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皋塘:湖州太湖溇港第一港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7460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李士杰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湖州太湖溇港,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先民们留下的一份厚重历史文化遗产。据史书记载,位于长兴县城东北的皋塘(俗称“鸡笼港”)始于公元2年,是有文字记载的“湖州太湖溇港第一港”,其流域如今在夹浦镇环沉村、滨湖村境内,长约3000米,入太湖的河口处于东经119°57′45"、北纬31°4′44"。两千多年了,历史一页页翻过,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在此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呢?


南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九·塘》记载:“皋塘,《山墟名》云:‘吴高士皋伯通所筑’。”《吴兴志》引述的是东晋吴兴太守张玄之所著《吴兴山墟名》,说明皋塘早在晋朝就被记载了下来。清金友理所撰《太湖备考·卷三·水治》进一步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即今长兴县之皋塘。以皋伯通所筑,故名,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清顺治《长兴县志·卷之一·山泽》亦记载:“皋塘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吴郡高士皋伯通所筑,今设巡检司。”因此,开凿于西汉末年的皋塘,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太湖溇港中最早的水利工程,称作“湖州太湖溇港第一港”当之无愧。

皋,原义是指水边的陆地或高地,如长兴有西皋、宋皋村,而吴兴有义皋村。不过,皋塘在志书中的记载,却是与两汉相交时的苏州高士皋伯通相关。皋伯通何许人也?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但如果提起成语“举案齐眉”就几乎世人皆知这爱情故事了。这一成语的主人公是汉代的梁鸿和丑妻孟光,他们原来居住在陕西,因为得罪了权贵,无奈之下隐姓埋名逃亡到江南,租赁了富豪皋伯通家的一间披屋,以舂米为业。但他们夫妻平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不寻常之举,被慧眼识珠的皋伯通看在眼里,识破了其高贵身份,从此将他们作为嘉宾以礼相待,而皋伯通也由此大名永垂。
皋塘何以成为“湖州太湖溇港第一港”,应当与地形有关。从长兴的新石器遗址和商周时期遗址的分布来判断,先秦时对于沼泽湿地还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了防止雨季洪涝水淹,平时又可方便汲水,先民们主要生活在近水的高阜之地。在众多的遗址中,环沉遗址是长兴县发现的一处靠近太湖沿岸的遗址,也是沿湖地带唯一的遗址类县级文保单位,处在面积达700余亩的环沉漾北边,为先秦时期台地型聚落遗址。而现今的皋塘(鸡笼港)就是从环沉漾流出,经由袁家庄注入太湖的。这就说明,进入到汉代,先民们开始从高地向地势低洼的太湖沿岸进军,将原先不宜种植的泥沼开垦成田地,需要根据“山水入湖、侵地入沟、沿沟为溇、湖滩造田”的原理,导引肆意泛滥的涝水沿着人工开挖的小河排入太湖。环沉漾北边环沉遗址的发现,证明皋塘上游的环沉村原本就有先民生活于此,就近开挖皋塘而非其它溇港,就成为了最现实的条件。
《太湖图说》中的长兴太湖诸溇港
此后,太湖溇港逐渐增多,并从太湖上游的长兴向太湖下游的吴兴、吴江等地发展,沿湖平原的开发于五代的吴越国时期基本完成,并于宋代开始成为全国的粮仓,主要得益于太湖溇港这一排灌水利工程的普遍实施。从史书留下的零星记载来看,皋塘一直是太湖溇港中的一条。比如吴越国时期在皋塘沿湖处建“护明寺”,南宋嘉泰《吴兴志》中有“皋塘”的词条,《永乐大典》关于元代长兴25条太湖溇港的记载中有“鸡笼港”的名称等。至于为什么会改称“鸡笼港”,这是因为环沉漾所纳的上游乌溪水系(长兴四大水系之一)来自于诸多山水,其中发源于龙山街道鸡笼山的水流也是注入环沉漾的,后人遂又以鸡笼港命名。明代长兴太湖溇港为34条,清代为36条,皋塘多称作“鸡笼港”,但在清顺治和乾隆时期的两部《长兴县志》的“太湖溇港图”中,仍是以“皋塘”来作标记的。
清顺治《长兴县志》中标注为“皋塘”
太湖溇港作为独具特色的灌溉排水工程遗产,其体系包括太湖堤防体系、溇港漾塘体系、溇港圩田体系和古桥、古庙、祭祀活动等其他遗产体系四部分组成。在目前的鸡笼港流域,横塘、纵溇、河隄、帮岸的水工建筑群元素保存完整,“东北向溇口”“竹木透水围篱支护技术”等传统风格明显,由其衍生的桑基、圩田、鱼塘、湖漾外观特征齐全,且保存了三座古桥,相比其它遗存下来的太湖溇港,更能够典型展示溇港的原始模样。


皋塘形成后,农业生产遂在此流域得到发展,也就有了生活气息,留下了许多人文典故。
宋嘉泰《吴兴志》记载:“梵业院:在县东北高塘沿湖。钱氏建,号护明。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这段文字是指五代吴越国钱氏主政时,在皋塘沿湖处建起一座古刹——护明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梵业院”。同时期的唐宋寺院中,地处太湖流域又见于史册的另有彭城村建于唐代的国安寺、无胥村建于吴越国时期的报国寺,另外在今天吴兴区所在的原乌程县各溇港所在地,也有一些吴越国时期所建的寺院,因此皋塘是太湖沿岸最早建筑寺院的地方之一。梵业院,当地俗称飞锡寺或皋塘寺,元代著名文人杨维祯(1296—1370)留下过一首《皋塘寺诗》:
陈氏尚书留别业,绀宫不受劫灰尘。客骑欵段寻东社,僧卸袈裟拜北辰。水自洞庭来护月,山从鼓吹记生申。何时来十西枝地,同向箕山作外臣。
与杨维祯一起同在梵业院题诗的还有本地著名诗人沈贞,其诗云:
尚书别业东湖上,舍人招提事已非。青鸟西来王母降,老僧东指竺僧归。贝多幡尽楞伽咒,罽叠糿联衲缀衣。欲话前朝寻旧迹,古碑零落对斜晖。
可见梵业院(皋塘寺)在元代仍影响较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梵业院所在之地,元初和四安古镇一起成了长兴境内两处设立巡检司的地方,巡检司署负责捕盗和稽察基层治安,多设在交通要道或者集市交易之地。后来又设立了税务司,成为了元代“长兴四镇”之一,另两个分别是宋代就有的和平、合溪古镇,可见皋塘镇从元代起成了长兴境内太湖沿岸的经济、军事重地。

比皋塘寺更有名的则是东湖书院。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东湖书院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蒋村,元里人蒋必胜创立,申请除山长一员。元末兵废。”蒋村,即今滨湖村的西蒋自然村,是蒋必胜家族所居之地;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湖书院即办在皋塘镇。此书院起初是私学,由蒋必胜创办。至治元年(1321),东湖书院在全国已经有了较大影响,由蒋必胜之弟蒋居仁申报朝廷中书省,获得正式命名为“东湖书院”,并于泰定四年(1327)置山长一员主持教务,是其时全国有影响的四十所书院之一。后来,蒋氏子弟又不断扩大规模,还曾延请杨维祯来到东湖书院任教两年有余,使其影响更大。杨维祯曾作《题义门蒋德芳东湖书院诗》:
匹士义门名已表,学宫书院美犹传。范庄未觉师模重,苏谱惟知族属全。况是私恩生万口,政须吾道计千年。谁家孙子破门户,当日宁无百亩田。
可惜的是,从元末的1357年开始至明朝正式成立的10年间,朱元璋手下大将耿炳文部与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曾经在长兴发生过大大小小十次战役,太湖流域是双方部队重点争夺的地盘。皋塘古镇、东湖书院、梵业院都遭受重创,特别是东湖书院从此废弃永成遗憾。
皋塘镇在明洪武二年(1369)重设巡检司,设巡检、司吏各1人,为明代长兴五镇(新增了水口镇)之一,又逐渐恢复了元气。太湖流域在明代成为了全国的丝绸业重地,《大明一统志》记载:“绫、丝、绵,(湖州)各县皆出,视他郡甚佳”,有“湖丝遍天下”之誉,成为了闻名全国的“丝绸之府”。清《长兴县志》记载:“乡民善织,有绵、绸、绢、丝,统称为‘湖绉’,绢定列为贡品”,指的就是太湖沿岸的乡民擅长丝绸纺织之术,比之种植粮食更能发家致富。作为太湖边的唯一水路集镇,皋塘镇自然是繁华一时。明朝一直重视太湖溇港的疏浚,甚至于明成化年间专门增加了治农县丞一员兼管水利,其办公地点就设在皋塘镇,统一管辖境内34条溇港事务。
皋塘寺,在遭受了元末战乱后,一度式微,只剩下殿堂一座。据丁元荐所作《无为堂碑记略》,明嘉靖三十八年(1549)丁史氏增建无为堂,扩大了皋塘寺的规模。丁史氏系东林党元老丁元荐的曾伯祖母,即丁元荐曾祖丁曜的大嫂。他在碑中记云:“(史氏)西城觅果,向缔佛缘,通寺皋塘,礼谒望朔。见殿仅存其一,无复有堂,深慨其制之未备也,奋然捐资专构运成,曰‘无为堂’,仍舍田二亩以奉香火。”皋塘寺扩建后,又成为古镇的游览地,明代举人臧继华(臧懋循的叔叔)夜宿寺中,写下一首《皋塘寺夜坐诗》:
傍湖古寺半塘回,肃肃松风宝殿开。清磬乍闻三箬外,名碑犹记六朝来。齐心见月明祇苑,趺坐看云护法台。自是寂廖禅定后,夜深此地望三台。
清康熙年间的举人、诗人丁凝,也写下过一首《皋塘寺僧舍见梅诗》,称赞初春雪后赏梅的情景:
三径游踪熟,松边蹑屐来。又逢春雪美,况值春梅开。瘦影摇书幌,幽香落酒杯。看花何惜晚,不许寺钟催。
夹浦港
进入到清代之后,离皋塘寺不远的另一条太湖溇港夹浦港,成了更重要的水路门户,在清代同治《长兴县志》的描述中,夹浦港宽三十余丈,而鸡笼港宽仅二丈六尺,故而皋塘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裁撤了巡检司,集镇遂被乾隆年间设镇的夹浦所替代。皋塘寺虽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大殿,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但离开了集镇闹市的依托,同样挽回不了颓势,庙址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曾改办粮管所、高道寺丝浆厂,今已无存。皋塘古镇日益冷落下来,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恰恰因为皋塘成为偏处一隅的小村落,鸡笼港这条太湖溇港却反而较好地保留了原始风貌,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鸡笼港

皋塘(鸡笼港)从环沉漾流出后,由西向东经过李王殿、皋塘寺、杭家、计家、史家、袁家庄等数个自然村,拐向东北入太湖,沿河两岸尚有遗迹可寻。

李王殿村,因村中心原有一座李王殿庙而得名。李王殿供奉的是流行于苏南、浙北的本地神灵李禄,相传于北宋末年出生在长兴县童庄殿,他曾施救过落难的康王赵构,后殁于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因时常显灵于江淮间,经地方官员举荐,于宝庆二年(1226)受封为威济侯,后又多次受到皇帝敕封,直到加封为“忠正王”,民间习惯称“李王”,将其视作祷应必灵的“水神”。李王殿村的古庙今已不存,但地名留存了下来,村庄东北角还保存了一座行仙桥,为花岗岩石材的单孔石梁桥,重建于民国时期。石桥虽小,年代也不久远,“有仙则灵”,像仙人般走一走的感觉也是不错的。

皋塘寺地处鸡笼港的中游,古塘路改造成水泥道路时,将皋塘寺桥拆除后的桥梁石材堆放在河堤旁。皋塘桥原为单孔石拱桥,古朴典雅,由保存下来的桥碑考证,系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附近的大户丁曜家族所建,其文铭曰:“■■丁曜同室人王氏,男丁良卿、丁良相、丁良材,孙男丁应诏,一力舍财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孟夏吉旦立。”丁曜是明朝中期的豪绅,平生在太湖沿岸多有造桥铺路之义举。
清《长兴县志·孝义》为其作传如下:“丁曜,字希明,号湖南,(丁)讚仲子。倜傥好义,周恤茕独。岁饥,辄捐粟以佐振贷;父所治桥梁,时加缮葺、增置;里人恒以事质成,片言立解。族姓不下千人,敦睦有法。所居滨湖,群盗相戒‘勿入其里’。”他生有三子,次子丁良相为兄丁晖继嗣,其孙丁良卿、曾孙丁元荐皆为进士,堪称滨湖望族。丁曜之父丁讚也因乐善好施而写入《孝义传》,丁氏家族先贤遗风至今仍在传播,每逢环沉村、滨湖村遇到修路、助学、扶贫的公益事业,诸多乡贤总是慷慨解囊。

皋塘寺、皋塘镇、东湖书院、皋塘桥,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记忆,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书页中,未免有些可惜。2022年6月25日,由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宋韵湖州第二讲——“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溇港》现场讲解活动就设在这里举行,为大家讲述了太湖溇港的前世今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作为主讲嘉宾之一的我,真希望有朝一日,皋塘桥的遗石构件能够搭建,东湖书院亦能仿建后重立于皋塘之畔,让后人知道这里就曾经是“湖州太湖溇港第一港”所在的皋塘镇旧址。
蒋埠桥
皋塘(鸡笼港)流过杭家村,有条小河浜通向计家村,因滨湖村南的另一条太湖溇港——沉渎港拓宽在即,原跨于河港之上的蒋埠桥即将迁移至此安放。蒋埠桥,又名蒋婆桥、流芳桥,两墩三孔石梁桥,桥栏间所夹的望柱上有数头蹲守的小石狮,两侧对联石上分刻着“水渠北注具区冰心千古清流鉴,津路东通沉渎砥道重新介石贞”“流芳旧署蒋埠相得益彰鸠工济美,行义追远桓氏于今为烈虹彩增辉”的楹联,系民国初年重建,当年还请到书法大家沈尹默书丹,留下一方珍贵的桥碑。蒋埠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迁到鸡笼港易地保护,岂非是在为皋塘济美争辉呢?
在小河流水相通的计家村地盘上,矗立着能反映太湖民俗风情活动的土地庙——许金社庙,附殿中同时还供奉着“蚕神娘娘”螺祖。对土地的崇拜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崇拜之一,祭祀土地古已有之,旧时将供奉土地神的地方称之为“社”,因此土地社庙曾经广为分布,但现今已经难得一见。许金社庙供奉的当方土地菩萨是“云头仙师许二郎”,相传他还有两位兄弟,老大原来供在城北白石山,老三则驻守在水口后坟村,以许二郎管辖的地盘最大,且都是太湖沿岸的膏腴沃壤。古代每逢春社,许金社的庙会很隆重,要举办所谓的“出会”巡游活动和“社戏”表演,规模之盛大,全县无出其右者。
鸡笼港桥
皋塘(鸡笼港)的下游穿过袁家庄和史家村,两村之间架有一座单孔石拱桥相通,即鸡笼港塘桥,有人嫌“鸡笼”二字太俗,将此桥命名为风雅的“龙凤桥”。当地相传此桥也是丁氏望族捐资助建,桥下留有一方石刻字堂,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识,但据村中一位孔姓老人的早年记录,系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建的明代古桥。令人惊奇的是,此桥现今仍是河港两岸的主要通道,每天电瓶车、汽车川流不息,可见此桥的牢固程度,同时让人惊叹400多年前匠人们鬼斧神工般的本领。
如今,太湖溇港已被列入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古桥建筑是其中重要组成内容,可谓弥足珍贵,值得重视。

二千多年来流淌不息的皋塘,以及由其构造出的圩田、桑基、渔塘体系所打造出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滋养了聚族而居的蒋姓、史姓、孔姓、杭姓、计姓、丁姓人家,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吸引了各方人物驻足流连,在这方寸之间的水乡平原演绎出传奇。
环沉漾

据旧志记载,皋塘寺原为晋代尚书郎陈公弼别业,因此杨维祯和沈贞的诗中才会分别出现“陈氏尚书留别业”“尚书别业东湖上”之句。下箬陈氏原为颍川人,始祖陈达随晋室南迁,于永嘉年间(307—311)出任长城县令,因喜长兴山水而定居下箬里。200多年后,十世孙陈霸先励精图治,成为陈朝的开国皇帝。据《陈书·本纪第一》的记载,尚书郎陈公弼为陈达的曾孙,即陈霸先的七世祖,他曾选择在皋塘边建别业居住。
陈朝于公元557年立国后,只统治了短短33年,即于589年为隋朝所灭。相传,陈后主亡国后,整个家族都作为俘虏安置在北方,后因隋炀帝宠爱陈后主女儿陈婤,遂对陈氏家族格外开恩。陈后主的长子、曾经贵为太子的吴兴王陈胤(572-?)在长安亡故后,其子孙思念故乡,回到了祖居地长兴县,就定居于皋塘,从此在长兴延续着陈氏的皇脉。
完整的太湖溇港水利工程体系形成于吴越国和北宋时期,将太湖平原孕育为“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因此宋元时期迁居来的移民最多,文化也达到鼎盛期。

由宜兴迁来的一支蒋氏家族,宋朝开始定居于皋塘附近的西蒋村,里人蒋必胜南宋末年以明经的身份出任过高邮、池州教授,还当过浙江庆元县主簿,官虽不大,其家族却在太湖边拥有大片的肥沃良田而富甲一方。宋朝灭亡后,不再出仕的蒋必胜隐居乡里,捐出田250亩、山地1076亩,利用自己丰富的办学经验,于至元丁亥(1287)年创办了书院。他的弟弟蒋居仁续办书院,最终获批赐名为东湖书院。蒋氏子弟蒋克诚、蒋克明、蒋俊彦接棒经营直到战乱被毁,其中蒋克明于至元五年(1339)又捐出百亩良田给书院办学,由是被世人称作“义门蒋氏”,流芳百世。刘伯温曾为蒋克明撰写行状介绍其生平,赞曰:“兴学校类文太守,作义田类范文正,德言足以服乡里类陈太丘。”
受蒋克明的邀请,元代文坛领袖杨维祯于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来到东湖书院,客居长兴两年有余。心情旷达、闲云野鹤的他在长兴期间放情山水,遍游名胜古迹,为长兴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比如他创作的一首诗“五十狂夫心尚孩,不容俗物相填诙,兴来自控玉蹄马,醉后不辞金当杯”,可以看出其豁达快乐的心情。杨维祯交际的朋友圈十分广泛,东湖书院时常是高朋满座,一时成了江南文人常来常往的文化焦点。
元朝初年不重视科举制度,直到1313年才恢复科举考试,总共进行了16次,全国选拔了1139名进士。长兴元代进士虽说只产生了区区5位,却也占了全国的千分之四,况且元代科举分左右两榜,右榜才是汉人,考虑到1357年之后长兴又进入了江南战乱年代,缺席了后三次的科举选拔,因此这一比例可谓很高了。这5位进士今已难考证其确切的居住地,但是元统元年(1333)进士丁煇则是皋塘寺不远的丁家渚人,应当就是东湖书院培养出来的。
元末的战乱中,太湖平原的豪族纷纷站队,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蒋必胜的孙子蒋毅,才兼文武,跟随明朝开国重臣汪广洋征伐,洪武初年拜为六安卫参谋,后因功升任刑部左侍郎。另一个是元末的地主史坚,在元末农民起义时自组地方武装,号称“义兵万户”,在1357年耿炳文进攻长兴城时,他带兵支持耿部助攻,因功封官河南颍州卫指挥佥事,并世袭锦衣卫左千户,成为武职世家。
东湖书院虽然在元末的战乱中不幸被毁,但其传播下的读书种子深深地发芽成长,明清时期的长兴进士、举人接近一半出自太湖流域,比如鼎新臧家出了9位进士,丁氏出了6位进士,而蒋家后代也有进士蒋志栋和举人蒋明徴、蒋明凤等。

时间的纸页翻到了近代,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原本平静的水乡也掀起了波澜,来自上海的共产党员陈广清、张玉帆,以滨湖村张玉帆家为基地秘密发展共产党员,于1928年秋成立了长兴县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夹浦独立支部。在遭到敌人破坏后,不屈不挠的张玉帆于1930年重建独立支部,隶属于吴兴中心县委,当中的联络员是杭家村的杭俊卿。9月的某一天,独立支部在鸡笼港南侧太湖边的白带湾发起召开了千人大会,准备迎接革命的高潮,虽然最终的活动被敌人破坏,革命遭受了挫折,但在长兴这片大地上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红色种子。抗战时期,环沉村的史之华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任职中共长兴县委第二任县委书记,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六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日寇占据的湖州城执行艰巨任务,最终于1941年秋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永垂史册。

皋塘以其水陆复合的独特人文自然景观,历经两千多年,恰是太湖溇港兴亡史的实体见证,是湖州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真心希望这一文化遗产,终有一日打造为展示太湖风情的人文典范之作。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




来源:湖州发布摄影:潘志强制图:楼挺编辑:童冯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作者:高飞、汤剑威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