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力劳动者越来越贵了

群学书院 2024-01-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雷叔写故事 Author 雷斯林&小林



无论是不是拥有密不外传的技术,以后体力劳动者收入都会越来越高。




体力劳动者越来越贵了

文 | 雷斯林&小林

来源 | 雷叔写故事(ID:raistlin2017)





我们家装修一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装修师傅贵,会技术的装修师傅更贵。


列一下我们找的师傅的数据,坐标上海,都是干活比较仔细的师傅。


瓦工1000-1200一天。

早上8点到下午5点。

我们给他们包饭。


大理石师傅,公司给他们包吃包打车,出租车接送去客户家干活。


油漆工600一天,他半年排期都排完了,活特别紧凑。


木工熟练工500-600一天。

电工也是600一天。


这些都是早8晚5一天8小时的工资,有些师傅比较拼的,白天干完晚上还去加个班,收入还要更高不少。


然后因为他们活都排得很满,所以很挑活。太苦太累的活不做,你还要给他们发烟包饭。


有个心思比较活络的工人,说他现在算个小包工头。年份差的时候一年也能赚个80万左右。


现在愿意干体力活的人越来越少,都想坐办公室。所以体力活,尤其有点学习成本的体力活就越来越贵了。


房价很高的上海是这样,以房价性价比高闻名的长沙亦如此。


B站上一位UP主在2022年惊呼长沙的电工师傅月入5万,到了2023年9月俩人相遇,对方告诉她月入10万了。



她又找他维修,是因为装修房间时网上随意找了一个人来,装好油烟机后,插座一插,结果火花闪电。


打开发现线塞成一团,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何师傅出场后,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何师傅的报价比别人贵。



但单子从来都是接不完,就因为活好。


两个城市,两个案例,一个道理:大城市里体力劳动者收入越来越高了。


有技术的体力劳动者更是物以稀为贵。


上面UP主说了个插曲。


她装过净水器,品牌觉得本地新找的师傅不靠谱,就从武汉往长沙派了个师傅过来。



市场对于技术本身有多重视可见一斑。


老师傅,你们的未来已来。




其实无论是不是拥有密不外传的技术,以后体力劳动者收入都会越来越高。


大部分发达国家,普通白领工资是远远不如体力劳动者的。


据加拿大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加拿大技工的平均时薪较其他职位高6.2%。废品站工作人员、修汽车的、开挖掘机的、木匠、瓦工、水电工的时薪都能超过30加币,和IT行业平均工资接近。(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算的话,那一个月能拿2.8万元人民币。)


德国技工的工资也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比如技校毕业生年薪是35000欧元,大学毕业生去当白领,一年拿30000欧元。(相当于一个月能拿2.3万元人民币


在欧美制造企业一线,技术比较好的技术工人,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美元以上,高级技师的年收入甚至能超过部门经理。(相当于一个月能拿5.4万元人民币


一位洛杉矶生活的网友,找了个水管工上门修个小零件,报价300美元起:



所以你会看到美国电影里,男主女主有事没事就是自己在家修东西。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找人上门。


也不是他们特别勤劳不愿意麻烦别人,而是找人上门实在太贵,如果不是钢铁侠蝙蝠侠这种财力的,请一次要肉疼好久。


中国虽然还不是发达国家,但制造业也开始渐渐出现相同情况。


抖音上有工厂老板吐槽:


“只要会打火的焊工我们都给350一天,就这样还很难招到人。”



“我们工资一万起步,结果30人的车间只招到5个人。”



这还都不是一线城市,白领们的平均工资远远没到五位数。可以说技术工人的收入远高于坐办公室的。


2021年,《中国青年报》对这种现象还调查了一下,江苏HR说自己用8000元工资招到手的技术工,刚刚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1万元的高价抢走了。


他看得很淡,一点也没有气愤。


两年后,浙江绍兴一些工厂苦苦哀求,我都拿出一万元了,怎么技工还是这么难招。



高薪难招人,技工哪里寻的哀嚎之声俯拾即是。


更夸张的是,早在十年前,湖南新宁老板就表示:


中国最缺的是技术工人,而不是啥都不会的所谓大学生。



为什么他情绪这么激动,因为他去了广东4次,去了江西2次,也去了湖南的株洲、长沙、岳阳,勉强才招到一半所需的人。


自己给的工资也够高了,2013年湖南的1万多啊,怎么还不行。


十年后的今天,我知道了这位老板失败的原因。


有技术的工人找活都是靠熟人推荐。大部分的好工人早在熟人介绍的时候就被分掉了,你要没点关系,还真找不到工人来干活。


换言之,好工人和好阿姨是一样的,在市面上根本是不流通的。只要他们一有档期,就比谁都抢手。


(图源:《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乃至于宁波某老板表示:你们回老家的时候给我带点人回来一起干。带回来的给你奖励。


带回一个工人可获得200-500元的酬劳。




推荐一名中高级人才能奖励1000元。



酬劳高了以后,尊重自然也就来了。


一些技术人员,不用在现场干活,只需指导一下,给出建设性意见;


他们过年时候早退晚来,老板不敢催,一催他们急了就跳槽到友商那里,月薪5万在哪里不是干呢。


作业环境也绿色健康多了,职业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你看,老板一字排开,让工人来挑老板。

这样的场景,你见过吗?





一边是大学生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另一边是技术工人吃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很容易理解。


以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全家能考上一个大学生就很不容易了。因为有文化的人稀缺,所以收入高、待遇好。


但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招收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998年,320万人参加高考,只录取了108万人,录取率为34%。

2012年,91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685万人,录取率为75%。


劳动力市场也符合“供给-需求”曲线。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市场并没有发展到能容纳这么多文职的地步。在非名牌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自然找工作越来越难,待遇也越来越差。


而且有些大学专业本身就是消费品而不是生产力工具,属于不愁物质以后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去学的,自然很难找到工作。


另一边,因为都去上大学了,愿意进技校、拜师傅学一门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做体力活的也越来越少。

因为体力活实在是太累了。


做瓦工,虽然每天能拿1000块钱,但工作的时候要一直弯着腰,很多老师傅都因此落下了病根。哪有人体工学椅坐得舒服呢。


做焊工,即使夏天最热的时候,也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如果火花四溅碰到没防护好的地方,那一下就是烫伤。


大部分蓝领工作都伴随着一定风险,几年做下来,基本身体都会有点毛病。



不止工作累、有风险。


真的收入高的体力活,也都是有门槛的。


什么开挖掘机开叉车的不谈了。

同样是抹水泥,技术好的师傅和技术差的师傅,那一下下去就是不一样。

一样是搞电路,能接受新技术用新方法的师傅,和固步自封的师傅也不一样。

炒菜更不谈了,手艺好的大厨每个月拿5万工资的都有,还贼受尊敬,手艺不行的一万都拿不到。


所以你别看有些白领会抱怨说“打工人太苦了,还不如去当工人”,但真要让他们当工人,他们会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只能干最没门槛的纯体力活。


而那种活的收入往往不高。比如普通服务员,只有5500-10000的月薪。



稀缺的是有学习能力的技术工人,而不是纯卖体力打螺丝的。


但这些人在人群里毕竟是少数,而且大部分人都去卷大学了,根本不愿意来干体力活。


于是有技术的体力劳动者就越来越稀少,越来越贵。





之前有一个讨论。


月薪过万的技能蓝领,与挤地铁、吃盒饭、出入CBD写字楼的“格子间白领”谁离中产更近。


结论非常反常识,大家普遍认为月薪3000的小白领才是真正的“社会新底层”。


理由是每年1000万待价而沽的毕业生里,大量毕业生只能拿到月薪3000的工作。


因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只不过靠读研来推迟毕业时间。


所以很多人开始反向思考问题,觉得“在中国,蓝领中产化是必然。”


我查了查,这是清华大学学者严飞2021年时说的。他推想,互联网平台能帮新蓝领赚到更高收入,他们更可能跻身成为中产。



他说:


“从统计学数据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橄榄型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还在不断打开。”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蓝领们正在向上,谁在向下呢?

不会是月入3000还买了A股的人吧。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个同名公众号被封了,欢迎关注他的新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力劳动者越来越贵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