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浅释78——少阳篇,条辨279-286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证的主证前文中有详细的介绍,脉诊的时候少阳证的脉象是弦脉,摸到弦脉出现的时候代表少阳证(水饮的疾病也能摸到弦脉)。此条辨是通过脉诊来确诊少阳证。病人有头痛、发热的症状时,麻黄汤证的脉象浮紧、桂枝汤证的脉象浮缓,当病人有太阳证但摸到弦脉的时候,表示邪气已经进入到少阳阶段,不可发汗。邪气在表使用汗法,邪气已经进入三焦淋巴系统,发汗会更伤津液。“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谵语的原因是发汗太过,肠胃津液受损,大便堵住造成的。少阳证只能采用和解的方法治疗。
二八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病,应该用汗法治。太阳阶段没有治好,邪气会进入少阳阶段,会有“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症状,如果还没用下法、吐法,脉弦紧,应用小柴胡汤治疗。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
原本是少阳证,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医生用过吐法、下法、汗法之后,柴胡证的症状看不到,说明少阳证和太阳证如果被误治,都会有疾病的转变,少阳证误治之后变证多端,所以用“知犯何逆,以法救之”作为大的治疗原则。
二八二、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病人脉浮表示有太阳证,脉大表示有阳明证;“上关上”,关脉跳到上面,右边的关脉主脾胃,左边的关脉主肝胆,关脉已经跳到寸上,是阳热往上焦走的现象。中焦的胆胃太热,胆汁会上逆,病人会口苦,表示有少阳证。三阳合病治疗的方式是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治疗。“但欲眠睡”,病人的体力在太阳证的时候已经耗掉很多,进入少阳的时候,肠胃吸收又不好,食物不能化生成血,因为被三焦阻隔到,精血的来源不够,病人就会有但欲眠睡的现象。“目合则汗”,眼睛闭起来会流汗,是人的体力很虚的表现。正常的流汗一定是在运动之后,现在病人闭着眼睛都会流汗,代表津液一直在丧失的阶段,这种情况需要和解少阳。
二八三、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燥者”,就是伤寒过了一周之后,病人没有发热的现象,有烦燥的现象产生时,就知道病已经由表入里。“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阳的含义可以是表,阴的含义可以是里,阳入阴不一定是邪气进入阴脏,也可能是由表入里。病邪由少阳证进入阳明证会有烦燥的症状。
二八四、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三日就是三候,二十一天,伤寒过了二十一天,“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病邪进入少阳、阳明以后,如果没有治好,邪气会继续深入进入阴脏,其人反能“食而不呕”,病人反而能吃东西,又没有恶心的症状,说明病人的免疫能力能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就是“三阴不受邪也”。病还是在阳的阶段,实践中会看到很多人感冒之后,没有服用西药,体质好的人,也能够自愈。
在《黄帝内经》的观念中,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后天的成长需要的营养都是来源于脾胃。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一个健脾的方剂,脾主肌肉,所以桂枝汤能够调理肌肉;能够随时把脾胃固得很好的人,即使遇到太阳表证,疾病也不会传经,病邪能够传经会一定是平时脾胃肠胃都不好的人。小孩子的脾胃不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在西医观念中,小朋友不爱吃饭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锌,实践中看小朋友在服用补锌口服液一段时间之后,不爱吃饭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可以用小建中汤健脾开胃。小建中汤能够让脾胃的功能恢复正常,身体的抵抗力也会越来越好。
二八五、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不管是太阳、少阳、阳明,脉只要缓下来,就表示疾病即将痊愈。如果病人的脉很正常,一息四至但还有恶心的症状就是怀孕的现象。正常的人,脉象正常而有不适症状可能是受孕,不要随便开药。
二八六、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每个阶段都有病症自愈的时间,少阳证病要痊愈的时间是寅时至辰时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