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赤字、高通胀、高利率的脆弱平衡——下半年美国经济展望

蒋飞、贺昕煜 蒋飞宏观研究 2023-09-13



核心观点  

202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依然坚韧,并未出现衰退。美联储大幅加息之后,美国经济却迟迟未发生衰退有两个原因:美国财政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和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崛起。实际上,美国上半年也出现了银行业危机,当时已在验证我们上半年所预测的美国深度衰退的到来。但美联储及其他政府部门及时出手救市,阻止了危机蔓延。


美国财政支出驱动经济增长。2023年上半年美国财政赤字保持在高位,同时减税促使居民收入大幅反弹,支撑了消费增速。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美国贸易品竞争优势下降,贸易赤字增加。为了弥补贸易赤字的影响,财政赤字不得不大幅增加。6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预算法案,将暂停债务上限至2025年初。这样一来,美国扩张财政失去了硬约束,预计美国财政部将或将增加新发国债规模。


高预期支撑高通胀形势。美国通胀预期反弹或预示着工资增速也会反弹,而工资增长会推动通胀维持高位。美国核心通胀可分为住房和非住房两部分。房价领先CPI住房,因为居民收入上升,房价收入比回落,房价下行压力逐渐缓解。人均可支配收入领先CPI非住房,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反弹,下半年核心CPI非住房部分同比也会见底回升。我们预测,2023年下半年美国核心通胀或将维持在5%附近。


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紧缩。美联储既要防止通胀反弹,又要防止深度衰退;既要防止紧缩不足,又要防止货币超调,矛盾点就来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向不一致。美国财政扩张不仅阻碍了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效果,而且也让高利率成为“地上悬河”,一旦财政撤力,货币超调的效果会立马显现。在这种复杂局面下,美联储下半年政策会更加谨慎,相机抉择调整利率。我们认为,大概率情况下,美国政府会继续扩张财政,经济高烧不退,美联储下半年可能分两次加息25bp至5.75%左右。小概率情况下,美国财政收缩,经济转入衰退,那么美联储相应可能降息。


从全年经济趋势来看,美国经济在出现深度衰退之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特殊时期。在财政支出加大、AI科技浪潮的帮助下,美国维持了经济的强韧。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相对不足,货币紧缩政策并未完全发挥效果。商品需求的回落缓解了部分通胀压力,但服务需求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了较高的通胀中枢水平。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可能会出现高通胀、高利率和高赤字的异常且脆弱的经济平衡状态。

2022年美国面临高通胀压力,虽然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依然积极,促使经济结构分化严重。美国制造业已经陷入衰退,但服务业依然坚挺,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工资增速下滑较慢,消费增长维持稳定。如果美国政府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可能会出现高通胀、高利率和高赤字的脆弱平衡状态。这种脆弱平衡状态并不稳定,美国经济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地缘政治逐渐紧张的大趋势下。

1

 上半年美国经济回顾

202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依然坚韧,并未出现衰退。在2022年7月19日我们提出《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周期》之后,2022年第三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2%、2.6%和1.3%。环比增速并未出现负增长,2022年上半年出现的技术性衰退并未持续。尤其是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好于我们在2022年11月25日《美国经济或将深度衰退——2023年美国经济展望》中的预测。

美联储大幅加息之后,美国经济却迟迟未发生衰退有两个原因:美国财政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和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崛起。

2023年前三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分别为4861/5245/6913亿美元,合计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09%,环比增长17.62%。从名义GDP角度,2023年一季度美国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总额同比增长7.97%,高于美国名义GDP同比增长的7.06%。从实际GDP角度,2023年一季度美国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总额实际同比增长2.74%,高于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长的1.62%,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提升至17.22%。

受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减免的影响,2023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支撑了旺盛的消费需求。2023年5月,美国平均周薪同比3.40%,较2022年平均4.66%的增速已经明显降低。但2023年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依然高达7%以上,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高导致美国消费依然旺盛,4月个人消费支出同比6.73%,尤其是服务消费没有丝毫降温的迹象。

另一方面,美国科技进步迅速,AI发展推动投资热潮,提振经济信心。ChatGPT带火了人工智能领域。在2023年4月24日《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报告中,我们判断“人工智能或将开启互联网时代以来第三波科技浪潮”。中美对于AI领域的投资将会更加深入。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消费信心。自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银行业危机前,美国投资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持续回升。

实际上,美国上半年也出现了银行业危机,当时已在验证我们上半年所预测的美国深度衰退的到来。但美联储及其他政府部门及时出手救市,阻止了危机的蔓延,导致我们对美国经济的预测落空。不过,美国经济的内部矛盾仍在深化,比如货币紧缩和财政扩张的矛盾,劳动力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过热的矛盾。回顾上半年美国经济,其强韧程度超出预期,增加了未来通胀二次腾飞的风险。

2‍

 下半年美国经济展望

2.1财政支出驱动经济增长

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财政支出。2023年上半年美国财政赤字保持在高位,同时居民收入增速反弹,支撑了消费增速。从过去经验来看,美国制造业PMI的需求缺口(新订单-客户库存)一般领先制造业企业利润和工资增速大约三个月,但2022年这一规律被打破:PMI需求缺口已经降至负值,但美国雇员工资增速仍保持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另外,美国2023年税收减免和退还政策也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上升。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美国贸易品竞争优势下降,贸易赤字增加。为了弥补贸易赤字的影响,财政赤字不得不大幅增加。2022年贸易赤字为9511.8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为1.42万亿美元;联邦政府支出为6.29万亿美元。美国政府要维持财政支出驱动经济增长的趋势,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5月,美国国债总额31.4万亿,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平均为3.57%,粗略计算每个季度政府利息应为2800亿美元。而美国2023年一季度GDP折年数环比增加3483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应计利息规模已经接近名义GDP增量,政府偿债压力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美联储加息后,利率大幅上涨为了偿还债务,未来滚动发债的规模会不断增加,低利率环境才能维持债务延续。

但是,在失业率低位,通胀、消费和工资增速高位的情况下,美国利率很难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产生的美国经济内部矛盾还会继续累积。如果新一轮的AI科技浪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轻通胀压力、降低利率水平,那么美国债务就可以滚动延续,否则美国赤字货币化趋势将延续。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23年和2024年财政赤字率上升至6.0%和6.8%,之后不断下降至5%左右,然后保持稳定。但我们认为美国赤字率近几年可能高于预期。2023年一季度美国财政赤字率为10.26%,明显高于预估的6.0%的赤字率水平。为了维持高利率下的债务持续以及维持经济增长,美国近几年财政赤字或将高于预期。6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预算法案,将暂停债务上限至2025年初。失去债务上限的硬约束后,美国财政部或将大幅增加新发国债规模。

2.2高预期支撑高通胀形势

财政支出导致美国经济上半年超预期的强韧,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过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增和消费需求旺盛,造成美国通胀回落缓慢。

美国为何会出现工资和需求缺口背离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与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机制有关。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随着美国政府纾困法案的实施,供需缺口扩大造成通胀形势快速恶化。表现之一就是通胀预期大幅上扬,在通胀预期的影响下,美国制造业工资增速呈现出高位增长态势。虽然2022年开始因加息周期的开启,美国制造业PMI持续下降,工资增速却保持坚挺。截止5月份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的通胀预期变化已经触底反弹,这或预示着工资增速也会反弹。

工资对通胀的推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1)对CPI住房具有推动作用;(2)对非住房服务价格具有推动作用。在核心通胀中,CPI住房权重约占42%。CPI住房包括住房等价租金和实际房租,均与房价相关。美国房价基本领先CPI住房12-18个月,2022年4月2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增速见顶21.29%后开始回落,直到今年3月降至-1.15%。根据领先性,美国CPI住房同比也将不断下滑。但由于居民收入的上涨速度快于房价,目前美国房价收入比开始逐渐回落,房价下行的压力也逐渐缓解,成屋销售已经见底回升。房价可能会进入新一轮上涨之中,形成通胀在2024年二次反弹的风险。

对于非住房部分,居民收入也具有明显的领先作用,大约领先12个月。非住房的CPI商品和服务约占核心通胀的58%。根据领先性,2023年一季度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反弹至7%以上之后,下半年核心CPI非住房部分同比逐渐回落后也会见底回升。

因此,结合考虑美国房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下半年核心通胀或将维持在5%附近。

2.3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紧缩

为何美国失业率持续保持低位?原因是美国消费需求仍在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企业主宁愿承担高库存和亏损也要留住工人,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失效。上文已经分析美国消费需求的情况,这里分析一下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现状。

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为1.56亿人,5月劳动力人口是1.67亿人,两者都未回到2019年之前的趋势线上。但居民消费支出和GDP都远远高于2019年之前的趋势线。比较而言,美国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根据贝弗里奇曲线明显外移的影响,劳动力缺口的产生抵消了收紧货币政策产生的通胀缺口。

债务扩张也导致需求过热,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财政赤字和居民部门消费信贷。上文已经分析过了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增长情况。在居民部门,债务扩张也同样存在。2023年3月,美国消费信贷同比增速7.27%,依然远高于2015年-2019年3.97%的平均增速。而且消费信贷增速高于工资增速,说明美国居民靠增加债务来维持消费。

劳动力供给不足、财政相对积极和消费信贷增长是货币政策收紧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由于财政支出并未如预期一样缩减,经济需求依然保持旺盛。以泰勒政策利率模型来计算,理论上现在美联储需要将基准利率提升至6%才能够促使通胀回落至2%的通胀目标水平。

在2022年3月底《美国加息提速,海外风险加剧》报告中,我们认为,美联储2022年需要加息475bp,联邦基金利率达到5%才能够抑制通胀。但实际上,美联储在2022年12月提早放缓加息节奏,导致紧缩程度不足,通胀回落减慢。在2023年3月《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报告中,我们认为美国可能货币超调。这种风险现在依然存在,只是被美国财政和债务扩张掩盖。

美联储既要防止通胀反弹,又要防止深度衰退;既要防止紧缩不足,又要防止货币超调,矛盾点就来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向不一致。美国财政扩张不仅阻碍了美联储货币紧缩的效果,而且也让高利率成为“地上悬河”,一旦财政撤力,货币超调的效果会立马显现。因此,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们认为,美联储下半年政策会更加谨慎,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依赖经济数据决定加息时机和幅度。美国大概率会继续扩张财政,经济高烧不退,美联储下半年可能分两次加息25bp至5.75%左右。在小概率情况下,美国财政收缩,经济转入衰退,那么美联储相应可能降息。

3

新国际形势下的美国经济

虽然美国经济增速整体下行,但世界经济正在触底反弹,各国分化逐渐加重,货币政策分道扬镳。以美元计价的欧洲和日本工业生产都是负增长,远远弱于美国和中国,因此才会出现2022年欧元和日本大幅贬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各国资源成本不统一。欧洲和日本都是能源依赖型,其出口能力大幅下降,工业成本大幅上升,造成生产降速、汇率贬值。2023年随着国际能源供需结构的调整,欧洲和日本的能源价格持续回落,工业生产快速恢复。

与此同时,主要国家之间的通胀走势也不相同。中日都面临低通胀的威胁,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而欧美面临高通胀压力,央行不断加息且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而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负债表在2022年10月再次呈现扩张态势,使得中美欧日主要四国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出重新扩张趋势,抵消了欧美加息缩表的作用,这也是美元从2022年10月开始贬值的原因。

美元贬值的另外原因是欧日经济复苏态势较强。在能源价格大幅回落之后,两国以美元计价的通胀形势反而大幅上升。去年10月份之后欧元区的通胀压力高于美国,欧洲央行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而美联储逐渐放慢加息,因此欧洲利率水平开始持续高于美国,造成资金回流欧洲。

另外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的贸易逆差正逐渐从中国转移至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中国正在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争夺黄金和石油在国际上的定价权地缘政治紧张趋势加剧,美元波动幅度也会加大,资本流动也将震荡加剧。美元避风港作用会大幅下降,这就促使美国利率保持高位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力。

4

总结

从全年经济趋势来看,美国经济在出现深度衰退前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特殊时期。在财政支出加大、AI科技浪潮的帮助下,美国维持了经济的强韧。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相对不足,货币紧缩政策并未完全发挥效果。商品需求的回落缓解了部分通胀压力,但服务需求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了较高的通胀中枢水平。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可能会出现高赤字、高通胀、高利率的异常且脆弱的经济平衡状态。

风险提示

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信用事件集中爆发;美联储货币超调;国际局势恶化

证券研究报告: 高赤字、高通胀、高利率的脆弱平衡——下半年美国经济展望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6月8日‍‍‍‍‍报告发布机构: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分析师: 蒋飞S1070521080001 jiangfei@cgws.com
贺昕煜(研究助理)S1070122050027 hexinyu@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

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贸易顺差或已见顶—5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房地产修复受阻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周报、月报、季度报

【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国家安全问题“复杂艰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六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六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两大峰会同时举办,国际“阵营化”趋势加剧存款利率调降,债市或将继续走强五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五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地产销售降温,降息预期又起四月可转债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0403周报
二季度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四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季度 GDP 增速或到 7%——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国外紧急灭火,国内需求新高—20230327周报
美国经济开启衰退模式——美国二季度经济展望
原油指数暴跌,大类资产指数创年内新高——20230320周报硅谷银行破产,美国经济风险显现——20230313周报
三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三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GDP跟踪指数持续回升——20230213周报
二月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

【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中国人口趋势研判及建议

可转债个债分析——淳中转债

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

双低转债还能继续投资吗?

陕西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起帆转债

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分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研究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

安徽经济分析报告

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湖南经济分析报告

欧美银行危机可能已经开启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