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堂 | 善导疏二十五异讲记(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微妙法音随缘讲
堂堂正正往西方
解题
一般来说,为尊者讳,对高僧大德不宜直呼其名。标题用“善导疏”是因人重法,突出对于《观经》的疏释,善导大师与诸师不同。
序
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刚开始是佛经零星的传入、零星的翻译,然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求法、国家译场,这个时候的讲学还是以外国僧众为主,再然后中国本土的高僧大德辈出诠释佛经,逐渐形成宗派,完成了佛教中国的本土化,再然后唐末以来诸宗凋零,禅宗一家独大,元朝密宗兴起,最后明清以降佛法衰微只剩门面。
这其中,佛法的鼎盛实离不开佛经的翻译,而从后汉安世高到赵宋法贤,净土三经的翻译贯穿于译经始终,这是极其罕见的,而对三经的注疏也代不乏人。隋唐时期的大德多重视注疏《观经》,明清时期的大德多重视注疏《弥陀经》,这跟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观经》的说相非常丰富,有定观依正、有三福行法、有九品往生、有持名念佛,而隋唐时期宗派非常发达,这样每一宗的大德都依自己宗派的教义来诠释《观经》,取自己需要的一部分来用,他要突出止观,就讲定观;他要突出诸行,就讲三福;他要说四种念佛,就把持名念佛也包含进去,总之,把《观经》按照自己宗派体系的需要来解释,这样解释是为了助显自己宗派的教义,他不是为了显明净土宗的教义。那么,这是早期的情况,各宗都非常发达的时候。
到了晚期,诸宗都已经很衰败了,正依经典和相承论释很多都遗散百多年甚至几百年,这个时候的所谓的宗派都只剩下只鳞片爪的内容口口相传,已经没有系统性,得不到修学的真实利益,更谈不上实质性的独立,只剩一些形式上的独立相貌罢了。这个形势下,大德们就必须要在佛法中寻找一种依靠,我这一宗靠不住了,我还要出离、解脱,怎么办?我又不能去学外道,那只能在佛法中,其他的宗派或者内容中去寻找出路。通俗的讲,就是我要靠,我这要倒了,我要找个法门来靠。这个时候因为《阿弥陀经》独树念佛往生,内容简洁,行法单一、简单,利益殊胜、迅速,那么大家的目光自然而然就都聚焦在这里了。比如幽溪大师有《弥陀略解圆中钞》、莲池大师有《弥陀疏钞》、蕅益大师有《弥陀要解》、印光大师唯一一次讲经就是讲《要解便蒙钞》,这样大家的归宿都在念佛往生,不论是天台也好、华严也好、禅也好、律也好,等等。他最后基本都要归到念佛往生这里来,这就是所谓的“诸宗归净”。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都知道念佛,不好的地方就是大家都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念佛,所以现在佛教里面讲念佛讲的五花八门。然而,如果我们溯本追源,会发现他宗法师解释净土都只不过是他宗之净土,不是净土之净土。就是他的立足点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他以天台为立足点,看到的就是止观;他以三论为立足点,看到的就是不二;他以华严为立足点,推崇的就是实相念佛;他以禅为立足点,结论就是功夫一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各说各话,哪个说的对呢?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分辨,祖师大德很多都是大菩萨示现,我们只有仰望的份,这个时候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就应运而生,就是在创宗的时代,这个大运势下,他要示现出来楷定古今,给我们一个定海神针,一个指南针,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他要破斥诸师解释《观经》也就是净土法门中错误的地方,要把净土宗这个宗派自己的教理教义建立凸显出来,这个破立不是善导大师自己的师心自用。现在有观点认为,《观经四帖疏》是一师之说,就是说善导大师也是祖师大德,其他也是祖师大德,都是大师,所以大师是平等的,你是师说,我也是师说。并不是这样的。只有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称释迦本心、显弥陀愿意。我们讲称心如意,就是这样意思。其他的祖师大德讲净土也都多少符合释迦、弥陀的心意,但是不是100%,好像射箭中了七环八环,只有善导大师上来,啪,十环,世尊的本怀、弥陀的本愿,和盘托出完全彰显出来。如果是其他的法师大德,就没有这样的效力。
既然讲楷定古今,楷定就是破立之义。其他讲的不对的地方,我来破斥;然后把我说的正确的确立起来。既然有能立,就必然有所破,所破就是“古今”。当然,善导大师高德,并没有把名字列出来,而统说为“诸师”。如果我们详细来考征,“古”指的是善导大师之前的净影寺慧远大师、天台山智者大师、嘉祥寺吉藏大师;“今”主要指的是和善导大师同时代的法师。这些法师也都很伟大,是佛教史上璀璨的明珠,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如善导大师,而是祖师示现各有使命,像大菩萨神通游戏,那么善导大师就是要开创净土宗的,其他大德各有各的使命。
所谓“破立”通俗的说就是不同,我跟你不一样才有破有立,我跟你一样那就不存在破立了。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与诸师的“观经疏”不一样的地方很多,重要的地方我们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处不同,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古德也有二十异、二十二异这样不同的说法。其实,如果再细致,也不止二十五异。那么,这里就是依二十五异来显明善导大师观经疏对诸师观经疏的破立。
但,如果只是一条一条列出来,还是不系统的、零散的,破诸师之误最根本还是为了立自家教义,这是破立的意义之所在。立自家宗义是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机、教、行、益。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宗派都要解决这四个问题(也有说为教、理、行、果,略有不同),你这个宗派摄受什么样根机的众生、你这个宗派教法原理是什么、你这个宗派行法是什么,如何去行持、最后我修持你这个宗派、法门能得到什么利益。所以,二十五异展开来看,是网目;那机、教、行、益就像网纲,纲举而目张,这样有一个体系的统摄性。那么,机、教、行、益为什么会不同?最根本在于立宗的基石、阐释的角度不同,净土宗是从弥陀他力本愿的角度来阐释净土经典,以弥陀的因愿果号为立宗的基石,所以,根本来说,弥陀本愿是破立之元。元就是根本,古人所谓本命元辰,离开了“元”净土宗就没有生命了,这就是“元”。所以,二十五异是一张大网的网目,以机、教、行、益四纲来统摄,最后归宗结顶在弥陀本愿之元。这样就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张弛有度、进退有据。
那么,我们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科文异、释义异、教义异。(待续)
诵读:佛龙居士
我 要 赞 赏
(长按扫码,赞赏作者,支持念佛)
◎微讲堂 | 导观佛宗入念佛宗,废观佛宗立念佛宗 ——试论“念观二宗”(上)
◎微讲堂 | 观佛、念佛二宗,终归念佛一宗 ——试论“念观二宗”(下)
◎熏染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