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里阅天下2021年节日暨迎新专号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首先祝各位读者节日/新年快乐。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如果还能读这篇文章,就表明我们都平安度过了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很艰难的一年,为此我们都应感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都不容易;只要能健康平安的过着新的一天,都应感谢上帝/上苍以及所有支持、鼓励和爱护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和路上的相识不相识的人。如果大家出门买个菜、坐个车,多给人问声好或者给个微笑。世界上不会因此没有了生老病死和不幸,却会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点小小善意,变得美好和温馨许多。您的一个微笑可能对于那些正在绝望中挣扎的陌生人就意味坚持下去的希望。就像孩子读物中所说的那个填充善意和爱心的“bucket",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那个bucket的人。让我们给别人多点爱心、宽容和微笑。


在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安和惶恐中度过的这一年,留给人清晰印象的东西并不多。笔者和白老师以及一群学界朋友们为了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跨文化理解而合力维持的这个微信公众号算是其中的一件事情。如果不为别的,至少是因为几乎每天都付出了不少时间。半年下来,我们的订阅读者从七月初的三、四百人增长到了一万四千人。云里阅天下作者和编辑团队这半年的共同努力,为越来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年轻读者们初步搭建了一个分享和获得优质内容的学术平台。就当是我们在这个非常时期送给大家的一个小小的爱心bucket。感谢所有作者/读者/编辑和授权媒体。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一边听刘礼红老师的古琴和钱寅老师笛音(二位老师的简介在下面往期推荐中首篇王迪老师访谈录文末),一边回顾一下公号半年来所推送的文章集锦。既是给新近才订阅的读者一个重温好文的机会,也算是告别过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充满了健康、平安和快乐的2021年。祝大家节日和新年愉快,也愿你我今夜和今后都平安喜乐!








跨学科和跨文化学术交流


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对话这个宗旨贯穿了本公号的一切活动。不同于那些只专注于特定学术领域或特定主题的自媒体,我们开办半年以来,力求做到兼容并蓄,并鼓励跨学科对话和推广不同人文和社科领域的优质学术内容。我们的活动和内容目前覆盖了从国际关系、法律、历史、社会学、考古、文学、传播学和媒体、性别和女性研究等众多领域。





(一)学人访谈专题系列




我们这半年花了大量时间联系、准备、访谈,再经过多轮编辑整理,目前已完成了十多位学人访谈。除了分享过的六、七个之外,还有一批访谈音像和文字正在翻译和整理中。这些学人既有像刘禾、高彦颐、柯娇燕和濮德培这样的世界知名学者,也有如张泰苏、刘思达、张颖、宋念申和王飞仙这样的年轻学术新星。另外,我们还推送了一批其他学者完成的优质访谈录。这些都为读者深入了解一批海内外学人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方法和思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云里学人访谈往期推荐



听澳门大学王笛教授谈微观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方法和写作

从边界解读现代国家之构建:马里兰大学宋念申教授访谈录(上篇)

从边界解读现代国家之构建:马里兰大学宋念申教授访谈录(下篇)

历史和性别研究的学术与修身:张颖教授访谈录(完整版)

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中寻找答案:耶鲁张泰苏教授访谈录(上)

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中寻找答案:耶鲁张泰苏教授访谈录(下)

社会学是个陶冶情操的地方:刘思达教授访谈录(上)

中国人写的理论要像中国一样 -- 刘思达教授访谈录(下)

【独家访谈】从多大校园到沥川往事——遇见施定柔(上)

网络文学创作和影视化改编——遇见施定柔(下)

哈佛入江昭教授谈跨国史与全球史:我坚信文化能够培育国际主义

方纳教授:人们在恐惧紧张时更想要强势领导人

当代著名史学家Timothy Brook卜正民访谈(下)

明代中国:一个迷人和易变的世界——卜正民教授访谈录(上)

让地方社会的无声民众说话--王笛、刘文楠

专访华盛顿大学盖博坚(Kent Guy) 教授 - 李仁渊撰

牛津大学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访谈: 学术创新需要勤探索且不拘泥于主流

阿伯特教授访谈:芝加哥大学与社会学研究(下)

阿伯特教授访谈:芝加哥大学与社会学研究(上)

岸本美绪教授访谈 - 李侑儒

哈佛中国史专家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教授专访 - 李仁渊

项飙:我们失去了构造爱的关系的自信 | 十三邀

“学人访谈”系列:社科院世界史所吕厚量老师访谈 (上篇)

学人访谈: 社科院世界史所吕厚量老师学术对话(下篇)

对话书玉: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旅程

戴维·阿特金森 谈 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美国历史学家孔达珍谈跨国经历与女性主义

哥伦比亚大学豪厄尔教授访谈: 美国女性历史学家的“战斗”

宾大杨国斌教授:数字文化研究的开放视野与问题意识




(二)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专题系列




这个专题分享了一批优秀的海内外人文社科年轻学者的读博经历、做研究以及写论文和求职的心得体会,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共鸣和反响。我们还有三十余位博士或博士研究生答应了继续投稿,分享他们各具特色的博士成长经历。

博士是如何炼成的往期推荐



“博士炼成”系列:狐狸博士修炼记 - 李钧鹏教授的哥大读博经历

“博士炼成”系列:回顾十年学术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卢韵媚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找不到答案时,就去看看这个世界

摸着石头过河在美国读犯罪学博士 - 石路子教授

丽娃河畔的思想者-华东师大马华灵

严飞:我们在学术旅途上都是没有驿站的行者

谈美国文科博士学习和回国求职经验- 陈昉昊

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如何在国外高校找到教职?- 李珂

如何跨过学术独木桥:历史博士找工作的感想(上)

如何过学术独木桥:历史博士找工作的感想 (下) - 康奈尔大学杜乐

刘文楠:为爱国而戒烟

文字表达与学术写作 | 王笛

写给要找工作的博士生的话

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杜乐撰

方庭的窗口——芝大留学往事 (刘思达著)

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资格考小记

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博士资格考分享





(三)考研/出国申请和博士考以及留学生活




这些文章分享了考研或出国申请以及博士资格考的心得体会,和留学日常生活点滴。


考研/出国申请和博士以及留学生活往期推荐



留学申请:清华本科申请北美社会学顶尖博士项目经验分享

北大本科申请美国博士:普林斯顿哲学系

读研还是不读,这是个问题 (宋念申撰)

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新生回顾:我狼狈的申请季

“博士炼成”系列:回顾十年学术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卢韵媚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找不到答案时,就去看看这个世界

摸着石头过河在美国读犯罪学博士 - 石路子教授

张泰苏-少年荒唐事,“老”来不堪闻

追忆似海年华——我的荷英美负笈时光(一)

史生囈語

去音乐会的路上

留美札记2: 征服自己内心的世界; 兼谈女性学者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留学美国那点事儿 (1)

在紧张的国际关系下如何想象外国人(1)




(四)新书书评




这些书评介绍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学术著作,为读者提供了相关领域中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趋势。


往期推荐



李欧梵|铁路现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刘思睿︱仵作、法医与现代化背后的故事-评安大年著《死在北京》一书

美国Skidmore学院皇甫峥峥:驻英使馆与晚清外交转型

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

获奖新书评点:王飞仙教授的《盗版者与出版商》和近现代中国版权史重述

“城市研究专辑” 第一期提问征集 | 对话宋伟杰教授

美国马里兰大学宋念申评王元崇著《重塑中华帝国》:以朝鲜“再造”中国

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五)跨学科学术讲座




在分享推广重要学术活动海报外,我们还身体力行,组织学术活动来推动学术交流。除笔者和张泰苏老师联合组织的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重新思考东亚法律文化构建”的国际高端英文讲座系列之外,还有一系列其他活动,包括2020年12月举办的吸引了数千听众的关于韦伯和布迪厄社会理论的跨学科研讨会,和正在筹划中的2021年初夏的性别/女性研究研讨会。


学术活动回顾



北京12/20早8点跨学科研讨会: 韦伯、布迪厄与社会理论的扬弃

北京12月17日早9:15 陈利教授在中国社科院近史所谈<帝国眼中的中国法>及中外关系

哈佛王德威教授等领衔12月15日云端工作坊: “世變與文變:中國近三百年文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今天美东时间晚10点硅谷教育于文化沙龙系列讲座:从民国女律师到美国最高法院女法官-看女性权力发展的前世今生

12月16-17日会议预告 | 海外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

世界的白蛇-美国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谈她新专著-

讲座预告 || 法外之地:外国强权在1840年后“半殖民地”中国寻求的“严格责任”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9点讲座 | 陈利教授谈“情感帝国主义与近代国际关系史:为什么强权国家也喜欢扮演受害者?”

美东12月3日晚7点美国杜赞奇教授英文讲座-中国与亚洲的世界-China and the Asian World

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对文学秘密和人类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种必要的尊重

耶鲁大学张泰苏老师在北大法学院讲座:国家建设与商业公司的兴起

哥大法学院李本教授讲座- “中国法庭中的人工智能”-“重新思考东亚法律的文化构建”系列(5)

《法律东方主义》作者洛德睦重磅讲座- “中国经济发展和不平等简史”-“重新思考东亚法律的文化构建”系列(4)

国际学术讲座- “近代早期朝鲜社会中的性欲、通奸法和性别化主体-“重新思考东亚法律的文化构建”系列(3)

耶鲁张泰苏讲座-“清代财政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重新思考东亚法律的文化构建”系列(2)

多伦多大学中国与当代媒体讲座-宾大杨国斌, 麦吉尔大学刘晓教授

9月23日学术讲座: 灾难文学中的群体记忆和民族叙事

本周五开始“重新思考东亚法律”国际学术讲座系列(英语)的第一场




(六)其他学术文章




我们还另外推送了一批来自从文学、国际关系、考古、社会学到历史和法律等领域的优质文章,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这些领域的一些成果。


文章往期推荐



于京东:跨境地图:一个全球史的故事

陈丹丹:文史哲江湖的内功与招式

人大胡祥雨教授 - 海外清史研究: 历史、趋势与问题

对话书玉: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旅程

中美浮梦录︱郭梁氏之死 (中)- 王元崇

中美浮梦录︱郭梁氏之死 (上)-- 王元崇撰

听阎学通讲国际关系:道义现实主义与大国崛起

刘瑜: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比较政治学30讲·结语

中美浮梦录︱到中国去!- 王元崇

现代时间与亚洲空间——几种重建历史叙事的尝试  I 宋念申撰

王笛:新文化史 、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

布罗茨基和王小波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更多当代意识 - 伍国

陈平原:过度追求知识渊博而不独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读书趣味 | 专访

如何获得思考的力量 - 陈嘉映与项飙对话实录(上)

毛尖|谢谢惠顾:谈《荞麦疯长》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白宫和监狱之间可以近在咫尺:从前国师班农被捕闲聊川普美国的官场风险

情感是历史的一部分,但难以被文字完整传递

我所了解的美国的社会 - 旅美学者伍国访谈录

法学院的功用 - 霍姆斯大法官撰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下)

大棒与温言:美国 “门罗主义”演变史 - 章永乐撰

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 宋念申撰

梵瑟楼与哈佛往事

陆扬 | 唐史学家陈寅恪

比較法在現代中國的發展(上)(张泰苏)

The Last Person I Hugged  最后一次拥抱

重庆的高罗佩 (孔书玉著)

250年前的一桩中外枪杀案为什么至今还可能影响中外关系? "1784年'休斯夫人号'冲突的个案研究”(修订版)

从中世纪“黑暗”刚挣脱出来的欧洲是如何奔向全球殖民扩张的?谈谈‘现代国际法被质疑的两大起源神话’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欢迎加入!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