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做到维持千年“不变”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Author cspbooks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你有想过吗?中国的疆土如此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也经受了无数次来自多样文明的侵袭。但不管她如何努力探索吸收外来科技、社会结构、法律体系、教育模式和治理政策精华,中国仍然是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儒家戒律与今天的仍能互相关联、产生共鸣。时尚、音乐、绘画、服饰、古汉语皆如此。这一切,究竟为何?中国文化的奥秘,又究竟是什么?
这一切,还得从科考说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说道:“中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靠考试制度统治维持的文明”。自秦汉以来,教育,即在代际之间传承基本读写技能和伦理纲常,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立足于潜心苦读经典,吸收儒家伦理体系,学习官僚朝廷的艺术——忠诚、偏见、判断和公平。
从科考诞生的那一刻起,一个官僚的、中央集权的、精英主义的、标准化的统一的体系,跨越十几个世纪将数亿人团结在一起。就这样,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由如此庞大的精英制度维系起来的文明。所有百姓都有着近乎一致的观念,除了一些少数民族以外。然而他们还是会被部分吸收,最终同化。“汉”文化的模式成了“自然”的模式,当人们都通过一种象形文字联系在一起,用共同的汉语交流时,这个整体就成了一个庞大而紧密的“存在链”。
法藏法师曾用一种传统木结构建筑做了隐喻。这种木构架建筑不靠钉扣便能把重力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上。去掉陶土瓦顶后,巨大的重力使房屋重心不稳,最终房子便会坍塌。但屋顶的瓦是放在檩条上面的,檩条又是垂直于椽子上,椽子搭在梁上,梁的两端交接柱子,柱子落在独立的柱础上。拆除屋顶的瓦便会导致整个建筑的坍塌,因此也可以说这些瓦就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因。但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建筑的其他构件。同样地,这世上每一个特定的事物(事)都同时由所有事物整体的动态模型(理)引起和被引起的。任何一事最终相对于其他事物才存在。
这便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结构主义。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意义——人、自然、艺术、生命——都不在于个体,而在于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体现便是阴阳的符号。一对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存在,彼此还包含了另一个的种子。日与月、天与地、男人与女人、黑夜与白昼、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黑与白,这种二元对立是没有止境的,任何一个单一的实体都在一对对比关系中才有意义。
这不仅仅意味着A与B是相联系的,而是当我们有A或B时,是A与B之间的联系或矛盾结构将整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每一对矛盾又在更广泛的关系中获得意义——男人于女人而言,就如白昼于黑夜、君于臣、父对子、天对地。这一对对关系链接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另一大特征——儒家文化模式。
详细视频可点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视频号观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3. BBC纪录片《文明》全9集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464.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二
475.你以为这是对颈椎的爱?其实是害!
476.PNAS:压力大,加速免疫系统老化,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544.“像婴儿一样思考”,Deep Mind最新研究让AI有人一样的直觉感知
581.Science:男性为什么寿命比女性短?他们会弄丢Y染色体
582.欧美强制接种的通行证政策被放弃,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587.“细节中隐藏玄机,魔鬼藏在细节里”——豆瓣书友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593.他给余秀华的道“谦”信:先扇你十几巴掌,再教育你要增强修养、“多看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