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7级课程设计:循环综合城市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未建协sjtu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四年级1组
循环综合城市
无锡新吴区旺庄城市设计
01
导师介绍
胡永衡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Teaching Fellow
T22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英国注册建筑师
ARB RIBA
02
教学背景及重点
快速发展的城市已经聚集成越来越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城市群。城市群中的区块为设施,产业体量和空间展开激烈竞争。传统的高密度扩散型开发是促进城市区块发展的非常有计划性的手段,但是其造成文化与经济、科技和社会、自然与都市环境的失衡,加剧了郊区蔓延、功能分区隔离、资源稀缺、生态破坏。土地使用和产业体量的冗余化与空间体验、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的压缩化和集中化的状况是建筑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工作室探索了“循环综合城市”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到建立一种快速响应的城市化模型的研究中,这个模型可以综合不同的系统,通过空间协商、时间、速度、资源和功能的循环,在现有的城市层次中叠加不同的需求、综合新型的城市系统,产生各种当代所渴求的城市结构、建筑空间以及未来的都市型态与自然-人工环境。
03
教学目的
对当下先锋的城市设计的流派与影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立自己基本定位和价值判断。
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建立同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综合联系, 通过案例学习结合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组织好群体建筑与与单体建筑的功能布局,对未来城市体形态环境进行有依据的创新设计。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定位与表达的工具,例如 maya,rhino, grasshopper,paperspace 等。
通过严格的现场数字化元素提取与分析(地形,环境,文化,居民等)和基于过程规则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生成战略,技术和思想的“工具箱”,学生确定自己的设计命题与立场。
在本次工作室中,数字设计辅助技术并不直接产生复杂的建筑形态,而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帮助学生相较于线性的设计方法,提供了更自由,更丰富, 更完善,更合理的设计生成和评价系统。
04
课题简介
在过去的20年中,无锡新吴区经济呈指数增长。经过五次扩区,多个产业集群的建立和迁移、产业类型的迭代,新区亟需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探索。项目位于新吴区旺庄板块,该区域政策倾向于拥有先进制造、芯片研发、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又位于京杭运河之畔,有文化积淀,丰富的水系和景观资源。截至今年,区域的人均 GDP 已超越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新型产业的占比达到总经济量的 90%以上,如何结合新科技、新产业,设想未来科技新区可能的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是本次课题的重点。该区域是当地政府委托与 T22 合作研究的城市设计板块,课题同时提供学生真实的项目场地和自由的实验环境。
05
展开方式
第一阶段,案例学习与场地调研阶段,两周。由全组学生对研究范围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绘制。建立对当代城市特别是高新科技区的基本认识。对基地的环境,功能,尺度,层次进行分析,结合基地研究,对城市系统进行整理。
第二阶段,城市设计阶段,六周。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完成,每个小组将选取一个分地块,通过分析选取有潜力的未来城市系统,建立一个有逻辑和研究深度的完整的设计策略,在本阶段,各个团队将完成一个有鲜明主题的城市设计。
第三阶段,四周,每位学生进行一个分地块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对单体的形态与功能特色的深化,进入材料,空间与构造体系的推敲,完善细节设计,最终成果的组合与制作。
06
学生成果与心得
徐唯钰
许可
余辉
URBAN FICTION
设计:
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is the problem? 我们作为被科技围绕、赋能,又被科技剥削的新人类,如何通过设计来反思当下科技企业为人类创造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又如何可持续化?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提出的答案是,“去中心化”。将一切打碎重组,由数字自由想象它所生长的空间,构建一个数据想象的城市。此间,由科技园区为主要功能,文化系统作为内核支撑,共享办公作为生活方式,三种系统环环相扣并互为支撑。我们希望这一全新的“Urban Fiction”可以重新激发人们对于科技的期望值和想象。
基地:
基地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作为城市化科技化程度极高的城郊地段,如何建立一个面对未来40年发展的科技示范区成为本小组的核心议题。我们选择了后工业时代象征明显的场地区域,挑战在业态单一无聊的场地里寻找到未来科技企业分布发展的可能路径。
科技系统:
科技系统的发展在前期着眼于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企业进行尺度、功能上的分析。在前期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Small、Medium和Large体量的功能模块。为了满足去中心化的目标,所有体量都被打碎并重新排布。设计途中借助了Grasshopper中的Wasp插件进行生成。在最终呈现的结果上,所有的空间序列都被重组,并且通过shortest walk模拟企业生长的集群,生成了一组新的视觉导向系统。
办公系统:
长时间的通勤成为上班族的枷锁,本质是居住和办公的距离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去中心化的研究和无锡市通勤及职住距离分析,演化出基于单元生长的分散式共享办公系统。根据办公空间的功能需要塑造独立单元,同时依据不同功能的连接性产生生长逻辑,借助Gh中的wasp插件实现可控生长,以适应城市中不同尺度的空间和不同体量的公司。居民区中,不同尺度的办公集合为居民提供空间,减少通勤时间的同时避免与家庭生活混杂;产业园中,办公成为修补剂,为科技企业提供空间延伸。
文化系统:
针对全球科技企业文化无归属感的现状,面对当地也是国内普遍历史文化与科技社会断层的问题,提出用福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做支撑,在基地中央用用Extra large巨型球形体量的剧场空间进行“日常生活庆典”的策略,在基地周边根据shortest walk导线聚集点生长出由人流密度变化造成的sphere system普遍城市剧场,从而针对Small、Medium和Large体量的功能模块进行功能迭代。为了满足探索实虚变化,探究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目标,白天与黑夜,虚拟与现实,通过VR技术的投影呈现在此科技示范园区内的每个角落。
OUTCOME
WHAT IS THE PROBLEM?
SITE
RESEARCH
STRATEGY
办公+科技+文化
科技单体
办公单体
文化单体
曹馨月
玛迪娜
周道
设计说明:我们的设计主题为视觉城市,针对城市中的零售商业、娱乐文化系统展开设计。从视觉作为切入点,结合消费主义和视觉文化在无锡旺庄片区打造未来视觉城市。前期分析研究了街道和标牌变化的历史,提取其中视线、标识同建筑的关系,选取位于东京的涩谷、新宿、银座综合体,分析三个地块标牌广告设计特色。设计想要达到人在城市不同形式尺度的行进过程中的视觉和定位效果。从基地内部公共空间退界展开,在基地内置入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度的建筑适应不同时间需求的零售体验。在基地内部设定不同的目的点和定位点,根据视觉理论平面效果定位街道,形成基地内视觉指引建筑平面。借鉴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将不同切割关系的体块置入基地中,根据定位的不同功能进行单体局部构成设计。
整体鸟瞰图
城市总平面
城市单体尺度控制
城市分区设计策略
城市街道立面
app虚拟界面设计
局部轴测表达
文化娱乐中心单体(曹馨月)
商业零售中心单体(玛迪娜)
交通枢纽节点(周道)
胡晨
胡先雨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京杭大运河附近的旺庄路街区,街区内部混杂着旧的搬迁居民区与新的高新产业区,街区内部的交通围绕旺庄路展开,旧的道路物流系统由于货运量的增加与新产业区的物资需求逐渐难以满足场地本身的需求,并且由于物流的拥堵使得场地内部本就不多的绿地与公共服务空间被挤占而变得更加紧缺。因此我们需要一套能够同时减小场地住宅密度并增加街区物资运输量的物流系统。通过一套全新的城市物流系统以应对无锡旺庄区的建筑更新与城市发展。
创造的物流系统包括:一套通过在城市内部添加大型集散中心,采用无人机实现城市尺度的中远距离物流交通,之后利用在集散中心实现物资或人组装而成空间,在空间内部既可以实现各类人群需要的工作,休闲或游览空间,也可以作为物资的仓储,展览,组装,这些空间作为物流需要运输的主体,通过空运或者水运的方式,运输到各类城市空间中或者堆积在水边特定的区域,在发挥空间内部本身功能的同时又可以互相联合创发更大的可能性。在这种物流模式下,陆运的压力被极大的减小,可以创生出更多的绿地与公共服务空间以满足未来城市中人的绿化景观需求,并且由于运输空间的特殊性,城市中的基础建筑设施更多的以存储空间的框架形式存在,在加速物流的同时更多的减少了未来建筑群的密度。
首先需要将新的运输方式加入城市。在未来模式下新的无人机运输由于灵活性高,效率高,运输距离长等传统陆运不具备的特征,必然在未来会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在大的范围内进行无人机航道的模拟,计算出无人机在场地内的重要节点。此外,由于场地地处京杭大运河附近,并且在未来的国家水运规划中,航运会进一步扩张运量,我们在计算恢复场地水系的基础上,在多个无人机节点的上求出场地内同时符合水系与无人机的节点,同时做出场地的基础运输水系。最后,我们决定将传统陆运物流作为补足物流运营的存在,并且将大部分陆运作为人形或无人车行的绿化道路以顺应场地现有的公共空间与物流集散点。最后我们在水系肌理上添加水边需要的公共活动与运动空间,实现场地上的人所需要的绿化空间。在创造出已有的城市平面图之后,我们添加了一定部分的重要单体的具体实施操作以满足物流系统小尺度的内部补足。
整体鸟瞰图
组团生成与街景
组团剖面
总平面图
基地与物流分析
城市场景
个人单体(胡晨)
个人单体(胡先雨)
阿依
冯辉
设计说明:
我们是从一个最初的概念系统,即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一种未来的城市类型。对于概念系统的探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对于过去提取了我记忆中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图画,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轻松愉悦,和谐相处的。
当我们回顾现代的城市与自然的时候,不难发现密集的高楼和拥挤的人流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的,当下疫情的蔓延,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人们又想要亲近自然。我们探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自然的理解包括了水系与绿化两大方面,针对基地的现状分析,我们也想改进目前的存在的状况,利用水系去恢复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绿色城市。
在原始水网体系的参照下,恢复部分水系。在这个基础上,grasshopper中引入均匀密布的圆点 100份,这些圆点代表建筑,包括商业,住宅以及小型的公共空间。再根据周边的河流,包括河流周边的一些公共区域、还有场地中的老房子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建筑的大小。让整体城市的密度呈现一个靠近河流的地方小,远离河流的地方大的渐变肌理。在城市的天际线上也做类似的渐变。在水系的各个节点做不同功能与主题的水景,打造多层次的自然体验。
整体鸟瞰图
城市总平面
局部透视
河边功能示意
爆炸轴侧
形体生成过程
功能分区
城市天际线
城市剖面
活动场景
商场单体设计1
商场单体设计2
07
导师感想和评语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努力勇敢与热情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本次设计课程是基于实际场地与产业,面向未来的实验型设计,亟待研究又缺少先例,既具有吸引力又充满挑战。令人欣喜的是10位同学最终都克服重重困难,在各自的独创性角度提出并回应了如何设计未来科技城市的问题。课程有幸邀请了行业内9位优秀的实践及理论专家参与讨论、讲座,旨在为同学和专家建立一个多维度、平等沟通、打开新可能性的平台。同学们充分把握机会,在中国语境下,对新兴物流系统、大规模定制化商业、技术哲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人造自然、虚拟/混合现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讨论与探索,在学期中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逐步完善了设计方法,风格与工具包。12周的设计课程虽然很快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实验能延续下去。
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建筑师协会
邮箱:sjtu_fa@163.com
素材来源: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文字 / 图片:胡永衡组师生
审核:饶富杰、游猎
责任编辑:李昕宇
排版:李昕宇、何晶岚
微信号:FutureArchitect_SJTU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学2019级课程设计:社区中心组群规划与建筑设计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2018级课程设计展丨西家大塘社区美术馆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RCA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21WIP(Work In Progress)展
2. 研究生作品
高校录取项目赏析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银色田茂 情动预愈--全龄友好的村落式银发小镇再塑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银奖作品 | 生活与生鲜——平疫结合的菜场改造:东南大学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铜奖作品 | 围墙5.0——健康社区神经末梢: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 | 移动城堡——平疫结合的疗养院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作品 | 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山之路·美好朝阳” 城市设计竞赛街区更新设计项目作品展示
2020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作品赏——未来神仙城市设计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 | 多功能适老购物车:属于老年人的便利购物方式
2. 国外竞赛
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10°空间)
舒适谷(Coziness valley)国际竞赛获奖作品—Moving Fish Park
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深度解读——迷宫城市(骆肇阳)
2021普利茨克奖得主LACATON&VASSAL曾经的广州博物馆投标文本
上海国际设计周未来之星中国设计奖 TOP 100 LIST 正式发布!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DA!作品《引力的影子》落天长江文化艺术周,以艺术之名 “还重庆以蓝天”
2021英国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新作问世 | 即BIG,隈研吾之后再塑温哥华天际线
GWP 新作 | “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杭州临安·风之谷户外自然学校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
设计师项目:
高田浩一新作:上海太阳能树市场,32棵太阳能“树”供电的有机建筑
MUDO 孙树瓅:当你运气不太好的时候——两个以退为进的设计故事
杨东子:疫情下的设计思考——MILESTONE里程碑|广设学院新春巨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