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3152
阅读时间 | 10 分钟
2018年5月2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人民政府、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联合承办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历史文化村落规划与空间营造学术交流及高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优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永康芝英镇举办。会议邀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奚慧博士做题为《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施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秦楷洲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奚慧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
一
认知
目前为止,传统村落是我国政策体系规定中相对较为完善的保护对象。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行政村数量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七,而其中得到中央财政支持的传统村落占比为16%。整体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实际上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左)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行政村数量比例
(右)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占比
下表是我们各个省份传统村落的占行政村的比例,上面的蓝线是2015年人均GDP的排线,下面黄线是传统村落占行政村比例。
传统村落占行政村比例
中国传统村落各批次数量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脉络,从政策角度来讲,从2012年到2013年的对传统村落进行评定、调查、建档和规划等基础工作方面,到2014年全面展开整体保护利用工作,以及保护工程的申报、方案、财政支持等,一直延续至今。2016年警示与退出的机制开始建立,此外还有些数字化方面的工作。2017年住建部举办了首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后续逐步开展了一些传播和推广的工作。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沿革
2018年《国际古籍遗址理事会与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中提出了乡村景观遗产概念,其物质性内涵包括生产性土地本身、结构形态、水、基础设施、植被、聚落、乡村建筑和中心区、本土建筑、交通和贸易网络等,以及更广阔的物理、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及背景,涵盖了周边所有与传统村落产生关联的大背景、大景观。非物质性内涵包括相关的文化知识、传统、习俗、当地社区身份及归属感的表达、过去和现代族群和社区赋予景观的文化价值和含义。
《准则》中提出了很多价值标准,从行动角度来说有四点,一是理解,二是保护,三是持续管理,四是沟通与传递。结合乡村景观和遗产的价值和我国传统村落的整体政策来看,目前我们更偏重于物质性的保护措施和投入。
以上海松江张泾村王家桥宅基地与农田布局的关系为例,中间是宅基地,外围是农田,可以说乡村是生活、生产一致化的综合景观体。
张泾村王家桥宅基地与农田布局关系图(1994)
下图是葡萄牙的上杜罗,这里有2000年葡萄种植的历史,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可见传统村落和乡村景观遗产的理解范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上杜罗2000年葡萄种植史,葡萄牙,2001
二
保护
从保护的角度来讲,目前保护对象从物质性的传统村落逐步扩展到了整个乡村景观遗产。
以上海松江革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为例。革新村整个行政村范围内上报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部分仅有7.6公顷,而在编制保护规划时,所有的前期调查研究都是从整个行政村层面来开展的。我们的保护对象包括传统聚落、传统生活以及田园景观,是一体化的,除村落核心保护区域,保护范围通常还包括村落建设控制地带、田园景观控制区等,所有的传统村落保护都应把周边的田园景观纳入一体考虑。
全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革新村
此外,乡村景观遗产的价值,在于文化和自然之间、人和环境之间深刻的、长期的、相互依存的作用。从革新村用地发展演变图可以看出,1969年革新村周边地区的乡村肌理和解放前几乎差不多,2016年革新村周边的河道水系也还维持着原来的脉络。但由于村庄的一部分当时处于城市集建区,在原本的控规中,传统村落像盆景一样塞在一圈开发用地里。我们做的努力就是城乡融合下的延续,在城市集建区内尽量保持村庄的农田和建设用地。
革新村用地发展演变
三
涵育
涵育的目的在于维护乡村的活态性和内生性,涵育的途径应该支撑以农为本的生产和生活,这也正是乡村的价值。
一般而言,传统村落的发展通常会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带来相应的风险。
①
大家都很熟悉的旅游景区的打造,给乡村景观带来建设性的破坏。
②
造成自然和物质文脉之间的断裂,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旅游可能会损害农业生产机制。
③
农村社区逐步分化,外来人口增加,本地人也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以经商为主。
以贵州的三个村庄为例,可以说明旅游发展给传统村落带来的一些风险。
石头寨在黄果树瀑布下,被寨子的风貌吸引来的游客很喜欢在水泥浇铸的平台上烧烤,一条河上有很多这样的平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肇庆将原本的一条河道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看到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朗德的村民认为做买卖很赚钱,基本上很少从事农业活动,村民和外来人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的负面影响
途径一
传统农业的延续
传统农业的延续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是随着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手段本身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不同;
二是农民的收益是有天花板的,如何突破天花板非常重要;
三是老龄化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市场、技术、人才等城镇资源的反哺非常重要。
王竹老师与浙江大学的小美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很多研究农业发展的专家可能对此有一些疑意,但是在传统村落的保育上,这个方式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浙江大学小美合作社
途径二
全域产业的支撑
如果仅仅关注传统村落本身的产业和发展,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旅游业难以保证传统村落的活态,我们的应对是从更大范围内的多门类产业项目提供增收途径。
在上海革新村的村庄规划中,从全村域的角度通过不同产业门类的项目(包括与农业相关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渠道和岗位,为农民提供很多支撑途径,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好传统村落的保育工作。
革新村产业项目布局
途径三
尊重生活习俗
以贵州地扪为例,地扪登岑侗族村房子都造在田间,体现着传统的风水概念和村寨之间的社会关系,住房和耕地的距离是公平的,每一户人家有一块近的地和一块远的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风水观念、村寨的社会关系、耕作的距离等都是乡村景观遗产背后的文化。我们在规划过程当中,必须和村民一起选定建房布局,既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又保证乡村景观保护要求。
村民在农田中建农房
登岑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另一个案例是苏州东山杨湾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这个村因为一条老街被评为传统村落,这条老街的住宅既有老旧的,又夹杂新建的;上面是老宅,下面是村民新建住宅。整个老街上,从文保单位到新建住房,整个分布状态是非常活态的,呈现延续性非常强的状态。村庄居民大多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旅游开发的态度非常平和。
苏州东山杨湾村老街
苏州东山杨湾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
我们对这个村做了20户的访谈,举三位住在老街的典型例子。
第一位,住在文保单位的老太太90岁,非常健朗,家里收入还好,因为住宅太大,按政府要求修不起,但老太太还是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一直住在这里。
访谈对象1——老太太
第二位,住在文物保护点的老伯,因为分户的关系有新建宅基地。老伯同样认为即使不开发旅游也应该保护,还提到野史上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走过这条街。老伯的收入主要靠种枣、碧螺春、杨梅,对于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心态很平和,对于能不能多增加点收入都无所谓。
访谈对象2——老伯
第三位,住在一般的传统建筑里的某女士,周围的村里有民宿和咖啡馆,小姑娘在咖啡馆里上班。
访谈对象3——某女士
借用《准则》里的话,不论独特或者普通,传统还是被现代活动改变,所有乡村地区都可以被当作遗产解读。
最后我想引用马云先生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他指向的是未来,我们指向的是过去。我们要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传统村落活化内生地保育下来,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更关注和看见它的文化和价值。
感谢大家!
图文 | 施铭、秦楷洲、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