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绪 论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发布时间为7:00。
~●~●~●~●~●~●~
——▲以上内容非正文▲——
◎袁行霈版◎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
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4.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
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3.演戏和祭神酬神结合,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三)元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1.这两个剧种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2.杂剧:
(1)风行大江南北。
(2)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
(3)音乐上,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3.南戏:
(1)流行于东南沿海。
(2)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宫调也无规定。
(3)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4.杂剧和南戏剧本:
(1)有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2)唱词更多用以表现人物思想情绪,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具强烈抒情性,往往就是诗,这是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3)演员既要善于说白、歌唱,也要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及杂耍的技巧,是综合性艺术。
5.杂剧和南戏唱腔上的区别:
(1)杂剧曲调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曲调(包括宫廷、寺庙、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南戏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2)一些曲牌名称或品味相同: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3)杂剧南戏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方言差异的表现,如宋甚至更早,北方语音入声消失,南方语音入声依然保留。王世贞:“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曲藻》)。
(四)两个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
(1)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剧作家代表: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
(3)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群体。
①有关水浒的杂剧以东平为背景,东平成为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
②一般北方戏剧圈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黑暗。
③总体来看,北方戏剧圈作品更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2.南方戏剧圈。
(1)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2)南戏产生于南宋初年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称“永嘉杂剧”。
(3)杂剧经扬州传入南方后,以杭州为中心,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
(4)南方戏剧圈除演出杂剧剧目外,较多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如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南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等;南下剧作家,多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的景况,实际上是藉剧本人物遭遇抒发自己块垒,如《王粲登楼》《扬州梦》等。
(四)杂剧和南戏的交流。
1.两个剧种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如徐渭《南词叙录》。
2.音乐上“南北合套”。
一、散曲。
(一)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所以称“散”:剧本之曲,粘连科白、情节;如果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即为“散”。
(二)语言方面,既需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
(三)艺术表现方面,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四)散曲押韵较灵活,平仄通押;还可增加衬字,具有口语化、俚俗化特点,并使曲意明朗活泼(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在句头或句中;南曲“衬不过三”)。
(五)散曲大盛于元,与语言及音乐发展有直接关系。
(六)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划市井风情等方面;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把散曲分为三品:清深,豪旷,婉丽:
1.延祐前,散曲作家兼写诗文,如杨果、卢挚等;或兼擅杂剧,像关汉卿、马致远等,风格以豪旷居多,真率自然。
2.延祐后,出现一批专写散曲的作家,如张可久、贯云石、徐再思等,风格以婉丽居多,有时伤于雕琢。
二、诗词成就逊于唐、宋、清。
(一)元初,故国之思,沧桑之感,是元初众多诗作主题。
(二)延祐后恢复科举制度,忧愤之思消失,追求技巧或“盛唐”“盛世之音”;通俗文学追求新奇热闹的审美情趣,也影响诗人。
(三)许多诗人不满宋以文为诗、以理入诗倾向,提倡“宗唐得古”,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如描绘自然景物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或细部,捕捉自然界声色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细微律动,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一、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一)“自然”即真实地摹写作者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看到“时代之情状”,并体悟到其中的旨趣。
(二)元杂剧的文字不事藻绘,是鲜活生动的语言。
(三)元剧此审美特征的原因:“自娱”与“娱人”需要。
二、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
(一)剧本情节安排: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迭宕,表现悲欢离合情态;
(二)刻划人物:力图揭示主人公内心奥秘,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
(三)语言风格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及衬字、双声、叠韵,尽情宣泄爱恨,实际是作者在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三、抒情性文学中豪辣浩烂、酣畅尖新当时被视为最高境界。如散曲作者多以赋的手法,白描直陈,把所写的情与物展露无馀,淋漓尽致;曲的特殊体制,如可以增加衬字,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自然酣畅风格的形成具推毂的作用。
四、诗词主张自然随意地抒发感情。
五、元代文坛“显而畅”。
~●~●~●~●~●~●~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76 《左传》(十五 、十六)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课程说明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李商隐
晚唐诗歌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辞赋、骈文与散文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先秦文学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广告合作请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信息给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