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对真正的诗人而言,在锤炼词语的铁砧上,将竭尽全力让光芒迸溅的火星,变成一只只飞翔的鸟 | 纯粹现场
🌟敬请留意本周获得赠书幸运读者名单
吉狄马加(前右一)在颁奖典礼现场
吉狄马加获颁“彝族桂冠诗人”称号
“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在凉山布拖举行
7月23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凉山州文联、凉山州彝学会主办,中共布拖县委、布拖县人民政府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布拖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协办的“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在凉山布拖举行。在此次活动中,诗人吉狄马加获颁“彝族桂冠诗人”称号。
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正权,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大教授臧棣,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诗歌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何言宏,诗歌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蓝蓝,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陈国光,诗歌评论家、三峡大学教授刘波,诗人、诗歌评论家、《中国诗人》执行主编李犁,诗人、出版人、初岸文学总编辑雷格,诗人毛子,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普驰达岭,诗人、诗评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舒洁,诗人、先锋派诗歌代表人物梁晓明,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陈国光等三十余位诗人、评论家、学者参加“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对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与火崇拜的古老传统及其精神源流等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当晚,与会专家到布拖县火把广场欣赏贾巴阿叁专场演唱会。著名彝族歌手贾巴阿叁,现场表演了以吉狄马加诗歌为歌词创作的具有独特彝族艺术风格的歌曲和古老的彝族歌谣。
布拖是阿都方言区域的核心地带,也是火把文化和火把节的发源地,一年一度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火把节于今年彝族新年如期而至。为了深入挖掘火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丰富内涵,多角度的研究火崇拜的古老传统及其精神源流,探讨火文化与现代彝族文化的新重构,特别是火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火把节期间,以当代彝族最具代表性并被誉为“火的诗人”的吉狄马加为例,举行“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就其诗歌中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进行全方位的学术讨论,并对涉及多方面有关火文化的诸多议题进行相应的学术成果研究。
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表示,“吉狄马加以他的浓烈的彝家血液,以他的开放的世界眼光,以他的锐敏的语言感受力,创建了一座独特的彝人的诗国。彝族是我国文化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彝族的原生文化,彝族的创世神话和古老的民歌,渗透在吉狄马加的血液之中。他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通过诗歌传递出来。面对世界,他高声宣称:‘我—是—彝—人’(《自画像》),‘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致自己》)。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融汇到着古老神话般的旋律中,凸显了神灵般的气息,贯穿在吉狄马加的全部诗作中,成为他诗意的绵绵不绝的源泉”。
吉狄马加(中)在颁奖典礼现场
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大学大教授臧棣最近正在对诗人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发现:“马加以罕见的坦率呈现了一种诗歌的目光:直面。即面对现实的残酷,绝不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哪怕这种直面会对诗人的生命情绪造成严重的阴影。在马加看来,没有这种起码的道德勇气,那么也就不可能找到更切实的解决办法。这里,诗歌情绪中透露出的些许“迷惘”,恰恰表明了一种独特的真诚品质。诗人并没有粉饰存在的残酷,诗人的‘迷惘’反而揭示出现今的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在绝望和希望之间。”
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在研究中提出:“吉狄马加的独特之处在于,应和忧郁多思的彝人心性和粗犷幽茫得有些神秘的彝地生态,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地域、族群文化气息的意象系统。”
诗歌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吉狄马加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文化的杰出诗人。……吉狄马加关于火的诗篇,自然继承和体现了彝人的火崇拜文化,但我以为,“内在的热力”,才是马加对彝族文化——特别是其中火文化的更具根本性的继承。实际上,火的热烈、火的激情, 正是马加诗歌的基础情调”。
彝族是火的民族,火在彝民族的精神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从彝民族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史诗、谚语格言,到今天每一个彝人与火在精神以及现实中的血肉关系,毋庸置疑火就是这个山地民族的精神原型和象征。数千年来对火的崇拜和赞颂,已完全融合于这个民族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一代代彝族人的精神气质。
据悉,7月20日—7月25日,“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系列活动期间,与会专家陆续参观布拖分会场火把节民俗活动,火把之夜,火把节开幕式,斗牛、斗羊、选美、摔跤民俗竞技、火把狂欢夜等富有彝族色彩的活动。
“彝族桂冠诗人”奖杯
纯粹现场
颁奖词
彝族桂冠诗人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当代彝族诗歌最杰出的代表,无可争议的彝族现代诗的开拓人和集大成者。其诗歌植根于彝族伟大的诗歌传统,并创造性融合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现代诗的经验,为彝族现代诗的变革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作为被公认的民族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彝族地区被广泛阅读和传唱,他还是当代中国诗歌面向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诗集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在世界近五十个国家出版,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有鉴于此,我们为诗人吉狄马加颁发“彝族桂冠诗人”称号。
川滇黔桂四省区彝学会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会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
2024年7月22日
吉狄马加致答谢词
答谢词
没有什么比这片群山和人民的褒奖更重要
——在获颁“彝族桂冠诗人”仪式上的致辞
文/吉狄马加
各位同胞、亲爱的朋友们:
感谢云南彝学会、贵州彝学会、广西彝学会、四川彝学会以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学会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会的一片深情和厚爱,将这份不敢奢望的荣誉颁发给我。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诗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褒奖更重要呢?我的回答当然是没有。
从我写第一首诗开始,这并非完全是一种宿命,我就希望我的诗所发出的声音,从根本上能代表这片土地和我千百万的同胞,并能让短暂的肉体和不灭的灵魂,成为联系这个世界一条隐秘的通道。当然我十分清楚,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诗歌从本质上讲极具个人性,但历史仍然告诉我们,有的诗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除了他本人义无反顾的选择,更多的还是命运和时代的垂青。他会有幸瞩望壮丽的日出,也将坦然迎接凛冽的风暴。诗人不仅是赞颂爱情的圣手,还必须是捍卫生命的勇士,对真正的诗人而言,在锤炼词语的铁砧上,将竭尽全力让光芒迸溅的火星,变成一只只飞翔的鸟。在彝人的精神生活里,诗歌的神圣性不容置疑,我们的先辈为后人留下的经典,使用的方式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生虚实无常,好运何时来临,只有老天知道,诗歌永远面对的,是对存在之物进行的虚拟般的阐述,对死亡以及永恒的时间所展开的从不停歇的探求。
朋友们,如果说语言有划定的疆域,那么词语所形成的空白和深渊,就已经注定了诗人必将打破这一边界,并在新的语言王国创造更多的奇迹。有人说今天的诗人,或许就是守护伟大传统的毕摩,难怪在近八百年前,一代宗师毕•阿史拉则,就发出过感天动地的吟诵。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在某种时候,毕•阿史拉则和吉狄马加,就是同一个人”。谢谢诸位,是你们见证了这个光荣的时刻!
2024年7月23日
“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达基沙洛现场
深度阅读
灵魂的辨认:诗作为生命的友谊
——吉狄马加诗歌阅读札记
文/臧棣
诗人是种族的触须。
——埃兹拉·庞德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谱系中,吉狄马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出生于60年代,按流行的诗人代价划分,按诗人享誉诗坛的方式,吉狄马加应归属于“第三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也应被归入“第三代诗”的范畴来评价。但吊诡的是,虽然在成名之初,在论及马加诗歌的艺术特点的时候,他的高亢但充满个性的诗风,似乎曾短暂被归入第三代诗群来观察和评述,但是很快,他的诗人形象便和第三代诗人的典型做派有了泾渭分明的疏离。疏离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第三代诗人的典型立场,按韩东的说法,当代诗的主体自觉,必须显示一种新的努力,对原来的基于政治抒情诗范式的“崇高风格”进行降格处置,最具有标识性的说法是“诗到语言位置”;按于坚的说法,无论我们这代诗人会冒怎样的风险,当代诗的经验必须回归常识。
换句话说,当代诗的想象力出发点,应该从怀疑和反讽开始。这种分野,在当代诗歌史的脉络上有一个经典案例,被大家多次提及。1980前期,在如何取材“大雁塔”的问题,作为朦胧诗代表诗人的杨炼,和作为朦胧诗后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韩东之间,曾演绎过一次激烈的风格对冲。目前的舆论倾向,至少在这一回合的诗艺较量上,肯定的舆论是倾向于韩东的。韩东的《大雁塔》,在审美风格和言说方式上,赢得几代诗人的心理共鸣。而在我看来,杨炼和韩东在如何书写“大雁塔”上的几乎无法调和的分歧。事实上,也标示了当代诗歌在诗的类型和诗的想象力方面的根本性的“疏离”。疏离的本质,就是如何对待诗的崇高书写?在颂歌和反讽之间,在作为抒情范式的赞美诗和作为克制抒情的反讽诗之间,一个人会做怎样的立场选择?而熟悉当代诗歌场域的诗人和读者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触:第三代诗人的经典口号“反崇高”,经过韩东、于坚,尚仲敏等人的不断宣示,以及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品的呈现,已在当代诗歌场域里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气场;至少从文学诗的观感方面,当代诗歌的书写开始“疏离”崇高写作,甚至形成了一种对诗的崇高性的修辞清算。这方面,当代诗歌史也有自己的经典案例:1988年,在北京的幸存者诗歌俱乐部的读诗会上,多多对海子的基于风格分歧的“斥责”。多多批评了海子诗歌中的崇高倾向,觉得那是一种缺乏现代反思的浪漫主义的泡沫,远离严峻而真实的现代诗歌经验。从以上对当代诗歌的审美脉络的简要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诗的风格分裂还是相当激烈的。作为同时代的当代诗人,置身于如此激烈的诗歌书写场域,一个人很难回避他必须做出的一种选择:到底是偏向日常经验的书写,还是偏向主观想象的书写。吉狄马加的选择,在我看来,一直是偏向诗的崇高写作的。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1-11
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主要依据于我们对当代诗歌脉络的观察而做出的。就诗人自己的天性而言,吉狄马加作为一个成熟的当代诗人,也可以这样看,他从不需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说,引起大多数诗人的风格困惑,对他的诗歌中天然蕴含的高贵气质而言,从未形成过片刻的侵扰。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涉及诗歌史和诗歌阅读伦理的问题:这样的诗歌类型——言述基调的代言人色彩,修辞品质的理想倾向,语词的庄重,作为一种当代诗性经验的传达,它还是有效的吗?再进一步,这样的表达方式,从诗人气质和想象力的自觉意识方面——都天然倾向语义的崇高风格的诗,在现代诗的美学原则前面,还会造就一种真实可感的诗歌抒写吗?它如何克服来自诗的日常经验的挑战,它如何协调诗的崇高和诗的真实之间的想象力矛盾?它如何信守诗的颂歌基调,而没有丧失对人类的现实处境的犀利而敏锐的洞察。带着这样的文学史疑虑,我们再来回顾吉狄马加四十多年的诗歌生涯,会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尽管从当代诗的风格脉上看,当代诗的崇高书写,备受孤立,也充满质疑,但吉狄马加的诗歌书写,依然是有效的。而且在我看来,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诗的经验的广度方面,在诗艺的平衡方面,在诗性经验的触及力方面,比起当代诗的崇高写作的其他几位同路人——昌耀,海子,骆一禾,戈麦,吉狄马加都做出了新的拓展,给出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的语言演绎。而且,在我自己的个人观感中,当代诗的崇高写作,在吉狄马加和另一个当代诗人西渡身上,已走出了困境,获得了诗艺上的强力推进;并且,经受住了来自当代诗歌文化对这种写作类型的有效性的质疑。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成就。
出版时间:2023-10
吉狄马加的诗歌取材非常丰富,他处理主题的文学能力也异常强悍;但这里,为了更有效地讨论我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为了回应吉狄马加诗歌中最令我感佩的一种类型,我将只集中探讨他写给诗人同行的诗作——诗人致敬诗人。致敬诗人同行,作为一种文学意识,作为一种诗歌礼貌,一种生命友谊,在诗歌文化的承传中,一直都有着自己的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诗歌类型,它从来没有衰落过。这也方便了我们在今天这样日益严峻的生存处境中,结合马加的诗歌,具体探讨它的时代变迁,以及它在今天的历史境遇中所蕴藏的文学意指。
这里,我依据的文献,主要来自吉狄马加的带有诗歌总集性质的作品——《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时间文丛”)。这本诗歌总集,收录了诗人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诗作。其中令我阅读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有触动的作品,是诗人马加写给诗人同行的诗。首先,诗人书写的范围是世界性的,被致敬的诗人对象波及世界各大洲的诗人,从欧洲到非洲,从亚洲到美洲;有年代久远的诗人,有刚刚离世的诗人,也有依然健在的诗人。这种范围的广泛,不仅预示着当代诗人交际范围的变化,更代表着当代诗歌经验在诗人视域方面的一种深切的拓展。其次,在诗歌的品质方面,这些赠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之间场面上的唱酬之作,而是基于更深刻的灵魂洞察,对显示在诗人同行身上的高贵的诗歌品质和诗歌使命的确认。文学史的延续中,有很多八卦性的说法——比如,文人似乎都习惯于相轻。但吉狄马加致敬诗人同行的作品中,几乎完全不涉丝毫阴郁的东西,它的基调近乎生命的讴歌,心灵的礼赞。而且,更难得的,这些赞美,绝不会流于谀词的纠缠,它们在词语的最古老的意义上符合“修辞立其诚”;作为语言的抒发,它们既是写给诗人同行的,也是写给人类的。这样的叠合,在其他诗人那里,很容易露出驾驭的破绽,在吉狄马加的致敬诗中,读者总会为诗人真诚而深刻的抒写而打动,总会出现灵魂的共鸣。
我们不妨通过简单的罗列,先明确一下吉狄马加的“致敬诗”的地理范围。这里,所说的地理范围,不但是世界地图意义上的地理范围,也指向具有相同的诗人灵魂在世界各地的广泛的分布——或者,更开诚布公地讲,诗歌精神的共鸣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的获得,不是自然而然得到的,而是诗人通过其自身敏锐的慧眼,在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诗人身上辨认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诗人缺少宽广的胸怀,缺乏敏锐的共情能力,这种灵魂的辨认几乎不可能发生。这些“致敬诗人同行的诗”包括《写给我在海尔库拉内的雕像——致诗人伊莉娜·柯里斯德斯库》,《词语的工匠——写给翻译家鲁博安》,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p301,《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p253,《纪念爱明内斯库》p237,《流亡者——写给诗人阿朵尼斯和他流离失所的人民》p231,《致阿蒂拉尤诺夫》p221,《寻找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p217,《无题——致诺尔德》p197,《不死的缪斯——写给阿赫玛托娃》,《塞萨尔·巴列霍的墓地》p179,《那是我们的父辈——献给诗人艾梅·赛泽尔》p163,《沉默——献给切斯瓦夫·米沃什》p159,《墓地上——献给德珊卡·马克西莫维奇》p157,《这个世界的旅行者——献给托马斯·温茨洛瓦》p155,《朱塞培·翁加雷蒂的诗》p146,《身份——致马哈茂德·达尔维什》p139,《时间的流程》p135;《真相——致胡安·赫尔曼》p125,《悼胡安·赫尔曼》p431,《刺穿的心脏——写给吉茨安》,《面具——致塞萨尔巴列霍》p123,《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献给以色列诗人耶夫达·阿米亥》p113,《山羊——献给翁贝尔托·萨巴》,《印第安人——致西蒙奥迪斯》p419,《致尼卡诺尔·帕拉》p401,《在尼基塔·斯特内斯库的墓地》p371。需要指出的是,这份看似详细的罗列,并未穷尽诗人所有和致敬诗人有关的诗作,这里,我只是依照具体的诗歌题目而进行了定向的归纳;如果按诗的主题来做更细致的梳理,在很多其他的诗歌中,诗人马加都对相关的话题有过深切的诗性演绎。
从诗歌动机的角度做追寻的话,这些“致敬诗”的写作动因,大都和诗人马加对现代以来的日益严峻的人类生存处境的关心密切相关。在充满危机的现代生存情境中,作为人类生命中最敏感的诗人群体——诗人自身的处境,无论是从缩影的角度,还是从典型性的角度,都折射出了更具普遍性的人类命运的时代状况。在《沉默——献给米沃什》中,马加写道:
这首诗中,对人类处境的观照,显示出一种带有总体性的情感症候。之所以会如此,和马加在这些“致敬诗”中所采取的“人类视角”有关。正是这样的诗歌视角的设置,奠定了马加诗歌的崇高倾向——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严峻的审视,正视现代世界的残酷性。同时,面对废墟,马加也从像米沃什这样的诗人身上“辨认”诗人的担当——“你从未轻言放弃”。
对人类处境的总体性的洞察,也让诗人自己对诗人的命运和诗的命运的省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群山的守卫者》这篇诗人随笔中,谈到上世纪格鲁吉亚著名诗人塔比泽的悲惨身世时,吉狄马加清醒地指出:面对“真正的诗人”频繁经历着的“命运多舛的打击”, “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在造就一个伟大诗人时必须要经历的炼狱之火,而这一切都会让我们陷入更为深沉的思考”。p654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01
诗人和现实的关系,或者说,诗人的时代处境,以及通过这种深具命运意味的生存处境的洞察,一直是马加诗歌关注的思想靶心。在《致尼卡诺尔帕拉》中,马加首先称赞了这位享誉世界的智利诗人的诗歌立场:必须反对“与人类现实毫无关系”的诗歌,因为“抽空了血液”,沦为“没有表情的词语”,变成了“空洞无物矫情的抒情”。熟悉现代诗歌审美谱系的人都知道,这种指责针对的是现代诗脉络中的“象牙塔作派”:诗人凌驾于人间万物之上,无视现实的生存状况。作为“反诗歌”的标志性人物,马加不一定都赞同帕拉的做法,但在诗歌精神上,也就是——对诗人灵魂的辨认方面,马加显然满怀热情地认同帕拉的审美态度。诗歌的灵魂,诗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必须保持对时代情绪的高度关注。否则,再华丽的诗歌,也不过是“离开了我们的灵魂”的修辞垃圾。这里,通过对帕拉的诗歌精神的积极阐释,马加其实也宣告了他自己的诗人态度:诗人必须置身于时代的核心,诗人的存在,“就是反讽一切荒诞”;p402通过反抗现实,反抗人世的黑暗,重塑现代诗的生命精神。
在一次演讲中,马加这样明确了诗人和时代的核心关联:
“今天的现实世界,那里正在发生着冲突和杀戮的区域,无辜的平民正流离失所,成为离开故土的难民。……诗歌和语言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也已成为反对一切暴力和压迫的最后的武器”。P644
“最后的武器”,虽然是比喻性的说辞,但也包含着真实的成分,包含着诗人马加对在现今世界中诗歌所具有的伦理力量的根本性认同。当代诗歌观念中,“诗歌是无用的”很难左右相当多的诗人的态度;按着马加的诊断,诗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审美偏向,但不能在诗歌精神上丧失对时代的本质洞见:在今天,诗歌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跨国的金融资本,完全控制了全球并成为一种隐形的权力体系”,P645面对这种复杂的处境,诗歌必须通过对现实的积极的抗衡,重塑诗歌的生命力——“让人类的心灵”重新亲近“自然和生命本源”。如果要言及“诗歌精神的复苏”,P645舍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
出版时间: 2021-04
茨维塔耶娃不仅是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20世纪最命运多舛的诗人。茨维塔耶娃一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却也因为这种不可妥协的灵魂诉求,深深陷入命运的陷阱和存在的荒谬。收录在《火焰上的辩词》,有一首写给茨维塔耶娃的短诗《窗口》,这是我认为马加写得最好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的现实场景,大致源于诗人对诗人故居的一次参观,因为诗中的实物“小小的十字架”写得非常具体,又因为诗中的一个动作——“仔细打量”,指向了一次身临现场的睹物思情。但诗的节奏很快便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从具体物象延伸开来,诗的情境迅速扩展为对现代世界中的诗人和人类的命运关系的反思。诗人躯体上的“十字架”,意味着一种自觉的承担,对人类精神的时代状况主动肩负起一种深沉的责任。甚至通过“仔细打量”,马加敏锐地体察出,这种诗人的责任,不仅仅是诗人自己选择的结果,甚至也烙印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十字架”在贴近人体时,也会显露出它是一块来自上天的石头——“天石”。回到“灵魂的辨认”,诗人的“牺牲”,献出的“鲜血”,始终在茫茫大地上,支撑着人类的希望。这种对人类精神的责任承担,作为一种生命原型的显现,体现了诗人的高贵天性。诗歌的结尾,最后两行诗句包含的对比,展现马加的一种更激进的评判:在引领人类精神,启发灵魂的觉悟方面,伟大的诗人已远远“走在最前面”,超越了“耶稣基督”。这个评价,乍一看,颇具挑战性,也容易引发争议;但联想到伟大的诗和个体生命的具体关联时,我们又能看到有些不易言说的东西,的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就诗歌技艺而言,《窗口》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整首诗歌展现出的情感气氛,全然是一种心无旁骛的灵魂对话。没有过多的枝蔓,没有过度的感伤,诗人的洞察,删繁就简,用凝重的警句般的语词有力地烘托出一幅深沉的诗人精神肖像。
诗人的命运,诗人和现实处境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道德审视,成为马加的这些致敬诗人同行的诗作的核心关注。也就是说,这些献给诗人同行的诗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唱酬之作,而是站在关切人类命运的高度,将诗人的生命视野从个人私域拓展到全体人类的总体境况;这种拓展既奠定诗歌基调的个体超越性,又加深了诗歌主题的伦理关怀。同时,更难得的,马加也没有回避这种诗人处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在献给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作《在绝望和希望之间》中,马加首先以锋利的笔触描写了激烈的时代冲突对诗歌精神的剧烈冲击。就像是“一种宿命”,在这个时代,诗人写下的每一首诗,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情况:
这里,马加以罕见的坦率呈现了一种诗歌的目光:直面。即面对现实的残酷,绝不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哪怕这种直面会对诗人的生命情绪造成严重的阴影。在马加看来,没有这种起码的道德勇气,那么也就不可能找到更切实的解决办法。这里,诗歌情绪中透露出的些许“迷惘”,恰恰表明了一种独特的真诚品质。诗人并没有粉饰存在的残酷,诗人的“迷惘”反而揭示出现今的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如果只是在绝望中,那就表明主体性已被现实击垮;如果只是拥有希望,无视绝望的根源,那又表明主体性很可能已被虚假的承诺所笼罩。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既是对总体意义上的人类境况的一种指认,又恰如其分地揭示出诗人的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和诗人自身的虚无情绪进行反复的较量,才能确立起一种坚定的诗性道德。
吉狄马加的诗歌与世界
作者: (叙利亚)阿多尼斯等 著 主编 耿占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0
语言的旅行,经常被人们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的命运现象来提及。对于现代诗的世界性而言,语言的旅行,有时是诗人主动发起的审美历险,有时却意味着被动的漂泊。在马加的致敬诗中,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诗人同行的生存机遇的洞察,不仅意味着对诗人和现代世界的深层结构的关系的体认,也意味着对在如此复杂的处境中诗歌的使命的自觉认知。在写给立陶宛诗人温茨洛瓦的诗作《这个世界的旅行者》中,马加以这位被迫自我放逐的当代东欧诗人为例,痛彻地写道:
这里,对现代世界中的现代诗人的生存处境的揭示,是非常深刻的。诗人的审视的目光,不仅来自从外部世界对诗人的生存轨迹的观察,更来自对个体生命的凄苦置身的深切的省察。在艰难的处境中,温茨瓦格没有退缩,也没有被恐惧击垮;相反,迎着命运的打击,这位东欧诗人用坚实的言辞,谱写良知的心声,带着生命的诗性尊严一起,“穿越死亡的边界”。无论写什么样风格的诗,马加的诗人立场是,母语里必须有命运的回声。显然,诗人声音中的命运的回声,可以拓展诗歌主题的节奏空间。马加诗歌中的雄浑,高迈,无疑和诗人对诗人命运的深切体察有关。
对诗人和时代的关系的重视,在马加的诗人视野里,会延伸出对现代生存境况中的诗人身份的思考。我们知道,现代诗的传统中,对诗人身份的辨认和确立,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按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想法,诗人的根本身份是未被承认的“立法者”,诗人的高度代表着人类的高度,诗人的隐秘身份是人类的先知。这种确认,换一个说法,就是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真理的见证者。美国现代诗歌大师庞德,有过一个更形象的说法:诗人是种族的触须。这样的辨认,当然倾向于在诗人的身份中确立起一种言说的公共性。而现代诗谱系中存在的另一种做法,是强调诗人和公众的对立。比如,现代诗的起源诗人波德莱尔就持有后一种立场。波德莱尔痛斥公众的虚伪和麻木,毫无独立的见解;他强调现代诗的价值就体现在对集体性的堕落的批判上。波德莱尔对现代诗人身份的辨认,无疑更倾向于确认是世界的孤独的先觉者。诗的想象力的基础在于从自我的角度去挖掘个体生命的自由意志。所以,对现今的诗人而言,如何辨认如何确立诗人的身份,不仅涉及审美态度的选择,更关乎诗歌的言述基调和诗歌的传达方式。
在马加的致敬诗中,诗人根据自己的天性,以及自身对时代的自觉体认,他将自己的诗人身份确立为一种代言人身份。换句话说,他的选择更偏向于庞德的立场:诗人是种族的触须。对世界范围内的其他诗人同行的观察,无疑加深了他对诗人即代言人的确信。在写给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短诗《身份》中:
这里,诗人马加的充满自信的告白,近乎一种诗歌立场的宣言。在对当代最著名的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的灵魂交谈中,对方的诗人身份无疑唤起了对诗人形象的一种新的认识。一方面,对诗人身份的辨认应该回到族群的血液记忆,另一方面,正如马加警醒到的,对诗人身份的集体性的溯源,更现实的针对性,是纠偏现代诗人的无根性状态,将诗人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漂泊者”的窘境中拯救出来。这样的诗人身份的确立,无疑会影响到诗歌的抒情基调。最直接的,马加诗歌中最引人瞩目的抒情气质——赞美基调,就源于诗人对这种身份的自觉选择。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7
在这些致敬诗中,有一首写给秘鲁诗歌大师塞萨尔·巴列霍的诗《面具》,特别具有深意。我反复阅读过多遍,并惊叹于这首诗的用语明快,意象鲜明,却在几乎透明的文本表明背后,总能体会到诗人锐利的“审视”:
这里的“面具”,应该有明确的特指:印第安人的面具。一个静物,一个仪式用品,何以有资格用来献给秘鲁现代诗歌中的伟大存在:塞萨尔·巴列霍。从诗歌和面具的复杂渊源上说,面具常常是诗歌反对的东西;因为面具及其用途,多半意味着伪装,意味着遮蔽真相。诗歌神圣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拆除面具,甚至是粉碎面具,将面具背后的存在真相还原给生命的真相。从这个角度,再去体味这首诗的主题意蕴,就会发现这首诗的确写得别具机杼。我给出的解读是,在马加看来,诗不是面具。因为诗中诗人已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意思:“面具永远不是奇迹”。但在这个复杂而阴郁的世界里,诗的存在方式常常和博物馆里的面具的处境是一样的。如果没遇到知己,没有遇到具有独特眼光的审视者,那它的意义就会长久地被动在角落里。只有遇到灵魂的知己,静物才能变成活物,就像面具突然在诗人的审视下恢复了倾诉的功能,开始“向我们传达”它自己的“故事”。这首诗的深意,就在于促使人们去思索——面具是如何被激活的,这种激活反过来又是如何“让这个世界看清了”一个真相:安第斯山深处的一汪泉水。既然面具不是奇迹,那这种“看清”的认知能力本身,很可能就意味着诗是一个奇迹。因为按诗人的暗示,只有在诗歌中,人们才能完整地恢复这种古老的灵视。
除了对重大的公共主题的关注外,诗人之间的灵魂交谈,也成为这些致敬诗最出彩的部分。毕竟,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真正的同行之间倾心的交谈,对共同关注的事物的看法的深度敞开,最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这种灵魂的交谈之所以能进行,又表明人类的诗歌精神在生命的底层逻辑上是可以相互交通的。写给阿根廷诗人阿利法诺的诗《时间的流程》,在我看来,就是一首很难得的诗:
其实这并不能证明一个事实
从类型上,这是一首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哲理诗。诗的用语典雅,思绪凝重,言述深沉。诗的主题是对时间和生命的关联的沉思。对抒情诗的短小篇幅而言,诗的主题过于宏大,这样的诗很容易写得内容空疏,意绪浮华。怎么样才能有感而发呢?秘诀就在于马加对一种亲切的语调的大胆而突然的使用——“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虽然诗人自谦是“小小的发现”,但其实他的发现却无关大小,而关乎一种独特的自信。有此自信,即使面对时间这样庞杂的主题,个人生命也能获得一个清醒的认知:人的存在,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类似于一枚金币,闪闪发光,却未必能长久存在。那么,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按诗人的见识,答案就在于,面对时间不可逆转的黑暗吞噬,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面对怎样阴郁的命运,我们都能葆有一种积极的发现能力。这种发现,关乎对生命的意义的根本见证。
(本文引文、页码标注,均出自《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吉狄马加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1年11月)
应许之地作者:吉狄马加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1-11
吉狄马加,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诗人。其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近百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主要作品:诗集《初恋的歌》《鹰翅与太阳》《身份》《火焰与词语》《我,雪豹……》《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吉狄马加的诗》《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大河》(多语种长诗)等。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郭沫若文学奖荣誉奖、庄重文文学奖、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柔刚诗歌荣誉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国际华人诗人笔会中国诗魂奖、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罗马尼亚《当代人》杂志卓越诗歌奖、布加勒斯特城市诗歌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波兰塔德乌什·米钦斯基表现主义凤凰奖、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奖章、瓜亚基尔国际诗歌奖、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一级勋章等奖项及荣誉。曾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凉山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以及成都国际诗歌周等。
纯粹赠书
本周获赠名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巨兽
西川 著
本书共分为六卷,卷一收录了西川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早期作品,卷二至卷五则以诗人中后期的长诗和组诗为代表,卷六多为随笔。全书所收作品创作时间自1985至2022年,横跨近40年,集中体现了西川诗歌风格的转型和成熟。从《致敬》开始,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他通过新的写作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遭遇产生的荒诞、真实、尴尬,而到《鹰的话语》《小老儿》《开花》《近景和远景》等体积庞大的作品,形式上的创造性、语言的矛盾与缠绕愈加明显。在其多维度的书写和探求中,这些不同元素的交错、现实材料复杂性的呈现,大大扩展了诗歌经验的内涵,并为现代汉语诗歌开拓出新的可能。
# 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
西川 著
本书收录了诗人西川近年来30篇演讲访谈录,如《我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人》等,汇集了西川在诗歌写作、诗歌与书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思考,较大程度展现了作者一贯强调的“诗歌思想”,使诗歌问题被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处理。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直觉面向诗歌,力图通过对中外古今诗歌,以及诗歌与其他行当艺术的反复比对,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创造力呈现找到可能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书。本书以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及游民文化为核心,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与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 物中看画
扬之水 著
《物中看画》是作者扬之水研究名物的著作,其中收录了《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有美一人——历代美人图散记》《物中看画——袁旃新作精品展散记》等作品。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作者的兴趣点在于超绝之笔墨所穿系起来的故事,通过研究绘画、雕塑、工艺品中的“物”,来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来历等,进而或展示中国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讨论中国古代家具布置。对于“物”的关注,使作品中的细节变得真实亲切、立体可感。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 著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 理性的光辉
宋协立 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
# 一生与某日
刘烨园 著 冯秋子 编
《一生与某日》是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家刘烨园的代表著作,其中收录了《未死的神话和一个青年》《一生与某日——精神收藏》《乡村精神》《诗人变奏》等三十余篇文章。本书主要为新时代散文开拓者刘烨园的艺术散文随笔作品,是他对文学艺术立足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作家诚实、朴素和不拘一格的投身观察、发现、思考、提炼,进而写出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达。作品体现出作者阅读和思考的自觉性、思想的开阔性,以及质朴而严谨的作风。《一生与某日》不失为一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探索性的扎实作品。
#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杨先让 著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 应许之地
吉狄马加 著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 张抗抗文集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何以解忧》《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牡丹的拒绝》《乌镇的倒影》《仰望星空》10本书。集中呈现了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铁凝、萧乾、刘再复、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等联袂推荐!
# 所谓伊人
唐晓渡 著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 时间的美学
张清华 著
文学评论家张清华从“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从文化地理观察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视角”等议题展开叙述,对莫言、余华、苏童、食指、海子等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当、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他人所未言,角度独到,内容深刻,是一部值得细读的文学评论精品集。
# 书梦重温
汪家明 著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 美术给予我的
汪家明 著
作者少年时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对美术迷恋至深。他认为自己是通过绘画进入各知识领域,从而奠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知识者的基础。本书收录了作者围绕美术阐发的多篇小记,分四篇,第一篇收录了作者少年时学画、赏画、收藏画的经历;第二篇介绍了欧洲版画的发展以及马约尔、麦绥莱勒、斯坦伯格等名家名品;第三篇介绍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出版繁荣中鲁迅先生对书籍设计的倾注与投入、同时代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以及范用、宁成春等当代出版界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第四篇介绍了中国小说插画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插画名家。
# 人与世界的相遇
王家新 著
《人与世界的相遇》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 诗人与他的时代
王家新 著
《诗人与他的时代》收录王家新自2003至2014年间创作的的32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我的80年代》《“喉头爆破音”——英美诗人对策兰的翻译》等。本书对叶芝、奥登、茨维塔耶娃、策兰、海子等数位曾对作者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外诗人,进行了整体性评述和回望,内容全面,论述客观。既有对于诗歌语言、诗歌翻译、诗歌意象的学术探讨,也有着作者对诗歌及时代的感性表达。在这些文字里,诗人的见识、学养、情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自然流淌,让读者窥探到诗人精神世界的内核,也让读者抵达诗人的诗学本质。
#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
王家新 著
《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 蛮荒与文明
郝建 著
本书是影视传播领域的经典普及读物和专业教科书,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为何长盛不衰”的问题切入,重点探究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讲述英雄故事等话题。作者从好莱坞电影的演进历程讲起,用西方文论中细读文本的手法,探究类型电影的经典模式构成,并结合经典作品分析了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伦理片、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灾难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喜剧、黑色电影等主要电影类型,并有专门一章介绍美剧。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大众娱乐消费的影响,也有新颖的理论观点与应对建议。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辨喜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甘地传
(法)罗曼·罗兰 著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 罗摩克里希纳传
(法)罗曼·罗兰 著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 银盘中的宝石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 不大可能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不大可能》是博纳富瓦著名的文学艺术评论集之一,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诗人研究、绘画及画家研究的评论集,对法国和欧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拉辛、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瓦雷里、吉尔伯特·莱利、T. S.艾略特等重要诗人,和巴尔蒂斯、拉乌尔·乌贝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杜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保罗·乌切洛、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达·芬奇、波提切利和拉图尔等绘画大师逐一进行点评,表达了博纳富瓦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观点。
# 玻璃星座
[美]施家彰著 史春波译
本书从诗人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诗人2021年出版的新诗;第二辑收录诗人《红移之网:诗选1970—1998》《结绳记事》《银杏之光》等中早期作品;第三辑收录提名普利策诗歌奖的《罗盘玫瑰》;第四辑收录2019年出版并荣获全美图书奖的《视线》。《罗盘玫瑰》和《视线》为作者风格形成后的成熟期代表作,均体现出交响乐般的整体构思。该书通过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诗人完整而持续的写作面貌。
# 聋哑剧院之夜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著
《聋哑剧院之夜》是美国诗人卡明斯基的第二本诗集。这本2019年出版的带有抒情诗剧性质的英文诗集,从自己的“聋”出发,从他所归属的“人民”的沉默和拒绝出发,虚构了一个“瓦森卡”小镇聋哑人木偶剧团和居民们反抗占领的故事。但这不止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剧”,它就是诗——是带有叙述性的诗,但也是富有最奇绝的想象力的诗,是“冬天里的童话”,最后也是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折磨人的良心的“刑讯室”,但也是“夏加尔式的”天使蹦跳的楼梯。本书包含有很出色的饶有意味的插曲,其中有暴力、温柔、欢愉和苦痛,种种混杂成民间剧,使人感受到原型,但又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当下。
# 盗贼之家
[澳]马克·特雷尼克 著
《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 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
(匈)图尔茨·伊什特万 著
本书由图尔茨·伊什特万和译者共同编选出八十余首诗歌代表作,包含组诗、散文诗、长诗等,如《陌生人》《鲸之声》《散文的战争》《开始与结束:一个关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等。诗人的创作主题多样,从生死爱恨到萌发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从自然之景到自我认知,内涵丰富,营造出复杂的诗歌意象。图尔茨·伊什特万对日常生活观察细致,体味深刻。他用精细、敏锐、奇巧而深刻的诗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结构精巧、意蕴深远的诗歌王国。其诗歌抒情与理性相互交织,无论修辞还是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巨兽丨我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西川演讲访谈录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丨物中看画丨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丨一生与某日丨应许之地丨所谓伊人丨张抗抗文集丨时间的美学丨美术给予我的丨书梦重温丨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 | 人与世界的相遇丨诗人与他的时代丨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丨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丨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丨辨喜传丨甘地传丨罗摩克里希纳传丨银盘中的宝石丨不大可能丨玻璃星座丨聋哑剧院之夜丨盗贼之家丨到清晨我们就会老去丨杯子上的笑脸 |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