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班夫中国钱海英:这是我感受生命的最佳形式

俞晓燕 人物LIVE 2018-12-11




_____


四千多米的高空,机舱打开,钱海英一跃而下,穿过云层,降落伞迎风打开。落地之后,蓝天下,她摘下头盔和防护镜,半拖着降落伞走向一个婴儿车,笑着弯腰和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打招呼。


纪录片《内心引力》,43岁的钱海英第一次成为镜头前的电影主角。过去,这位酷爱户外运动的班夫中国创始人,是推荐电影的那个人。


源于加拿大的班夫山地电影节,全球最著名的户外运动电影节,以独立的山地运动纪录片著称,已有41年历史,每年巡展的国家有40多个。


创业前五年,钱海英孤身一人,也始终是亏钱状态。中间偶尔会有个别人加入,但都做不了几个月。到第五年,钱海英才真正组建团队。「会有迷茫的时候,那就找呗,试呗,路是人走出来的。」


八年前,钱海英凭一己之力,将班夫山地电影节引入中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国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我确实走出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但钱海英并未止步于此。这几年,在班夫之外,她又陆续举办了国际海洋电影节、磐石影展、热雪映像节等五个户外探险电影节,俨然变身为国内户外影像巡展第一人。

_____  



钱海英


   一个人的班夫   


8月下旬,钱海英应邀来到金华浦江,给当地一个女性社群做分享。分享结束后,她就飞到成都,那里是今年班夫影展的最后一站。


接受人物LIVE采访时,钱海英穿一件印有「班夫中国」字样的大红T恤,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及肩短发,素面朝天。她没有化妆习惯,喜欢穿舒适的衣服,就像她热爱的大自然一样,本色就好。


2009年11月,钱海英第一次坐在加拿大班夫中心的千人剧院里,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户外爱好者,一起安静注视大荧幕,跟随影片中户外探险者的脚步经历一场又一场冒险。每当一场电影结束,全场掌声雷动。灯光亮起,钱海英看到身边观众眼里闪闪发光,大家素不相识,但都是同路人。那个瞬间,钱海英下了一个决定,「我要做班夫影展,也要在千人剧院里放,听到掌声从四周响起。」


尽管在申请授权时被告知,已经有一些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洽谈了,但最终班夫还是把授权给了这个中国女人。钱海英猜测,可能是她身上对户外运动纯粹的热爱,打动了他们——班夫是个公益组织,经济利益不是他们的主要诉求,精神上的认可才是最主要的。


钱海英一开始就知道,做这件事是赔钱的。她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卖了,支撑最初几年的运作。房价后来涨了好几倍,她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是钱换不来的。」


最初也是最核心的工作,是选择班夫影展上的优秀影片,引进来做翻译,做拷贝,同时在国内寻找合适的院线播放,同时找到足够多的人来买票观看。做这件事,花钱的地方很多,包括电影版权费,每放一次就要支付一次,以及付给院线的场租等其他成本。


有人建议她跟电影节组织方说一说,对她个人少收点费用,她不同意,「别的国家付多少我就付多少,我不需要他们对我特殊化。」她说,公益组织要盈利,才能健康发展下去。班夫山地电影节是班夫文化中心的盈利项目,它支持着探险家和纪录片人,让他们有资金从事更多项目。她希望自己是推动这个事业向前发展的一部分力量,而不是拖后腿。



其实户外运动也好,纪录片也罢,在中国都是很小众的,更何况是八年前。「你做这个不可能,想都不要想。」第一年,国内所有人都这样对她说。第二年、第三年,看过电影的人会对她说,这件事很有意思,但不知道在国内怎么做。


「创业其实就是探险,经历大量困难,就像登珠峰一样,很多人没有登上顶峰,甚至留在了路上。」 2004年,钱海英和两个男性山友一起攀登海拔7546米的新疆冰山慕士塔格峰,作为登珠峰前的一次训练。登顶后下撤时,暴风雪袭来,他们迷路了。她和朋友选择自主攀登,没有向导,为了节约费用,也没带卫星电话,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绝,山上还有噬人的冰沟。这样的境遇足以让人崩溃,加上连续攀登的疲惫,两个男生因为意见相左吵了起来。钱海英制止了争吵,要求队友听她的,一起爬回山顶看路,最终带着队友平安回到了营地。


班夫的电影票定价100元一张一场,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觉得贵,但这是经过市场测算的,低于这个价,电影院会很难合作。她一开始就明白,一定要让电影院赚到钱,才能将这件事长久做下去。


那几年,钱海英想方设法控制成本。她没采用昂贵的数字电影拷贝,而是自行研究出了一套省钱但很耗时的解决方案。每次放映都要提前去电影院做测试,更改放映机的设置,铺线连接各种转换器材。放映员一开始很不愿意让一个外人来摆弄机器,试过一次后才发现这个小女人比他还懂放映机。直到影展规模越做越大,钱海英才放弃这种模式,改为数字电影拷贝。即便如此,为了达到最理想的观影效果,钱海英和团队还是会提前一周去每一站影院测试音频视频。


「当你特别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意志力足够强的时候,你真的会改变周围的人。」原先劝她不要做的人,反而被这个「傻丫头」的韧劲感动了,纷纷来帮她。


2010年,钱海英在一个喜爱攀登的开发商帮助下,在北京一家社区电影院做了第一次展映。这是一次尝试,不售票,来的都是户外圈中人。放的是讲述攀岩故事的《王者之路》等电影,没钱做拷贝,翻译字幕后直接压成DVD,用的是一个老旧的投影仪,画质有些模糊。但观众的热情超出了她的预期。


同年,钱海英拿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文,这也意味着班夫山地电影节在中国取得了合法性。


2012年,钱海英包下了上海新天地电影院所有影厅,每场次观影总人数已经突破一千人。观众提前一个小时排队,从五楼影院排到了地下车库,为了不影响商场营业,排队是在消防楼梯里。正值酷暑,钱海英很不忍心,观众也打趣,「Tina(钱海英英文名)你要换大地方啦。」


第二年,班夫影展就去了上海的大剧院,每场能容纳一千多人,而且场场爆满,最初在加拿大许下的心愿实现了,钱海英很激动。当年,深圳、成都也加入了巡展的城市,后来又增加了广州站。


    带着娃娃闯天下   


今年巡展中有一部《妈妈也疯狂》(《Four Mums in a Boat》),钱海英尤为喜欢。这是个四位英国中年母亲划船横跨大西洋的真实故事,她们中有会计师、律师等,平均年龄47岁,完全没有任何海上划桨经验。提出这个想法三年后,她们开始了这场公认的世上最困难的海上耐力挑战。她们遇上了暴风雨、洋流,最艰辛的时候,四人缩在狭小的船舱里,忍受着闷热的环境和对未知旅程的恐惧,足足三天。最终,虽然比原定计划超出了19天,她们还是抵达了彼岸。


在外人眼里,钱海英也算得上是一个「疯狂的妈妈」,这四年一边创业一边生养两个孩子,一个人带着才两个月大的孩子出差,而丈夫远在异国,每年团聚时间加起来不过一两个月……


在外出差休息时,钱海英最喜欢打开手机,看看在北京的一双儿女,对着保姆发来的小视频呵呵笑。


儿子三岁生日当天,正是成都展映第一天,她无法回家,只能忙完当天活动,凌晨赶回去,第二天为孩子补过生日。


边创业边照顾孩子,对钱海英来说不是挑战,她已经习惯了。「时间上的分配和安排对我来说永远不是困难,因为创业者永远要面临这个问题。」事业和孩子,两边都倾注了爱,两边都是百分百的责任。



头胎孕32周,她才回澳洲待产,儿子34周早产,因为血糖低被送入特护室。钱海英心生内疚,护士安慰她,就算妈妈犯过很多错,孩子也会很好地长大,「你能给他的就是爱,很多爱。」


钱海英生产后就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做过月子,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要工作。儿子八个星期时,她就需要回北京工作,随后去加拿大参加电影节。她很犹豫,要不要带正在哺乳的孩子一起走。孩子的儿科医生对她说,「你是他的天,是他的全部。」


从那以后,她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不管是去和客户开会,还是参加活动,又或者是越洋飞行。经常是会开完了,客户才发现旁边的婴儿车里躺着一个小宝宝。


儿子没用过奶瓶,让钱海英很骄傲。女儿出生后,她才请了一个阿姨帮忙照顾,出差也很难将两个孩子都带上,尽管如此,女儿还是吃了13个月母乳。即便是去国外出差,钱海英每天都要定时把奶挤出来冻上,然后带回去,最长的一次有一个星期。


7月中旬上海巡展前夕,女儿发烧了三天,她送孩子去医院,儿子也要跟着。「我也要生病,我也要去看医生」,儿子最后说出的这句话,突然让她鼻子发酸。


   户外越玩越疯   


「今天应该跑跑步。」钱海英从宾馆往窗外看了一眼,浦江绿意葱茏,天蓝云白。短期出差,她也带上了跑步的衣服和鞋子,有机会就跑一跑。长达进二十年里,她每天早上五点起来长跑,最近几年因为生养孩子,才中断了这个习惯。


跑步曾是她最痛苦的事。1974年,钱海英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就瘦,体型纤细。上学时,她见体育课就想逃。大学毕业,她进入一家外企,连续熬夜加班让身体不堪重负,于是逼着自己开始跑步。每天晨跑的时间从15分钟逐渐延伸到一个小时,那是1998年。五年后,北京马拉松赛,她用四个多小时跑完全程,毫不费力地取得了女子组一百多名的成绩。


2001年,钱海英开始登山,长期的体能训练让她轻松登上了川西的四姑娘山,没有一丝高原反应,当地向导说她上辈子一定是个藏族姑娘。


在IBM时,她把所有的假期,几乎都用来玩户外,攀岩、攀冰、滑雪、划龙舟、潜水、跳伞……她都一样样地去尝试,从中体验到无穷乐趣。


一回到大自然,钱海英就觉得很放松,节奏变慢,心情也变好了。她相信,这是人的天性,户外运动是人们去享受大自然的手段,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你会觉得,你是活着的。」


户外让她找到了另一个生命的存在。在泰国潜水时,钱海英认识了丈夫,一个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爱尔兰男人。2008年,她随丈夫出国定居。


钱海英从小充满好奇心,五岁时就敢独自坐火车从老家回北京,车上跟陌生人聊天。到了爱尔兰,她也好奇当地人的生活,喜欢和人交流。那是她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爱尔兰人特别喜欢旅行,爱上一个地方就留下来,当作自己的家。


钱海英和老公


两人婚后有个计划,去不同国家生活几年。第一站,是澳大利亚冲浪运动的发源地,户外运动氛围浓郁,夫妻两人都很喜欢。定居下来后,钱海英思忖着找点事情做,一个同为户外发烧友的朋友建议她,把班夫电影节搬到中国来。


她做了一个方案,向加拿大班夫文化中心提交申请,这也促成了第一次班夫之行。那次影展,在钱海英心里种下了种子。电影的主角就坐在观众席里,影片结束后,他们会讲述自己做的事。钱海英能感觉到他们对户外的热爱,而户外运动作为工作,完全能支撑一份有品质的生活。


从一颗小小的种子,班夫中国用了八年时间成长。现在,每年有十来万人参加班夫的户外影展等活动。除了户外爱好者,创业者、白领也被吸引过来,有企业老板组织包场,放给员工看。


活动形式也不再限于电影展映,嘉年华、公开课、学术研讨等成为常规项目,部分参展影片的导演和主演也开始受邀到中国,与观众交流。在今年开幕式的嘉年华上,钱海英邀请日本团队专门制作了海洋生物灯光秀,受到了大人小孩的欢迎。


「从第一天做班夫起,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我做的事,都是我想做的。」钱海英说,「事实也是,吸引来的都是和我相似的人,或者有相似的爱好,或者在精神上某一点很相似。」


班夫中国还成立了中国户外影像计划,鼓励优秀的户外影像团队和个人,推动本土户外电影的发展。


这几年一直有投资机构频频抛来橄榄枝。此前钱海英一直没有接受,她觉得这件事能挣到的钱有限。不过,最近她开始考虑融资的事——班夫中国已经有了一支专业的纪实摄影人才队伍,计划生产更多专业的内容,「用自己挣的钱做会慢一点,吸收投资的话,我们很多想做的事都可以做了。」


奔波于事业和家庭之间,钱海英最大的遗憾,是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去从事户外运动。之前她划过静水皮划艇,就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去湍急的河流里划激流皮划艇,穿过翻滚的浪花,重新感受血液沸腾的一刻。




▼ 点击名字看文章▼


新零售 

厉玲 | 吴国平 | 马其华 | 赵光军 | 徐建军 | 肖尚略 | 李海燕 | 姚宏 普华斌 | 俞哲 | 李潇 | 崔悦 | 芮赟 |  


商业

罗永浩 | 冯根生 | 赵何娟 | 李如成 | 孙海涛 | 孙宏斌 | 冯鑫 | 华为 | 黄晓煌 | 谢琳斐 | 徐位东 | 吴军 | 蒋海鹏 | 黄剑炜 | 谭亚幸 | 丁辰灵 | 赖杰 | 高岩 | Misa | 老c | 刘宗孺 | 涂子沛 | 顾大宇 | 夏烈 | 陈妙林 | 朱国栋 | 苏杰 | 许式伟 | 维情 | 邵炜 | momself | 


文创

PG One | 王源 吴清友 | 严歌苓 | 孟京辉 | 李海鹏 | 老六 | 袁剑 | 李志 | 王珮瑜 | 彭浩翔 | 何春寰 | 谢春花 | 李诞 | 程璧 | 胡海泉 | 田艺苗 | 王者荣耀 | 黄湘丽 | 田沁鑫 | 金宇澄 | 差评君 | 黄慕兰 | 贾葭 | 徐小芳 | 王跃文 | 夏雨清 | 焦媛 | 陆琪 | 孟凡浩 | 王涤 | 曹诚渊 | 大护法 | 沈雷 | 翁劼 | 王媛媛 | 海飞 |「蚂蚁」Mike | 春人 | 吴又 | 蔡骏 | 杨晨 | 金耕 | 叶文贵 | 陈宇 | 饶平如 | 肖全 | 熊庆华 | 董怡林 | 亚妮 | 龚晓跃 | 吴敏 | 万峰 | 赵锡祥 | 施秋荣 | 姚非拉 | 耶律胤 | 阮琦 黄永松 | 小马云 | 嵇锡贵 | 黑豹乐队 | 王文瑛蔡澜

袁凌蒋方舟


关注人物LIVE (ID:renwulive)

▼ 在历史消息里看到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