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庚子年六月廿四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786

阅读时间 | 15 分钟

2019年6月2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乡村委)“乡村振兴·美好家园”学术交流会,在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本次会议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提供学术支持。会议邀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史怀昱做题为《“守陵人”村庄的故事》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赵卿,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赵慧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史怀昱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个帖子,表示在西安修地铁最忙的不是施工队而是考古队,因为很有可能挖到墓葬。这从侧面证明了西安丰富的地下遗产,本次报告就为大家分享帝王陵附近村庄的具体情况。


报告内容源自一个西安周边的乡村规划项目,为了获取基础资料,团队在村里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访谈,与村中老人进行了大量交流。座谈发现村中老年人很擅长分享故事,而且分享的故事非常丰富,因此将其中一部分故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首都,拥有西汉时期的11座帝王陵,其中有9座位于渭河北岸,另外2座帝王陵即杜陵与霸陵位于渭河南岸。这次分享的是汉宣帝杜陵的相关情况。

西汉长安地区的11座帝王陵分布

“守陵人” 村庄

——三兆村的由来

汉代时期帝王寿陵在每一位皇帝继位时便开始修建,修建过程中会要求全国各地的豪强迁移到寿陵旁边居住,这便是汉代的陵邑制度。汉宣帝继位开始便着手修建寿陵,与寿陵毗邻的杜陵邑当时居住了30万人,这次分享的村庄便位于杜陵邑之中。


汉代逐渐衰亡以后,杜陵逐渐衰败,各地豪强纷纷离开,杜陵邑中的部分士兵和居民留下在陵周边继续居住,进而形成一个村庄即三兆村。因汉代的帝王陵有厚葬习俗,陵墓中埋藏着诸多金银财宝,并设有大量陪葬墓,比如在杜陵中便有60多个陪葬墓。除此之外,陵邑旁边还居住着许多富人。因此汉代帝王陵墓往往是盗墓者的乐园。

杜陵和三兆村的方位关系

三兆村千百年来承担了杜陵“守陵人”的责任,和大量盗墓者进行了各种斗争,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发生在民国时期。


1926年,军阀刘镇华率兵围困西安,西安城居民与之进行了殊死搏斗,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便是西安历史上著名的 “二虎守长安”事件。刘镇华对西安城的围困长达八个月,在这期间曾有过挖掘杜陵的想法。三兆村村民用自己血肉之躯和军阀进行了殊死搏斗,体现了非常英勇的豪侠之气。三兆村最终保护了杜陵,使其免受军阀盗掘的破坏,所以三兆村被称为守陵人村庄。

“守陵人” 村庄特征

三兆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正在从一个远郊村庄逐渐向城郊村甚至城中村转变。


三兆村附近的曲江一期、二期形成的曲江新区已经成为西安的高端新区,周边还坐落着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等,三兆村俨然已经成为曲江新区内部的核心区域。

三兆村位置

1

典型性——城郊融合型村庄

作为一个城郊村,三兆村有所有城郊村的典型特点,比如私搭乱建、安全隐患众多、风貌杂乱、“拉手楼”“握手楼”众多等,另外村中环境卫生差,垃圾随处堆放,安全意识薄弱,消防通道被挤占等现象突出。

三兆村现状

2

特殊性——村与陵相生相伴

由于三兆村与帝王陵毗邻,近年的快速发展对帝王陵风貌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二者关系非常尖锐,建筑的高度、密度、风貌与帝王陵的协调存在很大的挑战。

三兆村与杜陵的关系

3

复杂性——人口/就业/管理错综复杂

此外,三兆村还存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三兆村作为城郊村,现有居住人口已经达到了4万人,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但这4万人中只有不到8000人是当地户籍人口,另外3万多人为外来流动人口或打工人口,因此三兆村现有社会阶层非常复杂,流动人口非常多。


另外,三兆村管理机构涉及到雁塔区曲江街道办事处、曲江管委会、三兆村委会以及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多个单位和部门,存在区域多头管理,行政意志多元的现象。而且村中业态低端化,消费层次较低,这也是城郊村典型特征。

三兆村管理机构

因此,三兆村面临着去与留,拆与不拆的问题。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在百度上输入“三兆”,出来的新闻大多是三兆村是拆还是留、什么时候拆迁、拆迁费多少这些问题。


一直以来,大家共同认知下的三兆村都是即将面临拆迁的村庄,但是在我们对三兆村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特别是到村庄内部与大量当地人进行交流和访谈之后,发现三兆村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空间价值,我们认为保留它的意义远远大于拆迁的意义。

老村新事

就此,我们提出的规划思路是,面对典型的城村关系、特殊的村陵关系、复杂的内部问题等现状特征,通过寻找一些空间载体,输入文化内涵,激活内部活力,特别是在城乡过渡空间、杜陵服务空间、村庄生活空间方面做一些文化方面的努力,融入文化信息,从而实现城乡融合、村陵一体,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下面我通过几个故事给大家详细介绍。

1

三兆与杜陵的故事

作为守陵人村庄,离不开村庄与杜陵的关系,如何去认识三兆与杜陵的关系呢?首先第一点,作为守陵人,两千多年来和无数盗墓者进行斗争,已经成为杜陵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陵墓历史价值。如果将三兆拆迁,杜陵的历史必将割裂,不会完整。


目前曲江新区正在高密度建设过程中,并且正在向杜陵蔓延,带来非常明显的景观冲突的问题。经判断,我们认为三兆村可以作为城市高密度建设区与杜陵之间的空间过渡,发挥协调两者功能和景观差异的城市空间价值。在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我们和规划编制单位也做了交流,他们对这个判断非常认可,认为三兆村其实不是文物破坏者,而是文物保护者,且是杜陵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三兆村被定位为服务区,称作“杜陵邑小镇”。

杜陵保护规划功能分区图

所以我们要在村庄中融入一些新功能,激发发展活力,服务于杜陵旅游,特别是融入地域文化创意等产业和体验空间。例如将一些民俗聚落、特色商业街、文化餐饮街、文化艺术村落、创意工坊等融入村庄。

陵邑小镇功能分区图

2

三兆与曲江的故事

乡村发展必然离不开城市,因为它和城市已经融为一体,那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如何互为依托、互为支撑?


曲江是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下图是三兆村现状与曲江新区的夜景对比图,二者在景观上的冲突非常严重,风貌上极不协调。我们希望以文化为依托,特别是以民俗文化为代表,使村庄与城市互相融合。之所以选择民俗文化是因为曲江以皇家文化为主题,如果增加部分民俗文化,可以丰富曲江的文化形式,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兆村现状与曲江新区的夜景对比图

村庄还可以完善丰富曲江新区的文化生活形式。曲江新区作为一个新区,服务设施、服务业态还不是特别完善,可以依托村庄丰富曲江新区的城市功能,用文化跟城市功能进行融合。同时,必须要解决村庄与城市界面融合的矛盾问题,不能以现在脏乱差的形象出现。

三兆村改造意向图

三兆给曲江新区,甚至给西安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万多流动人口居住于此,从事着如外卖、保洁等收入比较低的工作。如果把三兆村拆除,居民生活成本将会大大增加,进而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

三兆与灯笼的故事

三兆的特色产业是灯笼制造。在西安人印象中,提起三兆便能想起灯笼,说到灯笼便可想起三兆。据说是汉代时期祭祀需要制作灯笼,之后便流传下这个手艺,一直传到现在。

三兆村与灯笼

三兆村中老老少少,男女老幼都有做灯笼的手艺,而且每到冬天下半年开始一直做到第二年春节,这也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这几年城市开展点亮工程,灯笼需求也非常大,市场非常广阔。但同时也遭遇一些问题,例如场地不足等,限制了灯笼产业的发展。


灯笼是三兆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但是目前正在逐渐丧失市场,当地村民担心再过几年这些手艺人离开之后灯笼手艺会失传,那么这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手艺有可能后继无人,因而非常痛心。


所以我们需要在村中寻找一些空间,解决灯笼产业发展缺乏空间的问题,给产业提供一定的发展支撑。我们将村东北角的一个原先为村办企业的废弃工厂进行了改造,希望在废弃工厂里面设置一个灯笼创意工坊,引入一些艺术家,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来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三兆村的产业发展引领。

三兆村废旧工厂改造意向图

4

三兆与商贸古道的故事

三兆村中有大量历史遗存,例如完整的城墙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但是有部分城墙已经被拆掉,仅剩下一些遗址。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村中所有道路都是北方村庄的方正模式,只有一条路倾斜,当地人称这条路为官道。我们在村中采访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姓呼延,是汉代时期匈奴的后裔,呼延氏也是村中非常大的家族。他解释说,此处以前是一条商业街,过去从西安东南方向进城必须要经过这条路,路人在此歇脚,商品在此集散,是西安城南最繁华的商业街。但是随着交通的改变,这条路逐渐失去了它的商业功能,但是道路空间仍然保留下来。

三兆村内历史遗迹

因此,我们利用这样的历史空间,融入新的生活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赋予它一种新的活力,比如在城墙沿线设置一些微空间,引入绿化,用于标识城墙的位置。


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目前当地人还是习惯说东门、西门,社会活动也以门划分,比如三兆支部可分为东、南、西、北门四个支部,所以我们在城门周边做出了一定空间限定。


另外,三兆商业古道也被赋予一种新的功能。目前古道交通条件面临着新的改变,杜陵国家遗址公园也即将开园,所以我们将古道设计成为一条汉文化主题的餐饮商业街,以文化引领完善杜陵旅游服务,为历史空间注入新功能。

三兆村内古道改造意向

5

三兆与名人民俗的故事

颜真卿是三兆人,颜氏祖坟在三兆村西侧。除颜真卿外,颜家还有其他几位名人,并有一本书《颜氏家训》。这是我们采访中得到的故事,但大多数村民并不了解。我们希望把历史的片断保留下来,所以利用一个街头小工地,用书法长廊的形式把颜真卿的书法做为景观小品,以标识村庄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印记。

书法长廊意向图

三兆村社火非常出名,在有些地方也称为秧歌。三兆村社火组织模式以城门为单位,东门叫东社,南门叫南社,北门叫北社,西门叫西社,四个社各有特色绝活,社火期间彼此互相竞争、互相比拼。

四社方位及竞演路线

另外三兆村社火时间很特别,不同于别处在正月初,三兆村社火时间为正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这是因为三兆传统产业以灯笼为主,而花灯在元宵节前后会大量上市,因此在正月初村民一般都忙于生产,在元宵节之后才开始举办社火,并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这是非常有趣的民俗现象。现在三兆社火已经是西安的品牌,社火组织每年会到大雁塔进行演出,观赏人数可达十几万。


三兆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便是庙宇众多。三兆村中有26座庙,包含各路神仙,麦收结束后,这些庙宇会依次举办庙会,形成非常热闹的景象。当地流行着一句俚语:“要想热闹把女嫁到三兆”,意思是把女儿嫁到三兆以后便可以参与三兆的社火和庙会,这也是三兆的特别之处。


但是三兆目前的庙宇空间被其他空间严重挤占,庙会空间不足,庙宇逐步被民房所侵占,空间标识作用正在消失。比如东门无量庙,空间被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庙宇空间几乎消失。

无量庙改造意向

除此之外,作为著名的社火之乡,三兆目前没有社火排练场地,也没有社火演出场地。以往村中拥有的大片空地随着城中村建设的加快逐渐消失,社火成员原有练习演出的场地被侵占,他们的练习活动场所只好转向了夜晚的街道空间,这些成员对场地的需求非常迫切。


因此,我们在规划中结合节庆民俗划定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来满足大家的需求,例如通过一些小场景环境的整治以保留这些蕴含历史记忆的场所,同时寻找一些小空间作为社火表演排练、互相交流及演出的场地。


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农民在千百年来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共同的精神价值取向,比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历史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因此,在守陵人的村庄规划中,我们通过文化引领城乡融合,解决陵村共融问题,解决产业复兴问题,在历史空间里面叠加现代生活,激发现代活力,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三兆村功能整治图

小结

乡村民俗和节庆是农耕文化的积淀,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共同精神追求。历史文化保护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保护,而应该以人为中心,考虑人的需求与现代人的生活。


另外乡村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价值需要逐步的挖掘,随着时间推移乡村承载的精神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可以激发乡村发展的非凡活力。


谢谢大家!

图文 | 赵卿、赵慧敏、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88.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