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弱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 纯粹名家
杜甫(蒋兆和 绘)
杜诗何以封圣
文/江弱水
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最大诗人。世界上也找不出比他更大的抒情诗人了。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一部《杜工部集》,是诗人的起居注、交游录,是地方的食货志、风俗通,是自然的草木谱、山水经,而尤其是大唐由盛转衰之际一系列政治、军事、社会事件的纪实。
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卢卡奇在《论莎士比亚现实性的一个方面》一文中说 :“在莎剧中,命运曲线的节奏从来都不仅仅是一条基本的、一般的直线,而是由许多丰富多彩的爆发性瞬间组成,这些瞬间似乎完全吸收进 hic et nunc(此时此地)了。”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捉来当丁的肥男和瘦男、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我们沉浸在诗人的当下,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化身为彼,移情于此。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读杜诗,可以论其世,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不但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既恤民瘼,亦体时艰。虽感主恩,还规君过。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然而初心不忘,痴性不改。因此,说到底,这更是一个纯粹的人,对君上忠,对朋友诚,对妻子爱,对儿女宠,对兄弟厚,对乡邻亲,而又好健马,敬义鹘,怜池鹅,惜溪鱼,有万物一体之仁。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诗人在其诗中融入了独特的历史经验,又被后人一代又一代汇入自身的经验,不断拿自己的世界与杜甫的世界相互参照,彼此确认,从而使其意义不断增殖,而且永无休止,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1
杜甫被称为诗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这样说来,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或者说,诗写得最好的人。那么,为什么好?怎么样好?以下就围绕着风格、结构、节奏三方面,贯穿起句法、章法、韵法等要点,加以阐说。
一部杜诗,地负海涵,千汇万状。元稹《墓系铭》称其“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叶燮赞其“包源流,综正变”,无非在说 :向前看,《诗经》的典雅、《楚辞》的藻艳、建安的慷慨、齐梁的绮靡,杜甫学什么像什么;向后看,昌黎的奇险、香山的平易、长吉的幽仄、义山的精深,杜甫要什么有什么。这正是韩愈所谓“独有工部称全美”,王禹偁所谓“子美集开诗世界”。
杜诗穷极变化,却有一万变不离其宗的主导风格,这就是沉郁顿挫。语出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本来是说扬雄、枚皋文思有迟速之别,而老杜自谓能兼之,快也快得,慢也慢得。慢起来的话,思则深沉,辞亦顿挫 ;快起来的话,时虽短促,才却敏捷。可是相比于李白,杜甫的特点并非随时敏捷,而是沉郁顿挫。四个字分两方面说,即文思沉郁,而音情顿挫。沉郁是想得深,顿挫是说得重。顿是停,挫是断,偏于节奏的节而言,也就是止。而奏是进,进则浏漓,止则顿挫。杜甫称公孙大娘舞剑器“浏漓顿挫”,就是说节奏好。杜诗的语言也“独出冠时”,总是倾向于潜气内转,故再快都有重量,再轻都有密度,再细都有质感。诗人用他千锤百炼的字法、句法和章法,使其文本成为超强编码的信息流。
杜甫练句图(王锡麒 绘)
重量、密度、质感,这一切都统摄在诗人广泛而深沉的世界观中。“他善于从语言中提取出全部潜在的声韵、情感和感觉,在诗歌的不同层面中、全部的形式和属性中把握世界,传达出这样一种意象,即:世界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是一种秩序,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等级体系。”这是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但丁的话,完全可以移评杜甫。在杜甫的深层意识中,宇宙秩序、道德秩序、审美秩序,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之道,即人之道,亦即文之道。这是《易经》提供给杜甫的一种想象图式和一套比兴模式,让诗人以原始思维而感之,以原型意象而写之。这是真正的天赋异禀,使得杜甫“读书破万卷”之后,还能“下笔如有神”。
在杜甫眼中,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息息相关,充满灵性、情感、意志,彼此互动、共振、交感。这正是初民的巫性思维,或者说,诗性思维。在杜甫诗中,天、地、山、水、风、雷,以及鸟、兽、草、木、虫、鱼,彼此感而遂通,又与人事、与人心形成对应关系,成为内在精神的象征。这些原型意象,因反复使用而沉淀出共通的意义。杜诗中的品类之繁、元气之足,正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写照。而一旦流变的进程被扰乱,就生机枯而生民病矣。于是,苦雨终风、乱云急雪、马鸣鹰视、虎吼龙蟠,无不隐喻着人的坎坷或顺达、心的悦豫或阴沉、道的有序或失位。不明乎此,我们就无从解释杜诗那磅礴想象的起因,和字词之间无穷张力的来源。
天、人、文三者合一的秩序意识,赋予杜甫超稳定的结构感,表现为其诗体之富与其章法之严。
指花扯蕊: 诗词品鉴录
作者: 江弱水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0-05
杜甫的内心似有阴阳互补的两种力量,奇偶相生,整散相形,正变相济,加上他既受骈文的熏习,又嗜好雄深雅健的古文,发而为诗,遂众体皆备,且各体兼善。而诗体本身对结构就有基本的规定性。比如,古体与近体不同,五古与七古、五律与七律、五绝与七绝有别。先说古体。杜诗前期,五古写得又多又好,或继承汉魏乐府以述情陈事,或效法阮籍、陶潜以言志抒怀,层层掉换,节节推进,给人以凝重庄肃之感,其间多有变调,常出闲笔,将异质的成分织入主题的发展中,形成包容的结构。他的七古则横放杰出,善于随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从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中展开叙事,像一面面镜像重叠起来,左右映带,前后衬托。而无论长篇还是短制,他的五古与七古,主题隐而又现,意象分而又合,思路断而又连,却不管意绪兜转得多远,最后总是能接回来;也不管结构欹侧得多厉害,到底还是能稳住。
再说近体。杜甫的五律与七律,更是外文绮交,内义脉注,其组织之细密,弥缝之浑成,最能见出他的关联思维和对称意识。他的五律,将初唐词臣的组织工巧发展到极致,却大大扩展了其使用范围,就像写日记一样,一景一物,一事一理,无施而不可。他的七律,在盛唐大家高华雅正的格调之外,又开出无数法门,如书体之有楷书、行书与草书,从端庄严肃,到烂漫槎枒,应有尽有,但意脉从来不乱。由于杜甫非同一般的秩序意识,他往往打破律诗的通例,四联皆对,格外凝重。连绝句也喜欢通体对仗,密实有余而风韵不足,向来不被视为正声。他却不愿削减具体要素而脱实向虚。这种裁对琢句之长技,在五言排律中得到最充分的施展。诗人排比声韵,铺陈典故,动辄数十韵乃至上百韵,结构宏大规整,但也就更少流动性。古人虽极推崇,今人却相对隔膜了。
古典诗的现代性
作者: 江弱水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10
杜甫的结构能力之强,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即经常成双成对地制题写诗,如《哀江头》《哀王孙》与《悲陈陶》《悲青阪》《春宿左省》《晚出左掖》与《曲江对酒》《曲江对雨》《月夜忆舍弟》与《天末怀李白》,等等。他用每一种诗体都精心结撰过组诗。从早年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起,杜甫就开始突破单篇的狭小边幅的限制,以多首组合而成连章体,展示更为丰富的叙事与抒情内容,如前后《出塞》和“三吏”“三别”。而且越到后来规模越大,有的没有组诗之名而有连章之实,如秦蜀道中的前后二十四首五古纪行诗,夔州的自《洞房》到《提封》咏叹玄宗朝时事的八首五律,都经纬错综,脉理曲折,极见诗人经营位置的手段。而到了《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尤其是《秋兴八首》,更是诗人艺术创造之雄心的最高表现,成为一部多乐章与多声部的交响乐作品。
就诗而言,风格是气貌,结构是骨架,节奏是血脉。正如诗体本身对结构有着基本的规定性,对节奏也先期订下了合约。杜甫古体与近体兼善,节奏亦随之而神明变化,可谓古风之变极,近体之妙穷。
先说古体。五古的驰骋空间不如七古,字数整齐的限制也带来情感表达的节制,故趋向较稳,虽动也有静意。七古则易于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故变化特多,虽静也有动感。老杜的动静更大,因为他不断给自己加码。他的五古,哪怕长篇也往往一韵到底,如《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各五十韵与七十韵,都是终篇一韵,却随着场景与心情的转换而自成段落,仿佛逐段换韵。他的七古,哪怕短篇也十九转韵,更不用说那些长篇的乐府歌行,或成矩阵,或出杂言,繁音促节,层波叠浪,把节奏的参差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说近体。杜甫在探索五律和七律的美感潜能上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天才地预见了完美的格律必将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于是,他一边按照圆满的黄金律大写其字正腔圆的正体,一边打破固定的声音模式而创出拗体,把别扭、拧巴引进了美与和谐,以声律之不齐,见心律之不齐。像“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都是拗得越狠,对得越工,听觉上跟你很生,视觉上又跟你很熟,在审美的习惯性与陌生化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杜诗的句法极富创造性,本质上也是为了调整节奏而发展出来的。平常的句子,“纤手传送青丝菜,高门行出白玉盘”“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文从字顺,都很溜。可一经他手,一番拆装之后,便有了筋骨和风神 :“盘 ∣ 出高门 ∣ 行白玉,菜 ∣ 传纤手 ∣ 送青丝”“春水 ∣ 船如天上坐,老年 ∣ 花似雾中看”。顿逗也有了些微变化,在“盘”“菜”“春水”“老年”之后有一个延宕和沉吟,将惯性的二二三读成了一三三和二五。错位和调序之外,杜甫控制语言的流速办法还很多,文言典重,口语爽直,实字镶嵌,虚字斡旋,对句收拢,散句放开,多元的成分做多样的排列组合,都能有效地使句子的节奏张弛有致。
杜甫对双声叠韵的喜爱,对四声递用的执迷,也多半是出于节奏的精准考量。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说 :“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可见双声叠韵原是让节奏一松一紧的有机手段。杜诗尤善于此,即心即物,至巧至密。有时相隔数字,彼此呼应,而成为和声。比这更炫的,是他的四声递用手法,其律诗的四个出句的末字,往往平上去入交替使用,抑扬抗坠的幅度最大,声音的表现力也无以复加。这样一个高度为文化所化之人,一下笔就沾濡粘连着历史文本的纤维,偏生就一副原始人的唇舌,一开口就声与意会,情同韵流。异音相从之外,他又大胆地同声相应,像“中巴之东巴东山”的一连七平声,以及古体中“壁色立积铁”的一连五入声,“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的五连平加五连仄,更是千山独往,一意孤行。
杜甫行书《严公九日南山诗》
杜甫之所以封圣,是各种各样的外因内因所集之大成。
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寓,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从诗史本身来看,诗骚、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兼收并蓄地继承,推陈出新地转化。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从事各种炫目的语言实验。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认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强调诗歌对世道人心的担当。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也堪称完美。
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赡,从小就储存起庞大的文献数据库,又具备强劲的检索功能。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千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陇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而这非凡的毅力也是由过人的体力所支撑的。得益于小时候的“健如黄犊”和青春期的呼鹰走马,他直到晚年,尽管疾病缠身,老底子都还在。
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都是音乐和舞蹈的顶流。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如吴道子、杨契丹的壁画,张旭的草书,薛稷的榜书等,还观赏过冯绍正的画鹰摹本、顾恺之的江宁瓦棺寺维摩诘像图样。他曾亲见郑虔粉绘、曹霸丹青、王宰山水、韦偃松石。李邕是忘年交,顾诚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故杜诗跟颜字想必也互不陌生。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能够彼此唤醒的。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也许,只有用老杜式的语言,才能表达对优入圣域的杜诗的称叹。于是,我操斧伐柯、借花献佛,效《史记索隐》之先例,集杜甫文赋之成句,而为述赞曰 :
岁则云暮,实虑休止。度长立极,报本返始。注道为身,
觉天倾耳。恍惚余迹,苍茫具美。
损于而家,忧于而国。奔走无路,尚假余息。逝水寒文,
藏舟晦色。大哉圣哲,垂万代则。
(《杜诗三百首》,江弱水评注,中华书局即出)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湖上吹水录》《诗的八堂课》《十三行小字中央》《指花扯蕊》《言说的芬芳》《天上深渊》等。曾获“十五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文学批评家奖。《诗的八堂课》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好书”。
纯粹赠阅
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和交流互动质量,现特将纯粹Pura阅读赠书活动再次升级!
我们将从点赞量超过5个的推文转发截图中,综合留言质量,每周抽取8-10位幸运读者,赠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幸运读者名单会在每周周二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公布,具体规则如下: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之后选择一篇自己喜爱的推文,点击文章右下角写下留言(不低于20字),谈谈您对推文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聊聊您对纯粹Pura的印象和纯粹Pura书籍的阅读感受等。
留言后,敬请将带有留言的推文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诚邀好友点赞,将点赞量超过5个的推文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我们将从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精选点赞量超过5个的推文转发截图,综合留言质量,抽取8-10位幸运读者,赠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名单会在每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欢迎积极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在阅读中提升自我。
3. 扫描推文中纯粹读书社群二维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了解更多获赠图书途径(邀请朋友进群、群内互动等)。
请幸运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被视为弃权。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巨兽
西川 著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 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
西川 著
本书收录了诗人西川近年来30篇演讲访谈录,如《我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人》等,汇集了西川在诗歌写作、诗歌与书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较大程度展现了作者一贯强调的“诗歌思想”,使诗歌问题被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处理。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面向诗歌,力图通过对中外古今诗歌,以及诗歌与其他行当艺术的反复比对,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呈现找到可能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书。本书以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及游民文化为核心,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 物中看画
扬之水 著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 著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 理性的光辉
宋协立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
# 一生与某日
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杨先让 著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 应许之地
吉狄马加 著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 张抗抗文集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何以解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牡丹的拒绝》《乌镇的倒影》《仰望星空》10本书。集中呈现了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铁凝、萧乾、刘再复、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等联袂推荐!
# 所谓伊人
唐晓渡 著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 时间的美学
张清华 著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 书梦重温
汪家明 著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 美术给予我的
汪家明 著
作者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对美术迷恋至深。他认为自己是通过绘画进入各知识领域,从而奠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者的基础。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美术阐发的多篇小记,分四篇,第一篇收录了作者少年时学画、赏画、收藏画的经历;第二篇介绍了欧洲版画的发展以及马约尔、麦绥莱勒、斯坦伯格等名家名品;第三篇介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出版繁荣中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倾注与投入、同时代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以及范用、宁成春等当代出版界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第四篇介绍了中国小说插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插画名家。
# 人与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 著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 诗人与他的时代
王家新 著
《诗人与他的时代》收录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间创作的的32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头爆破音”——英美诗人对策兰的翻译》等。本书对叶芝、奥登、茨维塔耶娃、策兰、海子等数位曾对作者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外诗人,进行了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内容全面,论述客观。既有对于诗歌语言、诗歌翻译、诗歌意象的学术探讨,也有着作者对诗歌及时代的感性表达。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窥探到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
#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王家新 著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 蛮荒与文明
郝建 著
本书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辨喜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甘地传
(法)罗曼·罗兰 著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 罗摩克里希纳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银盘中的宝石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 不大可能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不大可能》是博纳富瓦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之一,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诗人研究、绘画及画家研究的评论集,对法国和欧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拉辛、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瓦雷里、吉尔伯特·莱利、T. S.艾略特等重要诗人,和巴尔蒂斯、拉乌尔·乌贝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杜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达·芬奇、波提切利和拉图尔等绘画大师逐一进行点评,表达了博纳富瓦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观点。
# 玻璃星座
[美]施家彰著 史春波译
本书从诗人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诗人2021年出版的新诗;第二辑收录诗人《红移之网:诗选1970—1998》《结绳记事》《银杏之光》等中早期作品;第三辑收录提名普利策诗歌奖的《罗盘玫瑰》;第四辑收录2019年出版并荣获全美图书奖的《视线》。《罗盘玫瑰》和《视线》为作者风格形成后的成熟期代表作,均体现出交响乐般的整体构思。该书通过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诗人完整而持续的写作面貌。
# 聋哑剧院之夜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著
《聋哑剧院之夜》是美国诗人卡明斯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2019年出版的带有抒情诗剧性质的英文诗集,从自己的“聋”出发,从他所归属的“人民”的沉默和拒绝出发,虚构了一个“瓦森卡”小镇聋哑人木偶剧团和居民们反抗占领的故事。但这不止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剧”,它就是诗——是带有叙述性的诗,但也是富有最奇绝的想象力的诗,是“冬天里的童话”,最后也是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折磨人的良心的“刑讯室”,但也是“夏加尔式的”天使蹦跳的楼梯。本书包含有很出色的饶有意味的插曲,其中有暴力、温柔、欢愉和苦痛,种种混杂成民间剧,使人感受到原型,但又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当下。
# 盗贼之家
[澳]马克·特雷尼克 著
《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 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
(匈)图尔茨·伊什特万 著
本书由图尔茨·伊什特万和译者共同编选出八十余首诗歌代表作,包含组诗、散文诗、长诗等,如《陌生人》《鲸之声》《散文的战争》《开始与结束:一个关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等。诗人的创作主题多样,从生死爱恨到萌发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从自然之景到自我认知,内涵丰富,营造出复杂的诗歌意象。图尔茨·伊什特万对日常生活观察细致,体味深刻。他用精细、敏锐、奇巧而深刻的诗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结构精巧、意蕴深远的诗歌王国。其诗歌抒情与理性相互交织,无论修辞还是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巨兽丨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丨物中看画丨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丨一生与某日丨应许之地丨所谓伊人丨张抗抗文集丨时间的美学丨美术给予我的丨书梦重温丨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 人与世界的相遇丨诗人与他的时代丨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丨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丨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丨辨喜传丨甘地传丨罗摩克里希纳传丨银盘中的宝石丨不大可能丨玻璃星座丨聋哑剧院之夜丨盗贼之家丨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丨杯子上的笑脸 |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