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服从命令还是遵从良知 | 为了“美”,他背叛了希特勒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节节败退。希特勒自知时日不多,在他看来,如果德意志没了,还要这个世界有什么用?于是他给心腹上将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下令:毁灭巴黎!

肖尔铁茨这个人,是个没有感情的命令执行机器,此前已经依照希特勒的要求,在多个地方执行了焦土政策。肖尔铁茨做足了准备工作,大批工兵部队在巴黎各个重要区域布下了大量炸药,据说数量之多足以“炸掉全世界一半的桥梁”。巴黎毁灭无日。

可是当时援军远在天边,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阻止了这一切。此人就是维希法国所任命的“法奸”巴黎市长泰丁格。在一次会面中,泰丁格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屋外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那里他们俩看到:

在身下的石子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蹬着自行车经过,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路过。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几个孩子嬉闹着,把玩着他们的玩具。巴黎宽阔的大街的向着天际延展开去,卢浮宫、协和广场、荣军院、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一一陈列……而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用它青灰色的身躯,直插碧蓝的天际。

▲油画中的巴黎街景

泰丁格就这么晾了一会儿肖尔铁茨,让他融化在这美景里,然后说了一番话:

“将军,我知道,给您的任务,常常是毁灭,而不是保存。可是您不妨设想一下,未来的有一天,您会作为游客,再次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

到时候,您就可以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把它们保存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

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肖尔铁茨在听完这番话以后,静了半晌,什么也没说。末了还丢下了一句“我还有我的任务要完成。”

1944年8月25日,正是巴黎从纳粹铁蹄下被解放出来的那一天。希特勒发出了一条电报,“巴黎到底烧了没有?!”

可是我们最终知道,他最终没有炸毁巴黎,他背叛了希特勒。

是的,顶着希特勒已经疯狂的命令,美丽的巴黎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烧毁。人性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毁灭。

▲现代巴黎夜色

作为希特勒最为信任的人、铁石心肠的军人,肖尔铁茨为什么拒绝毁灭巴黎?转而选择背叛他们至高无上的元首?

美,并不只是单纯的、抽象的、冰冷的东西。
 
巴黎最终没有被焚毁,恰好说明了就是我们很珍视的一种价值——那就是审美的价值。
 
希特勒一辈子都想做个艺术家,但当不成。他所知道的那种“美”是粗俗的,而真正的美,是一种让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的存在”的生命体验。
 
美,是一种修行。缺少审美的人,某种程度上也缺少敬畏、缺少正义感,因此缺少审美的人很具破坏力。中国本身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多少典雅优美的古迹被狂热的“美盲”们所摧毁。

而现在,从60后到90后,整整三代人,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是副科。学习体系中没有审美养成,甚至于书本上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如何保证孩子到成人,审美能力也跟随成长?

为此,先知书店鼎力推荐一套“美”的百科全书——西方古典艺术三书:《罗马艺术》《哥特艺术》《巴洛克艺术》。认识文艺复兴之外,不一样的三种“古典之美”:

罗马艺术:古典文明在中世纪时代的苏醒,一座承上启下的艺术高峰。

哥特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结出的艺术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巅峰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

巴洛克艺术:奢华的骨子里是自由和浪漫,人们心中欧洲古典艺术的代名词。比文艺复兴更绚丽、更动人。

欧洲古典艺术珍品精彩呈现,宛若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不仅给人以完美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以艺术开启人心,提升审美,将“美”与“爱”带给人的灵魂:

这三本书,它们本身即是艺术品。三本书由艺术史专家共同打造,使用的是288mm*398mm超大开本,印刷精美,皆为重量级纯手工精装,最大程度地使所有艺术品的细节纤毫毕现,进口选材全彩精印,满足艺术爱好者的深层次的审美需要和艺术收藏需要。
翻开这三本书,可以体会到网络页面上无法获得的视觉冲击,感受到惊心动魄的艺术之美。阅读“西方古典艺术”三书,是一场神秘、庄严的艺术盛宴,一次全方位高品质感官享受,一次创新与经典完美融合的全新体验。这套书,不但可以作为“提升审美修养”的进阶之书,更可堪当彰显艺术眼光和品位的绝佳礼品。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不奢望,不幻想:被遗忘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
军事决定成败,价值决定兴衰 | 换个角度读“三国”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五部稀缺中国影像——补上文字所无法记述的“历史遗憾”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史学界的“福尔摩斯”,解开了多少秦汉未解之谜?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陈丹青:越是先进国家,越重视保存“文明的殿堂”
“”切尔诺贝利“37周年” | 人间地狱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惊天秘密
“人性的观察者” |不读休谟,不足以知人性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最懂人性的是上帝,其次是莎士比亚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朱光潜: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马克斯·韦伯诞辰159周年:要改变国家,思想远比金钱更重要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就是自由的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书分两种:一种谋生,一种谋心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矿工诗人陈年喜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木心:一路走来,不知该原谅什么
中国是怎样由“海棠叶”变成“大公鸡”的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害怕读书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九位先哲的死亡观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国荣:离世20载,风继续吹
最后稀品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高阳: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