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2017-04-14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巾帽头饰


巾与帽都是头衣或首服,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讲,男多戴帽,女多裹巾,但也有混用的情况。


在封建时代,帽与巾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做官的戴官帽,平民百姓则裹巾。



一、巾


巾的原意是用来束发护首的布帛。东汉便盛行幅巾,即二尺二寸见方的布巾。

古代男子蓄发不剃,或自然披于肩,或聚集在头顶打成髻,长到二十岁,要举行一种成人礼,就是结发加冠,称为冠礼。冠就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冠礼之后,士则以冠束发,平民百姓则以巾束发。我们现在从视频节目中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巾的发展变化很复杂,概括地讲,就是向帽子化方向发展。如我们从电视、戏剧中看到的道士、公子、阔少爷戴的帽子都属巾类,明代巾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保德男士所戴孝帽,也是巾的特殊形式,属方巾类。


清朝统治时期,发式发生巨大改革,男人都留下了大瓣子,所以再不用束发巾了,头衣改为帽子。女子则用黑色首帕护发,用抹额护首,也有装饰的意思。

民国以后,男子多剃为光头,首服为巾帽并行,不过此时的巾不再是用于束发,而是用于裹头了。现在我们在一些社火演员的首服中可以看出这种巾式的端倪。


民国初期,毛巾流入本县,男女皆用毛巾罩头。


男式多打结,成年人结在后,年轻人打偏结,上角短,下角长,有“洋纱毛巾打鼻子”之说。还有一种结打在额前,如同陕北汉子的罩法,两个尖角高高上翘,俗称“英雄头”。还有的人将毛巾叠成长条,箍在头上,在额前绾住即可。所以保德人将罩毛巾称之为“箍首巾”。


女式则不打结,从前向后罩,巾角在脑后相掖即可。


现代方形带穗头巾及各种纱巾流行后,因质地优良,品种多样,花色雅俗皆备,成为妇女的主要头衣。



二、帽


中国古代的头衣名目繁多,功能各异,有:冕、弁、冠、巾、胄等称呼。人们统通称之为帽子。


其实帽的本意是小儿或者少数民族的头衣。而冠为弁冕的总名。后来混为一谈了。


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皇冠。


弁,古代男子穿礼服时所戴的一种冠。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用于田猎战伐,爵弁用于祭祀。


冠,本是束发的罩子,后来演化为一种帽子,如五梁冠,再后来成为帽子的代名词。



巾,是由方块的幅巾演化成的一种软帽。


胄,又叫兜鍪,就是头盔,多为金属制品,打仗时用于护首。


清朝统治时期,官帽为顶戴花翎的红缨大帽,民间便帽则为瓜皮帽和毡帽。

解放前后流行的帽子,主要是瓜皮帽、毡帽、皮帽、草帽以及各种儿童帽。

瓜皮帽:又叫瓜壳子,是春秋两季戴的帽子。


瓜皮帽多以缎子为原料,也有以其它为原料的。衬子裱背,圆形穹窿顶,六瓣合成,圆圈饰边,无舌,顶端缀一“桃圪瘩”或圆珠,兰里黑面或红里黑面,其形像半个西瓜皮,故名瓜皮帽。


瓜皮帽又叫“六合一统帽”,意为天地四方皆归朝廷统领,和谐一统,国泰民安。

《枣林杂俎》记载,“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关于瓜皮帽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朱元璋年轻时当小和尚,经常吃不饱,便去农田里偷西瓜吃,有一次被瓜农发现,就将瓜皮扣在他头上以示惩戒。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每当想起此事,总有点感慨,于是发明了瓜皮帽,一来表示忏悔,二来对民众也算一种警告。


毡帽:原料为羊毛或羊绒,由毡匠擀制而成。式样如瓜皮帽,圆形,穹窿顶,夹层,无舌。有的还有小翻耳。有的在帽里的顶部开一小口,可以藏物。有白色或棕色两种。棕色者称“紫绒壳”。


农民多戴毡帽,文化人或买卖人多戴瓜皮帽。


皮帽:是冬天戴的防寒帽,以棉帽为胎,饰以毛皮。毛皮的种类有羊皮、狗皮、猫皮、兔皮、獾皮、狐皮等。以狐皮帽最为珍贵。


皮帽式样,大体由帽壳,帽耳及护颈,帽饰三部分组成。


帽壳有圆平顶或圆尖顶两种。帽耳和护颈是一块三位一体的整料,饰以毛皮,与帽壳缝合,平时上折,用带相结,寒冷时翻下,护颈护耳。帽饰是缀在帽壳前面的一块矩形毛皮。主要起装饰作用,也有暖额的作用。


这种帽子,农村中现在也有。


草帽:是用小麦秸杆编制的凉帽,既可遮阳,也可挡雨。


草帽的制作方法是:选取麦秸杆的光滑颈部,用水泡软,用五股编成辫绳,再用辫绳盘绕缝制大沿草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们时兴用白洋布缝制凉帽,因形制如同草帽,所以人们混称“布草帽”。



童帽:童帽都由手工制作,堪称民间艺术品,有虎头帽,狮头帽,狗头帽等。一来用于避邪消灾,二来增加孩子的美感,三来展示妇女的手艺。一顶小童帽,缊藏着无限母爱与深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帽主要是解放帽和鸭舌帽,棉帽主要是麻绒火车头帽。现在帽子繁多,从材料方面看,草、麻、布、纱、丝、呢、绒、革、毛等应有尽有。从款式上看,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时髦的、有舌的、无舌的交相辉映。


常见的帽子有:解放帽、鸭舌帽、博士帽、骑士帽、纱帽、凉帽、太阳帽、草帽、麻绒帽、猴儿帽、礼帽、毛线编织帽、老太太绒帽等。


三、妇女头饰


妇女的头饰是随着发型的改变而改变的。


清末民初,妇女的发式基本有两种:未婚女子梳辫子,饰物为扎根和辫帘子。扎根就是捆扎辫根的头绳,一般用红线或黑线,后来改用红绿毛线。杨白劳给女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就算是年礼了,可见头绳就是重要饰物。辫帘子是衬在辫子底下的一块长形布条,防止油污衣物。辫帘子装饰性很强,有的绣花,有的还要缀上小银铃。


已婚妇女梳垂髻,俗称“元宝头”,将头发挽束脑后,盘成螺状,有的用簪别住,有的不用簪,然后用网巾罩住。网巾有两种,一种为丝织品,一种为头发织品。最后用钗针上下左右固定。钗针有金、银、铜制品,民间多用铜钗。再插一根步摇作为装饰。步摇,俗称“分头棍子”,即一段长针顶部有一节弹簧,镶有玉石或凤头,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故曰“步摇”。


耳坠也是重要饰物。


解放后,时兴剪发头,俗称“二毛子”。用发卡定型。


还有一种介于剪发头与垂髻之间发式,群众称为“卡卡头”。即将较长的剪发梳于脑后,再向上一折,用两道发卡固定,装饰性很强。中老年妇女多梳这种发式。


发卡为银或铝制品,多为手工制品。下面的一道发卡宽约寸许,长约三寸,略呈弧形,用镂空、錾刻等技法,雕凿精美的花纹图案,如“金鱼钻莲”,“喜鹊闹梅”等,上面一根发卡较细,基本为一根扁棍,或曲或扭成简单图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发式变化较大。未婚女青年多梳双丫角式的刷刷辫,少妇多梳散辫,即不扎辫根的辫子。这一时期不仅基本头饰,就连耳坠也很少见了。



中老年妇女仍然是剪发头和卡卡头。


八九十年代以后,个性解放,发式也花样百出,有半遮面发,有披肩长发,有各式烫发,烫发成了时代潮流。发卡、发箍、蝴蝶结成了主要头饰。有的还将头发染成金黄色或红、绿等颜色,以增加浪漫情调。


结婚新娘特别注重发式,都要到理发店盘头、打蜡、定型。值得注意的是,盘头发型多为高髻,大有古代美人之感,再戴几朵小绢花,更加楚楚动人。


说到头饰,不得不说一下项饰。项圈,原是贵妇的饰品,因为是金银制品,一般人家佩戴不起。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项链进入农家,有金、银、珍珠制品,并逐渐普及。凡结婚必以“三金”(项链、耳环、戒指)为礼品。


另外,市场上有许多女式小花帽,也是妇女的一种头饰。


过去,农家妇女平时多不化妆,只有探亲、赴宴、赶会、看戏时才简略打扮一下。而今年轻女性很重视化妆,以增加青春美。化妆的主要内容为描眉、涂唇、涂指甲等,有的还要去美容店美容。更有少数人还要做整容手术、如拉眼皮、栽睫毛、挖面靥、隆鼻、除皱、去眼袋等。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