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宜医药技术全梳理

Armstrong 医药笔记 2022-04-06

▎Armstrong

同宜医药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黄保华博士为多次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药物设计科学家,具备基于小分子药物、片段药物设计(FBDD)和生物药物多领域融合的药物设计经验。

基于公司独创的双靶向XDC技术, 同宜医药已经建立3个核心技术平台,包括BEST(双功能配体偶联药物)、C-PROTAC和慢病性药物设计技术:

基于这三个平台技术,同宜医药开发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研发管线。其中2款基于BEST平台的双靶点配体偶联药物(b-LDC,CBP-1008和 CBP-1018)分别在开展临床Ib和Ia研究,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诸多重要癌种,临床迄今的疗效结果初步验证了BEST药物设计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cycle Therapeutics最近宣布两款新一代双环肽偶联毒素在1期临床试验中显示积极抗癌活性。同宜的首款核心产品CBP-1008所用linker-payload与疗效剂量等方面与BT5528类似, 双靶点的递送可望带来更好的疗效。

双靶向XDC技术优点

双靶向XDC技术如同赋予了靶向药物攀登高峰的第二只手, 双手在多个层面的协同作用,通过主动运输将高活性药物靶向递送到特定的细胞中,打开治疗窗口; 可望克服多种具有良好活性的分子的成药性障碍,从而Drug the Undruggable,开创药物开发新途径。下图展示了双靶向XDC与常规ADC和XDC对比的优越性。基于独创的双靶向XDC技术, 同宜医药已经建立3个核心技术平台,包括BEST(双功能配体偶联药物)、C-PROTAC和慢病性药物设计技术。

BEST:双功能配体偶联药物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ADC或PDC,BEST技术采用独特设计,通过多功能连接子分别连接双配体和毒素。

传统ADC和LDC由于是单靶点偶联药物,因此被限于肿瘤特异性且容易内吞的靶点,选择范围有限。BEST采用双靶点,其中一个可以为肿瘤特异性靶点,保证BEST分子特异性的集中到肿瘤组织,另一个靶点可以为内吞靶点,介导BEST分子内吞并释放毒素。换句话说,BEST将肿瘤特异性和/或内吞通过两个靶点组合来实现,并各自承担肿瘤靶向和内吞功能,因此巧妙的解除了传统ADC、LDC靶点限制的问题。多功能双配体还可在多个层面协同作用,在有限的半衰期时限内,高效、快速地将高活性药物靶向递送到癌细胞中,打开治疗窗口。

CBP-1008和CBP-1018即采用容易内吞的叶酸受体(FR),肿瘤特异性靶点则分别选用TRPV6和PSMA。2021年ASCO会议上,同宜医药报告了CBP-1008的Ia期研究数据,入组的18例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CBP-1008总体安全性可预测、可控制、可管理、未观测到超出预期的不良事件,未发生药物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

Ib临床数据已初步证明了BEST的概念设计,疗效和受体(FRα/TRPV6)表达之间表现明确的相关性。公司正在继续扩展Ib,进行POC临床验证。

BEST可望成为XDC领域的全球领先者,为XDC开辟更多全新的应用空间。国际化方面,BEST技术已经申请多项国际专利, CBP-1008于2018年8月和2020年9月获得CDE和FDA批准临床,CBP-1018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9月获得获得CDE和FDA批准临床。

新技术平台:C-PROTAC、慢病药物设计

新技术平台:C-PROTAC

PROTAC技术为一些难成药靶点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工具,但由于分子大面临细胞穿透性差,缺乏细胞靶向性等问题。同宜医药开发了全新的C-PROTAC技术,利用双靶向配体高效靶向性将分子递送到特定细胞内,有效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也通过双靶向降低了脱靶导致的毒性。

在适应症的探索上,同宜的药物研究也从肿瘤领域向非肿瘤领域拓展。

新技术平台:慢病药物设计

慢病药物设计技术通过靶向配体达到递送药物分子到特定器官组织,对于同时提高慢病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

同宜医药的双靶向XDC技术赋予小分子药物生物药才具有的靶向性,可望克服多种具有良好活性的分子的成药性障碍,从而Drug the Undruggable,开创药物开发新途径。作为原始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同宜医药的后续临床进展和国际化进程,值得持续关注。

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

Armstrong:我们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小编微信(wuwenjun7237)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