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月书10本 | 趁早出名,然后毁灭吧赶紧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5月书10本:

趁早出名,然后毁灭吧赶紧




10


《1963:变革之年

/ (英)罗宾·摩根 阿里尔·列夫 著


孙雪 译


青春是短暂的,生命也是——这种观念并非一直就有,而是1960年代之后才兴起的。张爱玲那句“出名趁早”让多少中国人躁动,让他们畅想出名之后的春风得意的人生,而回看西方的1963及之后几年的情况,一批主要以音乐人身分登上公共舞台的年轻人,他们在“出名趁早”的信念之后真心实意地加上了一句:毁灭吧,赶紧的。

 

1963年之后的音乐癫狂年代,如今还被人美谈的就是披头士乐队或者滚石,但在这本书中,通过滚石乐队的前经理等人的讲述,我们会看到大卫·拜利、玛丽·昆特、维达尔·萨松等人,他们是真正的开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大大影响到了大洋之外的美国。1963年还有其他刺激性的话题,比如避孕药的问世,使那时的年轻人有机会享受到前人没能赶上的性自由。这本书的缺点是所有访谈类作品都可能有的:缺少编辑,有一定的毛坯感。如果让一位资深的记者和发烧友来写,书中的材料也许能变成高一个档次的“报告文学”。

 


 


09


《被毁灭的人:重建人文精神

/ (法)让-弗朗索瓦·马太伊 著
康家越 译


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人思想为空虚所着迷——马太伊用这句话来申明立场。“空虚”一点都不过分,马太伊对加缪之后的法国思想有相当强烈的否定,从福柯、利奥塔、德勒兹到德里达,还有外围的、间歇性的罗兰·巴特、阿尔都塞、拉康,“这些人都怀着一个相同的目的,他们的信徒对此也都敬而从之,那就是在文学、哲学、宗教中终结赋予意义以首要地位的原型叙事。”

 

马太伊所说的人的毁灭,是思想者的责任,或者说是所有从事理论创造工作的责任。理论家为世界提供理念,这些理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为此“意义”就必然要生成。马太伊在这本总结性的论著中,痛斥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取消意义的趋势,一干理论家基于被彻底看穿的人类知识的本质,争相把理念拘束在对文本的讨论中,愤世嫉俗地宣称文本之外都是空无。这样的趋势得到文学人物如萨缪尔·贝克特,以及艺术界众多当代概念性作品的助燃,概念性作品往往展示一个创作的过程,宣称此即艺术,在书中“艺术的破碎”一章里,马太伊说当代艺术的悖谬在于“它漂向了概念化,以及它与过程的混淆。”

 

“重建人文精神”是作者最后的呼吁,无甚高论但痛心疾首。马太伊在结论中,以他最后的心血引述了加缪的遗作《第一个人》,他说这一小说的“寻父”主题正指向了维护宏大叙事所谓的世界的秩序,“在一个理念的守护下开始一个行动,就是力求抵达它的终点,并确保终结和开端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08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 许钧 译


米兰·昆德拉做到的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不是识破了现代世象中无所不在的媚俗,不是写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被背叛的遗嘱》,也不是大半生不在任何媒体上露脸,而是让了解他各种底细的人都对此保持终生的缄口不言。

 

就算让-多米尼克·布里埃能得到昆德拉本人的授权,他也拿不到多少与作家有关的独家档案。他写此传记所倚赖的大部分材料,仍然是作家公开出版的作品,它们完全不能对应上作家人生中的具体细节,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刺探作家在每个阶段的心境。

 

然而昆德拉又是个讲求完美的人,他的小说之所以富于哲理随笔的味道,当年迷倒了一大片后进写作者,跟他从小接受的音乐训练有关,音乐是无形的艺术,听觉直达内心,它迫使人无论聆听、演奏还是作曲,都需要绝对的专注,排除哪怕一秒钟的心不在焉,因此昆德拉的写作同样很少泄露能够成为个人谈资的东西,而只是呈现一套超高完成度的灵魂动作。基于此,按照一般人对一本传记的期许衡量,布里埃能够做到的过于有限,不如说,这部传记是对昆德拉作品和思想轮廓的一次全面勾画,是对他的作品水平、审美和思想贡献的充分致敬。



 




07


《简洁如照片

/(英)约翰·伯格 著


祝羽捷 译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And our Faces, My Heart, Brief asPhotos》,本身是一句诗,中文继续将它简洁为五个字。伯格当然不懂中文,但他一定会支持这么做,因为他对于“余味”这种东西是太有感觉了。

 

余味来自终结之后的继续咂摸。伯格喜欢端详的照片、绘画,都有这样的特点,即画面内容带有一种终结的信号,由此发起了余味的征程。他把他的画论、摄论都掺杂在他那种仿佛从水面洇出的文字里,文字里往往有“我”和一些古老的艺术人物的并置,拥抱,然后一起沉没,比如他说,他很珍爱自己在利沃诺画的画,因为卡拉瓦乔也画过那里的穷人,并且展现了“既不污蔑贬损、也不颐指气使”的力量;他还很喜欢突然窜出的“你”,我相信这个“你”是伯格随时安在一个陌生人身上的,他像拍照片一样地记下了他的样子:“你显得异常渺小。你出现后一切都变了……你和其他乘客一样排队,依次向边防警察出示证件”。最后的一句,就属于日后观看这张照片时的“余味”了:“你张开手臂走向我。”



 



06


《堕落者的天堂:波利亚科夫小说选

/(俄罗斯)安德烈·波利亚科夫 著


张建华 译


热恋中的苏维埃人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去哪儿?——此书中的五个小长篇,是作者,即被誉为“最后的苏联小说家”波利亚科夫这位一向拿手的、以欲望为指引的喜剧。他善写对话,往往并无多少妙言奇论,却尽显泼辣,在“新思维”前后,在剧变前后,俄罗斯人经受着内心骚动的煎熬,一面维持被训导后的本色,一面迫不及待地解除了针对诱惑的警报,由此发生的故事,愈是欢闹,也就愈多讽刺。



 



05


《迷人的怪物》

/(阿根廷)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


徐楠 译


和许多一看就是书蠹虫的人写的东西一样,阿根廷图书馆馆长曼古埃尔的书向来有浓浓的掉书袋气质。这是他的第20本非虚构作品,比起像《阅读日记》之类的早期作品,这本的思路更为清晰,笔力更集中,主题也更突出。他从伟大的文学人物中选取了一些“怪物”,当然绝大多数都是熟面孔,但把他们放在一起就特别了:爱丽丝、约伯、浮士德、辛巴达、鲁滨逊、小红帽、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在写到弗兰肯斯坦时,他说弗博士的初衷是“不借助女性的参与创造生命”,这话让人浮想,并且拍手称绝;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我们从未两次踏入同一本书”,“唯一真正的异域是我们的身体,此外的一切都可以探索”——都是精彩的论断。

 

书蠹虫们总爱炫耀冷知识,像是“哈姆雷特的妈妈是谁?待我来讲一讲……”但这本书中像这类观点更多:吸血鬼德古拉不仅喜欢血,而且对脖子着迷;小红帽是个无辜受害者,但她身上有桀骜、不听话的一面,她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读到这些,我相信曼古埃尔所拥有的是真正值得重视的博学。



 




04


《最美的哲学史

/(法)吕克·费希 克洛德·卡佩里耶 著


胡扬 译



不负“最美”之名,这本书是两位不仅对西方思想有着游刃有余的全面掌握,而且具有创新性的作者完成的。全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我认为是第十一章《人文主义的肖像》。

 

作者在其中绘制了九幅“肖像”,等于是把西方哲学中人文主义一脉的各个面相都做了提炼,例如“肖像一”是“拒绝诉诸权威”,“肖像二”是“拒绝教条主义”,“肖像七”是“知识的普及”。费希和卡佩里耶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精通德·托克维尔,而德·托克维尔是这一章的支柱,他观察了之前笛卡尔的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内容之充实,源于笛卡尔的哲学方法“走出学院切入社会,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共识”,整个民主社会,从法国到美国,都是如此;但在第九幅肖像中,作者再次运用托克维尔的著作来揭示而人文主义无法回避的硬伤,那就是,它是仅限于西方的,而对于广大被西方人殖民的人群,则或直接或间接地断定他们不配“文明”二字。

 

在这一章之后,作者谈到康德的贡献是“上帝被彻底相对化了,因为如果不从我们受限的感官出发,上帝将不可被思考”,再叙述黑格尔和马克思,作者说在他们身上能嗅到“解构主义者”的气息,因为到马克思这里,其实人类创造历史这一观念已经开始动摇,马克思用了辩证法论述说,人类历史发展是无意识的,因为创造历史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创造了什么。于是在之后的篇幅里,我们又能处处看到晚近的哲学家对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的继承,从而对于“哲学史”真正形成了一种整体的认识。

 


 




03


《一种幸福的宿命

/(法)菲利普·福雷斯特 著


黄荭 译


在书中“神谕”一章里,福雷斯特解释了他写作本书的原则:“我对待兰波的书就如同传言中人们对待《易经》一样,”“我坚信兰波说的都是真理。我也坚信他说的真理只取决于我为这一真理找到的意义。”他在兰波诗歌里抽取了二十六个词,首字母与二十六个字母对应,当文本形成,他说这个神谕应验了:他在其中找到了他生命中的人。

 

福雷斯特是在丧女之后开始进入真正有价值的创作生涯的,这道创伤,使他的写作呈现为一种逐步的自我揭示。他爱兰波的诗,但不仅把它们看作兰波个人心路的反映,更视其为对他自己的内在生活的启示者。这本书如他之前的《薛定谔之猫》一样,把阅读经验和个人生活糅合在了一起,然而其中对语言和生活本质的同步追寻,比之前更多了一分对不值得高看的东西的排拒感,因为他的追寻越是深入,就越是无法忍受语言使用者的各种不真诚。

 

他在书中的某处警告那些惯于“在书中大谈一段亲身经历的作家”,说“他们自己安然无恙,一无所知,却因此成了所谓的权威……任何灾难在他们眼里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任何痛苦都算不了什么。我很想问问这些人:‘你们对你们书中所写的真的了解吗?’”



 




02


《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英)杰西·诺曼 著


李烨 译


“我们应该审慎思考是否应该过度相信斯密的先见之明,或我们自己的后见之明”,杰西·诺曼说,“斯密去世后,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学经历的一切曲折,都被归咎或归功于斯密,这是很荒谬的”,但我们要认真思考和审视这类被广泛表达的观点,“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特别容易相信肤浅的声音的世界里。”

 

著作和思想一旦问世,它就无需再与它的作者捆绑在一起,而可以在具体情境下发挥作用。杰西·诺曼为亚当·斯密写一部传记,动机是“正本清源”,澄清斯密说了什么和没说什么,更是为了借着重审《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机会,就商业社会的缺陷,以及什么是商业社会的道德,提出自己的评论。书的结论中引用了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系列中提出的某些知名的案例,作者并没有说“我们依然需要向斯密汲取智慧”,而是表示,与其把各种弊端怪罪到古人头上,不如诚实而勇敢地回应当下的问题。



 




01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英)亚当·希金博特姆 著


鲁伊 译


即使是一架习惯于登月的飞行器,也会在爆炸过后的核电站,在一片片被掀翻的屋顶周围的荒凉的景观面前骇得螺丝都弹出来。切尔诺贝利的机器人,一个接一个地磕磕绊绊地停下了脚步,被自己的电线缠住,被砖石卡住,轮子陷在了沥青块里……鬼城出现了,那里再无朗朗晴天,而同样阴鸷的是苏联的政治气候,复杂的官僚机构和党的机构,在爆炸、掩盖、善后的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个超级国家崩溃的直接前因。

 

“四号反应堆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座由铀燃料和石墨组成的沸腾的火山,一场被证明几乎不可能扑灭的放射性大火。”希金博特姆深悉文字之道,他在准确性和趣味,在悲悯和黑色幽默之间稳健地行走,他不断地召回读者的想象,以一件已经发生的事,迫使读者去想象眼下正在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的事。在明白了辐射的原理后,面对每一只鲜美漂亮、个头偏大的浆果,人都应该不失时机地想起切尔诺贝利。

 

这是为一具封在石棺中的尸体所写的传记——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高潮。正确对待一场瘟疫的做法是相信它的潜伏,等待它复苏,而正确对待核事故的做法,是在反应堆的表面拼命地覆盖涂层,像封印一头魔兽,将它留给下一代人和下几代人去处理,而眼下的人能以它为背景放心地自拍。



 



往期回顾


3月书10本 | 每个能够写诗的时刻 都被写成了诗

2月书10本 | 无心了解别人、却总在自曝疮疤的国家

看书 | 布罗茨基在北方的顿悟

看书 | 简·莫里斯打出最后一颗子弹

1月书10本 | 我的家乡是一座无足重轻的城市

12月书10本 | 唯一重要的是能够愉悦思想

看书 | A.J.P. 泰勒:拒绝成为沉闷的生物

看书 | 乔治·斯坦纳:身为犹太人的复杂的荣耀

看书 | 《隐》:怎样的春秋,怎样的大义?

看书 | 厌世也是作家的一种生产力:关于《与Y教授谈心》

10月书10本 | 黑格尔从来没有讨论过羊水

9月书10本 | 和他处于同一时代是多么幸运的事

看书 | 7月书10本:在屠杀的现场也有光合作用发生

看书 | 6月书 | 温柔地击破那个幸存者的光环

5月书10本 | 最可取的心境是谨慎悲观

看书 | 残酷居所——敖德萨

在荒诞中重读加缪和萨特 | Naive咖啡馆vol.07

看书 | 没有掘过墓的人,哪能前往死海之滨

祝复工安康,复健顺利,复读的无怨无悔:春书10本

小说与疫病:当文学穿过灾难之门

看书 | 知识分子一旦坐下,他的声音就将越来越小

看书 | 吉姆佩尔,有头脑的傻瓜或无罪而忏悔的人

看书 | 抓紧空气:赫贝特的诗

看书 | 《客居己乡》:匈牙利犹太人的死与生

10月10本书 |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看书 | “灵魂三问”后的第四问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