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这世界上已经没有在乎我的人了

读书组 传说公关
2024-09-01

主笔 | 罗宇轩
编辑 | 陈银儿

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ISBN:9787563344987

译者:吴燕莛


当我们在谈论童年时,我们会联想起什么?


会想起儿童稚嫩的面庞、纯洁的心性?会想起乡野、城镇还是都市?会想起轻声吐露的故事、晚间播放的动画片还是令人沉迷的手机小游戏?


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对童年都有独特的回忆。童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漫长人生旅途中最纯粹的一段时光,是值得珍藏的回忆。


小时候的迷惑行为
(视频来自抖音博主“青岛大姨张大霞”)


所以当尼尔·波兹曼提出童年正在消逝,或许会令人不解和恼火。这种不解本质上源于对童年本质概念认识的不同,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一种由特定的信息环境所决定的社会产物,是环境的结果,绝非简单的生物学的年龄分段。


读他的著作《童年的消逝》了解童年历经怎样漫长曲折的历史形成,又如何在一朝一夕间崩塌瓦解,我们或许能懂他的惋惜和悲哀。



“童年”概念初现

从古希腊的萌芽至中世纪的毁灭


“童年”这个概念的诞生最早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人热衷于教育,发明了“学校”这个概念,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人们就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古希腊人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但他们只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对童年的本质的看法还是迷惑不解,也并不具备现代人认为在教育时应具备的正常的同理心和理解力,所以他们没有创造出童年


古希腊学园

古希腊学园形制松散,不同的学园在管理与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大体都有可以辨识的固定场馆、教学及研究设施;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培育自由人格和探察万物本源为其目标;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一切现象。


罗马人沿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但他们发展出了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将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


昆体良的文章中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含义,宣称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人与人之间的秘密不会存在,童年也就不会存在。


到了欧洲的愚昧黑暗时代和中世纪,“童年”的概念一度消逝,原因有三: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


中世纪,已经社会化的大众识字文化被工匠识字文化所取代,识字的主要意义消失,文字也失去大多数受众。彼时,人们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通过口头的方式面对面地进行,而一个7岁的儿童就会说而且理解成人所说的一切,二者之间就没进行明确区分的必要。


视频《如果你生活在中世纪?视频中描述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不同阶级的人群生活迥乎不同,“除非你是骑士、贵族或者国王本人,否则生活会是残酷而可怕的”,但是人们还是在挣扎生存中寻找乐趣。中世纪的“工匠识字文化”指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字受到摧残性的打击后,取代他们的是极少数上层人群使用的识字系统,识别这种文字在中世纪是特权的象征,广泛的普通民众根本接触不到、也无法进行有力的识别。所以大多数人生活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社会交往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视频源自YouTube“大胆科学-What If Chinese)


孩子生活在与成人相同的社会范围,与成人有平等机会接触一切行为方式,也没有分离机构来管控。


生活的某些层面,比如暴力和悲剧,被现代人认为不适宜儿童知道的事物毫无保留地被展现在儿童面前,“秘密”不存在,羞耻不存在


阿里耶斯评价中世纪的欧洲教育:“它完全不懂教育为何物”。儿童缺乏初级教育、文字教育,学校课程编排混乱,学生年龄混杂。中世纪不区分成人与儿童,更不理解学校教育是为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



“童年”概念确定

印刷环境下的新成人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创造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如何定义“童年”就变得重要。


印刷创造了独特的心理环境。印刷使得一个人的所说所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谁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极其重要。作家的自我意识被激发且日益强烈,同时与读者的心理形成呼应,达成对抗社会意识的共谋。


印刷环境中,个人主义——人的心灵和生命从根本上超越公众,成为可接受的心理条件。同时,印刷所带来的“知识爆炸”造成了“知识差距”


古登堡发明印刷术


印刷环境重新定义了成人的含义——能够超越世俗和记忆,去未知的世界探寻新的知识。充满新信息和抽象经验的文字环境要求人们有概念思维,有排序和说理的能力。


未成年通过学习识字、接受教育,通过努力,才能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成为成人,成年是一种象征性的成就。


此后,儿童不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未发展成形的成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现代家庭的形式开始成形,从学校的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承担更多的职责,成人对儿童所处的符号环境有着前所未有的控制力


由于印刷建立起来的知识壁垒,成人可以自由决定、分阶段向儿童展示“秘密”,创造儿童发展的结构和路径。


古登堡时代图书馆

书面文字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掌握着文字和书面知识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文化鸿沟,儿童需要通过学校一步步地习得社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这一学习的过程,使儿童与成人区分开来,“童年”就此诞生了。



“童年”正在消逝

没有秘密的新媒介环境


在童年发展的最高峰,以美国为例,儿童被划分为与成人有本质不同的类别,被安置在受惠的地位,家长的温柔和责任机制也被开发到了极致。


20世纪末,童年被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属于生物学范畴。就在人们对童年的认识攀上顶峰之时,电子传播的发明却开始使童年概念诞生的符号环境缓慢地瓦解


电报的发明将人们带入一个不需要上下文的信息世界,由于其传播的瞬时性和匿名性,信息开始泛滥,变得无法控制。


电报的发明

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而不是理解它们。电报的发明使信息爆炸性增长,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冗余的无聊的信息。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的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电报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它的力量来自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


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成人分阶段将特定形式特定内容的信息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维护童年的概念离不开信息管理和有序学习。


电报争夺对信息的控制权,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先后顺序,这还只是一个开始。电视的出现动摇了童年概念所存在的知识的等级制度,彻底侵蚀了童年与成年的分界线。


在印刷文化下,儿童要获取信息就必须经受艰苦的训练。而图像是经验的具体再现,诉诸于人的情感,这意味着理解电视的内容和形式无需任何训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


此外,电视无差别传递信息,不对受众作出筛选,不分离观众。被印刷文化关上的日常之门又对儿童重新打开,电视所创造出来的传播条件又带领人们重回中世纪——没有秘密的新媒体环境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影片中讲到男孩陈冬冬前来邀请女孩小美,说是父亲将自家的电视搬出来让大家一起看女排。虽然侧重点可能是在于年少时小孩子间的纯粹心动,但这一片段这其实也反映了物资匮乏、电视作为奢侈品的存在时,谁家里有电视搬出来街坊邻居一起守着看电视的年代。电视无差别地传输信息,受众无需受到筛选和分离,大人和小孩接收着同样的信息。(视频源自B站up主“叮当0723”)


由于播映的需要和观众内心的欲望,电视将成人世界的全部文化搬出来示众,信息壁垒被打破,成人和儿童之间一个根本的不同被排除。


与此同时,当隐秘话题成为公众议题,公开谈论,羞耻的观念就会被冲淡行为举止的意义也会相应地被降低


作者在文末提出,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电视节目的形式和背景上积极铲除童年的概念,内容上也降格。成人和儿童的兴趣和风格越来越趋于一致,最终思想也会趋于一致,儿童又回到成年人的缩影



退化的人类


人的意识结构会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被重新塑造,目的是与之相匹配。电视重形象,轻内容;重情感,轻理智;喜欢变化,排斥复杂。人的理智和情感在吸收电视信息时变得迟钝,被称之为电视的催眠效果。


而如今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门槛几乎降为零,碎片信息的获取和吸收、短视频的冲击又在重塑人们的思考方式。


每天刷短视频,人会变傻吗?

视频作者从“技术上瘾”“信息茧房”和资本手段等维度,分析人们过度沉迷短视频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刷短视频产生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感让人无法拒绝,但是过量则会导致人更加没有耐心、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甚至变得更加封闭,即被“信息茧房”裹挟、丧失思考的能力。而用户注意力分散、思维偏狭可能正是资本的商机,长期浸淫在短视频中的人很可能被过多的信息哄骗动摇、被消费主义的逻辑绑架,如辛巴电商平台洗脑卖假货事件。

(视频源自B站up主“圈内师老师”)


而古人在印刷环境所提倡的对清晰、有序、说理能力的热爱,个性化的概念思维成了稀缺的品质。它不作为成人的条件,而是作为成为一个世俗评价尺标中成为“精英”人才的条件。


当我们在谈论孩子是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无论是儿童成人化,还是成人童稚化,二者的界限越来越被被四通八达的信息环境抹平,阅读的底线要求一降再降,深度思考和梳理复杂逻辑的能力不再重要,最终指向了人类的退化这一结果。




本文作者




主讲人:罗宇轩



罗宇轩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2021公共关系学 本科生


入宝山而空手还




《说服与认同》: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话”?


10天涨粉三千万:刘畊宏健身直播的出圈秘笈是什么?


连花清瘟争议不断,疫情下的企业如何实现理想公关?


“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



【深度评论】
 |  |    |  |  | 江苏大学坠楼 争议点理论 |   |  |  | 227 | 丰巢新规 | 高以翔
 刘畊宏出圈秘笈 | 连花清瘟争议不断 康师傅酸菜面重新上架 | 宝洁陷入科普文危机 上海奢侈品店送菜 | 盼盼暖心回应女孩 315探灯如期照亮 | 3.8节广告层出不穷 羽生结弦无缘世锦赛 | 麦当劳香菜口味新地 星巴克驱逐民警 

【重磅书评】   沉默的螺旋 消失的地域 技术垄断 是她照亮我 娱乐至死 | 知识分子的鸦片  跑赢危机 童年的消逝 | 疯癫与文明  舆论 叫魂 | 谣言 | 说服与认同 论可爱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观看之道 狂热分子 
【传播科普】
基模理论 | 社交货币 休眠效果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UGC |  | 善经济 | 文化IP | “她”经济 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效果广告思维 | 短视频营销 广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 | 饥饿营销 

【大咖讲座】 500 | 
 |  | 流量时代塑造品牌 | 小事件大议题 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破局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说公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