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由古代艺术中发现灵感,使得每一个古代元素都有着今天的呼吸 | 纯粹新书
《物中看画》是著名名物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知名学者扬之水 “打捞历史”的方法,集文献、图像、实物“三证合一”,有理有据,中正端肃。作者将文献与考古实物参照研究,通过缜密的分析,考证人物身份及图像样式,呈现古代中国士人的生活场景。文辞优美、通俗易读,兼顾学术研究性与大众普及性,是“散文式”的学术文章。
本书收录了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为切入点,通过专业的考证和文化阐释,勾画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学术根基与可读性较好地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
——纯粹君
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
文/扬之水
一 青铜时代的姹紫嫣红:铜器系列
作器是青铜时代的一件大事,因此每有“子子孙孙永保之”的郑重叮咛。也正是靠了这些铭文,使得现代科学考古之前,中国的三代考古先就发达起来。
不过三代青铜器不仅有祖先的尊荣,更有宇宙的神妙,造型和纹饰留给我们的仍然多是谜语。然而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暂且放下出于理智的考证,而略略舒展发自情感的想象,在不可索解其意义的纹饰中认出悲喜。
《物中看画》内封设计展开图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虎耳方鼎,崭截方整的造型,两侧瘦削高立的一对耳,两耳之端各一个小虎,蜷起尾巴、四爪贴地、露着尖齿却是俯首低眉(图1)。尤有趣味者,是一件鹿耳四足甗,高高耸起的甗耳,顶端是一雌一雄隔器相对的两只鹿,“呦呦鹿鸣”之声仿佛在两耳间低回。下方四足,引来四象俯身低首,用长鼻拄地(图2)。
同样意匠的虎耳扁足圆鼎,鼎的圜底下边上攀的三只虎,一身云雷纹披散下来至于尾巴处,而流衍作涟漪一般的细波,尾端抵地,然后卷起来成为三足。俯首的两只与上攀的三只,其间咻咻然是同声相应的气息(图3)。
又有河南陕县后川出土一件虎足器座,四只老虎人立般扒着器座的圆框,踮起脚来向内窥望,原来中心是卧在花心里的四只小龙,一逐一的衔着身体纠结蟠绕[1](图4)。
牛首纹镈,出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主体纹样是一个翘着两只尖耳朵的牛头,头顶一对弯角,弯角合抱处,一个大大的圆涡纹。上方镈之舞的两端各有一只小鸟(图5)。
最有意思的是一类肖形器。山西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的枭卣,从一面看,是两枭合体,转过来,却只是一只,重眼圈,尖尖嘴,耳朵贴在脑壳上,极简的细线作成翅膀。敦敦实实的造型,和人对视的目光中闪动着乖巧(图6)。
器有盖,盖有钮,一大一小,即成趣味横生的一组。器是象,背上的盖子安个钮,便是背驮一只小象。器是牛,盖子便是一只小牛。獏为器,器盖自然就是一只小獏为钮。又有豕尊,背负着有捉手的盖子,顶端却是立一只小鸟,像是共生一类的朋友,又像是偶然的停留[2](图7—图9)。出自江西新干大洋洲的虎驮鸟,体量庞大的一只虎乖乖俯首,背上一只小极了的鸟鼓着眼睛,一副傲然的样子,老虎倒像是做低伏小的侍者(图10)。
邓仲牺尊,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尊的造型是头上顶着一对角的神兽。与它口对口的一条龙攀在胸前,又一条龙站在臀尖。一对长角的后边伏着一只虎,神兽拱起的背上驮着一只鸟,原是器盖的钮(图11)。静穆与诙谐相并,教人看见一霎那的人情和煦,天地清宁。没有童话作品的年代,未尝没有留下一角用“物”演述的童话世界。
又有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的象尊,是一支象与虎共舞的谐谑曲。遍身纹饰的大象端立着,高扬的象鼻尽端卷起来,上面伏一只向着它俯身下看的小虎,几乎和身子一样长的虎尾下边压着一只鼓目张口的兽[3](图12)。
山西曲沃北赵村出土的鸟盖人足盉,器底两个小裸人驮着扁鼓一般的盉身,探出长颈的龙成为盉的流,飞鸟为盖,一只回首的小熊斜了身子俯在鸟尾处,便成了系连盉盖与盉身的链子,与流相对的一侧伸出一只衔着弯柄的兽头,便成了盉的把手[4](图13)。
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墓出土商代后期亚醜钺,尺寸甚巨,长近一尺,宽逾一尺,重量将及五公斤。借着援部近方的造型,做成一个人脸,重眉,圆睛,鼻如一个王字,咧开来的嘴,露着两排牙齿,嘴角两边有对称的铭文,曰“亚醜”。与圆睁的眼睛比起来,一对耳朵显得分外小。略呈弧形的刃两角外撇,与援两侧的棱脊合起来看,像是一个长发披肩的笑面人[5](图14)。
更有湖南宁乡黄材出土的“大禾”铭人面方鼎,近方的造型,器壁四面各做出一张很写实的人面,方脸盘,高颧骨,浓眉,大眼,宽鼻,阔口,耳朵下面亦即腮的两边,有一对小小的兽爪。因为没有装饰,又特别写实,看去便和现在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一下子就把时空拉到近前[6](图15)。
再比如法国塞努斯基博物馆和日本泉屋博古馆各藏一件造型与纹饰都很一致的虎食人卣,大约当初是一对。虎很大,人很小,人在张口露齿的虎头之下,脚踏在虎足上面,伸张双臂伏在虎的胸前,虎则伸臂搂住人的背。虎背上用作盖钮的是一只伸头探脑的小鹿(图16)。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后母戊方鼎,鼎耳是作人立状的一对虎,张开大口,两个对张的虎口中间是光着头的一张人脸[7](图17)。而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一件龙虎纹尊,尊腹一对虎,两个身子共用一个虎头,虎口大张,下方一个蹲立的人,头顶与虎口相抵,两个嘴角弯上去,分明是笑着,两只胳膊屈向肩头,握拳的手高翘着拇指[8](图18)。几件铜器中,虎与人的关系,是温柔的相拥,还是残忍的攫食?古人的心思,到底不容易猜测。不过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中的谐趣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古人看世界的率真和幽默,似乎是被后人忽略很久了。
忽然有一天,一位画家一手托着调色盘,一手执笔,走进自家早是十分熟悉的青铜时代,却发现青绿斑驳的世界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因为有着职掌台北故宫科技室的经历,多年的修复工作,使画家对于研究对象太过熟稔。某夜,竟至与这些心所萦回、手所摩挲的精灵相偕入梦。梦中天地乃是青年时代研习画艺的地方,那里有画笔,有斑斓的颜料,光影明灭中,画家想象着为半生只是修复和复制的青铜器“重塑金身”,刹那间,一向缄默不语威重端凝的形象,开口发出另外一种声音,为梦中的游历者展示了一片风光旖旎。
——我总怀疑画家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绚烂的梦,不然的话,究竟怎样的因缘,使得酗亚钺,人面方鼎,吴王夫差鉴,与虎共舞的象尊,会在画家“铜器系列”里的《家之重器》、《弃妇》、《背背驮驮》中“粉墨登场”呢(图19、图20)。商代方鼎中的人面在《弃妇》中成为花容月貌的傅粉青衣,头顶高插一枝殷墟的玉凤。西周虎纹钟成为扮演负心小生的粉面,钟舞两端的一对小鸟却犹在诉说“翩翩飞鸟,好声相合”。
弃妇(图19,袁旃 绘)
忽然有一天,一位画家一手托着调色盘,一手执笔,走进自家早是十分熟悉的青铜时代,却发现青绿斑驳的世界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因为有着职掌台北故宫科技室的经历,多年的修复工作,使画家对于研究对象太过熟稔,某夜,竟至与这些心所萦回、手所摩挲的精灵相偕入梦。梦中天地乃是青年时代研习画艺的地方,那里有画笔,有斑斓的颜料,光影明灭中,画家想象着为半生只是修复和复制的青铜器“重塑金身”,刹那间,一向缄默不语威重端凝的形象,开口发出另外一种声音,为梦中的游历者展示了一片风光旖旎。
曾经见证过沧海桑田的象尊抖擞彩衣,遍身虎饰纷纷滚落在地。“背背驮驮”,一语道出三代肖形尊的设计意匠。它是画家读“物”的幽默,也是古人原本具有的诙谐。犀牛遍身筋脉的形象很像是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但这里也许还有着画家对古器修复生涯的回忆。
正是透彻的了解,才使人敢于想象除了神圣、神秘、庄重之外,还有欢喜、悲情、波俏。凭着对古器物的烂熟于心而穿越时空,今天的重新组合,是用一种独特的形式传承古典的记忆,也是宣示自家的独得之秘。
二 舞蹈的石头:石系列
女体(图21,袁旃 绘) 男体(图22,袁旃 绘) 探戈(图23,袁旃 绘)
园林中的太湖石,是文人眼中秀润透漏、天巧宛然的“玉玲珑”。在美石前下拜,也是文人的雅。“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之石,而能蕴千年之秀”(《云林石谱》)。于是参道,参禅,参物理。美石是好,丑石也是好;秀逸是好,痴顽也是好。“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双石》)。石系列中的湖石,却是来自另一双爱石的眼。它是柔软的,娇媚的,舞蹈着的。广东佛山梁园的湖心石看去是多娇,于是变身为《女体》(图21);苏州网师园中的“挂”,看去是孔武,于是变身为《男体》(图22)。石峰错落有致,便成律动急促的《探戈》(图23)。万窍相通的玉玲珑原来遍身花朵,移入清宫的一个花头三足珐琅盆,遂成画笔下的《西厢记》。“看朱成碧”,也许是为石写神的灵感来源。鲍参军《舞鹤赋》以“烟交雾凝,若无毛质”状写鹤之旋舞疾速,画家眼中舞蹈的石头,也同于此景。
三 家之“物”:家系列
餐桌(图24,袁旃 绘)
家系列中,“物”的谜底不难揭破。《餐桌》里走来曾为帝王铺陈秀色的各种物事:一张大大的木头餐桌,宣德款蓝地白花莲塘鱼藻纹碗里,盛着清宫的翠玉白菜;打开来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盖碗中,插了一枝顶着莲蓬的半面莲花;转枝西番莲高脚杯里满溢着高高低低的蘑菇;傍着两根春笋的是宣德款青花盖罐;明代白玉龙鱼花插、清代景德镇仿龙泉窑鸡香薰、原是装着一艘“迷你”式象牙龙舟的莳绘鸡盒,还有清宫里的一柄珊瑚小如意,齐崭崭成为餐桌中物(图24)。丰盈,怡美,娇艳明丽的色彩中是一片家常气息。此际不免想起清宫旧藏雍正“十二美人绢画”,美人图中的室内陈设都是实有其物的清宫珍玩,“物”把宫廷美人陪衬得优雅,然而彼物彼情,却没有《餐桌》中家居的琐碎、随意和温暖。
文化厅(图25,袁旃 绘)
真正披露心事的是《文化厅》。构图取自昔年乡间祠堂的影像,字体各不相同的对联,像是岁月之流中的文字嬗变,其实亲情、家世、朋辈高谊、自家生涯,各嵌其中。“圯上受书六韬一卷,汝南济美四世三公”,暗寓家世也。“止于至善斋”,先人斋名也。“室有林泉趣,人同天地春”一联,是父亲赠与自小爱湖山的娇女,“旃儿”二字系着深长的牵挂。“长歌白石涧,高卧香山云”,康有为手笔,然而画家的“香山”在新竹,乃归隐悠游之所也。画幅左上角的三件青铜器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右上角三件是日人坂本五郎的收藏,自报家门,追怀友情,原是别一番“物”语。左方铜器下边一个“福”,右方铜器下边一个“禄”,门启处迎面一个大大的“寿”,倒三角的构图撑起满幅雍容(图25)。用“物”穿起来的记忆,没有尘封的痕迹,却是光亮如新。
“家系列”中的《我》,是在古与今中往复穿越的“我”。伊人跷脚坐在屏风前,屏风纹样来自北宋沈辽行书《动止帖》的纸上水波,蓝花长裤是南宋缠枝牡丹纹提花三经绞罗。一双纸上看人生的眼像是觑定了韶光,既专注又迷离(图26)。时光之流不断变幻着“物”的色彩和意蕴,收藏历史,也丰富着人生。
我(图26,袁旃 绘)
画家说,故宫藏的画里,有一幅颜色非常漂亮,但是大家不喜欢,也从来没有展出。可是古人的画是很重颜色的啊,后来的人把颜色丢掉了,所以我想重新走一下美术史的路。这是从用色来说。而从造型来说,则是由古代艺术中发现灵感,提取智慧,灌注今人的情趣,因使得每一个古代元素都有着今天的呼吸。
每一位创作者都藏了自家的一份心事,每个读者也都有自己心中的林黛玉,二者之间恐怕永远是“隔”。我何尝懂画,却是靠了这个“隔”,从“物”中读出自家的满心欢喜。明知有些感受和体验只好是藏在心中的欣悦,而不必说出来。说出来,也还当是独语。毕竟姹紫嫣红是在画家笔底,是在观画者眼里。
袁旃,一九四一年出生于重庆歌乐山。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绘画,国画受教于溥心畬等,西画受教于孙多慈等。一九六二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美术考古系主修美术史及哲学史。一九六四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学习当代绘画。一九六八年起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科学文物维护室。“‘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可视为袁旃悠游艺海的写照。大破大立的艺术新貌,蕴含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功底与美学概念的精辟新诠以及汲取西方艺术精髓的融会贯通。袁旃的艺术,无庸置疑的跨越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形式的鸿沟,形塑出属于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当代艺术世界格局”(《袁旃新作精品选》)。
我七十岁了(图27,袁旃 绘)
[1]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页157,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2] 牛尊,西周中期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页132,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一九九五年。獏尊,西周中期器;豕尊,商代晚期器。[3]商代晚期器
[4]《山西博物院珍粹》,页 28,山西人民出版社二O〇五年。[5]商代晚期器[6]商代晚期器[7]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粹》,页1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O一〇年。[8]《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粹》,页 164。
(本文选自《物中看画》,扬之水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2023年12月,初刊于《袁旃》寒舍空间二0一一年)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8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作者:扬之水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8-01
70余个博物馆,400余张文物图片,以散文之笔,呈文物之实。“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作者:扬之水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1-10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金银器》(五卷)、《棔柿楼集》(十卷)、《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等。
纯粹赠阅
赠书规则更新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
2. 关注后,选择近期任意一篇推送文章,点击右下角给我们留言,可以说说您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说说您与纯粹的故事、您读过的纯粹书籍,我们欢迎各位读者能与我们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留言后,请将留言的这条微信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转发同时需要配有20字以上的推荐或感想文字。然后将朋友圈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
3.邀请朋友为您在公众号下方的留言点赞,我们每周将选取留言点赞靠前的书友;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每周,我们将综合留言转发质量和留言点赞数量,抽取1-5位幸运读者,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会在下一周的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4.扫码加入下方纯粹读书社群,了解更多加码获赠图书规则;(邀请朋友进群,以及群内互动,也可获赠图书哟)
请获奖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视为弃权。
为了和读者进行更好地互动和交流,现特将赠阅活动升级!纯粹赠阅和纯粹读书会的赠书活动一道,将以日常性赠阅方式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将设置时段的局部赠阅活动,调整为长效日常赠书活动,和广大爱书人一起共同营造一个高质量公共阅读空间。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深度阅读,纯粹Pura好书期待大家指正!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巨兽
西川 著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 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
西川 著
本书收录了诗人西川近年来30篇演讲访谈录,如《我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人》等,汇集了西川在诗歌写作、诗歌与书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较大程度展现了作者一贯强调的“诗歌思想”,使诗歌问题被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处理。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面向诗歌,力图通过对中外古今诗歌,以及诗歌与其他行当艺术的反复比对,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呈现找到可能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书。本书以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及游民文化为核心,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 物中看画
扬之水 著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 著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 理性的光辉
宋协立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
# 一生与某日
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杨先让 著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 应许之地
吉狄马加 著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 张抗抗文集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何以解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牡丹的拒绝》《乌镇的倒影》《仰望星空》10本书。集中呈现了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铁凝、萧乾、刘再复、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等联袂推荐!
# 所谓伊人
唐晓渡 著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 时间的美学
张清华 著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 书梦重温
汪家明 著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 美术给予我的
汪家明 著
作者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对美术迷恋至深。他认为自己是通过绘画进入各知识领域,从而奠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者的基础。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美术阐发的多篇小记,分四篇,第一篇收录了作者少年时学画、赏画、收藏画的经历;第二篇介绍了欧洲版画的发展以及马约尔、麦绥莱勒、斯坦伯格等名家名品;第三篇介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出版繁荣中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倾注与投入、同时代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以及范用、宁成春等当代出版界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第四篇介绍了中国小说插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插画名家。
# 人与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 著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 诗人与他的时代
王家新 著
《诗人与他的时代》收录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间创作的的32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头爆破音”——英美诗人对策兰的翻译》等。本书对叶芝、奥登、茨维塔耶娃、策兰、海子等数位曾对作者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外诗人,进行了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内容全面,论述客观。既有对于诗歌语言、诗歌翻译、诗歌意象的学术探讨,也有着作者对诗歌及时代的感性表达。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窥探到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
#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王家新 著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 蛮荒与文明
郝建 著
本书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辨喜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甘地传
(法)罗曼·罗兰 著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 罗摩克里希纳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银盘中的宝石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 不大可能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不大可能》是博纳富瓦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之一,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诗人研究、绘画及画家研究的评论集,对法国和欧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拉辛、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瓦雷里、吉尔伯特·莱利、T. S.艾略特等重要诗人,和巴尔蒂斯、拉乌尔·乌贝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杜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达·芬奇、波提切利和拉图尔等绘画大师逐一进行点评,表达了博纳富瓦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观点。
# 玻璃星座
[美]施家彰著 史春波译
本书从诗人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诗人2021年出版的新诗;第二辑收录诗人《红移之网:诗选1970—1998》《结绳记事》《银杏之光》等中早期作品;第三辑收录提名普利策诗歌奖的《罗盘玫瑰》;第四辑收录2019年出版并荣获全美图书奖的《视线》。《罗盘玫瑰》和《视线》为作者风格形成后的成熟期代表作,均体现出交响乐般的整体构思。该书通过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诗人完整而持续的写作面貌。
# 聋哑剧院之夜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著
《聋哑剧院之夜》是美国诗人卡明斯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2019年出版的带有抒情诗剧性质的英文诗集,从自己的“聋”出发,从他所归属的“人民”的沉默和拒绝出发,虚构了一个“瓦森卡”小镇聋哑人木偶剧团和居民们反抗占领的故事。但这不止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剧”,它就是诗——是带有叙述性的诗,但也是富有最奇绝的想象力的诗,是“冬天里的童话”,最后也是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折磨人的良心的“刑讯室”,但也是“夏加尔式的”天使蹦跳的楼梯。本书包含有很出色的饶有意味的插曲,其中有暴力、温柔、欢愉和苦痛,种种混杂成民间剧,使人感受到原型,但又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当下。
# 盗贼之家
[澳]马克·特雷尼克 著
《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 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
(匈)图尔茨·伊什特万 著
本书由图尔茨·伊什特万和译者共同编选出八十余首诗歌代表作,包含组诗、散文诗、长诗等,如《陌生人》《鲸之声》《散文的战争》《开始与结束:一个关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等。诗人的创作主题多样,从生死爱恨到萌发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从自然之景到自我认知,内涵丰富,营造出复杂的诗歌意象。图尔茨·伊什特万对日常生活观察细致,体味深刻。他用精细、敏锐、奇巧而深刻的诗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结构精巧、意蕴深远的诗歌王国。其诗歌抒情与理性相互交织,无论修辞还是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巨兽丨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丨物中看画丨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丨理性的光辉丨一生与某日丨应许之地丨所谓伊人丨张抗抗文集丨时间的美学丨美术给予我的丨书梦重温丨人与世界的相遇丨诗人与他的时代丨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丨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丨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丨辨喜传丨甘地传丨罗摩克里希纳传丨银盘中的宝石丨不大可能丨玻璃星座丨聋哑剧院之夜丨盗贼之家丨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