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感谢命运的垂青,是青海的这片高大陆,终于让一个诗人的文化理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 纯粹现场
吉狄马加(左)在颁奖典礼现场
第五届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暨吉狄马加研讨会在青海举办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会致欢迎词
多年来,著名评论家、诗人、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对吉狄马加诗歌有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对其诗歌具有整体把握:“吉狄马加的早期诗歌将彝族神话史诗的元素融入对生活世界的感受,也是自我认同的参照。他的诗表现为生命与自然的颂歌,也是自由、尊严与人类团结的赞歌。吉狄马加的抒情诗保持了现代社会正在丧失的尊崇情感,他珍惜人的自由创造精神,也呼唤共同体价值的凝聚。吉狄马加近十年以来的一系列长诗如《马雅可夫斯基》《裂开的星球》《应许之地》等等则展现出对现代性的论辩与批判,他的诗在对生命的热情首肯与历史认知之间保持着批评的张力。吉狄马加诗歌丰富的情感、感受、洞见,理应成为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灵感和共享资源。”
“个体的高音与人类和群山的合唱:吉狄马加诗歌及跨界创作作品研讨会”现场
作为吉狄马加精神同频的著名诗人、评论家、海南大学教授徐敬亚对其诗歌解读更具深刻和“痛感”:“我觉得吉狄马加的诗,尤其是他的长诗,有一个继承和一个贡献。一个继承是:在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中国诗歌大潮即将暗淡之时,吉狄马加的诗向世界诗坛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这种呐喊,不仅带着中国现代诗潮最沉重的人文元素,也几乎全部承接、吸纳了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史全部的先锋性探索。一个贡献是:在地球持续八十年的和平出现大面积的裂罅之后,在人类第一次全球化进程受挫或可能中断之际,马加的诗可能成为一种回光返照式的、对诗歌的提醒、启示或引领。”
德国诗人、艺术家雷震(Margarete Werner)在现场以流利的汉语向吉狄马加诗歌艺术表达敬意:“在我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加老师诗文中所表现的个人修养。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类的命运的关怀,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人的气质和风骨。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他为推广中国诗歌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所付出的努力:他积极促进诗坛的国际性交流和对话,做出了显赫的贡献。吉狄马加老师那大度、包容、务实的精神,也表现在他诗歌和艺术跨媒介的探索中,且从另一角度体现他非凡的素质和超越性。”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1-11
授奖词
诗人吉狄马加以彝族之子的身份从大凉山出发,他以深情的颂歌方式为他的母族、也为整个诗坛奉献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初恋的歌》,由此成为当代彝族文化与彝族精神的诗歌代言人。此后,吉狄马加的思想艺术视野日趋开阔与宏大,与中外现当代诸多杰出、伟大的诗人构成深刻、丰富、有效的对话和互动关系,由此也使得吉狄马加从最初的一位符号性的当代彝族诗人,转变成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当代中国诗人与世界性诗人,并相应地使得其诗歌文本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民族(彝族)意识、中国经验与人类观念。一般而言,吉狄马加的诗歌语调高亢、激昂而庄严,情感真挚、质朴而炽热,属于颂歌体,风格大气、豪放、崇高,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为难得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日益自觉地将本土经验与世界眼光有机融合在一起,诗人常常从人类文明与人类命运的思维角度与思想高度,处理社会现实的重大题材,其高远、超迈的立意为许多当代诗人所欠缺,由此充分彰显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与众不同的卓越价值。此外,近一二十年来,吉狄马加还创建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泸州国际诗酒大会、成都国际诗歌周等国际性诗歌交流平台,为新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非常积极与重要的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当代诗歌及中国当代诗人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广受中外诗人的肯定与好评。鉴于此,特授予吉狄马加先生“第五届昌耀诗歌奖·特别荣誉奖”!
吉狄马加致答谢词
感恩生命中的福地
——在第五届昌耀诗歌奖·特别荣誉奖颁奖典礼上的致答辞
文/吉狄马加
各位嘉宾、各位同志、亲爱的诗人朋友们:
非常高兴能回到我曾经工作和生活过近十个年头的青海,来参加第五届昌耀诗歌奖的颁奖活动,在这里我首先要向本届诗歌奖的组委会和评委会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份真挚而厚重的荣誉,同时还让我再次回到了生命中的福地青海。我不知道,在坐的诸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自己人生不同的时间段,总有一两个地方,会铸就你生命中足以让自己回味一生的事情,这对于我而言,那就是今天我的肉身和灵魂与其再一次相拥在一起的青海。朋友们,作为一个诗人,我已有四十多年诗歌写作的经历,但作为一个行动的诗人,感谢命运的垂青,是青海的这片高大陆,终于让一个诗人的文化理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这种幸运,不是任何一个诗人都会有的,令我时常感怀的,是那些近似于现实与梦想中的存在,不仅仅曾经无数次的发生过,更让人可以慰籍的,是它们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不断被延续着的精神创造的某一个部分。我从未怀疑过所发生的一切,都来自于纯粹的偶然,但我相信人将要去完成的事业,将会彻底的改写他生命的轨迹。
朋友们,感恩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是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这个诗歌奖是以昌耀的名字命名的,作为他生前的诗歌朋友,我以为没有青海雄奇的伟大自然,刻骨铭心的花儿谣曲,野性奔放的生命自由,以及诗人多舛的命运,就不会孕育出这样一位来自湖南常德沅江之畔,当今屹立于华语诗坛的巨匠。昌耀是在这里最终完成了对自己和人类的救赎,同样是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写作者成为整体性大诗人的全部过程。他那些漾溢着强大生命力的作品,难道不是对这片神奇高大陆最深情的感恩和致敬吗,当然是。如果说,我们在不同的时候,都获得过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滋养,那么我们唯有长久地铭记这份恩情,并用我们全部的爱和心灵去拥抱它。我坚信,这片雪域的仁慈与光芒,也将会永远地护佑着我们,当然也护佑着诸位。谢谢大家!
2024年6月24日
出版时间:2023-10
深度阅读
文/敬文东
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声名卓著、蜚声海内外的杰出诗人。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四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百余种诗文集。眼下这部体量不菲的文集,汇聚了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诗人、翻译家和批评家研究吉狄马加的文章和专著,不得不说是当下中国诗歌界的一件大事。
本文只是这部大体量著作的一个意义渺小的导读,希望能起到领座员的作用。导游需要多费口舌,领座员仅仅是无需多言的导航而已。
* * *
和许多同行一样,吉狄马加并非职业诗人;和许多同行不一样,吉狄马加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从事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繁复的党务工作,四十年来几乎从未离开过这些格外耗费心力的重要岗位。众所周知,这些特殊的岗位需要的语言和诗人、诗歌需要的语言如果不说决然对立,最起码彼此间没多少共同性可言。和从事其他工作的非职业诗人相比,作为诗人的吉狄马加无疑处于更为复杂的境地。
事实上,吉狄马加的外国研究者多从语言的角度,介入吉狄马加的诗篇。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们更愿意从诗和语言的一般关系入手,在诗学本身的层次上,看待语言之于诗的致命作用。这当然有道理,毕竟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才是最讲究语言艺术的文类。但本书的作者之一,法国著名诗人雅克·达拉斯(Jacques Darras)却别具慧眼。他宁愿放弃诗和语言的一般关系这个通常被选取的论说角度。这一放弃产生的效果很显眼:达拉斯不仅观察到了吉狄马加面临的复杂境地,更看出了这种处境给作为诗人——而非政府官员——的吉狄马加捎来的好处。达拉斯进而认为,吉狄马加是十九世纪欧洲那些伟大的革命诗人在中国的继承者,吉狄马加是始终处于行动状态之中——而非隔岸观火与隔靴搔痒状态之中——的诗人;这样的诗人因其广泛参与的政治行动和社会行动,更有机会观察到其他诗人难以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以及现实的内核。这反而给了吉狄马加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获取“双重的语言”。达拉斯在向法国读者热情介绍吉狄马加的诗歌成就时认为:正是这“双重的语言”,让吉狄马加的诗在通常情况下大于通常意义上的纯诗,因而更具分量。
被雅克·达拉斯命名为“双重的语言”的那种表达方式,在另一位吉狄马加的外国研究者看来意义重大(他的文章也被本书所收入)。何塞·曼努埃尔·布里塞尼奥·格雷罗(Prof.J.M.Briceno Guerrero)在整个西班牙语文学界、思想界拥有崇高的名声和巨大的影响力。他在用西班牙语谈论吉狄马加的诗作时,给了“双重的语言”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语言的奇迹。”这为说西班牙语的读者了解吉狄马加,打开了一扇很特别的窗户。对于“语言的奇迹”,格雷罗感慨良多:看似不可思议的“双重的语言”,将他引进了一个不熟悉却颇为奇妙的领域,但又不是通常所说的异国风光或异域风情。格雷罗说,他历经沧桑,对人类的任何事物都早已不以为奇,但让他好奇的,是吉狄马加使用“双重的语言”将那些非人类的东西吸纳进诗歌空间时,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使“双重的语言”,并使这种“语言的奇迹”人性化了的呢?格雷罗透过吉狄马加的诗集的西班牙语译本,展开了他对汉语的充分想象。格雷罗甚至认为,通过语言奇迹的人性化,吉狄马加在处理属人的和非人的事物时,有能力将遥远的转化为眼前的,将古老的转化为当下的,以供诗人和他的读者轻轻抚摸。格雷罗颇为动情地说:“就这样,我从遥远来到了近前,如此之近,以致我可以将吉狄马加看作拉丁美洲的诗人,或更确切地说,是全人类的诗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7
* * *
吉狄马加的海外研究者们莫不清楚,在以汉族为绝对人口主体的伟大国度,吉狄马加既是一位少数族裔(亦即诺苏彝族)的诗人,也是居于全球化和地球村当中的诗人。这应当是研究吉狄马加最基本的前提和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
立陶宛伟大的桂冠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Tomas Venclova),在他那篇热情洋溢的研究文章中,特意引用过吉狄马加多年前写下的一段话:“我写诗,是因为有人对彝族的红黄黑三种颜色并不了解。/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哪怕是对一个小小的部落作深刻的理解,它也是会有人类性的。我对此深信不疑。”面对这样的告白,托马斯·温茨洛瓦的判断来得非常迅捷:吉狄马加既在捍卫弱小的民族及其语言、传统和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在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在其诗作中理解人类的人类性。毫无疑问,人类的人类性乃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为关键的要素。紧接着,温茨洛瓦从吉狄马加的上述言论中,发现了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这个世界自古以来,都应该是、事实上都已经是一个最大公约数的世界。因此,吉狄马加是在对整个世界,决不仅仅是在对他的四川大凉山说:我——是——彝——人……据此,温茨洛瓦很坚定地认为:作为诺苏彝人的后代,吉狄马加是一位综合性的诗人;打一开始,他的诗歌写作就天然地免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指控。温茨洛瓦充满智慧的眼力,还有他的仁慈,令中国读者格外感动和欣慰。
美国人梅丹里(Denis Mair)差不多算得上吉狄马加最主要的英文译者。和甚少中国经历的温茨洛瓦、达拉斯等人不同,梅丹里长期生活在中国,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原貌。无论是对吉狄马加的老家大凉山,还是对吉狄马加众多的诗作,梅丹里都称得上十分熟稔。直观之所以往往有推理和论证所不及之处,就在于它的感性和直接性;梅丹里因此无需像温茨洛瓦那样去论证,去推理,就能径直说出他的结论。在梅丹里的眼中,吉狄马加“既是一个彝人,也是一个中国人,也是一位世界公民”,他三者兼容,“互不排斥”。多年来,吉狄马加的诸多诗作和有关诗歌方面的诸多主张,让梅丹里确信了吉狄马加自身的确信:在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时代,任何种类的“地方性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自身,就注定没有前途;如果不针对最大公约数的世界发言,或者竟然无视最大公约数的世界,专注于文化的内循环,任何语种的诗篇都无异于自寻死路、自掘坟墓;唯有人类的人类性在诗中得到张扬,这样的诗篇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人类的共同的诗篇。
在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旅美华人学者麦芒。作为一个美籍中国人,麦芒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对汉语诗歌的洞悉,比诸梅丹里和温茨洛瓦天然具有直接性。他在收入本书中那篇杰出的文章(亦即《吉狄马加:我们自己与我们的他者》)中,引用了吉狄马加对自己为何写诗所做的辩解:“我写诗,是因为我一直无法理解‘误会’这个词。”在引用完这句话之后,麦芒的阐释很精彩。他认为,理解而非误解,才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核心品质,才称得上人类的人类性。麦芒对此的看法,和托马斯·温茨洛瓦、梅丹里很相似。他说,吉狄马加的诗歌是开放的、包容性的。他对本民族历史、本源的热爱,和他对世界、对全人类的热爱,同样真挚而真诚。麦芒的断语简洁、坚定并且动人:“这也许就是吉狄马加诗艺的成功秘诀:向世界敞开,永远做自己民族价值的确认者。任何怀疑者,质疑当今中国诗坛却有一种这种品格的诗歌的存在和勃兴,这只能说明怀疑者的想象力的贫乏和枯竭。”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01
* * *
有眼力的外国研究者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不久,吉狄马加就写出了和新冠疫情直接相关的长诗——《裂开的星球》。这些研究者很准确地观察到,人类的人类性在这首长诗中被大强度渲染;这首诗仿佛是人类的人类性极尽表演的舞台。俄罗斯诗人维雅切斯拉夫•格列勃维奇•库普里扬诺夫在谈论到这首诗时,非常敏锐地发现:地球这颗星球的裂变,正在击穿诗人吉狄马加的心脏;吉狄马加则希望以他的整颗心脏消除这一裂变,疗治和修复人类共同的星球,缝合它的伤口。库普里扬诺夫尤其重要的发现,是为了弥合裂变、缝合伤口,吉狄马加和他的《裂开的星球》竟然有意识地求助于彝族古老的神祇,并且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这个发现堪称意义重大:古老的神话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丧失自身的价值。它不仅依然能够有效于当下的世道人心,而且因为它从未丧失自身价值的古旧特征反而更具有人类性。为此,库普里扬诺夫很郑重地说:“是的,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神话和我们童话中的善的魔法中的文化英雄求助,我们的邻居在自己的英雄和魔法的求助中为我们找到了出路。”无独必有偶,塞尔维亚诗人、学者德拉根•德拉戈伊洛维奇(Dragan Dragojlovic)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裂开的星球》中的一行诗句:“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兄弟。”而这种天下万物皆为兄弟的意识,正是伟大的彝族经典《勒俄特依》的主旨之一。接下来,这位吉狄马加的东欧研究者自然会发问:为什么人类不该明白他们有共同的命运,他们也必然是兄弟呢?不用说,人类的人类性尽在其中。
对此,保加利亚翻译家、小说家兹德拉芙卡•叶夫季莫娃(Zdravka Vassileva)另有慧眼。她以女性天生的敏感发现:在《裂开的星球》看来,这颗星球不仅只有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吉狄马加评价人类成就的基本维度是人类个体、种族和人民之间的平等。这位女性研究者还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裂开的星球》中蕴含的人类的人类性。叶夫季莫娃认为,吉狄马加不仅从本民族的神话中提取营养,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吉狄马加的诗歌库存。她特意指出:吉狄马加的观察能力和对于生活领域的洞察力,被人类的伟大思想家和艺术家们所发展的主张有力地强化,例如帕尔米罗•陶里亚蒂、皮埃尔•保罗•帕索尼里、安东尼奥•葛兰西、胡安•鲁尔福、塞萨尔•巴列霍、斯蒂芬•茨威格、安东尼奥•马查多、谢尔盖•叶赛宁、扬尼斯•里佐斯、尤尔根•哈贝马斯、乔治•奥威尔,以及其他许多人,他们的作品铺设出人类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新路。如果把叶夫季莫娃和德拉戈伊洛维奇等人的观察相结合,更能让吉狄马加的全球读者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古老的中国依然有一颗少年心。
出版时间: 2021-04
欧金•乌里卡罗(Eugen Uricaru)是罗马尼亚的著名小说家。面对《裂开的星球》,他提供了另外的理解:这首长诗中蕴含的形而上维度毋庸置疑,但其中的现实主义维度亦然。欧金•乌里卡罗很形象地认为,吉狄马加在拉响警报,一个充满痛苦和眼泪的信号,一个呼吁在他人痛苦面前保持心灵敏感的信号。在此基础上,欧金•乌里卡罗有更进一步的阐释:这是一场拯救人类自身的星球的战役。我们暂时不知道我们生活的准确钟点,但是我们知道剩下的时间已经有限。欧金•乌里卡罗从《裂开的星球》中获取的启示也许是:这个有限的时间属于全人类;抓紧有限的时间自救,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 * *
必须要承认,西方中心主义几乎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客观存在,至今难以被撼动;英语则近乎于一种帝国主义语言,自以为比其他语种更具有优越性。这在文学上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普遍被冷遇;在大多数时候,西方人更愿意视中国当代文学为观察中国社会的材料,文学的文学性被降解了。更有意思的,是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界开始以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这样的电影被西方接纳,并频频获奖,因为西方人自以为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中国。紧接着中国电影界的是中国美术界,再接着是中国小说界,再再接着的是中国诗歌界,甚至有人公开声称:如果他的诗不翻译成英语,就是失败的诗。
从最为善意的角度讲,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中国太复杂,很难被外人所理解。在为吉狄马加的诗集的葡萄牙语译本作序时,若泽·路易斯·佩肖托(José Luís Peixoto)说得很客观:“中国广袤无垠,其巨大的体量还会被我们遥远的观察距离所强化,这种广袤经常会让人意识不到其内部惊人的多样性。”理解当然是困难的,但理解的前提,从来都应该是公正和共情,尤其是共情。中国读者很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更多的西方人更愿意从中国的角度看待中国,看待中国诗人、作家讲述的中国故事,讲述的中国人自己的情感生活。但这同样是难以理解的。不妨倾听一下阿根廷著名诗人罗伯特•阿利法诺(Roberto Alifano)在面对吉狄马加讲述中国故事的诗篇时,是怎么说的:“创作——发自诗人内心之物——立足于自身并提供另一个空间,另一个维度,另一种声音和另一种寂静。当一切都是这样、那样、都是‘一切’的源泉,当这一切自然地在东方人的眼前浮动时,用我们西方人的眼光来观察是何等的困难!”这是诚实的态度,它来自宽广的胸襟,但它首先是被吉狄马加从人类的人类性出发诚实地讲述中国的故事深度有染。
吉狄马加的诗歌与世界
作者: (叙利亚)阿多尼斯等 著 主编 耿占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0
归根到底,文学的本质就在于它必须探索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时间中的命运。它天然呼唤人类的人类性,它渴望来自同类的理解,它渴望交流。如今,吉狄马加的诗文在全世界发行,它起到的作用首先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就像雅克·达拉斯说的那样:“从遥远处,从法兰西,新中国像是一个不清晰的磐石般的强国。无疑,这是一个滞后的观察结果。现代的中国在前进,今日的中国在变化,在它的各种构成中寻求平衡,十几亿男女的行为无法临时安排。所以,应该细心倾听活在语言最深处的诗人们,以便把握这个大国的大致发展方向。”吉狄马加的诗文在“裂开的星球”上广泛发行有一个重要启示:它也许可以从人类的人类性角度弥合裂开的星球,也像雅克·达拉斯向法国读者介绍吉狄马加时说过的那样:
他处于诗篇和神话的交界处。他背靠着整个彝民族。它赋予他几乎永恒的时间意义,以及他高山的视力,高山上雄鹰的视力,明察平原上的现代变化。
(本文系《时光在碾碎时针:域外诗人作家谈吉狄马加》导读,即将出版)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纯粹赠阅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巨兽
西川 著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 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
西川 著
本书收录了诗人西川近年来30篇演讲访谈录,如《我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人》等,汇集了西川在诗歌写作、诗歌与书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较大程度展现了作者一贯强调的“诗歌思想”,使诗歌问题被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处理。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面向诗歌,力图通过对中外古今诗歌,以及诗歌与其他行当艺术的反复比对,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呈现找到可能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书。本书以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及游民文化为核心,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 物中看画
扬之水 著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 著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 理性的光辉
宋协立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
# 一生与某日
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杨先让 著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 应许之地
吉狄马加 著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 张抗抗文集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何以解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牡丹的拒绝》《乌镇的倒影》《仰望星空》10本书。集中呈现了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铁凝、萧乾、刘再复、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等联袂推荐!
# 所谓伊人
唐晓渡 著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 时间的美学
张清华 著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 书梦重温
汪家明 著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 美术给予我的
汪家明 著
作者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对美术迷恋至深。他认为自己是通过绘画进入各知识领域,从而奠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者的基础。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美术阐发的多篇小记,分四篇,第一篇收录了作者少年时学画、赏画、收藏画的经历;第二篇介绍了欧洲版画的发展以及马约尔、麦绥莱勒、斯坦伯格等名家名品;第三篇介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出版繁荣中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倾注与投入、同时代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以及范用、宁成春等当代出版界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第四篇介绍了中国小说插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插画名家。
# 人与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 著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 诗人与他的时代
王家新 著
《诗人与他的时代》收录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间创作的的32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头爆破音”——英美诗人对策兰的翻译》等。本书对叶芝、奥登、茨维塔耶娃、策兰、海子等数位曾对作者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外诗人,进行了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内容全面,论述客观。既有对于诗歌语言、诗歌翻译、诗歌意象的学术探讨,也有着作者对诗歌及时代的感性表达。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窥探到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
#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王家新 著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 蛮荒与文明
郝建 著
本书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辨喜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甘地传
(法)罗曼·罗兰 著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 罗摩克里希纳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银盘中的宝石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 不大可能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不大可能》是博纳富瓦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之一,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诗人研究、绘画及画家研究的评论集,对法国和欧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拉辛、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瓦雷里、吉尔伯特·莱利、T. S.艾略特等重要诗人,和巴尔蒂斯、拉乌尔·乌贝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杜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达·芬奇、波提切利和拉图尔等绘画大师逐一进行点评,表达了博纳富瓦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观点。
# 玻璃星座
[美]施家彰著 史春波译
本书从诗人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诗人2021年出版的新诗;第二辑收录诗人《红移之网:诗选1970—1998》《结绳记事》《银杏之光》等中早期作品;第三辑收录提名普利策诗歌奖的《罗盘玫瑰》;第四辑收录2019年出版并荣获全美图书奖的《视线》。《罗盘玫瑰》和《视线》为作者风格形成后的成熟期代表作,均体现出交响乐般的整体构思。该书通过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诗人完整而持续的写作面貌。
# 聋哑剧院之夜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著
《聋哑剧院之夜》是美国诗人卡明斯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2019年出版的带有抒情诗剧性质的英文诗集,从自己的“聋”出发,从他所归属的“人民”的沉默和拒绝出发,虚构了一个“瓦森卡”小镇聋哑人木偶剧团和居民们反抗占领的故事。但这不止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剧”,它就是诗——是带有叙述性的诗,但也是富有最奇绝的想象力的诗,是“冬天里的童话”,最后也是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折磨人的良心的“刑讯室”,但也是“夏加尔式的”天使蹦跳的楼梯。本书包含有很出色的饶有意味的插曲,其中有暴力、温柔、欢愉和苦痛,种种混杂成民间剧,使人感受到原型,但又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当下。
# 盗贼之家
[澳]马克·特雷尼克 著
《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 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
(匈)图尔茨·伊什特万 著
本书由图尔茨·伊什特万和译者共同编选出八十余首诗歌代表作,包含组诗、散文诗、长诗等,如《陌生人》《鲸之声》《散文的战争》《开始与结束:一个关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等。诗人的创作主题多样,从生死爱恨到萌发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从自然之景到自我认知,内涵丰富,营造出复杂的诗歌意象。图尔茨·伊什特万对日常生活观察细致,体味深刻。他用精细、敏锐、奇巧而深刻的诗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结构精巧、意蕴深远的诗歌王国。其诗歌抒情与理性相互交织,无论修辞还是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巨兽丨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丨物中看画丨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丨一生与某日丨应许之地丨所谓伊人丨张抗抗文集丨时间的美学丨美术给予我的丨书梦重温丨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 人与世界的相遇丨诗人与他的时代丨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丨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丨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丨辨喜传丨甘地传丨罗摩克里希纳传丨银盘中的宝石丨不大可能丨玻璃星座丨聋哑剧院之夜丨盗贼之家丨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丨杯子上的笑脸 |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