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94期专访]北京协和医院魏俊吉:中国神经急重症亚专业发展最快的这五年

2018-02-07 更多资讯▶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中国神经急重症患者基数大,专业性强,接诊医生的水平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规范有效的神经急重症治疗和管理需求十分迫切。


此前因为种种原因,神经急重症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在中国神经外科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型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更多的是关注于手术操作及技巧,少有专人来专注和负责围手术期的管理。

 

2011年,在当时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的王任直教授倡议和组织下,主任委员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候任主委解放军总院周定标教授以及上海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等支持下,组织国内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内科、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启动并共同编写了国内、外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并于2013年正式发表。


在此基础上,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魏俊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康德智教授等数位教授共同倡议和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项目发展,并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

 

此后的这五年时间里,神经急重症亚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建立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团队,同时在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普及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知识和操作规范,利用其团队优势开展了数项临床多中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业内发展最快的亚专业之一。

 

协作组成立至今,在多学科及多中心参与下,已经制定发布了7项专家共识、出版了5部有关神经重症管理的学术专著,并且这些工作还在继续推进中。

 

自协作组成立以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急重症组负责人魏俊吉教授就一直担任着协作组副组长兼秘书长的工作,负责协助两任组长(周定标教授和康德智教授)开展各项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协作组的大管家。在几年的工作过程当中,一方面其优秀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团结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献身于神经重症管理工作中,极大的推动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磨练了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大家”。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急重症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已经由32天缩短到15天,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死亡率明显下降。有效的治疗为患者的后期康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是显著下降。


如何做到既有疗效又有质量?魏俊吉教授的秘诀就是勤奋和严格,作为亚专业组带头人,重症管理工作他总是亲力亲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善于分析和总结,通过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预测患者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严格要求下属大夫,全天候无死角,每天查房数次,对患者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并“严防死守”。

 

借助北京协和医院多个优秀学科的优势,在工作中积极协作,共同全方位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2014年一个外省治疗2个月未见效的颅内感染昏迷患者,在协和神外急重症组进行了5次脑室外引流、20次腰大池引流,历时6个月的治疗,使得患者痊愈重新上工作岗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备注:照片发布已经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


近日,神外前沿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楼神外会议室专访了魏俊吉教授。


以下是访谈内容实录:

1、什么是神经急重症

神外前沿:神经重症管理、NICU(神经重症监护单元)、颅脑创伤,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魏俊吉:像颅脑创伤、脑出血、颅内肿瘤、先天性疾病等,这是神经外科中按疾病做的分类;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是一个集束化管理流程,包括神经急重症病人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综合管理的流程和措施,涉及到很多环节,而不是单纯按疾病来分类的。NICU是完成这一流程人员、设备和制度的平台。

 

根据2013年出版《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涉及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内容,是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的重要亚专业方向。


从时间跨度来说,神经重症管理是围手术关键期的管理;从管理方面来说,是多学科多个方面的管理;流程上涉及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甚至包括慢性期的康复。


其核心问题是颅内环境和颅内压的稳定,围绕这两个核心的内容,还会涉及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电解质平衡、感染控制等等领域。


神外前沿:您目前主要科研是神经重症管理吗?

魏俊吉:对。神经外科的急诊和神经外科的重症,简称神经急重症,在我们科室亚专业分组称急重症组。


神外前沿:神外的急诊和医院的急诊科怎么区别?

魏俊吉:急诊科是一个医院急救的窗口和平台,所有的急诊病人都归到这窗口,然后再经过急诊外科、神经内科、抢救室等分类和分流,把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出血、颅脑创伤、颅内压升高等病人归转到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来处理。部分病人到神经外科之后,有些需要做急诊手术,复杂患者常常需要经过多科会诊后再做综合处理。


神外前沿:急重症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看不看好?

魏俊吉:我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至今23年了。2009年出国学习回国后,在王任直主任安排下主要是朝着神经重症方向发展,在这之前跟着王任直主任做神经肿瘤方面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神经重症是从事神经外科专业需要掌握的很重要培训的内容,在神经外科医生的专科培训里面也明确了不少于6个月的培训时间。如果没有神经重症管理思维的话,对神经重症病人管理就容易出现偏差。我初期从事这项工作不是很理解,经过几年的历练深刻理会了神经重症的重要性,也理解了老师培养的初衷。


之前对颅脑创伤及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观念就是进行急诊手术,但是手术之后如果病情加重,或者本身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病人,如果不采用重症理念进行管理,病人的预后往往不好把控。所以,推进神经重症管理理念是必须的,不是看好不看好。


2、神经急重症学科发展

神外前沿:目前国内神经急重症发展什么概况?

魏俊吉: 早期很多医院成立过颅脑创伤中心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等等,名称不一。但是在神经重症领域,更多的是基层医院在收治颅脑创伤及脑出血重症患者;相对而言,无论是神经外科管理还是重症医学科管理力量,综合处置能力相对薄弱和不专业,而且限于受精力及人员数量,对神经重症亚专业重视不够;而大型中心医院的神外医生都忙于神经肿瘤手术等,创伤出血的患者比例很低,往往谁值班谁做,没有专职人员。


神经急重症理想的模式是相关从业医生既要掌握神经外科的手术操作,更要掌握重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方能在手术处理患者病情时有所全面考虑,而熟练的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又是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快速及时进行外科干预的保障。


近10余年来,国内多家医院都成立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尤其是大型医院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神经急重症专业组来进行综合的急诊手术及相关神外术后的重症管理,推动了学科发展和对基层医院规范化治疗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专门成立了监护室,前两年采取的是主治医生停手术后全职轮换负责,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后来我回国之后就专职负责神经急重症亚专业。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概念是周定标教授王任直教授提出并发起的,在学科推动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如神经外科学周良辅院士、重症医学刘大为教授、神经内科学崔丽英教授、急诊科学于学忠教授等。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是强调管理不只强调手术。2013年,我们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是成立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第一是发布了第一部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这个共识比国外的共识还早,我们发完之后的第二年,国外才发布了神经重症管理共识。


神外前沿:重症相关的脑出血手术处理方式用显微镜用还是内镜?

魏俊吉:手术干预有多种方法,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显微镜、内镜等都可以,但是神经重症更多在管理,和单纯手术方式不一样。


神外前沿:神经重症病人在神经外科占比多少?是否有分布特征,比如基层医院占比更多些?

魏俊吉:这个统计数字还没有。如果说疾病类型,颅脑创伤和出血,县/市级基层医院等多见些,占比较高的比例,还有一部分是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常规手术后病情加重的患者。


神外前沿:神经急重症在协和神外大概一年完成多少患者的治疗?

魏俊吉:我们协和整个神经外科去年收治患者应该在2000人左右,手术量大概是1500台左右,其中神经急重症专业组病人约占10%左右。


神外前沿:神经急重症管理对患者提高疗效和生存率有统计吗? 

魏俊吉:国内还没有这样的统计学数字,但是国外发表的多篇文献已经证明:有重症管理的病人预后要好于没有重症管理的。


神外前沿:重症医学是ICU,神外成立是NICU?

魏俊吉: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目前设置9张床。从国内定义来讲,重症监护室和重症病房的定义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果称为ICU或NICU,从收费制度、管理制度的要求上等都更严格。在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尚不能达到重症医学病房的标准情况下,神外专科的开放型监护室完全可以执行ICU的部分功能并开展重症管理方面的工作。


神外前沿:神经急重症病人基数大,也能从中明显受益,只是工作辛苦且压力大,之前大家不太重视,也不愿意投入。

魏俊吉:是的。


3、如何提高神经急重症治疗效果

神外前沿: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医院本身床位少,还有床位使用率要求,如何解决神经重症病人长期住NICU的问题?

魏俊吉:这种情况现实存在。NICU病人病情非常重,而且康复慢。涉及急重症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多有2周左右的颅内水肿高峰期,无论是出血、创伤,还是术后重症患者,颅内压高峰期过后才能逐渐好转。病人颅内压稳定后,完全可以离开NICU转入重点为康复治疗的医疗中心去。


患者长期滞留NICU的情况,原因多由于两点。 第一,病人病情重,或者存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不能进入系统康复阶段。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一定要让病人的病情稳定后才能转出,临床上如患者还存在发烧、颅内压高、脑水肿等问题,从医生良心上也不能转走的。我们科室每月要汇报出院病例,神经急重症组的平均住院日就是15天左右。


第二,后面的康复转出渠道没有理顺。要根据病人需要,及时理顺好去康复医院或者去综合医院的康复科继续治疗的渠道。像我们医院没有康复病房,就需要转到专科的康复医院去康复,良好的重症患者管理质量就使得相关康复医院专家乐于来协和会诊和接收这些病人,渠道很畅通。


神外前沿:你们神经外科急重症组的人员配置等基本情况是什么?

魏俊吉:我们急重症组现在人员不多。第一、床位是开放式管理的9张,重点接收术后病人及急重症病人,尤其是一些手术后病情很重的的病人我们专业组协同管理,国内部分医院的NICU是封闭式管理;第二、监护室中专职的护理队伍共十几个人,专职护工4人,轮班管理9张床;第三、医生团队由本院医生3名,进修医生多名,还有实习生见习生等组成。


神外前沿:这个专业组的在国内的特色是什么?

魏俊吉:第一,多学科协作是特色。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综合医院的背景,在国内神经急重症学科中第一个建立了多学科协作机制。北京协和医院有很多相关科室在国内都是强势科室,我们经常合作,如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急诊科、放射科,心内科,血液科,呼吸科,感染科等,这些科室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协作支持。每年6月底召开的协和医院神经急重症高峰论坛是集中体现这一特色的平台。


第二,重症感染治疗和感控、脑积水的综合治疗也是我们的特色。曾经江苏一位21岁的青年患者因脑出血、脑疝当地医院行双侧大骨瓣减压手术后,发生了严重的尿崩、伤口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术后1月转到北京协和医院,经过我们医护人员的努力,患者不仅控制了感染、稳定了颅内压。经过数次的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最种完全清醒和基本生活自理。作为独生子家庭的父母出院时热泪盈眶。


第三,在术后重症病人管理方面有优势。很多术后重症病人需要精细化管理,手术可能大同小异,但术后管理,尤其是鞍区肿瘤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处置和调整能体现出我们协和的优势。


神外前沿:有些医院对神经急重症管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魏俊吉:我想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一是管理理念和管理的知识储备不够,二是多学科协作不够等。神经重症工作要在患者床边亲力亲为才有效果。


神外前沿:急重症专业组的日常管理是如何做的?

魏俊吉:每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我们都坚持一天早晚两次查房,全是我带队。一方面我要亲自去查看病人,另一方面要求下级医生也要做好细节管理。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伤口管理,要监督做好消毒步骤、消毒剂选择、如何包扎、引流管高度调整等等,细节做不好,整体就做不好,所以不严不行。


神外前沿:对,这都是很基础的问题?

魏俊吉:复杂问题是问题积累的后果,细节决定成败。


神外前沿:您提到感染控制,这有什么高招吗?

魏俊吉:我的理解也是一些细节问题,我们治疗过很多社区性以及院内感染的病人,这既要专科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耐心。第一要有感染、感控知识理念和储备;第二要和感染科及细菌室保持密切合作,把握好抗生素的合理正确应用;第三充分发挥外科医生的基本功,进行必要的外科手段干预。


曾经有一个外省治疗2个月未见效的颅内感染昏迷患者,我们团队在进行了5次脑室外引流、20次腰大池引流,历时6个月的治疗使得患者痊愈并且走上了工作岗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正是这些患者的康复和治愈激励我们有更多的动力。


4、协作组发展规划

神外前沿:您在重症协作组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魏俊吉:工作都是在协作组几位组长和顾问的指导和规划下逐步推进的。前期工作的重点是:


第一,规范神经重症管理一些细节化的管理流程,通过国内十多家医院参与,连续推行7个神经重症管理共识,其中包括2013年英文版。这些共识特点是多学科参与撰写,推动和带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规范化,目的是让大家医疗行为操作正确和更加规范。


第二,从2013年开始至今,我们发行了5本有关神经重症管理专著,包括一本护理手册。


第三,学术推广活动,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协作组每年在全国开办8~10场神经重症管理巡讲推广活动。重点推广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和难点,在基层医院非常受欢迎。


第四,协作组目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60多家医院参与,120多位成员,通过2013年至今一系列学术推广和知识普及带动了全国神经重症管理理念的发展。


神外前沿: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工作?

魏俊吉:除了日常的神经急重症临床工作,第一,希望能在神经急重症领域中有更加细致和深入的临床课题研究,并开展有特色的神经重症监护研究;


第二,在周定标教授周良辅院士张建宁教授王硕教授王任直教授康德智教授等带领下,把协作组办成汇集大家智慧的学术推广平台,突出协作及学术这两个特点,陆续把国内重点医院的神经急重症管理经验和管理病例编写成集出版,以期共同提高重症管理的医生水平,让更多病人获益。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本文由神外前沿采写,受访者审核修改,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终审


受访者简介


魏俊吉,男,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博士毕业。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学术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北京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通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临床工作为颅脑创伤、脑血管病、脑积水、垂体腺瘤、颅内肿瘤等的诊治,擅长神经急重症处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脑积水的评估治疗。

    

科研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神经损伤的再生及修复,脑积水的发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教育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参与3项国家“863计划”研究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的研究,曾获2014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999年以来,曾先后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进行神经外科方面的专业学习和交流。2009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WH(Brigham AndWomen's Hospital)医院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进行访问学习。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发表SCI在内的重要论文近30篇,主译《神经重症监测技术》;副主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副主译《尤曼斯神经外科学》(第一册),副主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参与编写和翻译专著《斯密德克神经外科学》、《垂体腺瘤手术入路》(中、英文版)、《临床水电解质平衡》、《脊柱脊髓畸形》、《神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处理》等。

往期访谈:(点击标题打开)

[第93期专访]301医院马晓东: 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要敢于面对轻微功能障碍 以提高治愈率

[第92期专访]天坛医院曹勇: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保护传导束更重要 5毫米是安全距离

[第91期专访]天坛医院刘佰运:提高基层颅脑创伤救治水平 应推动神经创伤单位和医院间广泛联盟

[第90期专访]日本旭川医科大学Kamada: 脑功能区和微细血管的保护如何做到  GBM五年生存率25%

[第89期专访]天坛医院刘爱华: 巨大颅内动脉瘤何去何从 密网支架治疗初见成效

[第88期专访]天津总医院杨新宇:脑动脉瘤的锁孔手术能让患者明显受益  术前血管痉挛是禁忌症

[第87期专访]天坛医院张东:烟雾病搭桥与贴敷治疗效果无差异  病区年完成四大脑血管病手术近700台

[第86期专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 从颅咽管瘤大宗病例到动脉瘤探索 神经内镜开疆拓土这五年

[第85期专访]天津总医院肖福顺: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优势何在  尝试单纯球囊扩张治疗青年脑血管狭窄

[第84期专访]天津医科大学浦佩玉 :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才能进步  神外医生的手术能力比SCI论文更重要

[第83期专访]华山医院盛晓芳: 低龄儿童脑肿瘤放疗问题和脑胶质瘤MDT执行

[第82期专访]天津环湖医院姜炜: 胶质瘤长期生存患者无一不是手术全切除 判断假性进展等常见问题的正确逻辑是什么

[第81期专访]山东省肿瘤医院陶荣杰: 囊性和高颅压脑膜转移瘤的综合治疗已累积大量病例 如何看待胶质瘤非手术治疗

[第80期专访]宣武医院朴月善: 客观理性看待胶质瘤分子病理检测  哪些情况下会误导医生和患者

[第79期专访]同仁医院康军: 颅脑创伤中被忽视的视神经损伤如何减压治疗 同仁神外已积累1000例以上病例

[第78期专访]宣武医院张国君:追求治愈的切除性手术仍应是癫痫外科主流  在宣武医院占比95%以上

[第77期专访]宣武医院朱宏伟: 疼痛的外科治疗方兴未艾 神外的优势和手段有哪些

[第76期专访]清华长庚医院王劲:父亲王忠诚院士给我三点启示 清华长庚神外脊髓脊柱发展迅猛

[第75期专访]301医院陈凌:DC-iNKT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即将启动 免疫治疗三步走

[第74期专访]专访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夏云飞: 低级别胶质瘤是否需要放疗 为何会出现假性进展

[第73期专访]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陈志峰:新化疗方案可以让大部分儿童低级别胶质瘤“长期静止”后“自愈”  要避免过度治疗

[第72期专访]中山大学颜光美: M1溶瘤病毒可跨越血脑屏障且对胶质瘤干细胞杀伤高度敏感  争取明年临床试验

[第71期专访]三九脑科朱丹: 全院神外手术量每年已超5400台  SEEG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癫痫手术的进步

[第70期专访]天坛医院王新生:内镜团队年手术量1000台以上 颅内蛛网膜囊肿应首选内镜手术治疗

[第69期专访]天坛医院王新生: 脑室镜手术治疗脑积水 预防感染和打开liliequist膜是关键

[第68期专访]天坛医院赵雅度: 神外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手术匠人和科研教学同样重要

[第67期专访]天坛医院王嵘: 利用复合手术室 颈动脉狭窄堵塞后的开通率已经达到70%以上

[第66期专访]天坛医院王嵘: CEA手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远期效果更好费用更低 却为何中国开展程度远远落后

[第65期专访]三博脑科栾国明: 400例VNS治疗难治性癫痫平均有效率76%  如何看待神经调控与切除性手术

[更新/第64期专访]北大第一医院姜玉武: 小儿癫痫手术反而能“促进”脑发育 中心年手术200台 向世界一流儿童癫痫中心努力

[第63期专访]中日医院于炎冰:小儿脑瘫可达95%以上的明显改善率 已完成近万例手术

[第62期专访]中日医院于炎冰: 显微血管减压如何做到术中“不出血”   团队已积累近4万台手术经验

[第61期专访]天坛医院王磊: 以胶质瘤手术水平差异为例 看患者如果选择并忠实跟随医生

[第60期专访]瑞金医院孙伯民:功能神外在治疗病种上开疆拓土 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已走在国际前列

[第59期专访]北大国际医院赵元立: 神外开诊不到两年 去年手术量已超千台 神经康复是特色之一

[第58期专访]天坛医院王磊: 从一位胶质瘤患者18年“抗战”个案 看哪些低级别胶质瘤不一定急于手术

[第57期专访]北京儿童医院葛明:小儿神外年手术量850台以上 髓母/颅咽管瘤/视路胶质瘤切到哪里最合适

[第56期专访]北京儿童医院葛明:脑肿瘤术前不分流避免患儿终身带管 成立儿童神经中心打通内外科

[第55期专访]宁夏医科大学孙涛:癫痫治疗将有哪些突破 宁夏脑计划聚焦颞岛网络

[第54期专访]天坛医院桂松柏: 垂体瘤等颅底肿瘤年手术200台以上 神外手术有量变才能有质变

[第53期专访]三九脑科蔡林波:采用心理干预手段 让脑干胶质瘤患儿顺利完成放疗 有效缓解症状

[第52期专访]天坛医院刘丕楠: 垂体瘤手术已累积1500例以上 内镜技术发展不可逆转 外科治疗最终都将内科化

[第51期专访]三博脑科于春江:对胶质瘤 垂体瘤和听神经瘤的治疗经验与思考 听神经瘤全切率98%

[第50期专访]长海医院胡小吾:1000例以上帕金森病DBS手术经验总结 提高治疗效果的三大关键因素是什么

[第49期专访]瑞金医院卞留贯: 垂体瘤手术要有内科思维 Cushing病手术缓解率已达90%

[第48期专访]瑞金医院赵卫国: 20余年主刀4500余例微血管减压手术 坚决反对“假手术”

[第47期专访]南方医院陆云涛:寰枕交界区疾病 神经外科有优势

[第46期专访]北京天坛医院王群: 对脑深部癫痫及肿瘤的治疗应关注局部激光手术(LITT)新技术

[第45期专访]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 科室年手术量4000台以上 通过DSI等技术发展脑功能研究和建立精准神经外科体系

[第44期专访]海军总医院张剑宁(下): 间质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及内镜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等新探索

[第43期专访]海军总医院张剑宁(上):基于立体定向技术 在脑肿瘤间质内放疗 脑组织活检和伽玛刀治疗上已积累全国最大宗病例

[第42期专访]天津肿瘤医院李文良:脑胶质瘤治疗尚未找到真正切入点 手术仍然是主要手段

[第41期专访]天坛医院孟凡刚: 神经调控手术适应症广泛 但应积极稳妥地开展

[第40期专访]麻省总院Batchelor: 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不能只依靠一种靶向药物

[第39期专访]南方医院漆松涛: 颅咽管瘤治疗有误区  提出膜性神经外科学概念

[第38期专访] 宣武医院李建宇: 帕金森病外科团队年手术量300台以上  病灶定位是关键

[第37期专访]宣武医院胡永生:功能神经外科治疗顽固性疼痛优势明显 已积累国内最大宗病例

[第36期专访]天坛医院乔慧: 20年超2万例监测 北京天坛医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第35期专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志文: 脑血管手术技术水平要求高 脑胶质瘤重在综合治疗

[第34期专访]中山肿瘤陈忠平:肿瘤医院中神经外科发展之路 胶质瘤恶性程度最高的胶母5年生存率达28%

[第33期专访]广州军区总医院王伟民: 术中唤醒手术先行者14年经验 胶质瘤全切率达77.8% 癫痫和功能区脑血管畸形手术应用前景广阔

[第32期专访]北大国际医院刘献增: 电生理才是神经肿瘤术中监测金标准 经颅导航磁刺激等技术值得期待

[第31期专访]张冰克: 儿研所小儿神外开诊七个月以来完成手术过百台 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第30期专访]北大医学部常青: 率先发现髓母细胞瘤分子标志物Mir-449a 有助于获得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机会

[第29期专访]天坛医院张凯:让发病率很高的额叶癫痫不再“迷茫” 影像学进步令其手术治疗效果堪比颞叶癫痫

[第28期专访]天坛医院谢坚: 300余台高难度岛叶胶质瘤手术经验 全切率96.1% 致残率11.0%  对外侧豆纹动脉的保护是重中之重

[第27期专访]301医院凌至培: 率先应用多通道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帮助帕金森手术更精准定位

[第26期专访]宣武医院菅凤增:没有显微技术的脊柱外科就是在“走夜路” 

[第25期专访]天医总院杨学军: 率先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全切除率95%以上 

[第24期专访]天坛医院高之宪: 近2000台胶质瘤手术经验的忠告 

[第23期专访]北京天坛张建国: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技术突破将出现在哪里

[第22期专访]张亚卓:手术仍是脊索瘤首选治疗方式  质子放疗等有待观察  药物仍在研发中

[第21期专访]华山医院吴劲松: 低级别胶质瘤经合理治疗 10年存活率可超70%

[第20期专访]宣武医院徐庚:应用纤维剥离术 挑战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

[第19期专访]天坛医院张建国: 神经调控可以“替代”部分手术

[第18期专访]林松:通过电生理监测和超早期化疗等手段治疗胶母(GBM) 

[第17期专访]林松:手术是治疗胶质瘤的决定性因素  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切除

[第16期专访]肖新如 :只有手术才能给颅底脑膜瘤带来治愈机会 

[第15期专访]肖新如:手术不可能治愈脑胶质瘤  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最有前途

[第14期专访]王任直 :垂体腺瘤虽是神经外科常见肿瘤  但应多科协作

[第13期专访]王任直 :反对滥用伽玛刀  垂体腺瘤治疗必须多科室协作

[12期专访]马文斌:今年将开展脑胶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11专访]马文斌:国际前沿技术怎样让中国脑胶质瘤患者受益

[10专访]江涛:针对复发GBM的新药今年临床试验  免疫治疗大有前途

[9专访]张玉琪:脑胶质瘤治疗主要取决于手术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疗

[8专访]张玉琪: 答颅咽管瘤、儿童脑肿瘤等热点问题

[7专访]天坛于书卿: 术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导技术让胶质瘤手术更为精准

[第6期专访] 天坛于书卿:基因治疗胶母细胞瘤效果良好  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5专访]北京天坛季楠:基因技术等脑胶质瘤治疗最新进展

[4专访]北京天坛季楠:分子检测可能是脑胶质瘤的突破口之一

[1专访]李文斌:搭建胶质瘤治疗国内一流团队


神经学科新媒体,投稿及合作邮箱vip@vipyiy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