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边炉》2020文章总目录
孝感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戴上了用文件夹自制的防护罩
封城十谈
撰文:杨国辛
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疫情,但此刻的真实情境和情绪告诉我,让很多人的生命突然终结的这个特定时刻,以及那些患者经历求告无门的绝望,和在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之间无处容身的漂荡者的惶恐,无数人的生活正被病毒和人性的阴影所吞噬,疫情瞒报和处治不当暴露出曾无比光鲜表相的黑洞。
撰文:李昊
在这一次疫情期间,我见到过朋友圈有朋友跟父母之间的冲突、龌龊,十天前在我家中也曾短暂地预演过,父亲用我儿时以来就让我无法抗拒、令我恐惧的语气对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训斥时,我人生第一次特别地淡定,第一次没有选择愤恨不平地避不敢言,第一次在父亲停下训诫时,没有了长达三十多年卡夫卡式的恐惧,而反倒让父亲听我侃侃而谈说了近十分钟,第一次平静地看着父亲的眼睛说话,看着他那本来亢怒的眼睛垂下。
撰文:李继开
在我的记忆中,武汉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最近出门,街头空无一人,前些日子里微信在传东湖的野猪都下山了,在二环线上狂奔,也不知是真是假。随着这次疫情的加重,人们也都习惯了很多事情:比如时常满天飞的谣言。这段日子里,武汉时不时会出一下冬日的暖阳,温暖地照在这个世界,仿佛什么坏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撰文:江超
我是一名教师,教学就是我的工作,在我看来工作是工作,艺术是艺术,疫情是疫情,这几个问题还是要分开看,尽可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与我的个人创作是有区别的,虽然有的艺术家会用疫情来创作,结合现实或者利用问题思考,但是我不会,在我看来我的作品在灾难面前无力甚至无用,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撰文:郑达
最近阅读了林语堂的《吾国吾民》、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历史上的大事件很多时候是可以相互参照的,疫情爆炸式的力量不仅侵蚀的是人的生存权利,同时也撕裂了社会的层级意识。上阶段的作品,我尝试了人工智能与自然数据结合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物质性的动态艺术装置上,想着未来会更加关注自然数据的智能与循环。同时也和团队讨论了具有纪念碑性的数据化作品,来纪念病疫中逝去的所有人,这个作品一定是非物质性的。
撰文:谌毅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无法共情的灾难。哪怕是最赤诚的良心,也无法代入身陷围城的境遇。同一片天空下,围城内外,不同的境遇分野为不同的共同体。比围城的共同境遇更进一步,绝境,则是个体的、绝对的。没有人能够进入他人的绝境,绝境就是绝境中人的全部。死里逃生的人只能讲述死里逃生,他无法讲述死。死人无法讲述,死人被封印在自己的绝境里。
撰文:李燎
疫情当头,我生发出一种末世情结,我认为一辈子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的判断,崩塌了,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要不就是平时的安稳是运气太好,完美避过了很多事情,要不就是世界已经来到一个节点,从此以后开始怀恋2019。这显然是活久见的事,而且还没活多久就碰到了,它有如一闷棍,击中我贫乏安全的想象,小宝宝们见识真实世界了。创作还来不及有方向上的影响,但价值判断已经有所动摇,平时还是太小心了。
撰文:魏海燕
开始的时候,无法不每天一睁眼便拿起手机刷各种信息,直到颈椎痛,眼睛痛,心更痛。那欲罢不能的铺天盖地,足不出户也足以令人精疲力尽的狂澜,让人一醒来就恨不能重回梦里去,回到夜晚的静谧,但又无法不面对每天的现实。在被裹挟的晕眩中也觉得,其实很多人很多东西都没变,只是更尖锐更鲜明了,还有许多情绪压抑着,一触即发。
撰文:蔡博
我不知道这种不同以往的时间感觉,在疫情结束之后会如何消散,也没有找到恰当的机会和家人开口聊起。我的母亲自90年代末下岗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如今她依然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依然热爱生活。母亲曾经对我说,日子看起来长,过起来短;而最近又念叨起,东西再多,也没有日子多。
撰文:汪原
生活已经没法选择,但生命可以自我把握。只要有生命,就有生命自身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生命之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武器,生命主体最后的选择——死亡,也就成为了逃离规训的一种选择。
ARTDBL指数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我们希望用数学的方法,冷静地展现艺术世界的理性与真实。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相对于艺术家、美术馆、画廊,艺术基金会是一个冷门领域,关注和讨论相对较少,但这不能说明它不重要,甚至我们认为其价值被遮蔽得太多。是艺术背后的赞助人和赞助机制,深度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而不是那些喧嚣的事件在左右其格局与未来。
策划:钟刚;编辑及制表:蓦然;校对:黄紫枫、田露思
我们期望反向从研究存量上来进行数据调研和分析,做一份关注艺术家的文献研究概况的工作,而数据统计和分析正是其中一个切入点。
口述
撰文:黄紫枫
“我作品中更多的是自然、动物和日常的物件,归根到底它们还是和我和人相处的经历连接在了一起。”
整理及编辑:黄紫枫
副本制作的前传是ddf合作社,2007年,冯俊华和朋友们在其中用打印机制作了第一期《ding-ding-fing!》。之后,空间折叠成这本刊物,开启了副本制作。如今十年过去,副本制作编辑和出品的出版物超过了一百种。2019年4月13号下午,副本制作的编辑之一冯俊华在打边炉分享了十年来的一些工作思路和经验。
受访:刘钢;采访及编辑:钟刚
疫情危机,闹剧不断,压抑,愤懑,无力,绝望,这些情绪,难以排解。但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人站出来,募集钱款,购置紧缺医疗物资,驰援医院,是令人感佩的积极行动派。刘钢就是其中的一员。刘钢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艺术策展人,在春节期间,他调动各方资源,四批次向医院捐助了紧缺的物资。他目前还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他的行动,让更多一线医护工作者能够得到最基本的防护。刘钢说,“医生在这个战斗中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让他们倒下,否则我们的工作就前功尽弃了。”为此,《打边炉》和刘钢进行了一次对话。
编辑:黄紫枫
从2020年2月7日到今天,我总算是完成了所有的援助和捐赠工作。
受访:薛峰;采访及编辑:田露思
回过去看,如果我还在杭州没来深圳,我会突然感觉到一种后怕。
受访人:周力;采访及编辑:田露思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我的作品里。
编辑:田露思
《打边炉》受邀策划第六届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开幕沙龙——“生成与裂变:运动的现场与城市的针灸”。此次沙龙对话由钟刚发起,以深圳艺术生态与动态为讨论对象,策展人郭赟、徐乔斯、李裕君参与。
观念与切片:深圳当代艺术口述
打边炉+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出品: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专业媒体支持:打边炉;采访:钟刚;编导:谭荔洁;编辑:项何蓦然
深圳的文化现状是有草地,缺大树。
出品: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专业媒体支持:打边炉;采访:钟刚;编导:乔治红;编辑:项何蓦然
平民是指那些非显贵的普通人,到城市里来的芸芸众生。
出品: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专业媒体支持:打边炉;采访:钟刚;编导:乔治红;编辑:黄紫枫
深圳的空间让它成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现在它的文化吸引力还在不在?
出品: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专业媒体支持:打边炉 ;采访:钟刚;编导:乔治红;编辑:吴艳娣
一座城市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其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征。
出品: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专业媒体支持:打边炉;采访及编辑:黄紫枫;编导:乔治红
人只有在追求精神理想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激情,而那种激情是带着光泽的。
三个问题
受访:王绍强;采访及编辑:钟刚 陈思敏(实习生)
我从来都不相信只有翻天覆地做变革,才是好事情。
受访:刘晓都;采访及编辑:钟刚
我在乎的是在美术馆这个平台上,多做点尝试,多做些实验,努力建立一个有利地形。
受访:杨欣嘉;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有一天疫情会过去,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有些人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有些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变,有些人开始遗忘。所有正在发生的这一切需要被记录,各种各样方式的记录,记录是留存记忆的方式。社交媒体上所有个体有意无意的信息生产都是构成这种记录的一部分,是组成记忆的主体和整体。
孙振华:这次疫情不能淹没在庆功的尾声中,倡议在武汉建“哭墙”
受访:孙振华;采访:钟刚
这应该是一个平民百姓的纪念碑,把所有死亡者的名字都刻上去。
受访:张海超;采访:钟刚;编辑:黄紫枫
信息技术是否像其他艺术媒介一样,有独立的美学表达?
受访:施慧;采访及编辑:钟刚
这个事情开始了,就是一个承诺。
受访:沈周来;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每个人最终的问题,还是怎么去跟自己和解。
受访:柯律格(Craig Clunas);采访、编辑:钟刚;翻译:罗先梅
不满,是我写作的主要动机。
受访:徐冰;采访及编辑:钟刚
当代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方法论的改造,这是我一贯的态度。
受访:张献;采访、编辑:黄紫枫
我不得不言说,可是我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言说的角色里。
受访:汤南南;采访:钟刚
我的创作线索主要集中在剥离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后,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情感。
受访:郭赟;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先做一些接地气的踏实工作。
受访: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美术馆应该有独特的性格。
受访:吕红荣(Windy);撰文:钟刚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美术馆的馆长,她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棘手的事情。
受访:张天幕;采访及编辑:田露思
自我明确的过程很痛苦。
受访:高世强;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保护学生的散漫性和造反的能力。
受访:孟尧;采访及编辑:田露思
《打边炉》对话《画刊》。
ARTDBL评论
撰文:刘开炘
华·美术馆D-Talk年度论坛于深圳欢乐海岸OCT创意展示中心举行。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1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围绕着“生活力——超自然世代的生机”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疫情危急时刻,不少人会焦虑地追问,在这个时候,艺术家可以做点什么?——不少艺术家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物资援助、义卖、批评监督的事务之中,也有艺术家被组织动员起来,创作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品以鼓舞民众,或趁水浑摸鱼得利——此时,我们更想问几个问题,灾难时刻,艺术家不应该做什么?或者艺术家可以不做什么?以及作为一个困于居室的公民,我们从汹涌的疫情当中的体会和启示又是什么?为此,《打边炉》在疫情爬坡期间,采访了五位艺术工作者。
撰文:吕婧(纽约)
用艺术这种特殊的语言去表达当下的问题引发对话和讨论,这是艺术家专享的权利和能量。
撰文:钟刚
去年9月他在“吹水史”的回答中,表示对现实“常常感到沮丧”。
撰文:谭伟平
我相信小朋感动了很多人,是他的真诚、相信的价值及无私的奉献。
撰文:蓦然
创办人赵屹松在谈到这一改变时,表明这是一种期望,即通过更大的平台让华宇被看到。
撰文:林半塘
诚品的失败,不仅是书店的失败,更是文创的失败。
做展览
受访:海杰;采访:钟刚;编辑:郑昕安
只有在强劲的激流中,才能训练出一流的水手。
受访:鲁明军;采访:钟刚;编辑:郑昕安
2020年,已然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撰文:王澈
一切事物都控制在自己的脚下,不属于任何别的时间和空间。
口述:樊林;采访及编辑:钟刚
如果要描述我们作为策展人的工作,那就是将水引进来,将这样一个个孤岛联系在一起。
口述:朱德才;采访及编辑:黄紫枫、蓦然
可以说我们的方法并不聪明,总是想从展览延伸出去。
受访:宋振熙、许潇笑;采访及编辑:蓦然
让两个知识体系重新扭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和策应,来松动各自已经固化不堪的知识生产模式。
受访:崔灿灿;采访:钟刚;编辑:黄紫枫
我知道,我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
专题策划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我们以回溯的方式来收集、整理过去一年珠三角艺术机构的出版成果,我们认为这项基本的工作非常重要,它一方面检验了艺术现场散去后的机构工作到底留下了什么,另一方面从出版和研究的角度来横向对比机构工作的纵深度。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2020年年初,《打边炉》围绕艺术机构梳理了其面向未来一年的展览计划。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我们以浏览量为参数对过去一年发布的文章进行了排序,这只是一个工作数据化的表现,它说明了某些热点和趋向,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追求点击率,我们也不相信“浏览量“是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与其说这是一个评选,倒不如说是我们对过去一年发生在珠三角众多围绕艺术相关的事情的一个整理,一个筛选,一个基于我们自身工作所形成的一个判断。它一定是主观的,甚至也是偏颇的,但也没关系。
策划:《打边炉》编辑部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打边炉》曾和广州设计周联合推出“艺术家的家”栏目,11位艺术家和设计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对家的理解及其行动。今天我们首次整理这个专题的内容,进而形成了这则“家庭观念”索引,以期在当下这个瘟疫横行的阶段,重思家庭生活,以及家之于我们的意义。
策划:钟刚;编辑:黄紫枫
我们向珠三角32位艺术工作者提了5个问题:疫情对你的工作有多大影响?2020年对你而言,有什么“好消息”和“坏消息”?今年你有哪些着重去展开的工作?你计划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无论你的工作还是生活,你信奉什么原则,可以列几条吗?
策划:钟刚;编辑:陈思敏
我们向17位西南地区艺术工作者提了5个关于年度计划的问题,在这份计划清单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别于珠三角地区的气质和面貌,这里的艺术家更散淡,更逍遥,重日常经验,有幽默感。
策划:钟刚;编辑:黄紫枫
我们向38位长三角洲地区艺术工作者提了5个关于年度计划的问题,在长三角地区艺术工作者的年度计划中,即便不是人人都有明晰的项目性计划,却都井井有条,从疫情中道出眉目,并将其隐含深意内化作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策划:钟刚;编辑:黄紫枫
《打边炉》邀请了长石艺术基金会、瑞士文化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现代汽车文化中心、Cc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谈谈他们的工作——如何在资助项目的选择及现实判断中,树立自身工作的价值,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回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策划:钟刚;编辑:陈思敏
受到疫情影响,艺术机构的很多工作都遭遇到了计划的变动,甚至是被迫中止。为此,《打边炉》联系了8家机构和主办方,独家揭秘这些南方艺术大件事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是否受到疫情冲击,疫情的发展是否影响或改变了工作的面貌。
受到疫情影响,艺术机构的很多工作都遭遇到了计划的变动,甚至是被迫中止。《打边炉》独家揭秘iSTART儿童艺术节、泛东南亚当代艺术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艺术深圳、五行会慈善拍卖、和美术馆、M+视觉文化博物馆疫期最新进展。
受访人:秦可纯、陈荣辉、陈思明、李畅、曹骏、项何蓦然;策划:钟刚;编辑:蓦然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爱默生学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公共艺术十人谈
受访:杭间;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任何不经过协商而植入公共空间的“伟大艺术品”,都是有问题的。
受访:颜名宏;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让公共艺术以不当的方式进驻一个地方,会污染到当地原有生态,并且很难把它重新洗白,还不如另选一块地比较快。
受访:张晓飞;采访:林半塘
寻找平衡,恰恰是策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所在。
策划:钟刚;编辑:黄紫枫、劳秀汶
过去停留在实体空间的公共艺术,又将依附于何处?
编辑:《打边炉》编辑部
持续关注新媒体公共艺术发展的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联合深惠交界区域的"牧云溪谷"大型社区举行了一场圆桌会议,围绕新媒体公共艺术如何建构公共价值,如何梳理灯光艺术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脉络,以及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激发社区创造等议题展开了探讨。
受访:汪斌;采访:钟刚、马玲玲;编辑:黄紫枫
为艺术工作,还是为艺术事件工作?
受访:孙振华;采访:钟刚;编辑:田露思
要和过去那种挥金如土的艺术工程拉开距离。
受访:毛文采;采访:钟刚;编辑:田露思
慢慢浸润,顺水行舟。
吹水集
打边炉+华侨城集团
策划:《打边炉》
提问人:刘庆元、严丽君、庞伟、苏芷庭、沈少民、徐坦、陆冉、杨国辛、赵梦莎、朱荣远
编辑:黄紫枫、陈思敏
2020年的“OCT凤凰花嘉年华”之“吹水集”,以“林间十问”为主题展开,通过对疫情冲击下的自然与人、城市与人以及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展开讨论。今年延续论坛的形式创新,以问题的形式推动论坛的展开,并以单人、限时的演讲结构和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长度呈现这场思想盛会,我们从现场摘录了的100个句子。
编辑:黄紫枫、郑昕安
永远相信生活本身才是最好的老师,时间才是我们唯一的投资者,这算是我小小的信念。
编辑:黄紫枫
一份来自田野工作者视角的答案。
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人不种,风会种,鸟会种,昆虫会种。
编辑:黄紫枫
设计师无法像医生一样救死扶伤,却能够以服饰这一通道缅怀和纪念历史。
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不论你是否自主选择成为艺术的参与者,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到公共艺术的圈套里。
编辑:黄紫枫、郑昕安
想活下去的欲望存在于所有生命之中。
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最重要的是把没有意义的、个人的细节隐去。
编辑:钟刚
危机,往往就潜伏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
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以艺术为前缀的创作实践。
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深圳是种子田,不是高产地。
四季学术沙龙
打边炉+坪山美术馆
编辑:钟刚、陈思敏
由于新冠疫情发展的新形势,“屏幕”作为一种强权,给美术馆工作带来了冲击,时下美术馆的工作被迫转向线上,屏幕是观众和美术馆互动的最主要的界面。坪山美术馆第二期四季学术沙龙中,我们围绕“屏幕”议题邀请三位美术馆人加入讨论,他们是王璜生、吴洪亮、刘晓都。
编辑:黄紫枫
坪山美术馆第二期四季学术沙龙线上沙龙部分,围绕“屏幕革命:技术迭代与新媒体艺术的界面”议题,邀请李振华、刘晓都、胡介鸣、aaajiao、郑达、张海超、周姜杉共同探讨。
受访:顾铮 采访及编辑:钟刚
随着现实感的稀薄,我们的社会意识与观念可能也会因此越来越淡薄。
编辑:黄紫枫、田露思、蓦然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三期——2020年夏秋专场“作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将主题聚焦于这片作为“行动者的田野”的三角洲地区。我们邀请了6位艺术从业者和学者渠岩、樊林、沈少民、冯原、蔡影茜、唐克扬,基于自身实践进行主题演讲,并邀请了2位青年学者袁长庚和宋科作为沙龙中圆桌讨论部分的评议人。
编辑:黄紫枫、田露思
乡村工作最重要的是乡村价值的重估与重构。
编辑:黄紫枫
所谓的“广东主义”,就是随时随机地产生复杂的流变。
编辑:田露思
一个作品,能让人回忆起一些丢失的东西很重要。
编辑:蓦然
“礼失而求诸野”。
编辑:蓦然、黄紫枫
珠三角地区的可塑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编辑:蓦然
不是要去谈论“我是谁”,而是谈论我在哪里、从哪里发声、选择跟谁站在一起说话。
编辑:黄紫枫、田露思
我个人会倾向于由一个区域的、景观的、或者说人文地理学的逻辑来看待深圳。
编辑:田露思
以局外人的身份纵身跃入珠三角的都市田野。
冬谈
打边炉+上启艺术
讲者:Frank Havermans;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有的人喜欢花,有的人喜欢鲨鱼,我绝对会是喜欢鲨鱼的那一拨。
受访:陈侗、邓箭今、林奥劼、黄咏瑶、蒋国远;采访及编辑:林半塘
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在生活和创作当中对“自我”和“地方”这两个离我们距离最近的两个词汇的思考和态度。
讲者:萨卡琳·科鲁昂(Sakarin Krue-On);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难道城市的现代化,就一定会导致人性道德的堕落吗?
撰文:徐坦;编辑:黄紫枫
“北方”的艺术家更加深沉、成熟、有谋略、有政治性的眼光。
受访:胡为一、刘建华、李锐俊、秦晋;编辑:黄紫枫
囚徒、顺势、离散和反叛。
受访:杨勇;采访:钟刚
我在深圳这个城市,展开了我的新的艺术语言,找到了一种来自于我的生活的创作方式,甚至发明了一种摄影的方式。
受访:王鲁炎;采访及编辑:钟刚、黄紫枫
“边缘”是加冕在艺术家头上的桂冠。
燕岭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
打边炉+燕岭文化传播
受访:Antoine Orand;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中国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所有事物都在极快速地生长又在极快速地改变。
受访:苏杰浩;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我的很多创作,出发点都来自于自身。
受访:马颖汶(Mandy Ma);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把所有关注的事物回归起点一一家屋。
受访:孟德宇;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南方巨大的植被之间偶然会形成一段段诡异的空间,很像喧闹的人群中偶然形成的空隙。
受访:舒达;采访及编辑:黄紫枫
你无法把这种“艺术”从生活中硬生生地拎出来。
受访:黄嘉杨;采访:黄紫枫;编辑:田露思、黄紫枫
艺术不是虚无缥缈毫无定式的。
受访:王凯;采访及编辑:蓦然
通过“破坏”和拼装来呈现我自身看待事物的角度。
打边炉三周年
撰文:钟刚
相较于做成一件事,我更关心自己能否把这件事情做得更长久。
打边炉出版
“和艺术基金”于 2018 年启动,连结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旨在资助有潜力的艺术项目和艺术家。“青年公共艺术项目资助计划”是“和艺术基金”设立后执行的首个资助类项目,于 2018 年开始资助了珠三角地区的 27 个艺术项目,涵盖了艺术治疗、赋能和教育、参与式社区艺术与社区发展、公共艺术、艺术与文化保育以及青年独立艺术项目等领域,本书由《打边炉》参与内容策划与编辑,以呈现“青年公共艺术项目资助计划”的部分成果。
疫情打断了《打边炉》原本的发布计划,也让艺术和围绕艺术的工作成了第二位的事情。疫情期间,《打边炉》邀请了10位身陷湖北的艺术家撰文,谈他们的疫期经历,以此作为个人视角的灾难档案予以保存和出版。
2020年的“凤凰花嘉年华”之“吹水集”,以“林间十问”为主题展开,通过对疫情冲击下的自然与人、城市与人以及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展开讨论、追问与反思。今年延续论坛的形式创新,以问题的形式推动论坛的展开,并以单人、限时的演讲结构和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长度呈现这场思想盛会。
基于 2019 年上启艺术呈现的三个艺术展览一一第三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观念、形式和日常化”、2019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所城分展场“时间之海”以及 2019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桥头社区分展场“坐标:剧场”,上启艺术和《打边炉》共同策划推出的“冬谈”项目,于 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组织多次切实的现场与深谈,并以回归文本的方式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结集出版。
打边鼓
疫期带娃六招!艺术家邀你一起在家漫游
隔离在家的小朋友,眼中的自己原来是这样的!
禁足在家,我们和孩子拍了一些有点嘢的全家福
杨小彦:要理性,不要轻信,更不要误信
何不让我们与艺术相遇于拂晓时分
儿童艺术教育,门槛真的很低吗?
身体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重要的一环
杨小彦:学艺术如果不问自己这个问题,学了也是白学
杨小彦:为什么很多孩子学画画会中途放弃
艺术家的童年 | 梁铨:一个人解放了,就成人了
艺术家的建议 | 梁铨:千万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小画家和小神童
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100个主张
展览中的“垃圾”与孩子们的自然艺术
孩子何以成为孩子|iSTART儿童艺术节侧记
艺术家的建议 | 薛峰:孩子学艺术,最好不要有“偶像”
艺术家的建议 | 孙晓枫:谨慎用好教育权
艺术家的建议 | 秦晋:父母的功利心,是孩子学艺术的一大障碍
作为父母,你懂得怎样和孩子聊艺术吗?
往年总目录
《打边炉》2019年文章总目录
《打边炉》2018年文章总目录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电话:0755-865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