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五届 | 刘小沁:从“红色格格”到“两块钱社会活动家”

行摄无限 新三届 2021-12-18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吳限,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商学院MBA。 前MTV 亚洲新媒体总裁,前新闻集团 News Corp 常务副总裁(创办星空卫视)。喜爱旅行、摄影和写作。


原题

从“红色格格”

到“两块钱社会活动家”





作者:吴限



题记:选择什么样的三观和人生态度,取决于个人的良知和觉悟,跟出身没有什么关系。


刘小沁与李实(毛远新)、彭云(江姐之子)等在哈工大


美丽的外表千千万,有趣的灵魂最难忘。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朋友的故事。她的人生真是够跌宕起伏的。跨度之大,色彩之丰富绝对超出了一般作家的想象力。概括来说,她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娘胎里的"红色格格"7岁就立志要当民主人士;第二乐章:哈军工的美女学霸;第三乐章:臭名昭著的反革命后代;第四乐章:墙角地缝找交通费的社会活动家。

01

“红色小格格”


小沁真是红的不能再红的“红色格格”。早在她还没有来到世上,父母就已经是老革命了。父亲是开国上将,曾经身居枢要、声名显赫;母亲既不是谁的黄脸婆(林办、张办或王办主任),也不是革命胜利后进城再娶的糟糠之妻升级版,而是又美又飒的抗日女英雄,做过地方的市委副书记、中央的副部长和部长。

在母亲爱的怀抱里的"小红军"


小沁是双料部长唯一的掌上明珠,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爱舞蹈,学画画,打网球,开摩托。她可笑但朴素的“共产主义理想”是让全中国人民都进入共产主义,和她一样坐上(红旗)轿车和住上洋房(像她先后住过的抗战时期蒋介石重庆故居黄山公馆,昆明翠湖畔旧军阀卢汉的法式公馆,北京原俄国大使宅邸和英国驻华大使的公馆)。 

“小接收大员”入住蒋委员长的行宫


昆明翠湖畔旧军阀卢汉公馆


公馆里的油画和窗户玻璃画是最初的艺术熏陶


原英国大使公馆成了部长官邸


 部长千金背个相机在拍花


在她还是个7岁小姑娘时,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总理关切询问:上几年级,入少先队了没有?她回答还没有。一旁的昆明市委书记开玩笑对总理说,她调皮捣蛋,所以入不了队。小沁马上沒大没小地反驳说,我不入少先队是因为我要像郭沫若一样做无党派民主人士!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竟然口出狂言,父母在一旁哭笑不得,却把总理逗得开怀大笑说:这孩子长大有出息,要当郭沫若,当民主人士,有志气。

总司令牵手小沁姐弟俩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有小沁这种政治主张的熊孩子恐怕是绝无仅有。在大国总理面前童言无忌,不仅没有被总理和父母批评,反而引起总理的特别喜爱,也只能说那个年代政治气氛还算宽松,总理是名副其实宰相肚里能撑船。要不怎会有日后小沁出入西花厅,给病危中的周总理跳舞解闷的故事。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小沁的饮食习惯,个性爱好,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都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初步成形的。云南是个非常特殊的省份,紧挨着东南亚,聚居着世界上最多的少数民族,自然环境优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文环境多姿多彩。所以这位省委书记千金从小穿着漂亮衣裳,吃着鲜美山珍,看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实质是浸泡在资本主义的美好生活里,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审美观,习惯并热爱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所以到现在七十多岁了,一人独居,每天还把家里搞得阳光灿烂,鲜花盛开,每顿饭小盘小碟摆得漂漂亮亮,像是约会的餐桌,超有仪式感。
 

小沁画的猫陪她一起吃饭


而且她还真成了一个为自己理想而不断奋斗的民主人士。 
 
02
哈军工的美女学霸

小沁外号“雪白粉嫩”,就像富强粉,白年糕一样,皮肤白得耀眼。中国人偏好白皮肤,总说“一白遮百丑”,何况她五官身材连一丑都没有,所以绝对是个气质美女。她能写会画,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编辑,还兼作封面美术设计。中国文学期刊的常青藤《当代》杂志的封面十多年都由她设计的。我一直以为她是学文学艺术的,结果她却告诉我,她其实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的哈军工(现为国防科大)捣蛋系(导弹系)失控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学生。用当年的话说是个名副其实又红又专的好学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美女学霸。

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假小子/美少女


15岁就会开摩托车,这假小子成了一堆将门虎子的摩托教练。拉风得狠呢!

刚入伍的小沁


北京的师大女附中和哈军工,都是中国最顶级最难进的学校。我记得我的一个男同学是1978年的理科高考状元,北大清华都不去,首选哈军工(后来改名为国防科大)。男生如此,美女进哈军工最尖端的导弹系,更是凤毛麟角了。我用脚丫子都能想出来,踮着芭蕾脚尖在课桌上跳舞的小沁是如何鹅立鸭群的。
 

哈军工课桌上的芭蕾


可惜文革很快就打断了正常的大学生活,她也随一批高干子弟学霸们一起到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炼。

白天在干校干活,这妙龄少女不仅不觉得累,还能开心地欣赏到如画美男:“男生站在房梁上苫草。东北的干草,坚韧粗壮结实,金晃晃厚墩墩,一层层堆砌在房顶,在夏日一片苍茫翠绿的树林间闪闪发光,身手矫健的男生点缀其间,说不出的帅气漂亮。”(摘自小沁文章) 
 
“对一切技术姿势要求漂亮,源于我从小练就的舞蹈和体育运动细胞。下连当兵训练,我的军人姿态又深受好评。因此我能领略到,一个正确姿势(无论劳动,舞蹈,运动,军事动作)不仅仅是充满肢体动作美的魅力,更是质量好效率高的保证。”(摘自小沁文章


她的学习心得是:

“每天,天蒙蒙亮,我和光复就去井沿打水洗脸,其实只为去欣赏柳河清晨特有的美景。在茂密的白桦树林环抱下,芳草茵茵,露珠儿布满原野,风儿吹拂,柳梢摇曳不停.....这些过去只在苏联电影《青年时代》歌曲《母亲》中听过的镜头,在柳河夏日的晨曦下一一展现眼前,美得惊心动魄,令人目醉神迷!我们正沉浸其中时,更惊人的画面出现了,只见从密林深处缓缓走出一头牛,后面竟跟着一个神秘莫測的高大壮汉,头戴一顶大草帽,草帽下垂挂着一圈白纱帘,挡住脸,手里轻扬着一枝柳条,穿过白桦树林,踏着柔软的青草迎面走来。人牛都笼罩在林间草上弥漫的晨雾之中,蒙蒙胧胧,腾云驾雾。前景像一幅写意中国画,周边却是浓郁重彩的西洋油画……”(摘自小沁文章) 
 
好友告诉我这个浪漫姑娘的妈妈是最美女共党,她自己也曾被不少官二代追逐(没追上)。我相信那些关于她的传说一点不夸张,我认识的她的确是一个左右脑都很发达的女学霸。既有很优秀的对文学艺术音乐的审美,还能逻辑缜密地分析判断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和高科技新玩意。

小沁大学时在哈尔滨松花江畔
 

03

臭名昭著的反革命后代

 
暂时按下不表,跳到第四乐章。一会儿再回来。

小沁的大学毕业照
 

04

两块钱的社会活动家


其实我认识小沁是从第三乐章末和第四乐章初开始的。好在我这人从小习惯了从半当中开始看书和听音乐。自己会脑补很多东西。我小时候正处于文革中,所有名著都被打成毒草,很难找到书看。我经常是跟在一帮大文人后面拣书看,传阅世界名著。他们常常不知从哪里借来一套4册外国名著,归还的时间紧迫,所以几个传阅者需要同时阅读。很少有幸是从1234按顺序看书的,阅读顺序倒经常是3412之类的。所以我对小沁这盘带子从第四乐章听起也很习以为常。

彼时,我刚被世界头号传媒——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派到北京工作,创办星空卫视。我找了几个特有才的京城文化名人来给我们的几档电视栏目起名字。席间朋友介绍了小沁,饭后还悄声对我说,最好让我的司机送她回家,因为她来赴宴的两块钱交通费都是在办公室的桌角地缝里好不容易找出来的。这个说法对于我这个当时已经“日入斗金的洋买办”来说极其震撼。从此记住了这个外号“两块钱的社会活动家”。

哈哈,又找到一个钢蹦!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差不多99%像个精神病人。说话语速极快,还莫名其妙音高八度。高声地说,高声地笑,像是刚刚被痛苦地电击过,被约束衣强制捆绑过的精神病人,有种很强烈的存在感,话语权和求生欲望。我觉得她整体状态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拼命地喊,拼命地蹦达,想要浮出水面,想要活下去。
 
我的感觉还真准。事后《当代》编辑部的好友告诉我,她的父母双双被打倒,已经从双料部长变成了双料反革命。她也受牵连,被转业,降级降薪。现在是单亲妈妈带两孩子,生活不易却特别乐观。人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的朋友也真是够人文,每每活动都不拉下这个双料反革命后代。他们想资助小沁个仨瓜俩枣,又怕伤了她自尊心,两位丁克同事就故意事先在地上“播种 ”些钢镚,出门前再和她一起玩“找交通费的游戏”,让她总有惊喜!

“当代好同事”


我外公是所谓“历史反革命”,我爷爷是所谓“中统特务”,我人生最初的记忆是“抄家”,也许正因此,面对红与黑,我的感觉有点与众不同。我不太在乎表象和标签,更看重的是个体的人本品质。  

闪回:插播第三乐章

03

臭名昭著的反革命后代

 
小沁自称老猫,网名“九条命”。她的确是一只生命力极顽强的老猫。小时候因倍受父母宠爱,天性自由,不拘一格,离经叛道,好出风头,像个“野小子”一样长大。革命性过强的父母在位高权重时,只怕她沾到半点光,将她改姓母姓,从谢小沁变刘小沁,送到艰苦的兰州空军去工作。她也乐得高兴去西北大漠里数星星,看月亮。
 
1972年,她父亲患癌病去世,九年后被追认为反党分子(此处删去敏感图文若干)。
 
中国的历史总是那么反复无常,历朝历代让执行者为决策者做替罪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说,九年后,父亲的骨灰盒被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的党旗被揭下……只是名誉上的事,活着的一家人被扫地出门,受审查,被关押那真是比死去的老爹还惨。
 
未婚时,有人开玩笑给她测字,用她的名字“小沁”断言,一人有三颗心,预示她将生个双胞胎,要一个大人带两个小人。好巧不巧,一语中签。她婚后生了个龙凤胎,只可怜早产,双胞胎不足7个月就被生下来,俩孩子加在一起不如人家一个孩子重。紧接着,父母倒台。那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到她的前夫——某烈士遗腹子在她最倒霉的时候,与她划清界限,独自飞黄腾达。据说他一门心思是要继承先烈遗志,要当“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必须与这个反革命家庭切割。这“遗腹子”自己并没有牺牲,就活生生地把老婆和孩子给先牺牲了。

1969年夏天,刘小沁、易小冶在西安阎良飞机总装厂九厂任军代表
 
请不要再用文革中的“大义灭亲”教育我,世上的生物都知道,灭亲大不义!
 
母亲和弟弟均受牵连被关押在单位隔离审查。家里雇的保姆被抄家吓跑了。在小沁被关押审查天天被逼着写坦白交代的三年时间里,家中没成年人,好不容易从老家农村才找来两个未成年的表妹(15岁、17岁)照料两个不到2岁的幼儿。
 
在小沁绝食抗议后,才获得一个月两小时,在4名女兵轮流监管押解下,回家抱一抱孩子的“优待”。由于十来岁的保姆本身就是没经验的孩子,两个龙凤双胞胎多病多灾,几次病危,好在有儿童医院胡亚美医生宅心仁厚热诚帮助,才算熬过那段艰难岁月(小沁曾有篇感恩胡亚美医生的文章,看得我热泪盈眶)。 
 
以至于她现在写回忆录,标题就叫《我的坦白交代》。真是黑色幽默!我的这篇文章也起源于给她的《坦白交代》加了一个副标题——“从红色格格到两块钱社会活动家”。

单亲妈妈小沁


那些年,她真是在人间地狱上下十八层来回穿梭(我情不自禁想起那个日本电梯广告词“上上下下的享受”)。只可怜她上有停薪停职被双开被关押被审查5年的残疾老妈(抗日战争时曾被鬼子的芥子毒气烧得体无完肤命悬一线),下有一双嗷嗷待哺体弱多病的小儿女,一家人从花园大洋房被扫地出门,扔到郊区白云观与劳改工厂为邻的一个小单元。她一个单身妈妈,用52块钱工资养活全家,为了活下去,节衣缩食,上蹿下跳,大喊大叫。所以她表现出的那种神经质,其实是弱中逞强的典型变态表现。
 
这里还有个插曲,我之前写她“苦苦哀求后才获得一个月回家看孩子一次的机会……”。小沁立即纠正我,我才不会苦苦哀求任何人呢,我是绝食抗议,他们才让步的。
 
估计小沁在几十年的抗辩和挣扎中渐渐也明白了,这是一个民族扭曲的苦难史。比起整个国家,她个人和家庭的遭遇真是小case. 所有在染坊里工作的人,双手没有不沾颜色的。她父母亲的问题,是路线的问题,制度的问题。每个人都是蝉,后面都有一只虎视眈眈的螳螂,最后还有一只等待时机的黄雀。她从被砸烂的世界里走出来,看透了两个世界,反思这个民族和国家经历的一切。她变得越来越理性,可以超越个人情感来看待历史和她身边的每一个历史人物。


小沁与大学同学在哈军工一号楼前合影
 
她对父母的深爱虽不变,但对父母曾经走的错误政治路线深恶痛绝。地球是圆的,世界一直在滚滚向前。位置变了,右能变左,极左也会变极右。大红大紫能转黑,不过,黑色就不会再翻红了。如今,她坚信真善美,执拗地宣传普世价值。
 
幸亏她是一只野猫不是一块傻白甜的大白兔奶糖,否则真不知怎么活下来,或者活下来不幸成了一个可悲的祥林嫂。也难怪她这只老猫对各种野猫一贯百般温柔,被抓被咬都无怨无悔地收养着,宠溺着。她太理解太同情这些无家可归在皇城根酷寒里瑟瑟发抖的野猫了。估计它们让她想起自己那些年的苦不堪言。她把所有的世态炎凉都酿成了爱!

小沁救回一只被遗弃的小野猫


刚开始小野猫对人类充满了不信任


小野猫常把刘老猫挠得遍体鳞伤,老猫依然爱得死不悔改


刘野花终于成了幸福的刘小花
 
有时,我也想,同样遇到天翻地覆,为什么小沁与其他一些极高干子弟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全是天性使然?抑或有其他因素?对于一代人,她爸爸是个阎王爷手下助纣为虐的魔鬼;对她而言,却是教育她成为正直善良、自立自强、品学兼优的好父亲。童年父母的爱和正确观念教育是人一生中抗击命运打击最好的基肥。树茂发于根,人胜壮在德,根乃树之基,德乃人之本。

闪回:继续第四乐章

04

两块钱的社会活动家

 
几年后,在上海再见小沁,她的“精神病”已经好了大半。她来给好友潘公凯上海个人画展当啦啦队长(其实潘公凯是唯一一位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双料院长,早就是著名画家,不需要啦啦队了,但这种热心朋友还是多多益善)。她语速依旧快,还是欢声笑语,但明显不是那个溺水的挣扎,而是出水芙蓉了。只有在忧国忧民时,才会激愤,才会高声。

小沁,潘公凯夫妇和本文作者

回到人间的小沁,还是那个张牙舞爪,热情洋溢的两块钱的社会活动家。如果有朋友请她吃饭,她会叫上10个8个请她吃过饭的朋友一起来“吃大户”。这样她永远不欠任何人一顿饭。理不直气特壮!

拆东墙补西墙依旧是她的强项(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墙!)。

许多人赞赏钦佩又同情小沁,想在经济上帮助她,高傲自尊的小沁一概拒绝。她们母女始终没有收过任何人一分钱的资助,反倒经常热心助人。有好事小沁永远喜欢和朋友分享。比如一位“大款”朋友想资助她,她灵机一动,纯文学刊物《当代》杂志当时正愁评小说奖的奖金没着落呢,不如让朋友直接捐给《当代》吧,结果这笔钱成了《当代》杂志的第一笔文学奖金。朋友戏称她是“挪用大款,借花献佛!”这种事她真没少干。

2006年在上海,小沁和李怡宁老师合影

有朋友要在郭沫若故居举办“古代服饰研究”展览没有经费,小沁又拉个大款来赞助展览。忙前忙后,比自己的事还当真。

亲朋好友生病,热心肠的小沁启动她的社会关系大网,不仅为人家找名医,走前门住进最难进的好医院,还冒充病人“家属”,拎着吃的喝的眼巴巴地等在手术室外,慰问感谢手术后的医生护士……搞得医护人员看她就像看《红灯记》的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当她自己生病,需要家属签字入院时,赵二湖(作家赵树理的儿子)也是以她“家属”的身份直接签了字。这种纯洁的友谊在世风日下的今天真是太令人羡慕了。
 
她找朋友给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设计Logo。
 
师大女附中毕业的许多校友,为了纪念文革中惨死在学生暴力下的卞仲耘校长,捐款想给卞校长做一个塑像,小沁立即推荐了美术界最优秀的雕塑家孙家钵先生来创作了一尊卞校长的胸像,用以纪念和反思! 
 

卞仲耘:第一个被活活打死的女校长


我觉得她做的最好的公益项目是—做为选择与尊严的网站创始人之一,她和罗点点一起呼吁“生前预嘱”。小沁亲自请来中国医学界最德高望众的吴蔚然大夫和胡亚美大夫支持和宣传“尊严死和生前预嘱”,扩大其影响。

前排为胡亚美、吴蔚然和陈小鲁,后排左1罗点点,左4为小沁


她这个两块钱的社会活动家(她的同事纠正我,最初只是5毛钱的活动家,后因通胀太快,才身价暴涨到两块的叱诧豪门……)出没各大饭店,办成的各类大好事不计其数。连法国著名设计师YSL伊夫圣洛朗看病都获得过她的帮助,使其多年未愈的顽疾都明显改善。因此朋友戏称她干的好事“誉满全球”,她听了很爽,到处“表扬与自我表扬”,搞得更加“誉满全球”,特别天真可爱!
 
她依旧记忆惊人,依旧好玩,好斗。天灾人祸她总是冲在自媒体第一线,比战地记者都快。眼睛都快瞎掉的她,路见不平,拔笔相助。看到好文,到处Ctrl+C 和 Ctrl+V。我曾经屏蔽掉一个国际获奖的天才朋友,因为这老兄几乎每秒要发一个微信,如果留他霸屏,我的世界就是“日全食”。小沁跟他比,基本上是五十步笑百步。我的微信也常常被她霸屏,常常被她每天25小时的“时政联播”刷得头晕眼花,好在只是“日环食”,不是“日全食”。

2019年4月,小沁在合参加大学同学聚会

不过,因为爱吹哨,她自己倒是时常被“日全食”,在社交媒体上失踪个十天半个月。这个时候,看不到她微信的朋友们就跟老干部没看到新闻联播一样难受。开始怀念这个嬉笑怒骂皆文章的神经病。然后,突然间,有只全新猫爪从微信一角又伸了出来……紧接着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妖娆猫步,对亲友可爱的喵声和对世间各种不平事的猫呲。
 
不同于花里胡哨的中国大妈,也不同于那些穿得像个丑娘却硬是以“中国时尚女魔头”自居指点时尚江山的顶流,小沁永远都是那个3块钱能穿出3000块高级感的气质美女。

项链和服装都是小沁自制的


小沁在巴黎奥赛博物馆


为中国大妈正名,谁说我们不会穿?

 
我爱琢磨美,对美有些特别的感受,常被很多朋友当做家装和时尚顾问。可轮到我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小沁就是我最好的美的顾问。两只相似的茶杯图片摆在她面前,她立刻可以分出细微的差异和高下,还能子丑寅卯地说出一堆A高于B的微妙之处。 

其实,看看1970年代,穷困潦倒的小沁如《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一样,拿家里的旧窗帘给龙凤胎设计缝制的“时装”,就能看出她的美感和生命力有多顽强了。她竭尽全力,也要把穷日子过出花来。她设计的女装,还获得过服装设计优秀奖。 

小表妹保姆带着龙凤胎穿着妈妈设计的小时装


 小沁美得很真实。

上次我写《美人在魂不在表》一文,让美女们提供自己满意的照片。小沁给我照片的时候,严肃要求我千万别修图:“我就喜欢自已满脸风干桔皮,老眉咔嚓眼的本来面目”。我哈哈大笑,当然啦,你是刘小沁,上过天堂、下过地狱,哪还在乎脸上那几道小五线谱?那就是上帝写在你脸上独特的的生命之歌。
 

每天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这家伙在爹妈是双料部长时,倒是夹着尾巴做过几天人,如今家道中衰,成了双料反革命后代,饱受政治牵连,看尽世态炎凉,她反而昂首挺胸,趾高气扬。小沁这条老猫,不像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著名音乐剧《猫》里面的那只魅力老猫,只会无可奈何地吟唱着《记忆》,她可是精神抖擞,被封杀来封杀去,依然笑傲江湖。每天,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小沁的儿女也都远离政治和商业,对权力和金钱没有兴趣,只继承了她的艺术爱好,成了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她的儿子,还是学生时,就给张艺谋导演在太庙上演的歌剧《图兰朵》设计了海报。
 

小沁和她的龙凤胎儿女

 
人来到这世上,投胎到谁家,一生有怎样的经历,或许是命中注定的,个人很难脱离国家和时代大背景;但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三观,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却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良知和觉悟。
 
一位法国华裔作家曾经写小沁,题目我很喜欢,叫做《在自己的轮回中转世》。就用它做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小沁,恭喜你,活着,在自己的轮回中成功转世!

2018年5月,小沁与大学同学彭云易小冶自驾游柏林

延伸阅读
刘小沁:哈军工往事
那些“离经叛道”的镜头
刘小沁:赵树理儿子二湖
成了我的“家属”

吴限:学会谈判,

我们才理解什么是民主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行摄无限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老五届之窗

吴新明:哈军工同学
我们这一代的生不逢时
何晓星:哈军工毕业后,
我当了11年农民
吴新明:从哈军工到彭泽的芦蓆棚厂
曹桂华:"八·二火烧苏医"震惊全国

周伯昆:郭沫若之子郭世英高中时期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我与江姐之子彭云同窗六载
邵学新:一位西交大理科男折腾人生
黄肇炎:被炸死的大学生,
竟是毛泽东老师徐特立外甥
黄肇炎:三线国防厂伙食没油水
最多一顿吃过一斤二两饭
黄肇炎:我亲见的"一打三反"运动
黄肇炎:军工厂的“革命化”春节,
游街逼死一个小脚老太

章华荣:为共和国这一代大学生立传
陈剑:国之骄子老五届
吴定斌:部队农场再教育,
被连长训斥“鸟兵烂屎兵”
张华磊:无线电系毕业到工厂当电工
张铁壁:北大"回炉班"与653分校
刘金霞:致我亲爱的老五届同胞
张宝林:6377部队学生营集体追忆
韦兰忠:大学毕业先去农场插田
李秉铎:川大学生赴京大串连纪事
唐延秋: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韩兆琪:大学文工团的载歌载舞
周永威:军垦农场再教育纪实
刘金霞:北大荒军垦农场生子记
白庆泰:把大学生分配去收破烂
白庆泰:军垦农场"再教育"的大学生
卢达甫:大学毕业分配决定终身命运
李秉铎:说起大学分配人人一肚子苦水
敖艾莉:1967年“五·一九”惊魂
李维治:我在大学的冤案
朱顺泉:阔别37载,调回上海老家
苏兆瑞:难忘当年大学录取通知书 
苏兆瑞:文革中大学男生女生那些事儿
苏兆瑞:"老五届"大学生的毕业分配
苏兆瑞:我的海陆联运北上求学之路
苏兆瑞:文革中的"复课闹革命"
苏兆瑞:难忘1967年冬夜大出血
敖艾莉:革命时代的女大学生剪影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李秉铎: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李秉铎:说说印江打米厂的那些事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邵学新:武汉"八 一"渡江惨案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李豫生: 我与 "人民大学七同学一封信"
许景禹:我要回母校向老师当面道歉
任正非:华为成功与我不自私有关系
蔡绍佩:我参与研发的新药终于上市
蔡绍佩:品味初到新大陆的甜酸苦辣
李世华:我的大学,饿的滋味
刘金霞:关质琦,我永远怀念的同桌
高晋占:为一副护膝深山夜行五十里
高晋占:没爹没娘偏逢大饥荒岁月
高晋占:高考前百年一遇的山洪暴发
高晋占:寒假时回家过年的辛酸记忆
陆伟国:我的初恋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历史
陶铸之女陶斯亮:百折不回的无悔人生
周永威:我见证了武汉七二〇事件
周永威:悬崖边边上的师生之恋
周永威: 我的"武斗",毛骨悚然的游戏
周永威:运动伊始我呛了一口水
周永威:我进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周永威:1973年往事

张华磊:闯荡新大陆的“大龄青年”
吴珂:恋爱双方赠言,
女生叮嘱不许犯生活错误
卢达甫:困顿中遇见的笑容
陈文晓:生死关头什么救了我的命?
石凤桐:军垦农场,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