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如空华然:赵孟頫的六十六岁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7560字,阅读约3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延祐六年(1319)八月五日,赵孟頫作小楷《洛神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赵氏小楷宗学“二王”,得益于《黄庭经》《洛神赋》较多,并兼参晋唐人写经,工稳精整中能见绰约姿媚的风致。此册页多用王献之《洛神赋》笔法,追摹其书神韵,结体妍丽,柔媚虚和,而点画婉约姿媚,神采俊逸飞动,则又是赵书独具的特点。赵孟頫临书最勤,他曾自题:“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此小楷册页是现存赵孟頫《洛神赋》的最后一篇,就在三个月前的五月十日,他刚刚失去了相伴三十年的夫人管道昇。这一年,管道昇五十八岁,赵孟頫六十六岁。



延祐六年赵孟頫书《洛神赋》


《洛神赋》为曹植名篇,叙写人神相恋,终因道殊,含情痛别。所谓的“洛神”绝不是八卦传说中的甄氏,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曾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其实,《洛神赋》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洛神赋》有“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之句,唐代学者李善注“良会,夫妇之道”,一方去世方可言悼“良会”永绝。“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为何抛下自己独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匏瓜本是一个整体,如今分而无匹,牵牛织女本是一对,如今只剩自己一人。赵孟頫用《洛神赋》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绪是极为妥帖的,他一定是把思念融入笔端,感同身受地写下了这篇绝美的小楷《洛神赋》。



赵孟頫致中峰和尚《疮痍帖》


赵孟頫的《疮痍帖》,是写给中峰和尚的信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札信手由笔,率性而作,振笔如飞,真行草法俱现,运笔迅疾跌宕,结体洒脱疏放,气韵遒劲飘逸,情感随笔流淌,全面展示了其书法纵逸欹侧、苍劲奔放的纯熟完美风貌。信中提到的“以中”,是中峰和尚的首座,常代中峰外出联络。对于“以中示寂”一事,赵表示悲痛与不舍之情,但亦言“人谁无死,如空华然”。一方面是要安慰中峰,因其“年来多病”,望其保重,不必深恼;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赵对死亡的看法,其生死观若无深悟佛理精义,绝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


孟頫政已久不上状,侧闻苦疮痍之疾,深助耿耿,而贱体亦为老病所缠,眠食日减,略无佳况,大拙来,收两书,第二书报以中示寂,不觉失声。盖平生荷以中至为相爱,今其长往,固是无可深悲,但人情世谛,自不能已耳。和上年来多病,恐亦不必深恼,人谁无死,如空华然,此不待弟子言也。惠茶,领次知感。因大拙还,草草具答。时中唯珍重之祝。不宣。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闰月廿日。

《疮痍帖》,纸本,行书,16行183字,书于至治二年(1322)闰五月二十日,距赵去世六月十五日不及一月,是赵孟頫的绝笔书札。



赵孟頫为官近三十年,最受元仁宗推崇。元仁宗“以儒治国”,继忽必烈之后,开启了元朝的“二期儒治”,他对儒生以礼相待,对昔日潜邸儒臣和赵孟頫,常直呼其字,以示亲昵。至大三年(1310)九月,五十七岁的赵孟頫启程再赴大都,此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需次”中的四品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十月,抵大都后即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正三品;至大四年(1311),五十八岁,五月,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从二品;皇庆二年(1313),六十岁,十一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从二品;延祐元年(1314),六十一岁,十二月,升集贤学士、资德大夫,正二品。延祐三年(1316),六十三岁,七月,进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从一品,赵孟頫的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元仁宗的青睐和自身书画艺术的卓绝,赵孟頫晚年声名显赫。



《次山总管帖》亦称《窃禄帖》


对于自己官运的突然亨通,赵孟頫内心始终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对自己被元廷用以“藻饰太平之美”始终心有不甘,常称自己“窃禄”“叨位”,被“世缘缠绕”“日逐尘缘”“汨汨俗尘中”。他的《次山总管帖》,亦称《窃禄帖》,书于皇庆元年(1312)正月十九日,时年五十九岁的赵孟頫身在大都。该札用笔刚健挺拔,结体端严精谨,运笔遒劲飘逸,气韵雍容雄健。他在信中感慨:“不肖窃禄于此,欲归而未可得,此心殊摇摇也。”皇庆二年(1313),暂还吴兴半年后,六十岁的赵孟頫又将启程远役赴大都,行前他致信六安山中的中峰明本:“孟頫世缘缠绕,未易得脱,蒙圣上深眷,田里恐难久住。甚迟吾师来归,相见一言,乃至望也。”


赵孟頫因元仁宗“君恩不许归”,在大都为官八年。期间参与了朝廷的各项文治工作,主要是奉敕撰文和书碑,因此,赵孟頫碑刻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这一时期的赵孟頫人书俱老,依旧保持着用笔的精致,结体的严谨,而且更富于变化,都是赵孟頫书法中的皇皇巨著。清末叶昌炽《语石》对赵孟頫所书碑刻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评论:“宋人书长于简札,而不宜于碑版,至赵文敏出,重规叠矩,鸿朗庄严,奄有登善(褚遂良)、北海(李邕)、平原(颜真卿)之胜,有元一代丰碑皆出其手。前贤谓韩文‘起八代之衰’,余谓赵书亦起两宋之衰。溯其生平,洊历五朝,年登大耋,自至元以迄至治,所书碑版照耀四裔。”根据文献著录、碑铭拓本、传世墨迹统计,赵孟頫所书碑刻有两百余种。其中,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碑刻拓本或墨迹的也有近百种之多。赵孟頫书碑众多与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为官经历密切相关。元人上官伯圭就曾说:“今国初有吴兴赵子昂,以字行,初学六朝人,书法名世,后官进至学士,人往往求书丹碑碣者众。”



赵孟頫为崔进书《小楷道德经卷》


延祐四年(1317)十月初,赵孟頫的兄弟赵孟籲至抵大都,“日陪承旨兄应酬,求索书画者阗门溢巷,薄暮方休”。这些求索书画者主要有两类:一是各地寺观宫庙的碑与记,二是为各色各样的朋友所书的铭文、诗文及所绘之的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小楷道德经》,款署:“延祐三年(1316)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孟頫。”崔汝晋又名崔晋,字进之,又字晋之,出身钱塘钜族,与赵孟頫为莫逆之交,后赵孟頫之孙女赵淑端嫁给崔晋之孙崔复为妻,赵崔两家结为姻亲。为崔进之所书的《道德经》,堪称赵孟頫晚年小楷代表作。深得魏晋、唐人笔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疏密适宜,在稳健苍劲的笔势中,显见姿媚、洒脱的书风。虽为书写五千余字的长篇小楷,但却能首尾如一,毫无懈怠之笔,令人称绝。引首有姚绶题“松雪书道德经”,经文前有赵孟頫绘老子像,人物面目安详,线条自然流畅,可谓形神具备。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赵孟頫作《行书酒德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为瞿泽民录写,肥不没骨,瘦不露筋,笔法纵逸,出神入化,兼具王羲之书的秀美与王献之书的洒脱,又是自家风貌,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赵孟頫抄录此文,借其抒发向往刘伶处世那种不羁与洒脱的胸臆。


赵孟頫为瞿泽民书《酒德颂》


延祐五年(1318),赵孟頫已经有五年没回吴兴了。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廿八日赵孟頫为朋友云山书写了一卷《归去来辞》,笔端流泻下来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全篇取李北海体式,守二王笔法,全篇以行、楷为主,偶参草书,笔法秀媚典雅,苍劲浑厚,结构严密,用笔婉转停匀。王连起先生认为,赵孟頫六十岁后的作品,用笔精致却更富于变化。这件行书《归去来辞》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字大如掌心,笔力沉雄纵放,极有气势”。2001年,此卷佳作在外流浪整整682年后,终于回到故乡,入藏湖州博物馆。


赵孟頫为云山书《归去来辞》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致中峰和尚札》,亦称《叨位帖》,该札书于延祐五年(1318)冬天,赵孟頫时年六十五岁。札中曰:“孟頫窃禄叨位,日逐尘缘,欲归未能,南望驰企……何时南还,临纸驰情。”转眼就到了延祐六年(1319)一月七日,赵孟頫与好友袁桷赋诗唱和,抒发归乡之愿。二月十七日,在大都咸宜坊寓舍赵孟頫又绘《陶靖节像》绢画,再表归乡之愿。四月,管道昇疾作,仁宗终于恩准赵孟頫还家。



赵孟頫《致中峰和尚札》,亦称《叨位帖》



延祐“五年(1318)冬,(管道昇)旧所苦脚气疾作,上遣太医络绎胗视,六年(1319)增剧,闻于上,得旨还家,四月廿五日发大都,五月十日,行至临清,以疾薨于舟中,年五十八呜呼哀哉。余与子雍护柩还吴兴。”她的魂,一直徜徉在临水照影的回乡路上。管道昇的“先弃”,对赵孟頫打击甚大,之后的岁月里,赵孟頫“栖栖然无所依”,“如在醉梦”,甚至变得絮絮叨叨、喋喋不休、迷迷瞪瞪,身体也每况愈下,甚至觉得自己挚爱的书画创作,似乎也变得有点索然无味了,每每苦恼于字画应酬。


至少有十封赵孟頫的存世信札,其内容主要是哀寄托思,哀情倾诉以及频频请托为亡妻作普渡功德。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致中峰明本尺牍十一札》中多封信札是为其妻管道昇亡后寄托哀思及求中峰和尚为亡妻做佛事的。《去家帖》为致崔进之信札,收于《赵孟頫七札册》,亦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先妻帖》也是写给中峰和尚的,此札与赵雍、赵由皙共六札合装成册,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这些信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直观地感受到赵孟頫的悲痛之情及对管道昇的一往深情。然而,即便是在如此哀伤之情绪下,赵孟頫写来亦是放而不肆,纵而不狂,笔到法随,不失风韵法度。形神疏放飘逸,气韵苍劲高古,姿媚中有雄健之势,表现出和中年时期尺牍完全不同的风貌,为赵孟頫一生数十幅信札之精品。



延祐六年(1319)六月十二日,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得旨南还帖》


“孟頫得旨南还,何图病妻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途三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延祐六年(1319)六月十二日的《得旨南还帖》,作于管夫人卒后月余之时,赵孟頫和管道昇的灵柩一起回到了吴兴。夫妻两人一直把中峰明本当作自己的良师挚友,他对中峰倾诉道,“年过耳顺,罹此荼毒,为吾师慈悲,必当哀悯”。他小心翼翼地恳请在山中养病的中峰,能否下山帮助他完成亡妻的遗愿,“但老妻无恙时,曾有普渡之愿,吾师亦已允许。孟頫欲因此缘事,以资超度,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又闻道体颇苦渴疾,不知能为孟頫一下山否?若仁者肯为一来,存殁拜德。”延祐六年(1319)六月廿八日的《醉梦帖》,又称《如在醉梦帖》,赵孟頫继续絮絮叨叨地向中峰倾诉着哀情:“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虽畴昔蒙师教诲,到此亦打不过,盖是平生的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延祐六年(1319)六月廿八日,赵孟頫致中峰和尚《醉梦帖》,又称《如在醉梦帖》


延祐六年(1319)七月四日的《去家帖》,为致崔进之信札。信中提到“触热长途,护柩南归”,得进之“远贻厚奠”。札中又云“去家八年得旨暂还”,从至大三年再赴大都算起,正好八年。赵孟頫这样描绘“何图酷祸夫人奄弃”之后,自己浑浑噩噩的状态:“哀痛之极几欲无生,忧患之余两目昏暗,寻丈间不辨人物,足胫瘦瘁、行步艰难,亦非久于人间者。”他很想找老朋友好好地倾诉一番苦情,“甚望吾友一来以叙情苦而又不至”,只能“悬想之情临纸哽塞”。赵孟頫对爱妻的去世伤痛不已,只能以佛法来排遣,在延祐六年(1319)七月二十三日的《还山帖》中,赵向中峰叙说“卅年陈迹,宛若梦幻,此理昭然,夫复何言。但幻心未灭,随灭随起,有不能自已者,此则钝根所障,亦冀以渐消散耳”。三十年来的奔波劳碌都是梦幻,只是因本心迟钝,而随波逐流、时醒时梦,终未能彻悟,赵极希望能将之破灭,使幻心日渐消散。



延祐六年(1319)七月四日赵孟頫致崔进之《去家帖》


延祐六年(1319)七月二十三日赵孟頫致中峰和尚《还山帖》


延祐六年(1319)的八月二十二日《丹药帖》亦称《雨后渐凉帖》,给中峰的信中再次描述了自己糟糕的状态:“孟頫自先妻云亡,凡事罔知所措,幸得雍子种种用力,稍宽燋烦。两日来觉眠食粗佳,但衰年无绪,终是苦恼。”眼看着已“择九月初四日安厝,势在朔旦日起灵”,因此赵孟頫急切地盼望中峰明本能“躬诣丈室,拜屈尊者为先妻起灵掩土”。还想了多条中峰和尚不能拒绝的理由,“实是可怜”之余,甚至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了。“亦想师父寻常爱念之笃,勤勤授记。”“先妻余师父所言所惠字所付话头,未尝顷刻忘,今日至此,实是可怜。”“师父无奈何,只得特为力疾出山,庶见三生结集,非一时偶然会合之薄缘耳。”“惟师父慈悲必肯为弟子一来,若蒙以他故见拒,则是师父于亡妻,不复有慈悲之念,而有生死之异也,孟頫复何言哉。临纸不胜哀痛涕泣徯望之至。”



延祐六年(1319)的八月二十二日赵孟頫致中峰和尚《丹药帖》亦称《雨后渐凉帖》


延祐六年(1319)十一月初冬的《两书帖》,再述对管道昇病逝后思念及哀痛之情,“盖孟頫与老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缘,今世遂成三十年夫妻,又不知因缘如何差别,遂先弃而去,使孟頫恓恓然无所依。今既将半载,痛犹未定。”赵孟頫笃信佛事,而对禅僧尤为敬重,赵孟頫几乎是把中峰的超度法事当作救命稻草了。“所以拳拳,欲得师父一临,以慰存殁之心耳。今蒙谕以病恼之故,弟子岂敢复有所请,赐教普度榜文,情旨仰见慈悲。”延祐七年(1320)四月二十六日的《尘事帖》,作于管夫人逝世即将一周年之际,信中再次提到为老妻忌辰作法事:“五月十日,老妻祭辰,一如前议,命千江庵主主持了普度一事,只作一昼夜,日诵法华,夜施十灯十斛,兼三时宣礼法华忏法,区区不敢只屈尊重,敢乞慈悲,就山中默加观想,庶使无情有情及亡者俱获超度,孟頫拜德,岂有已哉。”



延祐六年(1319)十一月初冬赵孟頫致中峰和尚《两书帖》


延祐七年(1320)四月二十六日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尘事帖》


《先妻帖》虽无纪年,但从信中“为先妻再期”(“再期”即去世二周年之称),可知为至治元年(1321)四五月间所作。书与中峰托千江代作佛事,以求管夫人“超度之望”,“此番幸得缘事周圆,愿心不负,又谢老师特为修设,佛无妄语,先妻必然有超度之望,无非皆出老师之恩。”在管道昇去世三年后,赵孟頫也就追随而去。两人合葬在了生前约定之地,陪妻守妻护妻,实现了生同衾死同椁。


至治元年(1321)《先妻帖》



延祐七年(1320)四月十二日,赵孟頫在给中峰明本的信札《入城帖》中,对中峰和尚的入山表示支持,并由衷发出同感,亦可感受到赵孟頫晚年对字画应酬的厌烦:“顷时时有人持法语见过,每以人不识好恶,与从孟頫求书者无异。是与不是,必要满幅盈卷,问其所以,莫知好处安在,徒使人终日应酬,体疲眼暗,无荣可免,虽吾师道大语妙,不可以此为比,然其疲于应接,亦岂不然耶。”但依然挡不住来自各方的求索书画者,在赵孟頫人生的最后三年内,赵为求书者书写了大量作品,存世有年款的作品就蔚为大观。虽然赵孟頫说自己体疲眼暗,但其作品笔笔精致可掬,丝毫无老态粗涩之感,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其笔锋劲健而稳实,结体洒脱而疏放,呈现纵逸欹侧、苍劲奔放的特点,笔力愈出愈奇,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延祐七年(1320)四月十二日赵孟頫致中峰明本《入城帖》



《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书于延祐七年(1320)


《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书于延祐七年(1320),原碑立于丽水万象山崇福寺边一览亭内,碑现下落不明,仅存拓片。赵孟頫书法晚年学李邕,此碑受李邕书法的影响尤为明显。借鉴了李邕《法华寺碑》的疏朗风格,字距松而行距略紧,构成字字独立而又互相辉映成篇的布局,展示了一种柔润清新的气息和韵味。借取了《法华寺碑》楷行相长的结体和用笔。楷中有行书体态,行中有草书笔意,使转婉畅,笔法华艳腴润,内藏筋骨,流美于外。延祐六年(1319),应茅山道士吴全节所请,元仁宗敕赐“崇禧万寿宫”。《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王去疾撰文,趙孟頫书丹,碑建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正月十五日,后被损毁,现仅存拓片。此碑通篇观来,可谓是将楷、行、草三体书相掺,糅合于一的精心之作。虽字字独立,却又以笔断意连的笔势相贯穿,楷中有行书体态,行中有草书笔意。章法布局上,字距松而行距略紧。通过字与字之间体态的大小、收放、欹正变化,建立对比而又相互依存、各呈姿态又相互牵掣的气势上的联系,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用笔沉实而富有弹力,落笔、行笔、收笔,笔笔分明,使转婉畅。结体俊美灵秀,匀称优雅,有二王的韵致,又有李邕的体态。此碑妙在有法而不拘法,自成一家法。笔法与结体已极其娴熟,字里行间透露出风韵绰约的美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百看不厌。



《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碑建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


《抚州永安院僧堂记》,行楷书,有三希堂法帖刻本。至治元年(1321),正月廿四日书。《泾县尹承务苏公政绩碑》,至治二年(1322)二月一日,由元朝任泾县教谕宣城县梅震撰文,赵孟頫书,记载的是苏济在泾县任县令时的功绩。松江县长春道院元大德十年(1306),全真道长郑真建,是上海最早的全真道院。楷书《长春道院记》,有拓本传世,至治元年(1321)四月十五日,赵孟頫书并篆题。《平江路重修儒学记》,杨载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至治元年(1321)七月十三日立,现碑存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另有拓本传世,亦是赵孟頫晚期大字楷书中的优秀作品,行笔谨严遒劲而不失流利,点画顾盼,承接自然,结体上也是匀称舒适,比例合度,风姿绰约。


楷书《长春道院记》拓本


这期间的赵书碑刻,还有不少的珍贵的纸质墨迹存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杭州福神观记》,由邓文原撰文,赵孟頫书于延祐七年(1320),记述道教领袖张惟一委派崔汝晋重建西湖断桥旁福神观的始末。该碑原立在杭州西湖断桥之左,今碑已佚,唯此墨迹存世。此碑记以乌丝界栏,字体主要取法唐代李邕,参以己意,指腕虚和灵动,用笔圆劲浑厚,全文七百余字一气呵成。上海博物馆藏《光福寺重建塔记》,署款“至治元年(1321)二月望日建”。光福寺建于梁大同年,位于吴县郑尉山黾峰。延祐年间,众僧化缘重新建塔。至治元年立碑记,由住持沙门了清撰文,赵孟頫书写碑文并篆额。此塔记风神精绝,于笔意虚和中愈见平怀淡宕之致,明董其昌在卷后题跋中评说:“此卷笔意虚和,尤可宝也。”



《杭州福神观记》赵孟頫书于延祐七年(1320)


《光福寺重建塔记》赵孟頫书于至治元年(1321)


日本阳明文库所藏的《仇锷墓志铭》卷,书于延祐六年(1319),运笔方整有力,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延祐六年(1319)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道士袁安道作《行书〈自作五言诗二章〉》(故宫博物院藏)为《行书杂书三段帖》卷的第三段,遒健苍古,在卷尾赵自跋说,“前诗似更有二句,然老昏忘之矣”。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延祐七年(1320)十月,应弟子张雨之请为钱塘隐真庵主何道坚作《楷书道经生神章》,此为存世赵书中少见的长篇巨制,全文五千余言,书法行笔流畅,字体端庄大方,首尾如一,极见功力。但此卷文中有百余字漏写,显然“老昏忘之”真的是人生之无奈。


延祐六年(1319)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道士袁安道作《行书〈自作五言诗二章〉》



《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赵孟頫书于至治元年(1321)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赵孟頫六十八岁了。书于至治元年十二月的行书《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现藏天津博物馆。为送祖瑛住持隆教寺,赵氏特书此疏。疏的正文凡25行,每行最多7字。赵孟頫是于第二年六月辞世的,这又是赵较为少见的大字行书作品,在赵近60年的书画生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故此卷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纵览赵氏晚年较大字体的书作,有延祐三年(1316)的《胆巴帝师碑》、延祐六年(1319)的《仇锷墓志》、延祐七年(1320)的《福神观记》等,但这些书作基本上还是属于楷书,与此疏的书体尚有不同,可比性不是很大。此疏更像是即兴之作,无拘无束,信笔书来,行中夹草,方圆并用,别有一番笔墨,别有一种风格,别有一番意趣。



赵孟頫至治元年(1321)绘《秀出丛林》


赵孟頫《滚尘马图卷》


至治二年(1322)7月30日,松雪斋前的白荷花已然盛开,赵孟頫溘然长逝,临死前还观书作字,谈笑如常。



赵孟頫《双骏图》局部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张驰虹编辑:黄娟娟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制作:杨书志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