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今天还有多少教师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
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压力,但中国高校教师现在面临的压力之大可谓前所未有。越是优秀的高校,教师的压力越大。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从生存压力到职业压力,几乎是全方位的。
当下中国高校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管理问题。从成立到跻身世界名校之列仅用了10年时间的香港科技大学所奉行的一个办学理念是:礼聘一流人才并且使他们感到快乐。今天能够进入高校担当重任的教师,大都是他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生力军。试问,今天的中国还能有多少教师是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呢?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今天还有多少教师
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
文 | 郭英剑
来源 | 中华好学者微信公号
01
2017年5月4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刊登文章,介绍了瑞典延雪平大学教授佩尔松所主持的一项研究。这项讨论世界高校中哪国学者最有压力的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首当其冲。
这项研究将压力分为从0到5共6个等级。从结果看,最没有压力的是德国,压力等级为0。与之相对的,中国学者的压力为5级,而且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占据5级高位的国家。
据报道,这是全球首次针对高等教育压力等级的一次跨国界研究。主持这项研究的佩尔松是瑞典延雪平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他针对过去20年间的情况,通过分析91篇文章和各种文献资料,对34个国家的职场压力进行了全面调查,最多的一次调查人数将近38000人,平均参与人数也在1430人左右,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这一研究成果将在今年年内出版发行。
在上述结果中,德国的大学教师无疑处于压力等级的最底层。同时,加拿大、丹麦、芬兰、马来西亚等国的大学教师也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教师位于压力等级的中区,比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强一些,但幸福指数显然不如美国、日本、荷兰和新加坡等国,甚至也不如伊朗、土耳其、乌干达、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工作环境。而在30个考察压力与性别关系的调查中,有一半都认为女性相对于男同事更容易有压力。
若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德国的大学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他们毫无压力可言。而中国的大学教师无疑就是最“悲惨的”,因为我们的压力指数最高。那么,何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呢?
佩尔松的研究结果表明,德国的大学教师之所以能够如此“欢喜”,就在于德国相对缺乏一种绩效管理文化。我们知道,所谓绩效管理(简称PM)主要是指为保证以有效与高效的方式不断实现各种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措施与手段。因为没有严格的绩效管理,使得德国的大学教师士气高昂,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国大学何以压力如此巨大呢?根据“全球学者管理与管理不善”调查,中国大学压力最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过大,她们在兼顾学术职责与个人或家庭责任时,得不到任何帮助。佩尔松对《泰晤士高等教育》记者说,“(中国)女性学者将面对工作所带给她们的所有压力,而一旦她们有了孩子,人们又期望她们好好照顾家庭——但(中国)男性学者就不必如此。”
对于英国高校教师的压力甚至高于伊朗、土耳其等国,佩尔松的解释是,因为深受英国日渐增长的《研究卓越框架》的影响之故。所谓《研究卓越框架》(简称REF)是英国在2014年所提出的用以评价英国高等教育(2008—2013年)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2016年7月新的评估原则出台,下一次评估将会在2021年举行。在佩尔松看来,英国学者对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完全被REF所毁掉了。而且,让教师们感到最难过的是在(2008—2013年的评估之前和之中的)2006—2010这四年,他用“恶化”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对于评估中的年轻大学教师来说,他们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他们要接受全新的管理体系的最新要求。佩尔松认为,这是导致教师失去幸福感的最主要原因。
02
就世界范围而言,很多原因是共同的,比如,超大工作量是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还包括缺乏来自管理者的支持、理解与尊重;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不公平的职称评审制度;感到不公平等。但在佩尔松看来,罪魁祸首还在于日本著名的丰田公司(Toyota)所推出的“丰田生产方式”。1960年代,丰田公司逐步推广了其极具特色的“精简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消除浪费、关注流程速度与效率的管理模式。正是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职场压力大增。
佩尔松认为,将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强加于学术界,实际上是因为根本不明白学者是需要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才能发挥作用的。对于学者们的管理,不应该像他们在一般企业工作那样,而是应该给予他们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的工作,但现在的问题是,管理者们仿佛并不明白科学与创造性工作究竟是怎么来的,工作上不愿也不肯放手。
03
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压力,但中国高校教师现在面临的压力之大可谓前所未有。越是优秀的高校,教师的压力越大。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从生存压力到职业压力,几乎是全方位的。20年前,在大学工作的教师还有权购买到平价住房,使居者有其屋,至少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但如今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不提供住房几乎已经成了惯例。而房租之高人们有目共睹。
试想,一个刚刚毕业的青年博士,其不高的收入除了付房租和基本生活费用之外,几乎所剩无几,他们如何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双重压力?青年教师在30岁到40岁之间是最为关键的十年,在生活上刚刚开始担负起人生、家庭的责任,在学术道路上开始真正独立的艰难爬坡阶段,这个时期非常需要管理者和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与关爱。如果他们不能在这个时候得到实际的帮助和真正的支持,而只是对他们提出要求,那么期望他们在这个阶段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就有些勉为其难了;青年学者做不出一流的学术成果,指望学科与学校在未来能够进入一流,则不免有些不切实际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凭良心教书。这句话虽然体现了教师高尚情操的一面,但仔细想想,仅凭良心教书是多么无奈的举动。大学教师担负着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责任,其使命与职责明晰,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完成,仅靠良心可以维持一时,却难以坚持长久,目标也难以很好地实现。多年前笔者便曾提出过,管理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致命的软肋,并且质疑在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究竟有多难。
当下中国高校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管理问题。从成立到跻身世界名校之列仅用了10年时间的香港科技大学所奉行的一个办学理念是:礼聘一流人才并且使他们感到快乐。今天能够进入高校担当重任的教师,大都是他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生力军。试问,今天的中国还能有多少教师是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呢?
管理涉及到大学的使命,体现在各种管理理念、价值观、政策与规定等各种手段与措施上。高校管理,应该不同于企业化管理。我们都理解,管理有规则,管理讲数据,管理追绩效,但高校管理最终的核心力,还是应该使教师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快乐并富有激情地工作,这样才能一举数得地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大学教师的压力会继续倍增,如何为教师减压并使他们快乐工作,值得引起我们的管理者的重视与深思。
THE END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