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烨园:生存于田园、泥土、动物、植物、季节、蓝天与青山的苇岸,既逆于陶渊明,又有别于梭罗 | 纯粹新书

刘烨园 纯粹Pura
2024-09-16
🌟来自纯粹Pura的邀请:敬请阅读本期推送,文末有赠书福利

一生与某日
作者: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10


异数之美:苇岸与《大地上的事情》

文/刘烨园


《大地上的事情》在当代是一个质的“异数”而不是量的“少数”。“异”就是独自。独自是永远的,这是质唯一的内涵,也是许多年以后才能被人逐渐理解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人类“发现”了梭罗,但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梭罗对人类的根本意义)。“异”不会“轰动爆炸”,但将如核电站一样,在时空中一点一点昭示其光。


而且,如果她本身足够丰富、深邃的话,时空还将为她增加后人更多角、多元地阐释其质的认知能源。她因此而永不熄灭,除非宇宙不再有大地,人类不再有自然。


《大地上的事情》似乎不可能产生于这个时代,然而她却诞生了——这就是“异”。这个留不下什么的时代没有她的功利同道、文化谱系。她翻越无数杂乱文字的崇山峻岭,孤身求索,在意义的源头凝神谛听。多么遥远的那儿,已经被我们忘却很久了。是什么重重遮蔽了我们?鲜有世人能够完成这样的灵魂穿越--她因此成了“异”。因为不可替代,因为其“增值”是那么自然而然。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作者: 苇岸;冯秋子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10

其实,她本在最纯粹最朴素的童心里。然而,成年后,如果还想饱满着赤子的纯粹与朴素的话,就只有忘我而艰难的心灵还原才能抵达,才能名副其实的——在兑水的书写泛滥至灭顶之灾的沉沦时刻,这样的考验重于乞力马扎罗山脉!因此,在人生苦途的意义里,真正的纯粹与朴素,并不能虚妄地与生俱来。她得寻找,她得跋涉,她得情愿像杳无人迹的涧流藓丛中那朵蔚蓝色的“天堂花”一样,冷清却真正自由地盛开,并由衷地欣慰与坦然。


于是这时,“异”同时也就呈现出了语言的分野,以从里到外的个性,无意中为人们提供了辨识真伪“乡土文学”的界标:君不见,如今多少所谓风景、农事的文字,其文风心态,千人一面,不都竟然是拙劣的仿作,是浅薄的词藻漂浮吗?看似热爱自然却仿佛在故意污辱自然,书写本身就有违于自然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真是何苦来着?心不到位,“气”不溯源,实不如不写。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作者: 苇岸;冯秋子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12


而生存于田园、泥土、动物、植物、季节、蓝天与青山的苇岸,却既逆于陶渊明的夸张比兴,于托物行吟中暗塞计较功名的传统私货;又有别于梭罗的事无巨细、铺陈、烦琐,即使是同样天生的忧患,也因国情、性格的不同而泾渭迥异了——梭罗将其中的一脉,向着社会的黑暗不屈抗争,为“不服从”的人格立志,言之简单、当然,行之则决绝、彻底;苇岸却蹙眉忍咽,宁肯将它们全部转向为人类性灵大地的沦丧而痛心——这样的关怀也许更终极更深重也更漫长。然而,那亦是我们的大地,当代的自然。人类与民族之一分子的我们亦有责任,但我们却残忍地将一切践踏了,在自欺欺人的破坏里不觉昏晓,让一个羸弱的生命独自战栗、独自承受、独自轻抚千疮百孔的万物——也许并非别的什么,而正是我们的疯狂、自妄、愚蠢、平庸以及不择手段的掠取,使苇岸和《大地上的事情》痛苦地成了“异数”,一个悲剧的、遗世的“异数”。


我们是有疚的。


我们应该有自赎的警醒——为着“异数”先于、别于我们的心力献祭,为着悲剧与虚无的极美所在,为着慷慨的大地即使对罪人也无时不在默默滋奉着息息相关的一切,活着的人,应该也只能将人类的悖误递减至最低,更低……因为我们和大地都确实没有多少任意延宕的时间了。


深度阅读


生命场

文/刘烨园


他用整个年轻时代寻找着这样深远、弥阔的声息。它在他们或漫或失的经历沉雨里,在迥异的人群和历史的太阳底下,冉冉衍续不尽……它并不博大精深,但却是清新、永存的呼吸。人类命运的悲壮激越,真诚执着,销蚀低迷都昂扬或沉没在它飘忽跌宕的怀抱里。一年又一年,在这个我们唯一已知生命的星球上。也许是依赖着它,才深深活跃着人拥有意义的真实和严峻。这似乎不难体验。他相信。相信它是由人自身创造、生长的本质之灵,也仅仅因为生活布满陈尘、欺罔才匆行着空累的、不毛的身影。


然而,生命本不该这样。不该。


一切似乎都被视为理所当然了。那么让岁月不是牢笼也理所当然。


命运,从未有过什么年代和现实。只有屈服和自由的延伸。



刘烨园《一生与某日》书籍设计展开图

熙攘游离的日子浓翳了。那时,它终于燃亮一簇探索的世纪之光穿越黑黝黝的茫茫宇宙。阿波罗11号的漂泊之舟是真正无人的世界,真正彻底的孤独。在它的升华里,笼罩在旧礼俗利的街市屋墙中所有的自惶浅怨、形只影单都从此微不足道了。只有生命的勃发与叛逆与它同根蔓生着光辉。这是何等顽强的底蕴!无限浩瀚的太空可以把浮散在天体之间冥冥、坚硬的无数巨大物质变成微粒,并使之荡然无存,不知去向;却无法阻止人类的伟大梦想冲决世世代代禁锢的大气层,把生命扩展到太初的宇宙边缘。生命在探究广袤的星云深奥的演进过程和未知存在的瞬间,也从二十五万英里之遥的空间回首被地表大气扭曲了物象的多灾多难的地球。在实现的屏气沉思中,多少个世纪以来的事件和浩卷繁帙沉淀了,只有这种漫漫声息回荡在错综复杂的岁月之中。它们曾养育着茹毛饮血的祖先在自己生存的摇篮近乎无知觉地转动着森林、河流、土地的无数长夜里仰望星辰,流传着由一群群栖居于不同山地的部落诞生的诸多关于星月、太阳的幻梦和神话;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执着于自苏格拉底“天为什么不会塌”的苦苦冥思以来非凡、艰难的求索……地球之村这颗思想的种子连同它众多崇高、苦难的精神伙伴从弱到强,汇成了莽莽思想的层林和纵横交杂的命运之河。“即使宇宙轧碎他,他也比灭亡他的宇宙更其高贵”(布雷兹·巴斯卡),因为能诞生也能灭亡人类的宇宙什么也不知道。阿波罗登月的探险者在布满陨石坑和软土的月球层面留下的不是二十世纪的足迹,不是一面民族的旗,是人的本质之灵透彻血肉凝聚的永恒伟力。它昭示生命不仅可以创造繁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人为之物,也一定能改变它;不仅可以超越悲观、消极、困惑、烦扰、空虚和萎退、虚伪与压抑、情与性的窒息等无形之链而成熟生的欢乐与信念,也能够把向往与未来升华到密星逡巡的恢宏天际。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冒险不是缩短了从幻想到勇气、行动的距离,而是脚踏实地地把希望和献身精神引向了永远没有极限、永远需要力量的更高更新的境界。这是一切运动的终极意义。也是人与人,与历史、现实、未来相依不悔的欣慰。实践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受挫,失落了它,人都将不复是人。“天为什么不会塌”的伟大命题也就只能沦为讥笑异端灼见的成语,“杞人忧天”——真正的悲哀是它还是“成语”:约定俗成,习以为常,似乎不必再思考了,足以用充分的愚蠢和强权将思想的火种置于死地。二十年风雨如磐。他记忆犹新。在青年时代浑浊起伏的挣扎中,他在湘江岸边的友人曾因一声扭曲而独到的呐喊被判处十年极刑(在枪决的酝酿中幸免于死)。《中国向何处去》,一位高中学生在“有思想的人无论注视何种方向,天空都充满恐怖阴影”(约翰·威廉·德雷柏)的时代,被东方异端法庭定罪的全部逻辑仅仅在于这样的斥责——“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是早已解决了吗?你的思考不是别有用心又是什么?呜呼!一个人有了思想而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家里太难了。于是在人类共同的天空下,这片街街道道的灵魂基座被根深蒂固地供上了浅陋的功利和虚伪,世界从此多遗了一具远远超过奥斯威辛集中营残址的耻辱之碑。在这样的传宗接代里,生活还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呢?矻矻的混天聊日和卑劣公然正经了。有眼无神,有目无光的角色油然而生,恣肆滥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走过疲倦狼藉,他为厚厚的“成语”们林林总总,因而更难更瘟疫地至今未能警醒黯然的后人而惋惜、平静。



中年的地址

作者:刘烨园 著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0


马掠过了。犷悍的先民们曾留下许多遥远的马的艺术。其他给予人类温饱自足的动物似乎莫名其妙地被忽略了。然而这不是马的幸运,是人的天性。只有人和雄健、执着的马一起跋涉的浪漫才能与人的想象、激情融流的艺术组合成灵魂的和谐。古朴、凝重的线条、色彩和旋律,闪射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向往和不满的本质。从离开树巢直立行走到告别山洞迁徙平原,从唯有疾马相伴的古道旅途到车船游历、太空往返,生命远行的必然何曾泯灭,何曾有过归宿!地球原来不过是血肉的故乡和精神的驿站,只有人类这个真正的过客有力量永远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人在哪儿能掩藏住自己?心的源流既然远远比地球要辽阔许多,我们又为什么在一间小屋里近视生命?堕落也应堕落得有气质。倘还有一丝冲动、再冲动,也许感慨就不该是无果的叹息。无奈就该忍受吗?谁说的?没有一次次的寻找怎么就知道它是无谓的?无谓的也许是不知勇气、跌倒是寻找的规律。擦了点皮算什么?没有人愿意听你辩解。没有。吞了半口咸涩的海水,闻闻还未走近的海腥就泼灭天知道有几分成色的对大海的向往,这种躲在门后用嘴冒充承受了人生全部苦难的把戏已经过时了。


我们把自己丢了。早就丢了。不知丢在哪里。


走出去。像祖先一样对活着的和泯灭的满天星斗说,你连他们萌生神话的感觉也没有了。



在苍凉

作者:刘烨园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他们轻蔑得不屑回答。


他们回答了。你听不见。


别代我问候他(它)们。伙计。


也许不会总是这样。不会,奥尔德林们在浩茫的太空经历的彻底孤独里没有绝望,留给世间的也不会是一个芸芸的年代。


不会。虽然阿波罗登月的庄严纪念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坐在北方冬天空寂的街椅上,注视着那时他们呼啸的学生时光。无雪的晴朗开阔着苍茫、纷杂的异地寒意,在无人的、稀疏的密林里,一年年的落叶依旧铺展、飘零,像极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叠迹交萦的情绪。筋骨硬朗的手背上微温的阳光也抚摸着校园北面那堵高厚的围墙了,像重复的往事一样,渐渐把林边沾落煤烟黑粉的艾蒿枯条遮得阴暗、荒寂。沧海桑田,两种殊然的史无前例。当千千万万人为阿波罗飞船将八百多磅的月球物质带回大西洋西岸的空前壮举而欢呼不息、迸洒如潮的热泪时,脚下这片同样古老的土地几乎在完全封闭的狭界定里蒙昧无知——“全国山河一片红!”人是什么?宇宙的启示何在?所有起码的或超拔的根本性问题不是浅尝辄止就是被忘却了。形形色色的面孔在高不过砖瓦的浮层利益中明争暗斗,横杀直戮,劫掠、扭曲一切良知、正义和情欲,扼折无数青春醒悟的愤慨、哭泣和思索,无以复加地搅浊翻腾着陈腐的恶迹与罪孽……而他也在其中。在其中死死地抓住霉斑点点的绿意,睁着被自己也被尖利的浪头打残的眼睛。形而上的音乐是生命唯一和上苍相融的元气呵,他倾听着,弹奏着。截然不同的冬天,历史的漫延似乎从一个支流又转向另一个支流了,似乎终是迷津。他苦苦思索了很多年。当漫步月亮的结局已经走向追溯宇宙起源,探究金星、木星、太阳系外围行星、黑洞、中子星和来自银河的红外线,以及发现生命的起源可能来自四十亿年前外层空间的“有机雨”的遥遥考察时,那面墙背的阴影依旧是阴影。千面一相的灵魂没有活力,没有远见和意义,像即将埋落在道路的一些弯旧的废鞋钉。他仿佛视而不见书堡题垒里搬运的喘息。身影来去,参差着他亲历的极限。许多事似乎终生难以明白。他叩问自己,何以二十年前低檐窄街、担浆荷锄的风景却蓬勃了整整一代轰轰烈烈的信念和激情(它或许也会发现距地球一百四十亿光年的类星射电源这种宇宙中最遥远的已知天体)?那样的光怪陆离,那样的倾轧、荒谬,生命在其中蹒跚的唯有灾难吗?泡沫一样廉价的嘲笑究竟有多少自以为是的聪明?谁都想踩下继承了同样愚蠢的相通的脚印(美其名曰:“反思”“看透”)道路反而更加混乱不清了。蓬勃终临肃杀了。那么葱郁重生的根须又在哪里?未来从未说过罪在它们。弥漫的支流总归是支流,人的信念、良知、愿望、激情、思维、勇气的淤沉只是又一段看似平缓的洪灾。他不相信众多玩世里起伏的稀稀拉拉的残热能清整任何瓦砾的厚墟,遥见阿波罗丰碑的指引。人对社会生存有着必然的始终不渝的责任感,因为你天生对自己负责。无所依归的迷落也许并非一事无成,抑或还是诞生的胎孕躁期。然而机会是一种清醒、成熟的准备,不啻是等候气氛感染的呻吟。呻吟大抵是忘却的惯性吧。蝴蝶与蛹有着质的区别。如果什么渣滓都要,那么唯一不要的就只有生命,唯一无法聆听的就是这种不尽的声息。这不叫年轻,叫青春的半身不遂,因为青春不是年纪,不是围墙里的极限——还未纷纷提箧谋生,一茬茬地涌进不久,就早已注定成为缘墙随风的落叶了。码码学分又有何用?即使有梦,梦也是过去的。世代因袭,无新无望,不必做梦也已知步履所归了。



刘烨园在黄河岸边(1999年6月22日)


我们到底怎么了?心沉腿重,迷葛缠拧,重新高唱“一无所有”。


他还在途中。他们已到了终点了。迈了站立的半步就到了终点。


只好这样了。就像未死的树也只能生长一样。


在古森林衍栖了千万年的生物群落里,那个昼夜交替的晨曦,一声清醒的叫喊震颤了祖先们相绕篝火的温饱、安宁。它迸发得激昂,恐怖,心力交瘁。周围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停住了。古木参天的沼泽畔瞬息间经历了如死的寂静。这是一个原始的成年人坚定的声音。他曾和一些蓬发包腭、眉脊骨凸硬的幸存者共同承受过一次次灾难,在山洪、地震、狂风暴雨和严寒中本能地挣扎求生。他活下来了。大自然没有意志,没有目的,却造就和摧残着和它们息息相关的一切生物。然而它第一次被人的理性之喙震惊了。这个孤独的男人预感到灾难将又一次来临,他已经忧虑很久了。他一声又一声地呼叫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呼叫着,苍凉、悲壮、深刻,从一个到一群,从又一个到又一群……直到许许多多的祖先从一次次苦难的验证中日渐觉醒,学会种植庄稼、豢养野兽、建造房屋、编织衣物,创造大自然没有的陶器铁具,自己养育自己,保护自己,沉着地抵御大自然的暴虐无情……这种任何生物都没有的自由,就是人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和希冀。它从远古激越至今,已经进化得极其复杂坚定,宏阔深远了。这根本的生命意识,才是真正的传统。他听得真切。苏醒是一片流动的节日,它使一切载力的总和强烈地无限了。



精神收藏
作者:刘烨园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1


历史仿佛只留下这样的呐喊了,被没有来路的呜呜现实所覆盖的超然渐渐远去。他想起一个毫不相干的书名:《最后一个乌兑格人》。他们不是。他们只是一群领悟了这种声息,燃烧着自己的微笑者,迟到于灵与肉、冥思与行动的往返之间。他们尽心尽力了。


他们是根。根在,就萦绕着深远、弥阔的声息。


而在这个冬天,人们渴望走向未来,却走向了历史。因为弄不懂未来的意图。因为把创造一切的自己踩成了一片废概念。



领地

作者:刘烨园 著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12


(本文选自《一生与某日》,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2023年10月)



一生与某日作者: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10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冯秋子,出生于内蒙古。作家,编辑家,艺术家。出版《圣山下》《朝向流水》《塞上》《冻土的家园》《时间的颜色》等数十种散文集,获冰心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三毛散文奖等;散文作品获《人民文学》年度奖、老舍散文奖、在场主义新锐散文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先后三次入选全国十佳优秀散文排行榜。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优秀编辑奖。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节、戏剧节,与生活舞蹈工作室合作创作演出的《身体报告》,获第25届(2004年)苏黎士ZKB国际戏剧节大奖。多次参加国内美术作品展。


刘烨园,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山东滕州人,1954 年生于广西柳州。曾做知青插队务农,后做过工人、中学教师、记者、编辑。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著有散文随笔集《忆简》《途中的根》《领地》《在苍凉》《中年的地址》《精神收藏》等,以及数百万字小说、诗歌等作品。获上海《萌芽》文学奖、鸭绿江全国散文奖等。2019 年6 月30 日因病去世。



纯粹赠阅


赠书规则更新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


2. 关注后,选择近期任意一篇推送文章,点击右下角给我们留言,可以说说您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说说您与纯粹的故事、您读过的纯粹书籍,我们欢迎各位读者能与我们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留言后,请将留言的这条微信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转发同时需要配有20字以上的推荐或感想文字。然后将朋友圈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


3.邀请朋友为您在公众号下方的留言点赞,我们每周将选取留言点赞靠前的书友;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每周,我们将综合留言转发质量和留言点赞数量,抽取1-5位幸运读者,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会在下一周的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4.扫码加入下方纯粹读书社群,了解更多加码获赠图书规则;(邀请朋友进群,以及群内互动,也可获赠图书哟)


请获奖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视为弃权。


为了和读者进行更好地互动和交流,现特将赠阅活动升级!纯粹赠阅和纯粹读书会的赠书活动一道,将以日常性赠阅方式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将设置时段的局部赠阅活动,调整为长效日常赠书活动,和广大爱书人一起共同营造一个高质量公共阅读空间。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深度阅读,纯粹Pura好书期待大家指正!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巨兽

西川 著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

西川 著


本书收录了诗人西川近年来30篇演讲访谈录,如《我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人》等,汇集了西川在诗歌写作、诗歌与书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较大程度展现了作者一贯强调的“诗歌思想”,使诗歌问题被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处理。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面向诗歌,力图通过对中外古今诗歌,以及诗歌与其他行当艺术的反复比对,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呈现找到可能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书。本书以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及游民文化为核心,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物中看画

扬之水 著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 著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理性的光辉

宋协立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


一生与某日

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杨先让 著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 应许之地

吉狄马加 著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张抗抗文集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何以解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牡丹的拒绝》《乌镇的倒影》《仰望星空》10本书。集中呈现了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铁凝、萧乾、刘再复、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等联袂推荐!

所谓伊人

唐晓渡 著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时间的美学

张清华 著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书梦重温

 汪家明 著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美术给予我的

汪家明 著


作者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对美术迷恋至深。他认为自己是通过绘画进入各知识领域,从而奠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者的基础。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美术阐发的多篇小记,分四篇,第一篇收录了作者少年时学画、赏画、收藏画的经历;第二篇介绍了欧洲版画的发展以及马约尔、麦绥莱勒、斯坦伯格等名家名品;第三篇介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出版繁荣中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倾注与投入、同时代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以及范用、宁成春等当代出版界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第四篇介绍了中国小说插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插画名家。

人与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 著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诗人与他的时代

王家新 著


《诗人与他的时代》收录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间创作的的32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头爆破音”——英美诗人对策兰的翻译》等。本书对叶芝、奥登、茨维塔耶娃、策兰、海子等数位曾对作者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外诗人,进行了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内容全面,论述客观。既有对于诗歌语言、诗歌翻译、诗歌意象的学术探讨,也有着作者对诗歌及时代的感性表达。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窥探到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王家新 著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蛮荒与文明

郝建 著    


本书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辨喜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甘地传

(法)罗曼·罗兰 著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罗摩克里希纳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银盘中的宝石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不大可能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不大可能》是博纳富瓦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之一,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诗人研究、绘画及画家研究的评论集,对法国和欧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拉辛、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瓦雷里、吉尔伯特·莱利、T. S.艾略特等重要诗人,和巴尔蒂斯、拉乌尔·乌贝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杜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达·芬奇、波提切利和拉图尔等绘画大师逐一进行点评,表达了博纳富瓦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观点。

玻璃星座

[美]施家彰著  史春波译 


本书从诗人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诗人2021年出版的新诗;第二辑收录诗人《红移之网:诗选1970—1998》《结绳记事》《银杏之光》等中早期作品;第三辑收录提名普利策诗歌奖的《罗盘玫瑰》;第四辑收录2019年出版并荣获全美图书奖的《视线》。《罗盘玫瑰》和《视线》为作者风格形成后的成熟期代表作,均体现出交响乐般的整体构思。该书通过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诗人完整而持续的写作面貌。

聋哑剧院之夜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著


《聋哑剧院之夜》是美国诗人卡明斯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2019年出版的带有抒情诗剧性质的英文诗集,从自己的“聋”出发,从他所归属的“人民”的沉默和拒绝出发,虚构了一个“瓦森卡”小镇聋哑人木偶剧团和居民们反抗占领的故事。但这不止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剧”,它就是诗——是带有叙述性的诗,但也是富有最奇绝的想象力的诗,是“冬天里的童话”,最后也是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折磨人的良心的“刑讯室”,但也是“夏加尔式的”天使蹦跳的楼梯。本书包含有很出色的饶有意味的插曲,其中有暴力、温柔、欢愉和苦痛,种种混杂成民间剧,使人感受到原型,但又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当下。

盗贼之家

[澳]马克·特雷尼克 著   


《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

(匈)图尔茨·伊什特万 著    


本书由图尔茨·伊什特万和译者共同编选出八十余首诗歌代表作,包含组诗、散文诗、长诗等,如《陌生人》《鲸之声》《散文的战争》《开始与结束:一个关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等。诗人的创作主题多样,从生死爱恨到萌发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从自然之景到自我认知,内涵丰富,营造出复杂的诗歌意象。图尔茨·伊什特万对日常生活观察细致,体味深刻。他用精细、敏锐、奇巧而深刻的诗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结构精巧、意蕴深远的诗歌王国。其诗歌抒情与理性相互交织,无论修辞还是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朱迪斯·世界的重量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汉声·松阳传家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张宗子·时光的忧伤秀陶·树的轮回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胡弦·风的嘴唇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王树村·戏出年画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李季·顺天游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黄梵·意象的帝国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夏维东·上古迷思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庞培·碗和钵赵波·云上丨巨兽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丨物中看画丨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丨理性的光辉丨一生与某日丨应许之地丨所谓伊人丨张抗抗文集丨时间的美学丨美术给予我的丨书梦重温人与世界的相遇丨诗人与他的时代丨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丨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丨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丨辨喜传丨甘地传丨罗摩克里希纳传丨银盘中的宝石丨不大可能丨玻璃星座丨聋哑剧院之夜盗贼之家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纯粹Pur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