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他为什么要写《小王子》
1943年,他为什么要写《小王子》
听到“王子”,人理应想到的是公主,想到的是老国王。但是《小王子》的故事里,没有公主,也没有直系血亲的国王。
我们熟悉的童话,都是“正常”的,主人公被人陷害,落难,然后脱险,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或者主人公进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里,像是绿野仙踪,或者爱丽丝漫游奇境,在那里遇到各种奇特的事情。
而在《小王子》里,有一个人落难了:一个飞行员,掉在了沙漠里,他的飞机坏了,他没有水也没有吃的,他一时半会儿修不好他的飞机。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人。
不是承平日久闲得无聊的人想象出来的各种毁灭地球的敌人之一,而是,仅仅是,一个小孩。这小孩没有过问他的困境,没有出手帮助他,也没有给他展示什么神奇的东西,他甚至没有一上来就交代自己的来历,而是说: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
这个飞行员,他也没有说:你没看我正忙着吗?我连水都没的喝还给你画画?他直接就给他画了。他画了一个绵羊,小王子都不满意。他又画了一个,还是不满意。连续几次之后,飞行员给他画了一个带着几个洞眼的箱子,说羊被关在箱子里了。没想到小王子竟然笑了,他说正好,这样,我的玫瑰花就不会被羊给吃掉了。
这个童话,大部分的情况下,仅仅是两个人在对话。飞行员相信小王子说出的所有的事情,小王子也相信飞行员给他画的箱子里真的有一只绵羊。
他们好像都处在一种出神的状态。
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朋友莱昂·威尔特父子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的开场白里,请求儿童读者原谅他将这本书献给一个成年人,他解释说,"这个成年人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此外,这个成年人生活在法国,他在那里又冷又饿,"需要安慰"。
在这段话的结尾,圣埃克苏佩里说,他要正式地把献词从"致莱昂·威尔特"修改为 "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的莱昂·威尔特"。
威尔特是谁呢?他和圣埃克苏佩里相识于1931年。他是个犹太人,也是布尔什维克,一向激烈抨击法国贪婪的海外殖民行为。然而,在1941年法国被德国入侵的时候,他跟着八百万法国人逃难到了南边,同时快速地写好一本逃亡亲历记,叫《33天》。
威尔特和儿子克劳德
从这本书里,你能看出为什么圣埃克苏佩里会和比他大22岁的威尔特结友。威尔特有一种童稚的眼光和情趣。比如他说,1940年6月10日上午,自己在香榭丽舍大街与一个朋友会面,讨论起国家和巴黎的局势。
当时关于德国入侵的传言愈演愈烈,人心惶惶。但威尔特看见一辆洒水车正沿着林荫大道的中心浇灌草坪。他说,他立刻有了信心,觉得前线情况还不错,因为如果局势很严重的话,他们就不会顾得上给草地浇水了。
圣埃克苏佩里也是善于低估风险的人,他开的飞机是原始的“肉包铁”,要用肉眼来看地面上的信号站,动不动就要迫降,出事故。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出在1935年,他在撒哈拉坠机并重伤。那一次,他大概彻底熟悉了日后要在《小王子》中描绘的有灵性的沙漠。
1941年中,法国人的大逃亡
威尔特是教会了圣埃克苏佩里写作的人。他们相识12年后,圣埃克苏佩里写出《小王子》,其中的风格与他早期的《夜航》已有明显不同。智力上的诚实,精确的观察,对特殊性的敏感,同他不可改易的上帝视角、耶稣-牧羊人的自许结合在了一起。
他早年总是忍不住要站在一个知道自己承担了怎样的使命的人的位置上,俯视大地上那些(他认为)不觉醒的心灵、不能施展的潜能。而在《小王子》中,小王子游历各个星球,只想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从天而降,只想在又一个星球——地球——上找个人讲讲话。
之所以这个故事看起来那么的美,是因为它在现实中不会发生。传统童话中主角一路打怪的故事或许会出现现实中的版本,但在这里,两个人不问彼此的背景、不看各自的年龄、罔顾眼下的困境而忘我地说话,这种事,不会发生。
小王子见一个人,是为了跟他说话,而不是判断他。他只是希望能一直说下去,而那些地理学家啊国王啊点灯人啊,也就告诉他自己在干什么,想追求什么。虽然小王子多次说他们很无趣,匪夷所思,但其实这样的“大人”也是稀罕的。毕竟他们没有盘问小王子:你干嘛来的?你有什么事?你问这个做啥?
1941年,疾痛缠身、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圣埃克苏佩里,明白莱昂·威尔特是他唯一能说话的朋友。他过去就这么觉得,如今更加确信。
只有威尔特能和他说上话,同时让他保留自己宁死都要保留的男孩性格。
他拿到了威尔特写的《33天》,决定把它拿给美国出版商出版,以此唤起美国人对法国发生的事情的关心。他希望美国出兵,去救法国、救欧洲。
他并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爱国者”,更不是民族英雄。他开飞机不为了逞能,而是出于男孩的抱负,他希望法国得救,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希望又冷又饿的莱昂·威尔特平安。对他来说,法国因为有了威尔特而值得拯救,正像沙漠因为有了一口井而变美。
“沙漠很美,因为那里有一口井,”这话是小王子躺在飞行员怀里时说的。这口井并不存在,但必须相信它存在。飞行员在小王子消失的时候,领悟到他口中的井就是小王子自己:他已经更新了他对沙漠的体验。
《33天》英文版
圣埃克苏佩里想用《33天》换来美国人对法国人整体的关切。这意愿也是孩子气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如设法做一份有众多国际名人签字的公开信,而《33天》这本充满旁观者的讽刺、自嘲和忧虑的极为个人化的作品是无济于事的。威尔特是当局者,但也善于跳出自身来旁观,因此他是个好作家,也是他的朋友眼里,跟他一样不被羁束于大地的人。
努力失败后,圣埃克苏佩里开始写《小王子》。在他为《33天》所写的弁言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从心里掏出来,说给他的朋友听的话,它们补充了《小王子》开头的“致还是个小男孩时的莱昂·威尔特”:
......我太需要让自己确信你的存在了,有你这样的人存在......我的世界的一个基本点就会被保留下来。只有这样,当我在你那无边无际的友谊帝国中遥远地徘徊时,我才能感到自己是一个旅行者而不是一个移民。因为沙漠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撒哈拉比首都更有活力,如果生活的基本两极被消磁,最拥挤的城市也会变成沙漠。
圣埃克苏佩里(左),莱昂·威尔特(右)
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威尔特是一个旅行者,不需要像移民一样,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组织说好话和宣誓效忠。沙漠不是流放地,而是一个旅行的地方,在沙漠里没有已有的权力,你自己可以把自己变成羊群的牧者,变成游牧人中的指挥官,就像飞行员在空中号令那些自行其是的星球。
所以撒哈拉在旅行者眼里胜过人头汹涌的都市。生活的两个极点失去了磁力——一方面你不用去效忠于一个权威,另一方面你也不必沦为被人践踏的底层者,也就是说你不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层级框架里为上升和下降犯愁——这时,城市才会成为一个值得逗留的地方。
欢迎访问由我主持的
《作家酒馆》at 看理想FM
往期回顾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本文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