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

蒋飞、贺昕煜 蒋飞宏观研究 2023-09-13



核心观点 

历史上,美国政府主要靠发行国债填补财政赤字,每一年新增加的国债都为了弥补当年的财政赤字。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并且财政赤字大幅增长,新增国债规模创历史新高。2020-2022年这三年是美国历史上国债发行最多的三年。当触及债务上限后,联邦政府首先采取“非常规措施”,缩减开支,维持政府运行。这些“非常规措施”将美国财政部耗尽现金,出现违约的风险可以被推迟到7月-9月发生。


2023年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创历史第二高。前三个月分别为4861/5245/6913亿美元,合计1.7万亿美元,仅次于2021年一季度的2.0万亿。2023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1.1%,其中政府消费直接拉动了0.8个百分点,个人消费拉动2.61个百分点。原因就在于财政转移支付增加,虽然美国平均周薪增速在持续下滑,但个人可支配收入却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消费需求依然旺盛,导致经济超预期的强韧。


近几年美国国防支出快速增长,军费创历史新高。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持续加大国防支出,一方面刺激了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在加剧了地缘政治的动荡。


美国政府疫情期间无序发债,加重债务负担。2023年,美国未偿国债总额突破30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21.47%。利息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美国债务违约风险会频繁出现。美国只能通过滚动发债的方式来支付利息,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短期内,美元信誉能够继续支撑美国发债。但长期来看,美元信誉下降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美债危机。


美国财政部资金已经无法支付下一季度利息,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债面临违约风险。美国频繁提高债务上限,每次都会引发国会两党激烈争斗。两党极限博弈和施压可能再次扰动金融市场。

根据新华社报道,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日益迫近,民主党总统约瑟夫·拜登5月16日宣布缩短即将展开的亚洲行程,5月21日赶回美国继续就提高债务上限谈判。目前市场正在焦急等待美国两党围绕国债上限谈判的结果,如果谈判失败,金融市场难免会再次发生震荡。

1

美国国债上限谈判成市场焦点

1.1 国债规模已达法定上限

历史上,美国政府主要靠发行国债填补财政赤字,每一年新增加的国债都为了弥补当年的财政赤字。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并且财政赤字大幅增长,新增国债规模创历史新高。2019年美国国债总额就已经触及当时22万亿美元的上限。2020年疫情发生后,财政赤字达到3.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8%,新增国债4.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0%。2021年和2022年,为了持续维持经济增长,美国国债又分别增加了1.87万亿和1.80万亿。这三年是美国历史上国债发行最多的三年。

2019年3月,美国政府债务上限提高3.87万亿至21.99万亿,但当时美国国债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2019 年8月美国国会颁布《2019 年两党预算法》,暂停债务上限至 2021 年7月31日。在没有债务限制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无序扩张,2021年7月底美国国债总额达到28.48万亿,超过法定上限6.5万亿。2021年8月1日,美国国会提高债务上限至28.40万亿,10月14日提高至28.88万亿,12月16日至31.38万亿,也就是现在的债务上限。短期内三次提升债务上限的背后是国会两党的激烈争斗,在避免债务违约的情况下极限博弈。

1.2 美国财政部拆东墙补西墙

当触及债务上限后,联邦政府首先采取“非常规措施”,缩减开支,维持政府运行。2023年1月19日,美财长耶伦致函国会:到6月5日,由于法定债务限额原因,财政部将暂停向联邦政府雇员退休和伤残基金(CSRDF)的追加投资,并赎回基金中政府持有的部分投资;暂停向邮政退休人员健康福利基金(PSRHBF)的追加投资。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月份的《联邦债务和法定限额》报告预估,这些“非常规措施”将美国财政部耗尽现金,出现违约的风险可以被推迟到7月-9月发生。

美财长耶伦警告,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6月初美国政府就可能面临现金耗尽的危险。5月7日和8日,耶伦连续两天公开就美国债务违约风险发出警告,并要求国会提高债务上限。5月11日,在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一天,耶伦再次表示“美国如果发生债务违约将会引发严重后果,将令美国和世界经济都遭受重创。”耶伦提出美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决定财政政策,比如可以完全废除债务上限,或者改变现有的提高债务上限的流程。

2

美国财政是支撑经济的主要因素

2.1 财政支出支撑经济增长

2023年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创历史第二高。前三个月分别为4861/5245/6913亿美元,合计1.7万亿美元,仅次于2021年一季度的2.0万亿。4月份财政部受到债务上限的制约,财政支出才减少至4623亿美元。

2023年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1.1%,其中政府消费直接拉动了0.8个百分点,个人消费拉动2.61个百分点。2022年四季度,个人消费对GDP环比折年率的拉动仅为0.57。原因就在于财政转移支付增加,虽然美国平均周薪增速在持续下滑,但个人可支配收入却大幅增加,2023年一季度平均同比8.44%,而2022年四季度平均同比4.25%。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消费需求依然旺盛,导致经济超预期的强韧。我们在年度展望报告《美国经济或将深度衰退》以及今年二季度报告《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中都阐述“财政收入减少导致美国政府支出下降”以及“美国财政透支过度,二、三季度财政或将被动紧缩”。但实际上今年一季度美国财政支出都维持着较高的增速。

2.2 刚性支出仍在快速增长

2.2.1国防开支持续增长

近几年美国国防支出快速增长,军费创历史新高。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首次把中国定位为“长期的战略性竞争对手”。同一年美国国防支出6226.87亿美元,同比增长5.51%。2019年和2020年,国防支出增速高达8.62%和5.54%,导致2020年国防支出7138.1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俄乌冲突后,美国国防部2022年和2023年支出增速达到两位数,导致预算超支。按照美国国防部2024财年预算披露数据,2022年国防预算7766.32亿,同比10.20%,超支344亿美元,2023年国防预算8518亿,同比9.68%,超支358亿美元。2023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向国会提交《2024财年预算》,其中国防预算8420亿美元,同比增长3.2%。至2028年,美国国防预算将超过9000亿美元。

根据预算案,2024财年国防部采购预算1700亿美元,创历史最大规模,比2023年申请预算增加了240亿美元。一方面,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增加了武器需求。2023年国防部补充预算358亿,其中357亿美元都是涉及乌克兰。另一方面,美国加大了武器的采购需求,包括新型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等武器装备。其中,采购导弹防御系统,约298亿:采购83架F-35飞机,约136亿;采购2艘弗吉尼亚级潜艇,约108亿。

根据预算案,2024年,国防部预算研发费用1450亿美元,比2023年申请的1300亿同比增加了11.4%。这些研发预算将主要投向3类14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量子科学等具有应用前景的种子领域,人工智能、微电子、太空技术等商业部门已有效应用的领域,以及定向能、高超声速技术等美军已开始应用且仍需持续努力的领域等。

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持续加大国防支出,意在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不仅如法炮制来压制俄罗斯,也在与中国关系中增加了谈判的实力。美国加大财政支出用于国防支出,一方面刺激了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在加剧了地缘政治的动荡。

2.2.2利息支出持续增长

美国政府疫情期间无序发债,加重债务负担。2020年,美国未偿国债总额26.9万亿,较2019年增加4.23万亿,同比18.6%,为近40年以来的次高增速,仅次于2009年增速的18.8%。2020年,美国未偿国债占GDP比重也飙升至127.94%,增加了20个百分点以上。2023年,美国未偿国债总额突破30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21.47%。国债不仅触及法定上限,引发违约风险,而且利息支出成为美国财政的沉重负担。

2022年,美国利息占财政收入的9.70%。按照2024年财政预算案,美国2023年预计利息净额6610亿,财政收入48020亿美元,利息占财政收入比上升至13.77%。2024年,该比例或将进一步提高至15.67%。2023年-2030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可能占财政收入的15%以上。而且,随着美联储加息,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预计利息支出78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36%。

利息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美国债务违约风险会频繁出现。美国政府2020年无序发债,然后2022年美联储加息,直接导致2022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4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4.85%,2023年联邦政府利息增速39.12%。直到2025年,利息增速才回到5.58%。按照美国财政预算案估计,2025年-2033年,联邦政府利息平均增速5.9%,这基本远超过美国经济增速,这就意味着美国只能通过滚动发债的方式来支付利息,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短期内,美元信誉能够继续支撑美国发债。但长期来看,美元信誉下降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美债危机。

3‍

谈判失败的影响巨大

3.1 或将减弱抵抗风险能力

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落,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下行,加剧财政压力根据美国2023财年预算案,预算财政收入同比-1.94%,说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已经意识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2023年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10226亿美元,同比-4.43%。4月财政收入同比-26.07%,降幅扩大。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速挂钩,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大幅负增长,预示着经济或可能衰退。

如上所述,去年四季度以来居民储蓄率回升且消费维持较高增速,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转移支付。这也意味着一旦财政无法继续支撑转移支付,美国居民储蓄又会回到被消耗的状态,甚至储蓄率会再创历史新低,导致居民破产增加。低储蓄会导致衰退发生的概率更高,幅度更大。

2023年3月初,美国银行业危机爆发,硅谷银行和签字银行相继倒闭。3月12日,美联储和财政部发布声明,将为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提供额外资金支持。该声明提到,美国财政部将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提供25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支持。虽然美联储认为没有必要动用这笔资金,但是这一事件反映出,如果美国再发生类似风险事件,财政部只能挪用其他来源的资金,财政部本身的现金可能已经不足。

3.2 或将引发金融市场震荡

美国财政部资金已经无法支付下一季度利息,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美债面临违约风险。截止5月19日,美国财政部一般账户存款仅余683.32亿美元,是2017年8月以来新低。而美国联邦政府一季度利息支出就高达23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眼下美国财政部只有一条路,就是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通过发新债的方式暂缓燃眉之急。

美国频繁提高债务上限,每次都会引发国会两党激烈争斗。2000年以来,美国在17个年份中22次提高了国债上限。其中2011年5月16日,美债达14.3万亿法定上限,两党却一直未能达成新预算和债务协议。直到8月2日违约前几小时国会才通过法案,将国债上限小幅提升至14.7万亿,避免违约事件发生。但提升幅度非常小,违约风险依然存在。8月6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导致美股下跌,VIX指数飙升。一个月之后,国债又逼近上限,9月21日美国国会再次极限操作将债务上限小幅提升至15.2万亿。直到2012年1月27日,国债上限提高到16.4万亿美元,违约风险才算消失。

两党极限博弈和施压可能再次扰动金融市场。5月21日,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和总统拜登再度谈判。麦卡锡表示“与拜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但仍然没能(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问题在于支出,而不是税收。美国民众无需准备好面对债务违约;相信我们可以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但实际上,截至目前两党仍未达成协议,围绕“债务上限”的政治僵局仍在持续,极限博弈会造成市场动荡。

风险提示

美国未能及时提高债务上限;联邦政府停摆;美国经济衰退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

脚注:

[1]

联邦融资银行(FFB)是在财政部监督下成立的政府公司,它可以发行至多150亿美元的自身债务证券,这些证券不计入债务上限。截至2023年1月31日,此类未偿债务证券总额为49亿美元。FFB可以发行剩余的101亿美元证券,替换CSRDF持有的国债。


证券研究报告: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5月24日报告发布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贺昕煜(研究助理)S1070122050027 hexinyu@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
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分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研究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

安徽经济分析报告

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湖南经济分析报告

欧美银行危机可能已经开启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