了中国传统菜刀的刀型,要跟国际接轨,还说这叫什么“消费者教育”……夏总啊,你这……这就属于撞在当下中国公众情绪的刀口上了:我中华泱泱五千年传统厨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凭什么跟法国一个做轮胎的学做菜?你这不是崇洋媚外么?什么?你还私自改了传统菜刀的刀型,要跟国际接轨?你这不是“以夷变夏”么?罪过更大了。于是又一轮舆论狂欢开始,一堆好事网友揪着张小泉质问“中国菜刀为什么不能拍蒜?”,“你到底是张小泉,还是张小泉纯一郎?”还有什么十八子作啊、王麻子啊等“友商”,则纷纷在电商平台上直播拍蒜,这两天他们蒜拍的主播手也麻了,再这么拍下去,我看蒜价怕是也要涨……你看,这帮“友商”拍的哪是蒜啊?拍的分明是张小泉的脸么!但是在公众一片舆论狂欢的背后,有些东西是靠批判夏CEO改变不了的。比如说一千道一万,刀的韧性和强度它就是无法两全,中国传统菜刀之所以切、片、剁、劈、拍、剞样样全能,那是以要定期磨刀为前提的。要不然,你以为以前走街串巷到处喊“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师傅是提供啥服务的?给手机贴膜么?是的,正如很多人讲的,我们作为消费者没有义务接受夏总的教育,买你把菜刀,还要先学着像米其林主厨一样切菜,还必须时刻牢记高端菜刀能切不能拍。我们就做个家常菜,犯不着。可是反过来想想,很多批判者非要在做个家常菜这事儿上讲什么“民族自信”“民族自豪”,非得追问张小泉“你还是不是中国菜刀”“中国菜刀就必须得会拍蒜!”……这是不是也有点上纲上线了?你不就晚上下厨给自家老婆孩子拍个蒜么?怎么还拍出传统文化,民族自信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么个破话题能吵到这份上,两边也都有点魔怔了。菜刀能不能拍蒜,我是不知道,装蒜诸位倒都是挺在行的。菜刀的拍断的第一时间,用户要退还,客服也给换了。提醒一句这款菜刀不能拍蒜,也算正常。而夏总那段“米其林怎么切菜”的视频,是早几年以前发的,跟此次事件其实没什么直接联系。所以从“危机公关”上讲,这家企业在这场风波中其实没做错什么,有点人在家中坐,刀从天上来。而若一定要说张小泉犯了啥错,也是张小泉虽然拍蒜不在行,但装蒜有点装的太过了——明明卖的是在古代也就几文钱买一把的菜刀,你非要进军什么“高端菜刀市场”,一把菜刀大几百、甚至几千的卖。在当下这个光消费升级、老百姓收入水平不咋升级的环境下,你个菜刀都卖这么贵,当然会有用户要对你品质抱有异乎寻常的想象。甭说拍蒜了,我要是肯花大几千买把菜刀,它不给我弄个“迎风断发”、“削铁如泥”、甚至“杀人不沾血”我都会觉得自己这钱花的肉疼。我知道这样像牛二碰瓷儿杨志一样苛求一把菜刀肯定太过了,但,这钱我就是花的肉疼。这个道理,跟前几天网民调侃钟薛高的“耐高温雪糕”是一样的——说一千道一万,谁让你卖那么贵呢?什么?你这雪糕撕开包装以后居然都不发光!那我肯定觉得你不值这个价,想告你欺骗消费者。而另一重装蒜,就是如今网民拿来跟他家拿上搪的那个“中国传统厨艺文化”,最早就是张小泉自己打出来的旗号。是的,张小泉以前动不动就强调自己是“中华老字号”,好像有什么独门秘籍是其看家本领,传承至今。可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冶金工艺这东西是工业时代技术迭代最频繁的、也是最考验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你张小泉作为一家菜刀厂若真有什么“传统工艺”的独门绝技,造出来的刀天下一绝、西洋所无……那鸦片战争的时候也没见我大清义勇抡着你家这口宝菜刀跟洋鬼子拼命啊……其实,所有现代菜刀的生产工艺,都是受现代科技指导、并频繁进行公义更新的。就像夏总自己说的,连刀型他们都依照力学理论给改了,要跟国际接轨。哪还有什么他们暗示的“传统工艺”啊?都是现代技术。可是就是这么一家现代企业,却偏要天天说自己“成名于大明崇祯元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李自成当年杀进北京,逼着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也有它这菜刀一份功劳。这个大棋是你自己打出去的。那现在有人非要拿着“中国菜刀就该能拍蒜!”这事儿跟你碰瓷,问你为啥“不传统”,为啥要“以夷变夏”,你是何居心?……怪你自己呗!谁让当初是你自己往“传统文化”这刀口上撞的呢?《九品芝麻官》里有个台词:“你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你这分明是反清复明!”当然,这是个有关上纲上线的笑话。可是我想,在当代中国商场甚至舆论场上,真的是有不少人在拿明朝的菜刀,割当今的韭菜。而“传统文化”、“民族情怀”这些东西,似乎也成了一把上斩朝臣、下砍庶民的“尚方宝剑”,谁用谁爽,谁碰谁死。不仅专家碰上喝粥到底有没有牛奶有营养这种事儿乱说话就要遭殃,像张小泉这样的“持剑人”,也经常反伤自身。我觉得这种情绪还是收一收的好,有事儿咱就说事儿,不就是切个菜么?扯那么多上古玄幻,啥啥自豪的,多了容易乱。就像一把菜刀,主业还是用来切菜,菜切的好、价格合适,就物有所值。至于拿它来拍蒜,究竟是“旺德福”还是“泰瑞宝”?是代表了传统文化,还是以夷变夏?本文5000字,感谢读完,最新空气不好,随便写点有意思的吧,愿您能喜欢。喜欢请三连,多谢。
464.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二
465.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和美国史密森学会
466. 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我们为什么长这样》
467. 科普 | 从胶体金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
468.他在河北混“黑道”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日子
469.BBC纪录片《神奇的青蛙》
470.韩剧《鱿鱼游戏》全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