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图像》文摘: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山东美术出版社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 

鉴于这幅“太极图”图案各部分,把食草动物与猛禽、动物与植物、游牧与农耕、生命与自然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欧亚大陆本身多种文明形态交融共生的一幅图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暗蕴本书提倡的“跨文化艺术史”理念的一幅图像,一种“古史的形象”。本文为《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图像》及其文摘“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01

本书概况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图像》


外文名:Annals of Transcultural History of Art, Volume Ⅲ: 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主编:李军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页数:520页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00元

丛书:跨文化美术史年鉴

ISBN:9787533090609


主编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2016)、《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等;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宗教艺术论》(1992)等;合著《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2020);主编《跨文化美术史年鉴1: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2019)《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2020)以及《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等;担任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同名图录,商务印书馆,2018)、“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图录,北京时代华文出版社,2018)的总策展人。论文和著作获第七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一等奖(2020),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第二十九届“金牛杯”美术图书奖金奖(2021)。


内容简介

阅读本书每一篇论文的过程,是极其美好的体验。阅读中最强烈的感受,是任何概括和综述,都不免破坏和中断这些纷至沓来的美感。此时此刻,尤其令我回味不已的,是本书开篇的文章(《秦金饰对欧亚草原动物艺术的汲取与转化》柳扬)中,欧亚大陆上一个十分流行的古代纹饰。

其主体是一只杂交动物的形象:从蹄子看应该是一只偶蹄动物,但奇怪的是,它长着一副鹰嘴;它头上的大角像树杈般展开,而每一个分杈的尽头,则开出类似花朵或者云头(更多的案例中则是鹰嘴)的图案;尤其是,它的四条腿上下两两翻转,形成动态旋转的态势,十分接近后世代表中国文明的典型图案——太极图。鉴于这幅“太极图”图案各部分,把食草动物与猛禽、动物与植物、游牧与农耕、生命与自然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欧亚大陆本身多种文明形态交融共生的一幅图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暗蕴本书提倡的“跨文化艺术史”理念的一幅图像,一种“古史的形象”


丛书简介


本丛书是学术前沿专业图书,在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主旨下的世界“总体史”的强调,最新提出的更接近本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不是孤立而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也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提升、审美情感等互融,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理论丛书都沿袭了以前记录式的历史书写方式各国之间的美术史是孤立研究的。“艺术史研究进入总体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还原对象的真实”,因为对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学科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单一领域的局限。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摒弃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得以彰显。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更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更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希望通过一年出一本辑刊的方式,持续性地研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纽带的“一带一路”,展现人类文明互融共生的历史真相;也希望读者感悟到人类平等交往、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为在新时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做出努力。


目录

导论:一部由引文构成的跨文化艺术史  李军

Introduction: A Transcultural Art History composed of Citations方法论视野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Th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urasian Animal Style Art in Qin Gold Ornaments

秦金饰对欧亚草原动物艺术的汲取与转化  柳扬

外销、内销与其他:唐青花再议  刘朝晖

Export, Domestic Sale and Others: A Further Discussion of Tang Blue-and-White

中世纪晚期欧洲语境中的西亚金布:维也纳的不赛因织物——王公葬礼和文化迁徙  [德]马库斯·里特尔/文 陈亮/译

Cloth of Gold from West Asia in a Late Medieval European Context: The Abū Saʿīd Textile in Vienna - Princely Funeral and Cultural Transfer

古史的形象:拉施特《史集·中国史》帝王插图来源考  潘桑柔

The Images of Ancient History: Origins of the Illustrations on Chinese Emperors from Rashid al-Din's Jāmiʿal-tawārīkh

跨文化语境下朝鲜《天下图》之“真形”:兼论古代地图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李军

A Study of the “True Form” of Korean Ch'onha-do from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Its Relate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n Ancient Map Research

图像、装饰与物质文化(“中国风”研究专辑) Image, Decora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Special Issue on Chinoiserie)青花葡萄牙盾形纹章执壶装饰及造型问题研究  李璠

A Study on the Ornament and Form of Blue and White Ewer with Portuguese Coat of Arms

18世纪欧洲漆器装饰研究:以维也纳美泉宫“东亚漆阁”为例  刘夏凌

A Study of the Lacquer Decoration in Eighteenth - Century Europe: Two “East Lacquer Cabinets” in the Schönbrunn Palace as Examples

半岛上的“东方圣城”:澳门的高地景观与葡萄牙早期海外殖民城市形象新探  刘爽

“An Oriental Holy City” on the Peninsula: A New Inquiry into the Highland Landscape of Macau and Images of the Portugal Early Overseas Colonial Cities

“极乐世界”与中国:18世纪英国斯托园中国屋研究  唐培豪

“Elysian Fields” and China: A Study on the Chinese House of Stowe Garden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从紫禁城、凡尔赛到德累斯顿:绿穹珍宝馆《印度皇帝奥朗则布的宝座》中国元素研究  陈亮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via Versailles to Dresden: A Study of the Chinese Elements of “The Throne of the Grand Mogul Aureng-Zeb” in the Green Vault

大书小书 Book Reviews《多元真实空间:世界艺术史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内容概览  李璠

An Overview of Real Spaces: World Art History and the Rise of Western Modernism

物的文化传记:商品化作为过程  [美]伊戈尔·科比托夫/文 石榴/译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与诗意现实主义:李军新著读后  王玉冬

Li Jun's Poetic Realism: A Book Review of A Transcultural History of Art on Images and Its Doubles

现场 Dialogues and Reports迈向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史:跨文化美术史方法论五人谈  李军 杨肖 董丽慧 孙晶 郑伊看

Towards an Art History in which We Share the Same Fate: A Discussion of the Methodologies of Transcultural Art History

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德]马库斯·里特尔 [奥]约翰娜·施万贝格/文 陈亮/译

Islamic Art in Europe: Material for Discussion

镜中东西:“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希言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in the Mirror: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Chinese Reverse Glass Painting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更公平的全球史  欧洲大学研究院全球史研讨课小组/文 石榴/译

For a Fair(er) Global History






02

精彩文摘

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作者:[德]马库斯·里特尔、[奥]约翰娜·施万贝格

译者:陈亮

织物的原貌和功能

约翰娜·施万贝格(Johanna Schwanberg,以下简称“施”):您的研究集中在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常设展的最珍贵展品之一——鲁道夫四世公爵尸衣的织金锦(图3—9)上,颇有一段时间了。是什么让这块布料如此非凡?

马库斯·里特尔(以下简称“里”):我想突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织物的材质、质量和图案,这也一定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生产这块布,无所不用其极。其面料的精致和密度,以及以丝绸和金为材质,使其成为一件珍贵的布料。以镀金银箔缠绕而成的丝线属于当时所能采用的最佳材质(图10—12)。其次,从今天的艺术史和纺织品史的角度来看,是它的稀有性。只有少数来自近东和西亚的中世纪奢华纺织品存世,像这件维也纳织物那样大小的就更少了。然而,我们知道,前现代伊斯兰化的西亚地区生产了大量昂贵的纺织品,它们在社会中起重要的作用,并被大规模交易到欧洲。与某些纺织品类和贸易中心有关的古老术语提醒我们注意这一传统:“锦缎”(damask)指的是叙利亚的大马士革(Damascus),“薄纱”(mulin)指的是伊拉克的摩苏尔(Mosul)。第三,同样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织物的特殊设计——除此之外不为人知——带有大幅阿拉伯文字的条纹,赞美和祝福伊利汗国统治者不赛因。顺便说一下,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织物与众不同并可以准确断代的原因。如果我们把这一织物的后期历史也包括在内,那么还有更多的方面使这种织物成为一件非凡的物品,例如中世纪晚期中欧一名亲王的尸衣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今天黄金外观暗淡,布料已经褪色。这块布料原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已经很难辨认了。金属线原本金光闪闪,如今其银元素已经氧化。我们的分析表明,孔雀、椭圆形莲花饰、卷须和菱形原来有一个红底,这个红色已褪成赭色。带铭文的条纹及其上下两条表现豹和羚羊的狩猎饰带上发现了蓝色和残留的黄色,由此我们认为它们原来的颜色是绿色。然而,这个分析也可以被释读为存在两种颜色:带铭文的条带为绿色,而狩猎饰带为蓝色,或者相反(图9)。出自该地区的其他织物也呈现出类似的色彩,如蒂罗尔州哈尔女子修道院的黑德维希的彩色祭披(图17—19)。

:但还存在其他带有铭文的东方织金锦。

里:中世纪晚期伊斯兰国家普遍使用条纹织金锦,其中一小部分存世,主要是作为欧洲教堂珍宝和礼拜祭服(图16—20)。但维也纳织物的设计是一个特殊的类型,不见于他处。它与其他有铭文的条形织金锦的差别在于文字的尺寸和视觉上的主导性,其字母的高度是其他织物的近三倍(图4—5、图8)。不仅如此,铭文指向一个特定的人物,因一个具体的统治者的名字和称号使织物变得独特。其他织物的文字都短,只对统治者进行笼统、泛化的赞美,而不提及他的名字。考虑到所使用的彩花细锦缎(lampas)织造技术,维也纳织物中的文字长度和大小意味着在制作上的费用剧增。在织造程式化的短小铭文时,编织花样,亦即决定图案的是必须在织机上设定的经线纬线顺序,仅限于几平方厘米;而在维也纳织物中铭文条纹的花样却达到了惊人的117厘米长,10.4~11.9厘米高(图8)。根据我们目前对中世纪技术的了解,在真正开始织造之前,必须花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准备织机。这也说明了在这种织机上生产的所有纺织品都适用的情况:一旦设置好织机,就会织出许多相同的布料,就像一个版印出的版画一样。

:这块布料上的铭文的独特存在,说明了它原本语境中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在一件织物上记录统治者的名字?

:铭文条纹在视觉上的主导性,以及制作所需的巨大花费,使织物成为一件珍贵的代表媒介(medium ofrepresentation)。这样的织物可以用来装饰一个建筑或一座军营,以显示统治者的存在,或作为礼物彰显赠送者和受赠者之间的关系。在宫廷中,客人也可能获赠一块珍贵的布料以制作衣服或用于其他用途。

:所以,这个铭文以前的作用就像一个标志一样?

:是的,如果用一种现代方式来表达的话。铭文将赠予方和接受方或使用该织物者之间的忠诚视觉化。这种纺织品不仅仅给予国外来的使节或觐见的客人。伊利汗国统治者本是蒙古人,他们的帝国至少在最初是号令出于中国的蒙古国家联盟的一部分。蒙古统治者在庆祝新年时,通过仪式性的赐予行为向帝国的精英和宫廷成员赠送织金锦的布匹和衣裳。蒙古统治之前的中世纪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中也存在授予荣誉袍服的习俗,其背部、上半身或上臂部位满是统治者的名字,被称为提拉兹纺织品。这两种传统在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的织金锦织物中交会了。

:这件织物是如何使用的?

:检测表明,所有的针眼和裁剪都是在这块布料后来用作尸衣时才产生。铭文条纹的尺寸让人很难想象它最初是用在一件衣服上。假使确实如此,那一定是一件具有特殊功能的衣服。不过,我们也可以考虑其他用途,例如布置建筑。宫殿通常只有在统治者在场或特定场合才会进行装饰。维也纳织物也可能用作壁挂或窗帘,装点如帐篷等可移动或临时性的结构,作为营帐的分隔物或类似的东西。

:这就是您观察到的书写方向改变的背景吗?

: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以前被认为是织造缺陷的东西,实际上全然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原本的布匹可以设想是一条长幅,就现存的情况可以复原为宽90厘米,长约380~400厘米。三篇铭文都是分别从窄边的两头以不同的阅读方向向中间聚拢,所以铭文的一半始终是上下颠倒的。两部分在布匹的某一点相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图形,在形式和书法上都构思精巧(图8—9)。这既不是失误,也不是巧合,而是布幅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我们对条形织物的裁剪和使用不甚了解,但假如你想使一条有两个阅读方向的布幅尽可能少作剪裁,则在用于一件衣服上的合理做法是,使方向改变之处位于后背或肩膀上。假设是用作建筑装饰,则布匹可以想象成两边各垂下一半的帘子。

通往欧洲之路

施:这块布料在初次使用后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最后作为鲁道夫四世的尸衣进入历史。是否有历史文献说明,这件织物是如何从伊朗到达维也纳的?

里:可以考虑更多的中转站或阶段。第一个阶段已经提到过,是1319年到1335年在伊朗西北部,铭文中提到的蒙古统治者不赛因的称号和名字表明了这一点。1365年鲁道夫四世身着此织物下葬(图1)。这中间的至少三十多年可能包括了多个中转站,对此我们只能加以揣测。不赛因死后,这块织物失去了作为伊斯兰统治者的代表媒介的原有功能,但仍然是一块珍贵的布料。它可能经由贸易,像其他织金锦一样,经多瑙河地区、东北欧,或在伊朗拥有贸易站的意大利北部著名的商贸城镇,来到欧洲。鲁道夫在访问意大利时,死于米兰。这块布料可能是在那里购得,以便将他的尸体以符合其地位的方式妥善安置后运往维也纳。

施:是否有可能在鲁道夫四世访问意大利之前,这块织物就在维也纳为他所有?

里:是的,这块布可能是经由贸易到了欧洲。然而,它并不是为贸易而生产的。我们也可以推测它的用途是作为外交礼物。在鲁道夫的时代,伊利汗国已经不存在了。这块布料可能此前就作为礼物来到了意大利,然后继续作为礼物流传,也许直到鲁道夫去世才停止。另一方面,维也纳宫廷经由塞浦路斯和“小亚美尼亚”与法国统治者建立了联系,小亚美尼亚曾是伊利汗国的附属王国。这件织物也可能以此方式作为礼物来到维也纳。如果没有根据,这样的猜测仍然是随意的,这件织物因而可以被移置于任何历史的交点上。例如,方济会修士波代诺内的鄂多立克长途跋涉,从乌迪内出发,经过伊朗,到达中国元朝的蒙古统治者那里。关于他的冒险的记述,鲁道夫四世生前在维也纳也读到过。人们可以设想,这名修士从其旅途中带回欧洲的物品都有些什么。

织物在欧洲的使用及其用作尸衣

施:是否有迹象表明鲁道夫四世生前就决定用这块织物作为他的尸衣?

里:前现代的统治者总是意识到他们可能会遭遇突然死亡。鲁道夫在执政初期,就在圣斯蒂芬大教堂里新建了公爵地下墓室,并在墓室里布置了刻铭,作为他未来的墓穴(图1)。我们还知道,鲁道夫通常随身携带着他的圣人遗物和其他重要物品。他去意大利旅行时可能就是如此。他也可能考虑过自己在墓中的穿着。我们不知道这件织金锦是否在他生前就已经为他所有,并被选作此用。可惜史料少得可怜。然而在这名统治者死后,尸体很可能在意大利已经被用这块布料包裹起来了。死去的公爵在运回维也纳的途中,在维罗纳,也许也在其他城市,被展出,供人瞻仰。他一定是以符合其身份的方式穿上了珍贵的衣服。我们能够辨认的织物上的痕迹证实,鲁道夫是穿着它被转移并安葬的。对于此织物而言,这是一个语境的转变,因为它原本并不是用于葬礼的。

施:这一点何以得知?

里:根据伊斯兰教的传统,死者的尸体被裹在一块朴素、无滚边的白色棉布中。蒙古王公或许偏离了这一习俗,但在这块布料的铭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解读为指向葬礼语境。

施:哪些想法可能导致了在一个欧洲王公的葬礼中使用来自伊朗的织物?

里:其贵重、材质和质量使织金锦在欧洲成为极受推崇的奢侈品。这种具有复杂、鲜艳夺目的金色图案的布料,在13世纪和14世纪就已经很有名了,在拉丁文目录和文献中,被称为“鞑靼布”,即“来自鞑靼人的帝国的布料”,而蒙古人当时被称作“鞑靼人”(图15—19)。



施:欧洲当时没有生产任何可能与这些珍贵织物相媲美的纺织品吗?

里:不尽然。当时意大利北部的织工开始模仿西亚的织金锦。来自东方的织物提供了一个样板,引发了欧洲的生产。在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中,直到12世纪,皇室礼服和国王葬服的颜色都是“骨螺紫”。紫色是起源于古代世界和拜占庭的高贵的象征。从13世纪、14世纪开始,文学作品中的国王都身披金布。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中著名的鲁道夫四世的同时代肖像画,也显示了这名统治者身着绣金披风(图21)。看来,来自西亚的织金锦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导致了欧洲文化史上的持久变化。

施:那么,在鲁道夫四世的尸衣上,一块带有穆斯林统治者名字的织金锦进入了基督教的语境。宽幅的阿拉伯文文字条带一定相当显眼。从今天的角度看,人们会好奇,为什么一名天主教统治者身着带有阿拉伯文巨幅字样的衣服下葬?这是有意为之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吗?

里:把阿拉伯文字主要与伊斯兰教相联系,毋宁是现代的谬见。首先,阿拉伯文也被用于世俗语境。维也纳织金锦的铭文是赞美一名统治者的,根本没有提到伊斯兰教。其次,阿拉伯语过去和现在也是西亚基督教社区的语言。再次,正是通过阿拉伯语这种语言,古典和古代晚期的文本才经由阿拉伯学者传到欧洲。

施:在鲁道夫四世的时代,谁能读懂阿拉伯语?

里:在中世纪的欧洲,阿拉伯语是学者们研究古代世界著作的必备语言。我们不知道鲁道夫四世身边或其宫廷中是否有人能读懂这块织物上的铭文。完全可以设想的是,当时人们将阿拉伯文与东方的基督教和古代世界相关联,而不是与伊斯兰教。带有阿拉伯文字样的织金锦是当时王公下葬时的首选材料(图15—16、图20)。腓特烈二世皇帝下葬时就身穿有阿拉伯文铭文的衣服。鲁道夫的岳父查理四世皇帝所拥有的加冕礼袍,当时被认为是查理曼大帝的礼袍,其下摆上面有阿拉伯文铭文。

施:文字在伊斯兰艺术的构图上的关键作用,是不是这种文化的反偶像主义(aniconism)的结果?

里:很多人认为伊斯兰艺术是一种禁止具象表现的艺术。实际上,伊斯兰教的反偶像主义仅限于宗教语境,一如犹太教。无论是犹太教堂还是清真寺,都不允许有具象的表现。基督教艺术有诸多可能通过手稿、壁画和雕塑中的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主张。在伊斯兰艺术的宗教语境中,却没有这样的可能性。传达基本信条的是铭文,例如“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或“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在这种简短的用语中,文字成为一种可识别的形象,词具有了图像性。这也适用于世俗性的短句,例如维也纳织物中对统治者的赞美。

施:这块布料的表现力不仅在于阿拉伯文字,也有基督教二次使用的痕迹。它是否也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鲁道夫四世死后的葬礼仪式?

里:我们的调查提供了新的见解。这块布料裁剪成一个紧贴着尸体量身定做的尸袋,既非蒙在尸体上的尸布,也不是给尸体穿的葬衣。可见的针孔和切割边缘使我们能够做出一个等大的复原(图14)。检查织物时,我们发现它被狭窄的带子紧密包裹着——这与1739年的描述和后来出版的版画相符。此画描绘了一次检查圣斯蒂芬大教堂中公爵墓室的情形(图1)。版画显示了缠绕着身体的带子和一个翻起的盖子。相应文字称其为牛皮革,并将版画中未画出的布料描述为有“夺目闪耀的金色”和“哥特式字母”。因此在巴洛克晚期该文字并未被辨识为阿拉伯文。

施:织物上有污渍,我们对此了解多少?

里:这些污渍(图4)可能是尸体上流出的液体造成的。鲁道夫四世的遗体先在米兰停留了一个夏天,然后在晚秋才被运过阿尔卑斯山。它一定是在意大利以某种方式加以保存,虽然不如埃及木乃伊那么完美。

施:统治者被包裹在珍贵的织物中,这样的形象确实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的圣人遗物崇拜,在此崇拜中珍贵的圣人遗物也被包裹在贵重的织物中。有可能,鲁道夫四世当时也是作为宝贵的圣人遗物被展示吗?

里:可能不是作为圣人遗物,但如同圣人遗物一般尊贵。向公众展示死去的统治者,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他必须身着与这个场合相称的衣物,被庄重尊贵地安放在灵床中展示。当时很清楚,尸体会被转移到维也纳。一则史料告诉我们,他在途经维罗纳时被公开展示,也许在其他城市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假设,鲁道夫的尸体是在意大利被缝进织金锦中,并用皮带包裹起来,以便于运输,这些皮带使得这件织物在途中公开展示时为人所见。墓中翻起的皮盖,则起到了保护运输容器的作用。

“伊斯兰”艺术

施:跨文化对话在新的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中非常重要,我们已经邀请了一些来自叙利亚的年轻人参加我们在重新开放前的前期项目。他们参加了由您的一名毕业生主持的与艺术史学生的对话,阐释了他们对博物馆藏品中伊斯兰或东方物品的看法。这些观点的加入能否带来新的见解?

里:来自伊斯兰国家的人们的观点提供了其他新的参考点。我完全可以设想,在这些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观点,可能会鼓励我们思考那些原本认为不相关或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这个人受过历史或文学教育,也就是具有从事艺术作品的深厚背景,这可能是相当吸引人的。当然,仅仅是一个人的出身或宗教信仰并不能保证有更好的解释。比如说,我来自德国,并不能使我比一个受过艺术史教育、眼光独到的中国人更好地评论丢勒的作品。

施:另一种重新评估伊斯兰物品的形式见于2014年在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在一个公众可见的空间里。艺术家约翰娜·坎德尔在建筑工地围栏上的绘画装置,以巨大的阿拉伯字符和装饰物的形式,引用并诠释了鲁道夫四世裹尸布的部分织金锦。这件作品有什么引起了您的兴趣?

里:博物馆和艺术家方面的信息都没有提出任何解释,只是描述了中世纪作品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艺术家选择了阿拉伯文铭文作为她的核心主题,显然是遵循了一种被认为是“伊斯兰”艺术的普遍认知。题目“Naham Text”(接近文本)可以指文字这个主题,也可以指与图样的接近。解释是留给观众去作出的。公众对一句可能与伊斯兰教相关联的阿拉伯文巨型铭文会有什么反应?

施:反应非常积极。作品的布置使之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接触,他们意外地发现自己在欧洲面对的是熟悉的东西,并对这个项目产生了热情。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也引起了当地居民对鲁道夫四世裹尸布的织金锦的兴趣,这些人也开始了交谈。只有一个人打电话给博物馆,以确保在施工现场的不是“伊斯兰国”的涂鸦。——一件如此熟悉的物品转化为一件当代艺术品,您对此有何看法?

里:我所经历的这个情况既不寻常,又富有教益。这个装置使用了我记录铭文条纹的素描,并从中创造了新的东西。几厘米变为几米,纺织品被转化为压制板,金色被转化为木头的颜色和蓝底绘画。这个项目也将学术作品转化为当代艺术,就像历史主义时代中,建筑史被转化为建筑,虽然二者目标有所不同。倘若坎德尔作品的一部分和公众对它的反应能在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的中世纪结构旁边永久展出,那就太好了。


本文为《中世纪晚期欧洲语境中的西亚金布:维也纳的不赛因织物——王公葬礼和文化迁徙》作者的一个访谈,载Johanna Schwanberg ed., DomMuseum Wien: Art, Religion, Society (Berlin: De Gruyter 2017, pp. 249-260),本文涉及的实物插图参见前文(收入本书第81-103页)。

【译者按】马库斯·里特尔(Markus Ritter)求学于伊朗、埃及、突尼斯和土耳其,随后在奥地利科学院进行研究,并获得苏黎世大学的教授职位,2012年以来执掌维也纳大学新设立的伊斯兰艺术史教席。这位德国学者的主要兴趣领域,是中世纪阿拉伯建筑和伊朗自中世纪到现代的各种媒介的艺术史。因此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DomMuseum Wien)的精品之一——借自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一件展品特别引起他的兴趣,并成为他的研究课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件来自伊朗的织物质地为丝绸和金,断代于1319年至1335年之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四世身着它于1365年下葬。在与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馆长约翰娜·施万贝格的对话中,马库斯·里特尔解释了该物品在中世纪晚期伊朗的原始语境,以及它在去往欧洲的途中和在欧洲反复发生的语境转换(contextualshift)。他讨论了该物品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在前现代的文化迁移(cultural transfer)中的作用,以及它在约翰娜·坎德尔(Johanna Kandl)为维也纳大教堂博物馆建筑工地实施的当代艺术项目在公共领域的新诠释。最后,马库斯·里特尔在当前全球事件的背景下,对当今学术界和博物馆中的伊斯兰艺术进行了探讨,并反思了在关于伊斯兰艺术和伊斯兰教的论述中常常模糊不清、笼统的概念使用问题。






03

本书内页















▲点击图片即可在出版社微店购买


感谢山东美术出版社供稿授权,文摘来源:“行走的艺术史"公众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发布,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整理不易,欢迎学界友人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一、原创系列文章蒙古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生平及其国内著述蒙古史学家杰克·威泽福德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蒙古史学家丹尼斯·塞诺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美国中古罗斯与金帐汗国史学者查尔斯·哈珀林小传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一)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二)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三)《成吉思汗传:历史上最大帝国的创建者》微评与纠误!
《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简评与纠误
《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微评与纠误二、蒙古史、元史、游牧民族史、中亚史、内亚史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部成吉思汗后裔笔下的的成吉思汗家族史学术著作!
《明代吐鲁番与“大礼议”研究》:一部研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关系的重要著作!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一部由鄂尔浑文回鹘碑铭探讨回鹘汗国诸领域的学术著述!《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集大成的蒙古学著作!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一部多维度论述内蒙古游牧文化变迁历程的学术著述!
《细读匈奴七百年 : 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一部世界视野下的匈奴通史新著!
《匈奴帝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匈奴帝国微型通史!
《鲜卑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鲜卑列国兴衰史!
《五胡史纲》:赵丕承先生历时30载撰写的我国首部五胡十六国专史!《柔然传奇》:揭秘第三个草原王朝与《木兰辞》中神秘的草原游牧民族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及其民族史三种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部中古北方阿尔泰语诸族政治名号制度研究力著!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探(第二编)》:唐长孺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论文专辑出版!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法国西域考古学者莫尼克·玛雅尔的中古吐鲁番社会史著作再版!
《突厥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突厥通史!
《大辽王朝》: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契丹民族兴亡史!
《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一部塔吉克人的五千年历史
《哈萨克斯坦简史》:带你走进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法律制度概论》:一部研究哈萨克斯坦法律的新著!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一位优秀考古学家的成长往事!
六部中亚史好书:带你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一套专业且通俗的历史科普读物
迈克尔·普劳丁《蒙古帝国兴起及其遗产》
《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第一辑)》:一部丝路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一部意大利学者笔下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一部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的亲历与再现之作!
《从希腊到中国》:法国著名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东方学著作再版!
《新疆石窟艺术》:一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所著的系统介绍新疆石窟的通识读物!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俄国西夏学家科兹洛夫的一部研究起点著作!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1870-1873年中国高原纪行》:俄国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一部中国边疆生物学著作!
《中国史研究历程·元代卷》:我国首部蒙元史学术研究概况综述著作!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国内首部元代扈从诗的系统辑注著作!
班布尔汗新作《元与世界》
《解元:他们的元朝》:历史迷雾中的元朝争议
《大哉乾元》:一部通俗易懂的元朝史
《三事忠告》: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政事论”&元代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宋辽金元史论》:宋辽金元史专家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出版!
《元文类》:元代重要的古籍与诗文总集校点本出版!
《元代文学通论》:一部元代文学研究的通观性、实证性与总结性巨著!
《元代文学散论》:元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结集&《元代文学通论》姊妹篇!
《元曲三百首》:一部任中敏、卢前二先生选编的元散曲经典读本!
《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一部赏析解读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的经典通俗著作!
《元代建筑雕塑史》:国内首部元代建筑与雕塑小史!
《元代科技史》:国内首部元代科技小史!
《元代绘画艺术史》:一部图文并茂的元代绘画艺术小史!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部海洋视角下的元日关系史著作!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噶尔哇·阿旺桑波所著的元代京藏古道及其驿站考察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一部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变迁史著作!
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陈伟明《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周少川《独具气象:元代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研究》
李娟娟《元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一部20世纪至今阿尔泰语系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
《极简金代史》:一部用十个问题串联起的金代史“问题史学”著作!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一部基于文本的党项族源与藏传佛教研究著作!
《西藏通史(典藏版)》:首部完整全面的西藏历史通史巨著精装典藏版出版!
冉热·阿旺旦贝坚赞《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班玛更珠翻译的藏文通史典籍出版!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一部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区历史记叙专题研究著作!
《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的卫拉特蒙古史遗著修订再版!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一部研究卫拉特蒙古各领域的重要托忒文文献汇编!
“突厥学研究丛书”:《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和《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草原帝国准噶尔》:一部草原帝国卫拉特-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史!
三、欧美史《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部中国和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潮流艺术史!《希腊史纲》:一部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作的古希腊文明通史原典巨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英国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巨著《希腊史》之精华&古希腊文明必读经典著作!
《古希腊人 : 从青铜时代的航海者到西方文明的领航员》:一部个性十足、生机勃勃的希腊文明演化通俗史!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部赵林教授所写的古希腊文明全景巨著!
《在希腊:通往现代世界》:一部爱尔兰古典主义学者诠释现代欧洲的古希腊文明遗产的新著!
《奥古斯都大帝与罗马帝国:罗马盛世的奠基者、元首政治的创始人》:一本了解古罗马历史与奥古斯都显赫生平的优秀入门读物!
《神人之间:黄金时代的罗马皇帝》:一部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群像重磅力作!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部罗马帝国“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深剖著作!
《地中海战争史》:东罗马帝国普罗柯比所著查士丁尼大帝时代战争的原典著作!
《维京时代与英格兰:北欧勇士征服英格兰的传奇和历史》:一部牛津大学博士解读另类“维京传奇”之著!
《金雀花王朝1215》:一部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英国史姊妹篇著作!《梦游进入新世界:12世纪意大利城市公社的出现》:意大利城市公社的诞生和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萌生和转型!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哥伦布个人及其时代!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劳伦斯·贝尔格林“三部曲”最后一部&哥伦布与他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亨利八世》:英国都铎王朝史学者J. J. 斯卡里斯布里克笔下的亨利八世权威传记著作!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英国传记文学家利顿·斯特莱切笔下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恨情仇!
《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女王的传奇生涯和她治下的英国世相演变》: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和她的家族成员!
《英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通史!
《德国史10讲》:一部日本德意志学者笔下的德意志通史!
《时间与权力》: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之路与德意志君主的抉择!
《法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独特”的法国通史!
《法国史》:一部法国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所著的法国史经典通史著作!
《意大利史10讲》: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美国首位“平民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首部中译本传记!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一部揭秘科学与社科规律的科普类专业著作!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价值的新争议与欧洲纸币萌芽出现!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重新审视货币与西方经济新秩序雏形诞生的时代!
《货币文化史V: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19世纪帝国时代的货币与现代社会!
《货币文化史VI: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现代货币多元化转型与当代社会!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一战”的欧洲与世界历史的转折!
《猫咪秘史:从史前时期到太空时代》:一部猫咪所著的喵星人征服世界战纪!
四、中东史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一公元1922年)》:国内首部西亚城市演进史!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一部对比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演进的新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国内新著好书三种!

《两河文明三千年》: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著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
《古代西亚2000年》:一部由史料、文物与博物馆藏构筑的古代西亚2000年文明史著作!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巴比伦人日常生活的通俗科普读物!
《通往来世的冒险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埃及人生活点点滴滴的通俗科普读物!
《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埃及学之父”商博良揭秘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面貌的经典著作!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史!《中东的王国和帝国》:一部从以色列王国到波斯帝国的早期中东文明千年史!
《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简史(公元前550—前330年)》:一部美国东方学者所著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多方位研究著作!
《安息王朝兴衰记:帕提亚帝国简史》:国内首部伊朗帕提亚帝国史著作出版!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蒙古时代下的伊朗绘画艺术!
《乌鲁伯格: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帖木儿帝国君主乌鲁伯格的学者生涯!
《伊比利亚八百年: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部英国阿拉伯学者笔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时代史的重磅新作!
《伊朗五百年》:从萨法维王朝到现当代伊朗《天堂的颜色 : 火药帝国时代的祖母绿》: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三大帝国的挚爱!《伊朗恺加王朝(1796-1926)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及外交》:一部揭秘近代伊朗经济发展谜题的伊朗政治经济学著作!
《认识镜中的自我: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史入门》:一部土耳其历史学家笔下的伊斯兰历史观代表作
《帝国的伙伴:革命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危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自救与抗争!
《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一部蒙古帝国衰落后 东方三大帝国的宏大比较史!五、俄罗斯-东欧史

《斯托雷平与俄国贵族》:一部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和俄国贵族转型历程的鲜见著作!

六、南亚史《岛史》: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典籍中译本出版!
《大史》:斯里兰卡国宝级经典编年史文献典籍中译本出版!七、东南亚史

《泰国佛教史》:东南亚史权威段立生教授的一部泰国史领域新作!

八、中国史《史前中国:从智人时代到涂山会盟》:一部基于多学科前沿成果、堪比《翦商》的远古中华史著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商周革命下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中国通史》: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所著的中国史公认必读经典著作!《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部日本中国史学家川胜义雄先生的中国史遗稿集!《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部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的经典上古中国史巨著!
《中国绘画史》:这才是中国人“美的底气”!
《<经学系传谱>校勘本》新书书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海路绵延,千年辉映!
《南北鱼羊 : 美食历史的探寻》:一部唤起读者对美食的向往的餐盘文化史!
《探古鉴今 : 社会生活史考辨札记》:一部中国市井民俗、社会文化变迁之巨著!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部元明时期北京皇城建筑面貌与生活图景的重磅力作!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从元大都(汗八里)到当世的北京城!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老北京百年社会生活旧影的生动重现!
九、美洲史
《玛雅三千年:隐身的第五大古文明》:与四大文明并称的玛雅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波托西 : 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一座拉丁美洲传奇银矿城市的兴衰史!索飒《把我的心染棕》:在拉美大地上,寻找土豆和玉米的“祖先”!
十、人类文明史
《分子人类学基本原理与应用》: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总结性著作!《人类起源与进化:一种系统视角的认识》:一部融汇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进化的地质学科普著作!《人类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到现代文明》:一部介绍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发展间辩证关系的大众通俗读物!《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部彭树智老先生的基于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交织的大历史观综述性著作!
《希望之书:珍·古道尔谈人类的生存、未来与行动》:你中学课本上的自然学家为你揭秘人与自然的希望!


本号目前建有  安迪肥子兀鲁思历史学游牧社群,请添加群主或管理员简要说明来意(格式:某一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研究者 / 专业爱好者。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交流&书讯合作操作同上,请直接添加号主,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

号主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