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暑过后秋来到,养生保健首防燥

2017-09-01 王金山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进入处暑节气,这时候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皮肤变得紧绷绷的,毛发枯而无光泽,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得冒火,大便秘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那么应该如何防燥呢?

 

处暑过后防“秋燥”

 

紧跟在立秋后面的节气是处暑,历书云:“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十二集解》中则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过或已接近尾声,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故民间有“处暑寒来”的谚语。

 

但是,处暑节气期间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故民间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但是,处暑节气期间炎热的气候毕竟已接近尾声,白天的气温虽然仍较高,但早晚的温度已经变得很低,因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

 

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得冒火,大便秘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燥是秋天的主气,燥胜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秋燥”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如不及时防治,病邪会深入,病症会加重,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危象。

 

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如何“养”掉燥气呢?

 

食养重清补

有的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里饮食应清淡,无疑,清淡的原则是对的,可有人误认为清淡就是清补,即只要多吃蔬菜和瓜果就行了,他们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这可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具清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燥”。如果饮食过于清素、清淡,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年妇女,由于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秋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改变,会使他们的食欲更加减退。再说,一味进食蔬菜,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就很难达到补养的目的。

 


秋季清补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等,也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均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得当,便可达到一定的清补。

 

若是身体孱弱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桑杏汤是秋燥初起的首选方,方中桑叶3克、豆豉3克辛散透邪;杏仁4.5克、浙贝母3克宣肺止咳;山栀皮4.5克清泄郁热;沙参6克、梨皮3克养阴润燥;各药互相配合,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可使邪去而津不伤,润燥而不留邪,疗效较为理想。

 

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

 

最后要交代的是,食疗应该对症而“吃”,每次可选2~3种,无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证治疗,以甘寒以及咸寒滋阴润燥为主,除有化热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类的食物。

 

◎静心调平和

我们知道,秋季因为干燥的缘故,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心境、行为等。因为气候干燥,人的饮食量和睡眠均会受影响,再加上“燥”火“燥”气,很容易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受到影响,引起情绪烦躁、思维凌乱、爱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还有人表现出心情抑郁、心境低落、做什么事都没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工作、同事、亲人缺乏感情和热情;少数人还出现老年偏执性障碍一样的症状,如反复地洗澡、洗脸、洗手,要求别人也与自己一样,容不得别人反对,否则就会大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等。有专家认为,这种由秋燥引起的情感和行为异常,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容易发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调节。

 

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会有不同的“气水”,即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时,人呼出的气变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质;在悲痛抑郁时有白色沉淀;在生气动怒时则有紫色沉淀。因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宽宏大量,始终保持情志愉悦、心气和畅,“心静自然安”。

 

当然,越是天气燥热或反复无常,遇事越是要心平气和,良好的心理及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确实心烦意乱或心里苦闷,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同时,可听一听轻音乐,培养“望梅止渴”的心境,如想象森林、大海、冰川等等令人凉快的地方,以忘却热浪的袭击,降低心理“热度”;其次,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适当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保健操等。

 


|作者介绍|

王金山,安徽省中医院推拿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足厥阴肝经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任脉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督脉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奇经八脉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十二经脉小肠经 大肠经 三焦经 膀胱经 心包经 肺经 心经 胃经 胆经 脾经 肾经 肝经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