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第一富
〈
2018年7月26星期四
〉
知足第一富
《大庄严经论》中记述道,从前有一位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女居士),生活困窘,缺衣少食,被人讥笑为“最贫穷的人”。但是这位优婆塞却坚守佛陀所赞美的知足德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时常口诵一首偈语——“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知足,为什么第一富呢?富有的人,并不一定是腰缠万贯的人,看起来很有财富的人,他未必是最富的。富人如果不知足,也是穷光蛋一个。比如说他手上已经有一个亿的财产,而他的目标赚十个亿,但他手上只有一个亿,等于他欠款九亿。他背负了九亿的债务,如果他想赚一百个亿,那欠的更高了,欠了九十九亿;他越不知足,他欠下的越多。如果这个人有一个亿的资产,但他心目中的所期望的只有那么一百万,那他赚了多少呢?那就很富有了。如果他心目中期待的也是一亿,现实中得到也是一亿,那他就不赔也不赚。
“知足”,这个词本身就很好。为什么叫知足?因为佛经里面说:众生本来具足一切的,人的财富从哪来?钱从哪来?房子从哪来?还不是从福报来的嘛!而人的佛性中,一切的福德、一切的智慧,本来就是具足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你如果知道了,就会满足,所以叫知足。“知”也是觉的意思。
那为什么是知“足”?不是知“头”、知“腿”、知“膝盖”?因为人身上在最底位置的就是脚,而且在这个位置之下,人人都相同,上到帝王,下到乞丐,甚至跟佛黄、佛白、佛黑……,大家统统都是平等的,都是平平等等在大地上行走。在足的这个位置,众生都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当你心低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便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人有时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比较。所以,知足的道理也可以很深,如果用佛教里面道理来解释,也就是觉悟到万物万事是平等的,进而尊重一切,不妄起分别。
一个最底层的工人,天天唱歌,“咏而归”地回家,一朝突然从工人做到了科长,然后就开始考虑升官跟可能会降的问题,如果升的再高,局长、部长……烦恼也就随之而来,往往还不如做工人的时候幸福,因为没有那么知足了,因为胃口被吊起来了,这是地位上;钱财上也是一样,以前都不敢想一千万的事,现在有了一百万,他就可以想一千万的事了;有了一千万,他就可以想一个亿的事了。就是心境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到了科长这个层面,就跟处长比;来到局长这个层面,就跟别的部长比。
还有个词一般人经常说的——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常快乐,很多人的不快乐,都是因为追求一些超出他本分、超出他范围、超出他该得的那些东西。他若知足,他就没有这个忧虑,人的百般忧虑就是从这来的。知足的快乐是很安然的、很安心的、很满足的乐。人满足的当下,就是很快乐的。一个人既然已经知足了,他就不会不安分守己,想一些他分外的事情。人知足的时候,便自然就很平静。知足就不会有不平,不会去攀求什么。
不知足的本质从哪来的呢?贪执!本质而言,贪瞋痴三毒,贪是毒中之毒,贪是一个源动力,痴和瞋也都是由于贪引起来的。为什么瞋?因为他贪的东西得不到,或者有东西障碍他得到,他就瞋了。为什么痴?因为贪的东西让他心智昏聩[kuì] 。本质还是因为贪,贪心不足蛇吞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做到任何时候都能知足,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贪瞋痴根本烦恼,不是那么容易就断除的。
知足,有很多个层面,最低就是在物质层面。比如说颜回:一箪[dān]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可能都受不了他那个穷苦,但他很自在,回也不改其乐,就是他本来就快乐的,不因为物质上匮乏而不快乐,这个层面其实还容易满足的。
精神层面的满足有时其实是不太容易的,他有所追求,不管在各个领域上,作家有作家他那个层面的,搞艺术的有艺术上那个层面的追求,一辈子可能临死都放不下;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灵魂层面的,灵魂层面的知足跟不知足,差别很大,这涉及到信仰上。老实说,圣道门的人很难从灵魂层面知足,他永远都有所亏欠,也就是说,永远都达不到他想达到的那个境界;念佛的人,容易在灵魂的层面得到满足,有首偈子:
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
如果一个人灵魂的层面如果能够满足,那精神上也容易能满足,在物质上就更容易满足了,我们应该就属于这一类的。
灵魂的层面得到满足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做的附加题,考试的时候,前面题都做好了,一百分了,然后有一道附加题。念佛人所做一切事,其实都是附加题。
知足是不是提倡一种不求进取的生活态度呢?其实不是的。我前面说的不知足,是指超越了他的本分,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对于其个人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说他不可能达到的,可是他偏偏想达到,这样就会自伤伤彼。不如老实安分,知足常乐的好。(作者:宗道法师)
诵读:护觉居士
◎微讲堂 | 导观佛宗入念佛宗,废观佛宗立念佛宗 ——试论“念观二宗”(上)
◎微讲堂 | 观佛、念佛二宗,终归念佛一宗 ——试论“念观二宗”(下)
◎熏染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