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全球经济凛冬将至,让我们致胜的关键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那种美国赖以击败对手、曾让苏联人崩溃的要素,这次能否成为我们致胜的关键?
最近这段时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经济。
传统的增长动能正在骤然减退。最新的7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1%;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8.8%,房地产这个增长引擎的“熄火”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兴的高科技领域,中国也在面临美国的围堵。美国还新近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在芯片等领域对华遏制的力度,美国还在月初宣布,要断供用于芯片设计的EDA软件。这个消息已经预告了我们,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围堵,不仅要撤掉我们的工具,甚至可能要撤掉“工具的工具”——这一招确实是釜底抽薪式的,如果脱钩进一步加剧,下一步我们的产业自主之路可能将走的更加艰难。
前几天,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流出,他判断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全球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任正非告诫华为员工不要“编故事,骗企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该收的收,该关的关。
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应该说, 任正非说要“传递寒气”,本是要让每个华为员工感受到。但很多华为之外的社会公众,读罢此文,同样在在这个罕见的大夏天,心头拔凉拔凉的。
果然,任正非发话的第二天, A股市场就先跌为敬,有超过4000只股票下跌,恐慌情绪像正在川渝蔓延的山火一样在中国市场上蔓延。
任正非本来是个有危机意识的人,他之前也说过很多次“冬天”的警讯,但他对于企业自身乃至所属行业的判断,形成如此强烈的社会共振,却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大众最直观的感受是,可能经济形势没有之前那么好。但华为这样的巨头,都开始高喊“活下去”,是不是意味着冬天真的要来了?
这两天,另一幅被网络热传的表格是这张:
任正非讲话之后,也有很多人拿出这个表格,说任老板关于“全球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的论断也未必是那么确切的。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作为全世界的增长冠军,我们不仅比人家体量大,而且长的快,这让我们说很多话都更有底气。最近我们的经济表现没有那么有优势了,我们就会焦虑。
但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不是特别悲观。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导致的,疫情终会过去,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有没有真实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房地产在熄火,我们发展高科技又在面临打压,很多人的感觉是,旧动能没了,新动能还没起来。
但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在的内生力量,
那就是——市场规模的力量。
最近这几年,大家对人口问题特别担忧,因为我们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很快要陷入负增长,与之相应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放缓,房地产也在走弱。但我想提一个观点,人口增量虽然影响很多行业的增长,比如,房地产增长,但是我们的存量人口规模也已经足够大了,依然有巨大消费内需潜力可挖,无论如何,中国的人口和市场规模的绝对体量,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所在。
中央高层其实一直都在提 “扩大内需”、“建立统一大市场”,但我觉得很多中国人依然没有深刻理解“市场”的意义。相比芯片、产能、高科技这些受“工业党”们广泛认可的“硬实力”,市场显得那么的“软”,甚至很多人都并不知道,它能在国家争衡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重大的作用。
然而,通观世界历史上,你会发现真正对一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恰恰是市场—哪个国家能建立一个流通成本最低,容量最大,需求最旺盛的市场,哪个国家就能在国力争衡中笑到最后。
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美国有世界级的品牌和技术,但却忽略了美国拥有这些优势的底层因素——庞大的人口规模。
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有着3亿人口、消费力与整个欧洲相当的大市场,二战之后美国的很多产业也许被转移、“下放”给了欧洲、日本。其实这些国家心里也不服气,不想做美国市场供应链的附庸,欧洲一度希望成立欧盟,与美国抗衡,不过内部障碍太多,英法德各怀心思。至于日本,虽然一度接近美国的经济实力,但市场体量太小了,国内市场不够大,美国一旦开始遏制日本,日本的竞争力就下降了。
川普上台后的那些博弈让我们看清了,只要这个市场还牢牢把控在美国人自己手中,他们的话语权就依然还在。
如果我们认真了解下世界经济史,其实美国崛起靠的从来不只是科技。很少有人注意到,哪怕在美国崛起最关键的二战时期,美国都还不是西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以原子弹为例,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核心成员费米、玻尔、冯诺依曼分别来自意大利、丹麦和匈牙利,奥本海默则是二代德国移民,他们中大多数甚至都不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学术成就也都是在来到前美国发布的。
甚至不夸张的说,原子弹的研发,就是一个几乎没有核技术研究积累的国家,迅速整合来自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家先进技术和人才,3年就搞出了来,这背后最令人震撼的不是技术,而一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
其实,在美国历史的各个关键阶段,我们很少看到“科技立国”、“举国攻坚卡脖子技术”之类的论调。相反,自建国之初,美国最重视的只有一件东西——市场。
美国一直是一个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的国家。很多经济学者反思认为,美国的宪法,最初与其说是一部政治法,倒不如说是一部经济法。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保障美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高效运行。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间接税、进口税与货物税应全国统一”,“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
换而言之,美国宪法是在保证各州有一定政治独立权的同时,首先打破各州之间商品流通上的藩篱。
百年前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了获得的世界霸权最关键的时刻。受一战的影响,当时整个世界的市场体系都被搅乱了,世界霸主英国为了遏制新兴的美国,屡次出台法令限制技术和资金的外流,1922年,英国甚至通过了一个“史蒂文森法案”,要求将被英国垄断的重要工业品橡胶对美国进行限销,且价格提高到了原先的2.5倍。
这些招儿,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都很眼熟。无非“脱钩”加“卡脖子”么。
甚至英国首相张伯伦当时还喊过一个口号,说要“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建立起一个贸易保护之墙。”——不知道的,会以为他是川普灵魂附体。
这种巧合,只能说明,被挑战者能想到的应对策略其实都是一样的。
而面对英国人的这些围堵,美国最初也相当气愤,时任商业部长胡佛领导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英舆论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北上进攻加拿大——“给英国佬一点颜色看看”。
但最终,美国没有采取任何激烈的方式进行回应,而是卧薪尝胆,苦心练起了内功,精心维护自己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并借此大力发展商业和消费,极大提升了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于是1920年代的美国,在英帝围堵下,反而转向了对外的低调蛰伏。此后多任总统都不再插手欧洲事务,安心推行减税法案,促进消费升级,打造美国市场内核。
于是我们看到,1930年,美国人库仑在纽约州开设了全球第一家超级市场,成为那个时代商业效率的代表,为美国的商业零售插上了翅膀。
与此同时,汽车、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等新兴科技产品,也随着更加高效的大市场的建立迅速普及化。
有意思的是,如同原子弹等高精尖科技一样,很多家用新兴科技产品都不是美国发明的,汽车来自德国、电话是意大利人发明的,电器革命奠基人特斯拉则是奥地利人……
但是,在巨大市场规模和产业能力吸引下,这些发明就像流水就下一般,最终在美国找到了生存的市场。在庞大市场的助推下,美国的产业又加速发展起来,反过来超过了作为“祖师爷”的欧洲。
于是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顶着被“世界老大”针对的巨大压力,反而搞出了著名的“咆哮的20年代”,国内经济在市场带动下迅速增长。
虽然在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的大萧条。但事实证明,工厂可以倒闭、产业会被淘汰,但市场一旦建立,是不会消失的。凭借着当时一亿多有强大消费力的人口这个无与伦比的大市场,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博弈中掌握了完全主动权,最终逼使陷入欧战的英国自己放弃了围堵政策。
明晰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反观我们自身。
你是否发现,今天的中国,在其发展状态上跟百年前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随着国力的发展,其实也处在一个国内市场已经完成初步整合,并且即将发力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提供了难得弯道超车机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环顾全球,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分别诞生于美国和中国,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欧洲、日本、韩国反而没有走出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
事实上,只有中美两国可以形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形成在全球范围能有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人口和市场规模。
21世纪的头十年,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开始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商业市场规则,便捷的通讯和交通网络,让人们买东西,可以不再“货比三家”而是“货比N家”,越来越便宜越来越便捷的购物极大的刺激了内需,电商平台的消费量曾连年创造新高——当时的那种“网购”发展势头,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盛行的“邮购”系统,乃至后来零售之王“超市”的发明过程是有很大相似的。
而随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型电子支付系统又加入了进来,为消费市场的繁荣与整合完成了更进一步的助力。
革命性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消费市场和消费品牌的发展。最近这些年来,华为、小米、李宁、安踏这样的中国品牌层出不穷,他们推出产品的速度和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赶超了外资品牌,实现了对外资的超越,这背后同样离不开统一大市场和商业平台的发展——这个道理就像美国如果不经历的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产业升级,不可能会诞生福特、可口可乐、耐克等一系列世界级品牌一样。
去年,我曾惊讶的发现有朋友成立了咨询公司,专门给欧美大品牌提供服务,教他们如何用中国的电商平台做生意,给外国人讲什么直播电商、包邮区,这其实就是中国市场影响力不断外溢,形成全球竞争力的一个表现。
从市场规模到消费需求,再到有人有动力为这个市场生产商品,所以得市场者得天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我们说,今天的中国跟当年的美国很像,也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相似的节点上——如同当年日渐壮大的美国开始遭遇“世界老大”英国的资金、技术围堵一样,我们也正在遭遇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是用更多的戾气,去进行冲撞,让中美博弈带来的“寒气”来的更快、猛烈些?还是如同中央所号召的那样,抓紧时间,修好内功,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
这个关键的选择权,到目前为止,还在我们自己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决策者会反复强调,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百年前的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现在也不过三亿,但这个人口优势,足以支撑美国对欧陆各国产生巨大的规模优势。而我们有14亿人,能不能用好这个市场的优势,将决定凛冬过后我们能否迎来春天。
而如果想要建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我们就不仅需要芯片、涡扇发动机那样生产“硬”技术,更需要中国自己的可乐、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消费品巨头,需要帮助商品更高效流通的淘宝、天猫,需要进一步打通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如果可以实现,我们不仅巩固了统一市场的优势,消费品更是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创造出我们的“咆哮的二十年代”。
中国未来破局的关键,固然在于硬科技的继续突破,但同样离不开对统一大市场的精心呵护和继续耕耘。
我们需要星辰大海,也需要脚踏实地。只有用好14亿人的巨大市场,中国才能够应对风险挑战,并且为自身技术的进阶提供积累,而且,消费和商业还可以创造海量的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创造能力也是单靠“硬科技”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高层对此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年不仅有各种扩大内需政策,还连续举办了国家级消费博览会、进口商品博览会,去年更会发出了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号召,希望更多人能领会这一点,并把这条路走下去。
文章的结尾,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说,上世纪80年代末,美苏冷战的末期,身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的叶利钦受邀访问美国,美方向叶利钦开放了很多设施——工厂、学校、图书馆、体育场,甚至还有兵工厂,美国人把当时正在研发YF-22(既后来的F-22)都拿出来给叶利钦展示了。
可对这些,叶利钦大部分都见怪不怪——这些玩意儿苏联也有,可能比美国差些,但总不至于拉开太远的距离。
但当参观到一个地方时,叶利钦突然崩溃了,随行人员发现他躲到了轿车里一边哭一边崩溃大嚷:“我们白搞了几十年!我们白搞了几十年!”
什么给叶利钦这么大的冲击呢?
说来搞笑,那只是一家沃尔玛超市。
叶利钦在这家超市里,看到了琳良满目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摆满了货架,顾客自己推着手推车,走到哪个商品前,看着满意,就可以自由采购。
这种自由、富足的采购方式,彻底震惊了这个最高苏维埃委员。因为在同时代的苏联,紧俏的家电甚至食品还都是要凭票供应的。
是的,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场大国争衡当中,让一个工业大国俯首认输的,是市场的代差。
美国从来是个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商业和贸易,既是它撬动国内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它最关键的外交杠杆。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踏踏实实地发展好我们自己的商业,才能够打破外部遏制可能给中国设定的发展天花板。
大国争衡,得市场者得天下。越是在世界的凛冬可能到来时,我们越应该牢记这一点。
全文完
昨天稿子没了,大家见谅,近期会写一些更安全的话题。
本文55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多谢。
3. BBC纪录片《文明》全9集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464.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二
475.你以为这是对颈椎的爱?其实是害!
476.PNAS:压力大,加速免疫系统老化,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544.“像婴儿一样思考”,Deep Mind最新研究让AI有人一样的直觉感知
581.Science:男性为什么寿命比女性短?他们会弄丢Y染色体
582.欧美强制接种的通行证政策被放弃,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587.“细节中隐藏玄机,魔鬼藏在细节里”——豆瓣书友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593.他给余秀华的道“谦”信:先扇你十几巴掌,再教育你要增强修养、“多看国学”
607.“小阁老”周劼的“爹力学三定律”——好爹要拼在了刀背上
612.自然界中的“非常规”胰岛素,有些动物甚至拿它当“毒素”诱捕猎物
620.科学界的“二舅”:他两次因祸得福,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621.对话加拿大工程院于非院士:寻找 AI 领域的「香农定理」
629.科学大发现,长期睡眠不佳,埋下老年痴呆症祸根!改善睡眠,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645.七夕:总感觉牛郎和织女那事不像正经爱情,倒更像是……
646.夜班熬的是命!上海交大研究发现,熬夜、上夜班,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92%有关
650.太热了,等不及减少碳排放,能不能把碳塞回地里去丨展卷
651.默然纯粹映秋水丨纪念量子力学奠基人狄拉克诞辰120周年
659.面对不良风气,一家Nature子刊给它的审稿人一把奥卡姆剃刀
681.抵抗致命病菌的最后一道防线,正以人道的名义悄悄瓦解 | 展卷
689. 抄家特朗普,会否成为引爆美国内战的“跨过卢比孔河”
693.《最后的晚餐》:成也达·芬奇,“败”也达·芬奇丨艺海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