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书 | 6月书 | 温柔地击破那个幸存者的光环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6月书10本:

温柔地击破那个幸存者的光环



10


隐痛

/ (法)伊内丝·巴亚尔 著


焦君怡 译


如果《温柔之歌》能得龚古尔奖,那么这本《隐痛》也绝对配得上。两个小说,带点贬义来形容的话,都是“社会新闻题材”,也都是一上来就把毁灭的结果表述给读者看了,然后退回去,告诉你之前发生了什么铸就了悲剧。女作家都写得非常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说起《隐痛》时会说它是“写性侵的”——就像说起《温柔之歌》时会说它是“写保姆杀婴的”——而不会说它“写了一个人(家庭)的毁灭”。

 

当你看到中产家庭的两口子你欢我爱,特别男人在事业上刚刚有了一番新成就的时候,你就知道祸事不远矣。当性侵时刻来到,巴亚尔毫不顾忌任何纯文学上的考虑,赤裸裸勾勒了所有的细节,然后进入一条直线下滑的通道。从享受到彻底的厌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在有了创伤的人周围,所有以往正常的做法,从亲密关系到社交移情,到专业的心理干预,都成了羞辱。催命的鼓点声声敲紧。文字多么强大,但文字能做到的又太有限了。



 



09


《三种爱》

/ 张翎 著



翎发现了一个事情:尽管乔治·桑戴着一顶“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的桂冠,但几乎所有的介绍文章,都没有把她的写作作为重点来谈。张翎感到惊异,并说她也未能免俗,只能先讲很多八卦野史;这个俗是免不了的,因为关于乔治·桑的文字的确都首要地指向她那些“周旋于n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连她的名字“乔治”也和英国那位“乔治·艾略特”一样,有着刻意隐瞒性别的用意。

 

乔治·桑在此书所写的三个女文人中是命运最好的;另两位,勃朗宁夫人和狄金森,都是被天妒之人。在张翎叙述访问女作家故居的文字里,看得到那种突破时空去聆听的急切之心,她同情,她共情,并借此用一种经常用力太猛的方式来称许自己喜欢的写作这门行当。



 



08


肮脏的三十年代

/(美)蒂莫西·伊根  著


龚萍  译


如果文字能传达切肤之痛,那还要斥巨资去拍什么灾难片呢?——这就是我对此书的读感。蒂莫西·伊根纯熟地将那些生活在七十多年前的中西部的人的感受呈现在了今日,跟随他,我们去体会“吃小树枝”的口感,去体会黑色和灰色的尘土从窗缝里渗进来,和在牲口肚子里凝结为硬邦邦的一块块的可怕,去体会混了沙尘的雪厚厚地积起来,还有一个仅4磅重的婴儿被人弃在那里的画面。

 

“译文纪实”系列尽可以多出一些以揭露美国过去和现在的阴暗事为主题的书,像这一本,还有揭露美国医疗费用内幕的《美国病》,不只是立场“正确”,而且确实写得好。西部大开发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业绩,但它在时间上就与大萧条紧紧相连,更有雪上加霜的,即如伊根所说,“把绿色强加到每一片荒土”上的后果就是环境的惩罚。这本书在描写环境的时候,也讲经济,讲社会,讲风俗和人性,更讲了政治,那些政治家究竟该不该为两百万农民无家可归的现实负责?政治家的作为又是否可以推给他们的个性?



 



07


列维-施特劳斯对话录

/(法)乔治·沙博尼埃  著


杜蘅 译


要是连访谈录都看不下去,那么列维大师的别的书也休想看下去了。可事实就是,列维大师的每一本访谈录,从当初那本《今昔纵横谈》开始就显得那么的不好读,列维驳杂的头脑总是不肯为读者多加考虑几分。

 

这本《对话录》对于此种情况或有纠正作用。读完它的每一个字也不需要太多的耐心,而且其中观点一如既往的多,却不乏更能直观地理解的,因为他说的只是一些人所能见的事实。我个人感兴趣的,是他说的“美学创作日益局限于其本身,不再直接面对对象,而是面对艺术传统”,意思就是大师前辈们珠玉在前,我只需要学他们。而这个现象,列维指出,“原始艺术中是没有的”。

 

书中很多篇幅都集中在谈艺术,他们最大可能地拓展了艺术的范围,由此,他们经常在预设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论题即“什么才算艺术”的情况下,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不停地下判断的行为里面。不过,仗着一套符号学术语,列维和乔治两人总在把话题导入深度,以至于就连一些极简短的口头争执,都是需要读者在一旁垂手聆听的。



 



06


《行话

/(美)菲利普·罗思 著


蒋道超  译


在眼下的混乱中,美国的学术圈正在把美国重置于二十年前菲利普·罗思发出的伟大警告之下:他们屈服于政治正确,将不愿承诺给有色人种学生优待的教师处以停职。这正是罗思在《人性的污秽》里所叙述的事实。一般作家写出这么一部小说就可以吹一辈子了,而罗思同样水准的小说起码还有四部。

 

《行话》算是罗思名下最次要的作品了——对谈集,而且对谈的七位对象似乎很随机。实际上他们都是犹太人,或者置身后大屠杀的氛围里,或者置身冷战的氛围里,总之都带着跟那场大劫有关的问题意识在问答。同克里玛的对谈,在《布拉格精神》里看过,而同阿佩尔菲尔德的那次谈话,我那年去拜访阿老时他都给了我一本他和罗思对话录的英文版,里边就有。

 

无论怎么开启话头,罗思都是奔着一些宏大的方向去的,说得高尚一点,奔着探讨人类何去何从而去的。犹太作家的确有资格谈这些,因为他们总是自觉担当起为最无差别的人类集体做过往总结、做未来谋划的任务。他跟阿佩尔菲尔德、克里玛、昆德拉、莱维等都聊了卡夫卡(另一个较多聊的故人是舒尔茨),他们每个人的反馈都能列明一种“打开卡夫卡的方式”。他同莱维谈工作精神,这是对莱维在一般认知中那种“幸存者的光环”的温柔击破;他让昆德拉的智者之“轻”同克里玛仁者之“重”之间有了鲜明对比;他写马拉默德的一篇堪称人物特写的典范;而玛丽·麦卡锡则如她一贯表现的那样,冲口而出的都是激进公知的火药味。



 



05


敖德萨的历史

/(美)查尔斯·金


李雪顺 译


“本质不坏的犯罪”,“南方典型的自由散漫”,“把藐视规则视为艺术”,“具有一定的忍耐不公正待遇的能力”……书中的这些短语,对于叙述敖德萨这座城市来说,都精准而不可或缺。它是黑海北岸的一颗明暗不定的珍珠,是经常不自由的自由港,也是犹太人的福地和葬身之处。

 

书中的重心之一落在了巴别尔的《敖德萨故事》上。那是对它最为权威的文学立传,而小说采取的短篇集的形式,和它所树立的主人公——一个黑社会头目——又隐含了它极为不稳定的命运。查尔斯·金意味深长地写道:巴别尔的敖德萨“是一个偷盗、娼妓和谋杀盛行的社区,但它终究是一个社区。”自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来,敖德萨数量庞大的犹太人就成了社会矛盾引发的怨气的主要发泄对象,然而屡遭杀戮的犹太人却又是敖德萨最具权威的代言者,一张最有价值的国际名片。

 

居民成分杂多,又处在大帝国之间的夹缝处,是它们争斗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无处可去的人的避难所。俄土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二战时期罗马尼亚的占领,同时还有19—20世纪的众多反犹大屠杀,为它标上了“残酷居所”的属性。从书中可以看到,当年只需不怀好意地喊一句“干死犹太佬”,聚集的人群就会一下子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但犹太人就像旧约圣经里的以色列人一样,怎么都杀不干净,而总能在任何一次人口普查中把自己所占的百分比高举过头顶。



 



04


逝物录

/(德)尤迪特·莎朗斯基 著


陈早 译


她关注那些在我们无知无觉的时候发生或了结的事,生成或消失的事物。她首先摆明了立场:一切建造的都将销毁,所有在世的都是余生;然后提出了个人愤激的指向:总有人要做暴君,总有人企图通过清除过去来控制未来。

 

进而就有了这本书。沙朗斯基其人,从写作态度到风格都特别值得钦佩,因为她是绝不允许自己所写下的东西被视为“冷知识”的,在《岛屿书》中,她给那些孤冷无人的小岛立下了一则则小传,而在这本里,那些早已消失的事物,或者其意义早已无人重视的东西,无论是萨福的诗还是里海虎,都随着它们存在时的背景板一起复原。当然不可能是博物馆式的完全的“复原”,但其中虚构的部分,正反映了沙朗斯基所警示的,我们需要为那些正在纷纷成为往事的眼下培养的态度。

 


 



03


《遗忘通论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著


王渊 译


高级的小说,阿瓜卢萨对故事的理解和处理情节的智力都令人佩服。有时感觉他像在钓鱼前撒窝,丢下去后感觉水里很平静,但撒下钓竿,很快就发现鱼都已经在附近聚集起来了。每一小章节时不时用论文体的语汇来做标题,却不生硬;每每感到故事偏离了主题,但立刻会出现另一个不容错过的兴奋点。

 

公寓楼里莫名新增的墙,用绳子从阳台往下套取活鸡,被枪决后活下来的人,笔法诡异的日记,烧毁藏书,吞了宝石的鸽子,偷偷立起的天线……故事里诸多神秘的细节都有着不容分说的说服力,在一些明显幻想性的情节的后边,看得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稳固的把握。认真一点的话,书中较为主要的那些人,可以分为“在乎求生”和“无所谓求生与否”这两类,酷烈的生活现实似乎随时准备着把人推入陶醉状态。

 

在写到一个法国作家在罗安达离奇失踪的时候,作者说这里有“什么都过量的生活、旋转木马般的感情和混乱但令人陶醉的声音和味道”,而一个女人对他失踪的叙述是“那个混血把自己输掉了。帽子自己找到了我。”另一个角色说了一句“真相不过是不会撒谎的人的没有鞋掌的鞋。”这些具有独特节奏和意象的语言让此书增色,可是阿瓜卢萨对此的纯熟驾驭,毫不显得他是在制造什么类似“安哥拉特色”的东西。



 



02


《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1942-1985

/(英)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


李佳川 季冲 胡烨 译


很难想象卡内蒂要是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这些笔记会得到多大的发行量,也许,它们的面世只是作为一个小说家未能兑现全部天赋的证明,并且需要一些喜欢制造“遗珠效应”的出版商花相当的精力去力推一阵子,才能开始获得读者吧。

 

卡内蒂嗜书如命,笔记里常有近来读了什么什么的记录。他读德·迈斯特,说他“一生仅凭少数的几个想法维持,可他信得多么坚定啊!”他读叔本华,说他的出众之处,就在于“整个人生是受极少数早期经历所决定的。”在这一多数可称为警句的笔记里,也有这样的感叹:“追忆吧,只要你尚有可追忆之事,追忆吧,心甘情愿地投入回忆的怀抱,不要对它嗤之以鼻”。由此类表述可见,虽然爱书,但卡内蒂其实从未陷入过担心书太多读不完的恐慌之中。

 

因为他深信,人所需的智慧早就被前人说完了,而个人经验即使珍贵,也不在于多而在于反复的思量和追忆。下面这一段话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孔子的谈话录是最早和最完整的人类精神画像;最令人震惊的是,五百段谈话就可以囊括这么多内容;人们可以借由它变得多么完整和圆满;清晰易懂”。作为被他的头脑很早就猎取到的一桶金,孔夫子甚至出现在他的《迷惘》中,那本小说里有“孔夫子为媒”这奇幻的一章。但是小说的主人公基恩博士最后死于疯狂的自焚;卡内蒂在沉迷思想的时候也沉迷于对思想的自我警示。



 



01


《无形之手》《永恒的敌人》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



读到一本完美的诗集,就会猜想它是在多少不完美之作的基础上提取出来的。急就章是不可能进入其中的,每一首诗必定是百般考量的结果,对扎加耶夫斯基这种貌似比较讲究“兴之所至”的诗人来讲,我认为更是如此。

 

构造一个出人意料的意象组合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继续下去,把那些不太出人意料的短语、描述都组合到同样的一个主题之下,能触摸一根线索,却看不见它的来历和去向。在《还是美丽的加龙河》这首太美丽的诗里,扎加写“时间像逃学的学生/摇晃在草地上”,又写城市到了夜晚“如流浪汉的眼睛转暗”,最后写到河流终将通往大海,在那里它的名字被抹去,“而它一直在流,流,流”。在“亮点”最终出现的时候,之前那些巧妙的组织就自然成了它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就像先看到一块椭圆形的蓝斑点,随后一点点看到整个孔雀。

 

有时还能看到孔雀的屁股——突然下坠也是扎加擅长讽刺的绝好证明。一首写小型博物馆游记的小诗里,先说到被黑发耶稣注视,随后听到一对游客在大声念着旅游手册上的文字;在《老年马克思(一)》中,他想象了晚年马克思在操心了世界时局之种种后对居所的一闪念:“也许墙纸该换了”。扎加对他生活过的利沃夫、格利维采,对他守望过的河流,对他晚年失忆的父亲,对家乡、旅居、童年等等都有一种似乎顺手择取即成佳构的能力,但背后长期琢磨的功夫则不可估量。



 


往期回顾


5月书10本 | 最可取的心境是谨慎悲观

看书 | 残酷居所——敖德萨

在荒诞中重读加缪和萨特 | Naive咖啡馆vol.07

看书 | 没有掘过墓的人,哪能前往死海之滨

祝复工安康,复健顺利,复读的无怨无悔:春书10本

小说与疫病:当文学穿过灾难之门

看书 | 知识分子一旦坐下,他的声音就将越来越小

看书 | 吉姆佩尔,有头脑的傻瓜或无罪而忏悔的人

看书 | 抓紧空气:赫贝特的诗

看书 | 《客居己乡》:匈牙利犹太人的死与生

10月10本书 |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看书 | “灵魂三问”后的第四问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