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才是真正的“毁童年”

读书组 传说公关
2024-09-01

主笔 | 贾宇琛

编辑 · 校对 | 陈银儿

印刷术发明之后,“谁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变得跟“谁干了什么”一样重要。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ISBN:9787563344987

译者:吴燕莛


如果把时间倒回我的“童年”,姑且设定在某个小学寒暑假爸妈上班的日子,就会发现这个“童年的我”,在被父母和学校都期待着能够自主学习完成假期作业的时间里,正偷偷摸摸地打开电视看《还珠格格》。


事实上,也不止是《还珠格格》,在那个时间里面不同电视台的不同节目以及不同广告,都以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虽然不敢妄断我的同龄人们在童年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我和许多大学相识的朋友都具备识别爸妈脚步声以及给电视快速降温的本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网传精明小孩使用电风扇给电视全程降温(视频截图源自新浪新闻用户“打虎拍绳”)


童年时候父母总抱怨我们这代小孩子沉迷电视,长大成人这几年我们又总唏嘘现在的小孩子沉迷各种电子设备还有短视频,我们都觉得属于童年的快乐和童真正在一代代地被娱乐消磨——我曾浅薄地以为所谓“童年的消逝”无非如此。


而事实上,在真正读完《童年的消逝》之后,我发现尼尔·波兹曼想要表达的远非如此。在频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难免浮浅之后,我不太敢,也自觉不能够提炼和概括这本书的核心思想。


但我的思考突然回到了开篇所提到的“童年”情景,这个情景中,父母、学校、假期作业还有电视,都塑造着我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仿佛印证了波兹曼的观点,不仅仅关于童年的“消逝”,更多地关于“媒介”如何塑造人的成长


《爱情公寓3》片段

曾小贤在粉丝问询成为“大明星”“大富翁”的诀窍时回答——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童年”“儿童”的概念在我们的认知中是理所当然存在的,我们自然地会想到它们与生理上的年龄、发育程度相关,这是普遍意义上生理、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立足的角度。


在日常生活中,当代人的认知里童年的概念还包含了教育、保护等复杂的社会涵义,对此波兹曼的观点是: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否则它不可能实现


波兹曼通过历史的梳理,展现了“童年”概念从出现萌芽、消逝,到真正诞生,再消逝的过程。


一、“童年”一波三折的诞生历程

逐渐清晰-没有界限-真正产生


希腊时期开始出现了“童年”的预示,希腊人开始意识到“儿童”这种分类,但没有给予这个群体特别的关注。他们对于儿童的概念含混不清,甚至没有对杀害婴儿行为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但他们深信优秀的品质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以至于他们虽然没有“儿童”的概念,但热衷于教育和管教年龄小的人


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透露出当时的人对儿童的年龄已经有所意识,也出现了法律禁止杀害婴儿。罗马人还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他们开始让孩童规避一些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的秘密,文明的开化让“童年”的意识在罗马时期逐渐清晰


普鲁塔克于《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记述老伽图对儿子家庭教育的一系列有趣故事,反映当时罗马长辈对孩子的“言行教育”。


进入中世纪后,读写能力成为少数人特有的能力,“工匠识字文化”为主的中世纪社会主要以口语传播为主。口语传播里没有孩童的概念,只要孩子长到七岁就能够驾驭语言,和成人的日常交流并无差异,也即是说,口语世界里没有成人


由此,中世纪的教育没有识字教育,而是像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教育和年龄无关,儿童也不会把自己和一起上课的成人看得有所不同。由于口语文化,成人没有什么意愿向孩子隐瞒秘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必要如此。


于是孩子有机会接触文化社会生活中几乎一切的信息和行为方式,没有礼仪、没有羞耻心、用波兹曼的话说,中世纪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都是“幼稚的”。“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中世纪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学色彩,整体来说都非常的贫乏和衰微。


中世纪之后,童年的概念真正产生,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媒介史上一个伟大的节点: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书。“印刷术的出现让西方社会从“工匠识字文化”过渡到了“社会识字文化”,作家和读者的概念也得以产生,这意味着文字成为可以广泛传播的媒介


在阅读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作家和读者的个人意识也被激发,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接受的心理条件,人们可以以独特的个体来表达来思索和谈话。此外,“知识差距”开始产生。印刷术区分了有能力读书的人和没有能力读书的人


古登堡的印刷工作室

欧洲的出版业从此开始繁荣,许多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面上流通的书籍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了。


有能力的人从口语的符号世界进入文字的符号世界,在书中谈论一些新的事物、学习和产生新的知识,而不能读书的人被排除在文字世界外。不再像中世纪时期那样大家都口口相传无所隐瞒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的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的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儿童需要通过学习进入阅读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这使得成人把儿童排除在新世界之外,“童年”成了儿童安身的新世界。印刷带来的意义不止如此,由于排版的出现,成人的思维更加具有逻辑性。


还有方言的运用,使得各种知识可以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进行交流,科学和《圣经》都成为识字之人随手可得之物,“文化人”的概念诞生。也就是说,成年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成就


二、“童年”概念的争议

“儿童”是待塑者还是本真状?


童年的思想诞生之后,政府、家庭和学校承担起养育儿童的责任。18世纪的启蒙运动,助推并进一步培养了童年的概念。洛克和卢梭对于“童年”有了不同的概念和主张。


洛克认为儿童生来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养育和教导,注重对“儿童”的塑造;而卢梭主张关注孩子的天性,他首次提出了“自发性”“纯洁”“快乐”这些儿童的美好品质,认为“儿童”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


19到20世纪,这两种观点发展成了“洛克派”和“卢梭派”。前者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需要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等方式把他们培养成人;后者认为儿童才是人类最本真的状态,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畸形的成人才是。


三、“童年”的二次革命

“信息的不可控”侵蚀成年与童年的界限


与印刷术的发明相对应的,一种新技术——电报的产生又带来了革命。麦克卢汉提出“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媒介”。与印刷术产生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的影响相对应,电报最大的影响就是“消灭了个人风格,也就是人类个性本身”


信源变得模糊,掌握在成人手中的信息控制权被新技术威胁。电报的发明对于“童年的消逝”的影响是本质的,因为它“使得信息不可控”。然而不仅是电报、电话等电子媒介,电视带来的“图像革命”也更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不可控。


变了味的APP学习类软件竟充斥着娱乐交友,色情内容防不胜防。(视频源自CCTV12社会与法)


比起文字的抽象,图像更加具体,信息的接受不需要对人进行识字和阅读技能的痛苦培养就能实现了。“儿童”仿佛又回到了中世纪,通过电视的图像,他们又被暴露在成人世界的秘密之下。这一次,电视侵蚀了成年和童年之间的界限。


这种侵蚀的意义,不仅导致了“童年的消逝”,也导致了“成年的消逝”。对儿童来说,电视成为他们可以对成人世界一览无余的媒介,羞耻的概念被冲淡,电视似乎可以带来知识,但娱乐化的内容取代了抽象痛苦的思考。


由于知识爆炸,儿童还没来得及产生好奇心,就被给予一堆答案。对于成人来说,他们不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象征性成就的成人,而是年龄更大的“儿童”。电视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法忽略选举时对演讲者的副语言产生的喜恶,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


街头采访:美国小朋友对特朗普的看法,他们模仿了川普还起了外号。(视频源自腾讯视频用户“欢乐的娱乐”)


波兹曼在最后回答“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新全意得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时,提到了只有两个机构会关心这个问题——学校和家庭。


如果我们把“自制能力、对延迟满足的容忍度,抽象、有序思维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能力”称为成人能力的话,那么在童年未消逝之前,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那些让孩子们痛苦学习的手段和管教,正是培养成人能力的过程。


此时再回看开篇的情景,学习、家庭、学校,读书和看电视……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我仿佛在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史”里,都窥见了影子。




本文作者




贾宇琛


贾宇琛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2020级新闻与传播 研究生


快乐就完事儿了




【往期热文推荐】

西安地铁拖拽女生暴力执法:什么才是有道德的公关?

《疯癫与文明》:理性边界不断扩张下的反思

 

本周公关大事件 | 8.23-8.29


爱奇艺暂时取消选秀节目:深刻反思还是暂避风头?



【深度评论】  

公关内容生产悖论 | 特斯拉 | 互联网被遗忘权  阳刚之气 | 课代表 | 马保国 | 江苏大学坠楼 争议点理论 |  爆款文章标题 | 快手《看见》《后浪》当当内斗 | 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 227《完美关系》无锡燃气爆炸 | 丰巢新规 | 高以翔
【公关解析】西安地铁 | 胖哥俩 | 爱奇艺 腾讯 | 苏州猫咪阿里巴巴 | 东京奥运 | 湘潭大学 | 马嘉祺高考河南暴雨 | 丁磊发言 百度父亲节 | B站崩了鸿星尔克 | 蜜雪冰城 | 云南大象 | 吴亦凡
【重磅书评】  疯癫与文明II 童年的消逝 | 未来是湿的 | 结构洞 幻影公众II | 沉默的螺旋 | 抵抗的群体 | 舆论 叫魂 | 论可爱 | 文本盗猎者 | 疯癫与文明I  消费社会 | 观看之道 | 狂热分子 | 交往在云端I交往在云端II | 沉默的螺旋 | 美丽新世界幻影公众I | 议程设置 | 规训与惩罚
【传播科普】
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ELM | 认知基模 符号互动论
【营销解析】数据营销 | 善经济 | 文化IP | “她”经济 | 人货场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效果广告思维 | 短视频营销 信息流广告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 | 饥饿营销 情感营销

【大咖讲座】 米晓春 | 陈治华 | 小学期 | 郑威 | 商容 | 傅悦 仲佳伟 | 廖永红 | 左跃 | 徐茂利 | 王兵 | 赵晓光 刘云鹏 | 姐夫李 | 李岩 | 仇勇 | 彭兰 | 黄河(上黄河(下) | 陈力丹 |  喻国明 | 冷凇 | 梁玮豪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说公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