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时代:两百年的人文复兴已步入尾声,理性的启蒙尚在酝酿之中,旧的蒙昧尚未退场,新的枷锁却已经铐上。在当时的世界,新旧霸主即将易位,围绕国家领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势力范围的战争频频爆发……在这个时代,有这样一个国家:距离世界霸主之位,还差一场海上战争,但是国王的专制统治、思想迫害,正在加速革命的到来。在这个国家,有这样一位精英:生于官宦之家,坐拥丰厚的产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幸福的家庭、高薪的工作……他对现状非常满足,除了信仰和道德的败坏——然而,这恰恰是他最无法忍受的。这个时代,就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是人类历史大转折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是英格兰。几十年后,它爆发了革命。一百多年后,它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位不甘屈服的反叛者,名叫约翰·温斯罗普。为了纯洁的信仰,他逃离故土、远赴重洋,提出“山巅之城”的构想,并在新大陆将梦想变为现实。在人类历史上,他是屈指可数的、“从0到1”的文明秩序开创者——但是如今,他早已被世界遗忘。1588年,对世界各国而言,并不是多么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丰臣秀吉成为日本的新主宰,为实现中央集权,他宣布收缴民间武器。这一年,是大明王朝的“万历十六年”。古老的皇帝制度,即将进入下一轮“天命”循环。这一年,法国宗教战争达到顶点,国王逃出巴黎,与吉斯公爵不死不休。这一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成为新的海上霸主……也就是在这一年,温斯罗普出生于伦敦附近的一个乡间贵族之家。他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生活安逸富足。成年后,他娶了美丽的妻子,生了很多可爱的孩子,有一份体制内的高薪工作……这是一般人可望不可求的。他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最重要的是,他是个虔诚的清教徒。在那个时代,这不仅非主流,而且意味着被打压、被迫害。在当时的欧洲,人们享受着大航海带来的全球化红利: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先进科技都在这里汇集。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则是财富的宝库、享乐的天堂。与此同时,社会道德却迅速走向堕落,战争越发频繁,权力无所不能,平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保障……新教运动为这种堕落带来了变数。虔诚的清教徒,出于对上帝的敬畏,无法坐视社会不公、民生疾苦。他们真诚地相信《圣经》中“千禧年”的预言:道德沦丧的欧洲,即将走向索多玛的结局。在英国,历经几任国王的高压统治,清教徒的处境最为艰难。1629年,查理宣布解散议会。清教精英们对国家彻底失望,他们对“末日审判”的恐慌与日俱增。很多人诉诸暴力革命——他们后来的确推翻了君主专制,甚至砍下了查理的脑袋。但英国并没有因此实现和平与正义,经过几十年的倒退和动乱,最后不得不请回一个新国王。然而这些都是后话,当时能预见暴力革命结局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温斯罗普就是其中之一。担任法官期间,温斯罗普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也逐渐意识到了英国的腐败和危机。他到伦敦本是想报效国家,但工作却是给国王和官僚卖命:每日穿过穷街陋巷,剥夺阵亡将士孤儿寡母的财产——他将这份工作视为耻辱。和那些善良温和的清教徒一样,温斯罗普陷入了两难:在良知面前,他不想和自己鄙视的势力同流合污,但也不想诉诸革命——因为他知道这是另一条不归路。1629年3月,一批清教徒获得王室的特许状,得以“马塞诸塞海湾公司”的名义,前往北美大陆开荒种地。于是,“逃离英格兰”的选择,就这样排上了他的日程。清教移民熟知《旧约》中的一个典故:以色列大祭司掌管的“逃城”,又叫庇护城,专门给那些罪不至死的逃犯提供庇护,使他们免于追杀。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将北美视为“基督徒的逃城”,将“逃离英格兰”看作救赎的旅程。在这批人当中,40岁的温斯罗普立场最坚定、头脑最清醒,也是最具创造力、执行力的领导者,没有之一。温斯罗普变卖了祖辈传承的田产,全部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冒险之中。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追求纯洁信仰的诚意,赢得了移民们的普遍尊重。在起航之前,他就被选为总督。然而,一场意外的风暴导致起航延期,种种疑虑再次泛起。这时又是温斯罗普请来牧师,为大家祷告鼓励。在起航前,他们特意签署了一份信仰公告。温斯罗普的演讲非常有感召力:“圣经要求我们‘仰望上帝的赏罚’,而不是俗世的利益或名声;我们要建立的北美社区,不只是‘基督徒的庇护城’,更应该是‘文明的庇护城’;我们现在逃离英格兰,恰恰是为了拯救英格兰、拯救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这份公告回应了关于“逃兵、叛国”的疑虑和攻击,使得大批的优秀人才云集响应。移民们甚至表示:“如果温斯罗普不去,我们也不去了。”▍在蛮荒之地建一座「山巅之城」
——温斯罗普的天才想象力
在温斯罗普之前,已经有很多怀揣梦想的欧洲人奔赴北美大陆,但是少有建树者。早在1607年,英格兰人就在北美建成了第一个聚居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然而他们从荷兰辗转来到这里,不是因为宗教理想,而是为了发财致富,或是逃避旧大陆的喧嚣。1620年的“五月花”号举世闻名,很多人都将其视为美国文明的起源。但是有些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事实是,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的人数没有超过一半。备受尊崇的《五月花公约》虽然以上帝之名签订,但其效果仅仅是维持了“政教分离的世俗政治”。旧大陆虽然不自由,但毕竟繁华喧嚣,而新大陆只有一片荒芜。因此,很多移民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又重新回到了欧洲。正是预估到这种“重回埃及”的巨大压力,温斯罗普在“阿贝拉”号上做了一场布道。他鼓励清教徒们牢记自己的使命:“要在基督这块磐石上,建成一座山巅之城(City upon a hill),传递上帝的亮光,救赎堕落的欧洲,照亮整个世界。因为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不要让我们的上帝蒙羞,不要让祂的祝福变成咒诅……”当1000多人登陆北美时,今天那个叫波士顿的地方,还是一片野兽成群的丛林灌木,乱石成堆的泥涂荒滩。坚定的清教徒并不气馁,他们把自己视为“亚伯拉罕应许的后裔”——怀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圣徒情怀,他们立志要在这片“迦南美地”践行敬虔的新生活。上岸几天,温斯罗普的次子溺水身亡,很多伙伴因营养不良而死。因为几年前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都不愿来抢劫他们。他们住在棚屋和地洞里,忍受着饥饿、严寒和疫病,尽管有早期移民的帮助、来往船只的贸易,第一个冬天还是死了200多人。这时候,又是温斯罗普自掏腰包到处求购食物,才让大家捱过最艰难的日子。在家信中,温斯罗普描述了新社区的种种困难,提醒妻子再来时要带足生活用品。但是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尽管经历了这一切,我仍然感恩上帝。我毫不气馁,也毫无理由对那些美好的日子感到后悔或绝望,一切付出终将获得至高的奖赏。”辛劳的耕耘,理应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一条公理,后来成为“美国梦”的完美表述。温斯罗普自己开出了600亩肥沃的荒地,为大家找到了一片绝佳的宅基地。他非常有商业经营的头脑,找到了很多北美盛产但欧洲急需的产品。他建起了要塞和码头,而且早就搜罗了最好的造船工人,造出很多大船,开展航海贸易……
到了1631年秋天,波士顿的居民们就实现了丰衣足食。温斯罗普全家都迁到了这里,他的妻子记载,“居民们为总督献上丰厚的礼物:猪羊,家禽,野味……”受温斯罗普的感召和鼓舞,接下来的10年内,至少有2万人逃离英格兰,来到北美新英格兰。▍从殖民地到圣约宪制:温斯罗普的文明拓荒史
优秀的创意非常稀缺,但是“把优秀创意变成现实”的能力,往往更加稀缺。我们见到最多的,常常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现象,在“长于空谈、拙于行动”的地方,更是如此。温斯罗普不仅提出”山巅之城“的构想,而且在马萨诸塞州将它变成现实。欧洲的绝对君主国家,它是政教分离、二元竞争的暂时妥协;东亚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它是世俗皇权、一元垄断的治乱循环。简言之,人类社会此前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的长治久安。然而,温斯罗普在北美率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从之前公司式的殖民地模式,到没有君主的“圣约自治”模式。在《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中,作者埃德蒙德·摩根不仅再现了这位人类文明拓荒者“逃离英格兰”的传奇经历,更以专业学者的水准,还原了温斯罗普在“山巅之城”的创新——在蛮荒之地,如何建设一个圣约治下的世俗社会。马萨诸塞没有国王,没有主教,社会秩序主要靠教会自治来维持。他们仿照《圣经》立法执法,连酗酒都要惩治。实行政教分立,牧师不担任政府公职。遵循习惯法和陪审团,加入《圣经》的契约观念,形成了北美特有的法治。此后100多年,北美各州都复刻了这套“圣约宪制”的秩序,后来成为13个州的邦联。税收须经民众同意,明细全部公开。民选官员,逐年轮换,事无巨细。法院、议会和政府相互制衡……这套制度安排,是一百多年后费城会议联邦宪法的雏形。“无代表、不纳税”后来成为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最响亮的口号。18世纪的孟德斯鸠,在跨越时代的《论法的精神》中系统论述“公民教育与文明社会”的关系,而温斯罗普早在17世纪的马萨诸塞州,就建立了基础教育体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富有怜悯、热爱公义的健全公民,最终使真理得荣、灵魂得救;一个人如果只受上帝真理的约束,就绝不会盲从政客的花言巧语。(参阅《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100多年后,参与美国制宪的那一批美国国父(Founding Fathers)们,事实上都孕育自温斯罗普开创的公民教育。读到这里,我们难免会产生疑问:作为精神教父+开创者,又有宗教光环加持的温斯罗普,为何没有施行寡头政治?事实上,如果仅仅是为了现实利益或是便宜从事,温斯罗普有大把的机会独揽大权:最早的一批移民,习惯于服从主教、长官;作为创始人和大股东,他如果想要施行寡头政治,根本没有人反对。之前所有“成熟”的殖民经验,也都是寡头政治——总督独揽大权,垄断暴力,然后控制经济、法律和舆论工具,才能勉强维持秩序。也有很多理想主义者,空有美好的愿望和理论,却因为缺乏执行力和领导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恶人靠着谎言和暴力,篡夺了果实,践踏和平和正义……例如西班牙的殖民,流氓骑士巴尔博亚掠取了“发现太平洋”的功劳,而书生意气的创始人恩西索法官,却落得倾家荡产。温斯罗普之所以能够成为文明史上的拓荒者,是因为“山巅之城、圣约宪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力量,但更离不开他的施政才能和个人美德。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上帝赋予的大使命”,然而他更看重“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人都有资格亲近上帝,都对上帝负有契约义务;总督由选举产生,但其权力源自上帝。关于温斯罗普的价值观,在《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等书中,有几个故事非常有代表性。1645年,因介入一桩选举骚乱事件,他被起诉“专断之治”。站在被告席上,他要求为自己辩护,于是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自然状态的自由(natural liberty)像动物一样为所欲为,它不尊崇权威,不敬畏道德,这样的放纵只会导致堕落与邪恶;公民自由(civil liberty)是上帝与人的契约,遵循的是善恶法则,它只允许我们做上帝眼中善良、正义和诚实的事。”他有过很多次收缴武器、垄断暴力的机会,但是因为深知权力的责任和风险,他没有这么做。有几年他连续当选,民众感到不安:如果总督长期执政形成了传统,又没有成文法限制其权力,万一将来遇到糟糕的总督,大家岂不是要遭殃?同时又派人向他表达尊敬和爱戴,说明把他“拉下马”不是不信任他,而是热爱他的最好方式,是为了维护他开创的制度。作为马萨诸塞州的创始人,他无暇顾及家庭,还经常贴钱修桥筑路。选民们如此“忘恩负义”,他的挫败和委屈可想而知。
他一直握有“股东原始协议”——王室特许状,随时可以赋予自己独断专行之权力。人们紧锣密鼓地制定了《自由典则》,这部“马萨诸塞大宪章”写明了公民的自由,限定了政府的权力——尤其针对总督。这下大家放心了,人们把他选了回来,而他一直干到病死。世人大多赞扬华盛顿“和平交权的胸怀和智慧”,却少有人知道这是温斯罗普奠定的传统。据说,乔布斯当年在劝说可口可乐高管加入苹果公司时,问他“你是打算卖一辈子糖水,还是和我一起改变世界?”乔布斯改变世界的武器,就是创新。这是所有伟大的企业家的使命。然而,创新也是分层次的:企业家的创新,聚焦于商品和服务;极少数人的创新,却在改变制度——这种人,张维迎教授称之为“制度企业家”:制度企业家的创新,就是用新的价值观、是非观、行为方式和游戏规则,替代原有的价值观、是非观、行为方式和游戏规则。衡量一个制度企业家是否优秀,要看他是否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和平、正义、合乎人性的思想和制度遗产”。“理论型制度企业家”无需考虑可行性。例如亚当·斯密。他的理论已经足够造福子孙万代。而“实践型制度企业家”除了要有正确的理念,还须有强大的领导力:见识、愿景、激情、使命感、责任心、政治技艺……例如土耳其改革家凯末尔。(以上参阅张维迎作品,点击可收藏限量亲笔签名版)毫无疑问,温斯罗普不仅是制度企业家,还开创了一种“温斯罗普式的制度企业家”:创新理念,并成功实践,他都堪称典范。他塑造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和生活方式,尽管他一直把“设计图纸”归功于上帝。毫不夸张地说,他创造了美利坚民族,他是“美国国父们的国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设计并创造了这一切之后,他不贪权、不骄傲,功成身退,极尽谦卑。在他的有生之年,科顿·马瑟将他的壮举类比“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人如此评价温斯罗普治下的马萨诸塞:已经非常接近人类能够企及的上帝在地上的天国。(参阅《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155)遭遇不公,温斯罗普没有躺平,没有加入赞美“英格兰崛起”的大合唱,也没有自命清高或明哲保身。他不是那种“屁股决定脑袋”的实用主义者,更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相反,他逃离英格兰,远离故土。并以绅士的方式谋取权力,靠着天才的想象力、超凡的领导力,在蛮荒之地建成了一座“山巅之城”……人不能选择时代与出身,但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该汲取温斯罗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变革智慧。为此,先知书店推荐《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收藏本书,至少有三个理由:剧变时代,亟需重拾温斯罗普的文明遗产:温斯罗普的经历,不仅是一份“良善自治的原始笔记”,更是“家族繁盛、制度创新的参考方案”。他是人类文明史上绕不开的拓荒者,遗憾的是,他不仅长期被世界忽视,甚至被美国人群体性地遗忘、背叛。“温斯罗普式制度企业家”——VUCA时代的生存法则:在这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VUCA)相互交织的时代,传统的“创意—落地”分工模式,已无法应对。无论政治家、企业家,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将“温斯罗普式的制度企业家精神”作为生存法则:集创意、行动、美德于一身。稀缺性:如今“美国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研究美国历史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真正聚焦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作品,即便在英文世界都非常稀缺。这本由美国文明史大家钱满素先生推荐引进的《逃离英格兰:约翰·温斯罗普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本书中文版首度问世,可读性、学术性俱佳。点击下图即可购买,还可在规格中一键收藏包括本书在内的“美国文明六书”(稀品),购书即赞赏原创。464.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二
465.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和美国史密森学会
466. 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我们为什么长这样》
467. 科普 | 从胶体金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
468.他在河北混“黑道”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日子
469.BBC纪录片《神奇的青蛙》
470.韩剧《鱿鱼游戏》全9集
536.电影《死亡实验》
537.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地球人缺水喝怎么办?
538.纪录片《女孩崛起》
539.电影《王者之路》
540.NHK纪录片《实境之旅——桂林》
541.争鸣:爱因斯坦的卓识,还是爱因斯坦的错误?丨展卷
542.Netflix 纪录片《歌、舞、伎:生田斗真》
543.电影《奇异博士》
544.“像婴儿一样思考”,Deep Mind最新研究让AI有人一样的直觉感知
545.自民党“哀兵”大胜,日本修宪一触即发了么?
546.电影《0.5毫米》
547.枪杀、子弹与宝甲:日本南纪白滨的妖魅刺客
578.BBC纪录片《企鹅群里有特务》全3集
579.沉默的危险
580.“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大革命,为什么会一再重演
581.Science:男性为什么寿命比女性短?他们会弄丢Y染色体
582.欧美强制接种的通行证政策被放弃,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583.请别抢了他们苦等的面包,还笑他们是“小镇做题家”
584.霍乱不是甲类传染病吗,为啥武大的病例不危险?
585.BMJ子刊:安医大学者发现,单身增加死于胃癌的风险
586.ADC另类毒素α-鹅膏蕈碱浅析
587.“细节中隐藏玄机,魔鬼藏在细节里”——豆瓣书友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588.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
589.基因魔剪,是怎样修改生命的说明书的?
590.“诡辩”的逻辑
591.纪录片《大秦岭》全8集
592.百忧解犹未解:抗抑郁新药路在何方?
593.他给余秀华的道“谦”信:先扇你十几巴掌,再教育你要增强修养、“多看国学”
594.关于香水,我们知道什么?
595.记忆是有味道的,为何气味会激发强烈的情感记忆?
596.电影《柳如是》
597. 当那个因为安倍流泪的中国女孩决定去死
598.历史的回声:未来的路,比想象中更窄
599.电影《乱世佳人》
600. 一把菜刀,居然也能引发一场舆论血案
601. “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法国大革命233年反思
602.罕见的数学天才,靠“假结婚”才得到追求事业的机会
603. 电影《愤怒的葡萄》
604.电影《灰影人 》
605.BBC纪录片《天才动物》全4集
606. 电影《燃情岁月》
607.“小阁老”周劼的“爹力学三定律”——好爹要拼在了刀背上
608. 不用光合作用也能生存?这些植物刷新你的认知
609.细思极恐却无法抗拒——当科学成为新“上帝”
610. 那些举报论文造假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611.“无恶不作”,或“无所不能”:被误解百年的进化论
612.自然界中的“非常规”胰岛素,有些动物甚至拿它当“毒素”诱捕猎物
613.Nature子刊:喝酒会缩短端粒长度,加速衰老
614.卷出新高度: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破纪录的古老星系
615.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思想家的三个层次
616.人脑和机器能直接通讯吗?
617.电影《美丽心灵》
618.电影《教父》三部曲
619.有时,内卷也是浪催的 | 科学遐思
620.科学界的“二舅”:他两次因祸得福,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621.对话加拿大工程院于非院士:寻找 AI 领域的「香农定理」
622.电影《天使爱美丽》
623.电影《谍影特工》
624.电影《拆弹部队》
625.Science: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气味?AI再胜一筹
626.电影《夏日时光 》
627.不可轻言的“必有一战”
628.BBC记录片《吃货的周末》全5集
629.科学大发现,长期睡眠不佳,埋下老年痴呆症祸根!改善睡眠,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630.乳腺癌治疗药物汇总
631.电影《花样年华》
632.PBS纪录片《秦始皇的兵马俑》
633. “不要打开”:黑匣子发明人为人类留下的礼物
634. 电影《人类之子》
635.自然界中到处都是“化学家”
636.身体更干净,生命更脆弱?| 展卷
637.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教训、人心
638.欧洲,就是被看不起它的“大帝”们打出来的
639.常用于制作香水的植物香料
640.电影《硅谷传奇》
641.BBC纪录片《中世纪思潮》全4集
642.温伯格:愿意认识到自己错了,应感到自豪
643.你最不屑的口水,曾是最神奇的治疗药剂
644.怎样体面地讲道理?
645.七夕:总感觉牛郎和织女那事不像正经爱情,倒更像是……
646.夜班熬的是命!上海交大研究发现,熬夜、上夜班,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92%有关
647.草那么难消化,为什么有些动物却能把它当饭吃?
648.中国是如何做到维持千年“不变”的?
649.至少多少个水分子,才能叫一滴水?
650.太热了,等不及减少碳排放,能不能把碳塞回地里去丨展卷
651.默然纯粹映秋水丨纪念量子力学奠基人狄拉克诞辰120周年
652.电影《血战沙漠》
653.电影《八月迷情》
654.电影《超能追缉》
655.纪录片《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
656.电影《黑皮书》
657.电影《小黄人大眼萌 》
658.电影《风云》
659.面对不良风气,一家Nature子刊给它的审稿人一把奥卡姆剃刀
660.电影《理智与情感 》
661.纪录片《看见台湾》
662.电影《悸动》
663.电影《黑道与家族》
664.电影《高斯福庄园》
665.电影《穿越火线》
666.电影《阿甘正传》
667.首批赴美留学一百五十年祭
668.那么机灵的伽利略,为什么还是挨了整
669.一种常见又易治的“花柳病”,是怎样走向不治之症
670.成为文化符号的薛定谔丨纪念薛定谔诞辰135周年
671.电影《城中大盗》
672.电影《出轨风暴》
673.批判性思维为什么重要?
674.电影《斯宾塞》
675.电影《猎头游戏》
676.电影《印度艳后》
677.电影《希特勒的男孩》
678.电影《迷雾》
679.电影《艾利之书》
680.电影《颠倒黑白》
681.抵抗致命病菌的最后一道防线,正以人道的名义悄悄瓦解 | 展卷
682.BBC纪录片《治愈阿尔茨海默病》
683.Netflix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
684.HBO纪录片《2008年金融危机秘事》
685.BBC纪录片《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
686.纪录片《冥想指南》
687.电影《我的一级兄弟》
688.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