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埃及:从原初时代到波斯征服》:美国埃及学鼻祖布雷斯特德的埃及史著作中译本首次出版!

北京理工大出版社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 

本书原名《埃及史》,是美国埃及学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J. H. 布雷斯特德根据他5卷本近2000页的《古埃及记录》编写的教科书,1905年首次出版,内含187幅精美图片和13幅地图,获得了极高评价和很好的销售成绩。本次出版为中文版首次推出!





01

本书概况

《古代埃及:从原初时代到波斯征服》


原作名:A History of Egypt

作者:〔美〕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

译者:罗静

审校:郭子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克利俄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页数:820页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682-8445-5


作者简介



J. H. 布雷斯特德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James Henry Breasted,1865~1935),美国著名埃及学家、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美国古典史学奠基人,在古埃及和西亚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1865年,布雷斯特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罗克福德(Rockford),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1891年秋,布雷斯特德远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埃及学,师从埃尔曼(Adolf Erman)。1894年,布雷斯特德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个拿到埃及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并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895~1907年间,布雷斯特德由一个稚嫩的青年学者变成了一位国际埃及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1895~1901,他担任哈斯克尔东方博物馆馆长。1900年,他为自己拟定了三项计划:复制并详细讨论原始碑文、翻译并介绍所有的碑文、用流畅可读的优美文字形式来叙述这些碑文的史实与资料。1901年,布雷斯特德起任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1905年,布雷斯特德成为芝加哥大学埃及学正教授,他用9年时间撰写的《古埃及记录:从最早期到波斯征服的历史文献》(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在190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四大卷,近1700页。1907年又出了200页的索引作为第五卷,八开本的书合起来近2000页。该书是布雷斯特德对埃及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1919年,布雷斯特德在洛克菲勒的援助下成立了东方研究所,该机构成为国际著名的西亚和中东古代文化研究中心。

布雷斯特德生平著述甚丰,除5卷近2000页的《古埃及记录:从最早期到波斯征服的历史文献》(1906~1907)外,还有他根据《古埃及记录:从最早期到波斯征服的历史文献》编写的教科书《埃及史》(A History of Egypt,1905、1928)、《良知的曙光》(1933)和《地中海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Mediterranean,后更名为《文明的征程》[The Conquest of Civilization])。



译者简介

罗静,文学学士,翻译学者,深耕翻译事业十余年,主要从事历史和文化领域的翻译研究工作。


审校者简介

郭子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科研规划处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1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研究方向:埃及学、古代埃及的王权。发表中文、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1895~1907年间,布雷斯特德由一个稚嫩的青年学者变成了一位国际埃及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1900年他给自己拟定的三项计划是:复制并详细讨论原始碑文、翻译并介绍所有的碑文、用流畅可读的优美文字形式来叙述这些碑文的史实与资料。1905年他成为正教授,他用九年时间撰写的《古埃及记录:从最早期到波斯征服的历史文献》190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四大卷,近1700页。1907年又出了200页的索引作为第五卷。该书是布雷斯特德对埃及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而他编写的教科书《古代埃及:从原初时代到波斯征服》,图片精美丰富、版式设计大方,700页的文字篇幅,以及187幅图片和13幅地图。首版深蓝色布面精装,封面用优雅的金色和红色箔的古埃及图案装饰风格设计,这让该书十分吸引人。《埃及史》于1905年出版,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很好的销售成绩。本次出版为中文版首次推出。


编辑推荐

★本书以惊人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带领读者经历了世界上最非凡的文明的出现。★充满魔力的叙述风格,清晰而生动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迅速饱览古埃及四千年的文明史。


名家推荐

“此书代表了古埃及学成就的顶峰和最高语言学研究水平。” 

“埃及学最重要的传播者”

——《历史上的今天》“那些想要全面了解埃及从开始到波斯入侵历史的读者,可以阅读权威专家布雷斯特德教授撰写的埃及历史,完整、生动,并且非常有趣。” 

——《英国历史评论》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希罗多德

一个深邃狭窄的山谷,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沃土,蜿蜒在了无生气的沙漠质检,塑造出一个世间绝无仅有的非凡环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尼罗河沿岸这样,如此丰富地保存着一个伟大但现已灭绝的文明,让我们得以见证。法老们壮丽的城市遗留下的大片土地,堆积的巨大花岗岩石、石灰石和砂岩块,破碎的方尖碑和巨大的塔架,宣扬着那个被遗忘的时代的财富和力量。

——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

学术是永恒的灯塔,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航路。200岁高龄的埃及学,遍及全球,浓郁醇厚,光彩绚丽,仍是风华正茂、前路迢迢。回望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学术。著名埃及学家布雷斯特德的这部埃及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埃及学思想,展示了埃及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昭示了埃及学行稳致远的强劲趋势。在埃及学诞生200年之际,我们翻译此书、出版此书、重读此书,有着凭吊往圣、回味过去、开创未来的特殊意义。让我们在品味历久弥新的书香、领略钩沉史料的妙思中,一起向未来!——郭子林

目录

第一卷  引言

第一章  这片土地

第二章  前期研究、年表和文献来源

第三章  最早的埃及

第二卷  古王国

第四章  早期宗教

第五章  古王国:政府和社会,工业和艺术

第六章  金字塔的建造者

第七章  第六王朝:古王国的衰落

第三卷  中王国,封建时代

第八章  北方的衰落和底比斯的崛起

第九章  中王国,封建时代:国家、社会和宗教

第十章  第十二王朝

第四卷  喜克索斯时代:帝国的崛起

第十一章  中王国的衰落;喜克索斯时代

第十二章  喜克索斯的败退和底比斯的胜利

第五卷  帝国时代:第一时期

第十三章  新国家:社会和宗教

第十四章  王国的兼并;帝国的崛起

第十五章  图特摩斯王朝的争斗和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统治

第十六章  帝国的兼并:图特摩斯三世

第十七章  帝国

第十八章  埃赫那吞的宗教革命

第十九章  埃赫那吞的失败和帝国的瓦解

第六卷  帝国:第二时期

第二十章  阿蒙的胜利和帝国的重组

第二十一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战争

第二十二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帝国

第二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衰落:麦伦普塔赫与拉美西斯三世

第七卷  颓败

第二十四章  帝国的没落

第二十五章  祭司与雇佣兵:利比亚人的霸权

第二十六章  埃塞俄比亚的霸权和亚述的胜利

第八卷  复兴与终结

第二十七章  复兴

第二十八章  最后的斗争:巴比伦和波斯

国王年表






02

本书序言

每年冬季,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尼罗河谷旅行。单凭这一点,似乎就足以表明,公众希望看到一部关于埃及历史的书籍。除了这些幸运的旅行者,还有另一个不断壮大的人群,他们开始意识到早期东方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随着尼罗河将她那哺育生命的河水倾注到地中海的宽广胸怀之中,那些早期从尼罗河沿岸的野蛮生态中崛起的伟大人民的文明,也从尼罗河谷散发出来,并找到了通往南欧的道路,产生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影响。这让我们西方世界感激至今。如果幼发拉底河也以这样的方式流入地中海,那么我们也会对巴比伦感恩不尽,如同我们对尼罗河那样。无论是在南欧人类最早期发展中,还是在古老文明被高等文化取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无论是依靠武力,还是凭借优越文明的绝对力量,埃及都是地中海盆地的主导力量。对于我们,享用早期欧洲文明果实的人来说,掀开帷幕,去远眺那些为我们祖先留下VIII如此珍贵遗产的年代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还有第三个群体,可能也是人数最为众多的一个群体,渴望了解埃及历史,他们就是学习《旧约》的人。在编写这本书时,我把所有这些读者都记在心上。

编著这部史书时所采取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这部书的使用条件。我们在了解尼罗河谷人的早期历史时,资料来源极其贫乏,形式也极为不足。本书(从第23页开始)以及本书作者的《古埃及记录》(Ancient Records of Egypt)第一卷第3—22页,对此做进一步讨论。就像现在我们使用的一样,在学者们的历史研究中,它们主要以出版形式呈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出版物在编辑之时,铭文的准确性和人们对它的审慎态度还没有达到当前水平。现在,在编著此类作品时,这种准确性和审慎态度是不可或缺的。〔1〕任何类型的铭文,要想准确复制,都绝非易事。诸如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这样的材料文献观察者,能够以微小误差,非常接近地呈现一段简短的拉丁铭文,已经很不错了。即使如此,这种误差还是会让人感到惊讶。在举世无双的著作《佛罗伦萨的早晨》(Mornings in Florence)中,他复制了圣十字教堂,镌刻在陵墓大理石板上的简短铭文,也是他十分钦慕的一段文字。我将他复写的这短短八行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发现他拼错了一个词,而且漏掉了两个中世纪拉丁语单词(“et magister”)。这对于这位伟大艺术评论家而言,并不稀奇,即使受过良好教育、谨慎细致的古文字学家也会如此。曾有一段最著名的政治学铭文在八个不同的出版物上出现过。每个出版物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重要方面与其他版本存在差异,直到最后才出现一个准确复制本。纽约方尖碑底座上的希腊语和拉丁语铭文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人误读,这个日期上的错误导致蒙森(Mommsen)得出了“埃及早期长官是罗马人”的错误结论。在埃及古物学发展初期,象形文字的阅读知识是一项必要基础,需要具备非凡技能的抄写员制作一份至今仍可信赖的抄本。如果埃及古物学当初能快速突破这种早期不足,现在一切都会很好,然而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虽然现在每年都有许多极尽准确的象形文字文献出版,但在出版物中大部分标准埃及文献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整和不准确。根据作者的判断,这种情况在铭文学其他任何分支中都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首要义务是,尽可能以原始纪念物为作品的依据。此项任务耗费了作者很多时间,需要我们在欧洲各大收藏机构间游走。在这项工作中,一家相关企业也给予了最大帮助。为了给德国皇帝编纂一部大部头埃及字典,德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欧洲各博物馆为德国四个皇家学院(柏林、莱比锡、哥廷根和慕尼黑)所组成的委员会收集埃及遗迹,这让作者得以从原作中复制到几乎所有现存于欧洲的埃及历史遗迹。至于那些仍留存在埃及的遗迹,作者已经手握许多可用复制本,特别是存于底比斯(Thebes)和阿玛尔纳(Amarna)的遗迹,因为在那两个地方,他复制了所有坟墓上的古老铭文。藏于吉萨(Gizeh,今开罗)博物馆的遗迹,也已复制。作者没有复制的埃及遗迹,大多数都挤压在莱普修斯(Lepsius)的无数收藏中,现存于柏林博物馆。至于其他遗迹,作者可以在为上述词典的编纂进行大量校勘工作时查阅。此外,一位同事不时地提供必要的校勘。关于所有其他无法获取的资料,我可以确保在所有重要情况下,获取到原始遗迹的大量照片。最后,仅能依靠出版物来了解的遗迹少之又少,当然多数情况下,这些出版物是采用现代方法编制的,几乎可以与原始遗迹媲美。因此,基本上可以公正地说,这一部关于埃及人历史生涯的叙述是依据现存原始记录书写的。

过去二十年里我们在语言知识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还不能说是对整个历史文献的全面研究。因此,为了利用历史上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必须基于我们已有所改善的语言学知识,从头开始研究历史文献,无论早期的研究及其结果如何。只有在毫无偏见地研究了所有文献记录和译文之后,我们才能对历史文献进行重新审视。综合了由原始遗迹修改的复制版和基于新语法得出的文献研究成果,人类产出了一系列历史文献译本。它们按时间排序,从现存最早的记录开始,直至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最终丧失独立。除了成百上千散落在各处的出版物无法获取外,这些原始遗迹以及它们的历史介绍和注解现在均出现了英文译本。通过这些译本,读者可以了解具体的推断是基于哪些文献证据得出的。本部史书脚注中的数字Ⅰ、Ⅱ、Ⅲ和Ⅳ指的是这些译本的卷目编号;我们把所有关于史料的技术性讨论放在我们翻译的四卷书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减轻本书的负荷,同时不掩饰历史事实与史料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一连串脚注中引用一些技术性、非通俗、只为埃及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所知的出版物,着实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如果使本书中的陈述与它们的原始资料断开一切关联,结果几乎是同样糟糕的,即使只有非常少,且越来越少的读者会去核实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但对于这一小部分人来说,这样的参考资料是无价的,因为作者依然能回忆起,在学生时代,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才在原始资料中追溯到当时已确认的科学事实。如果说这些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现代知识产生了任何贡献,那么就应该重新审查这些原始资料,收集和集中所有文献的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汇编和翻译成便于参考的形式。本书中的任何新研究结果都是经由这种过程和方法而产生的。



与书面文献相比,对于浩瀚的物质文献,我并没有尝试对现有大量原始资料进行重审。埃及考古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古典考古学已经完成的基础研究与调查,还没有在埃及考古领域实施过。书面文献不时地为这个方向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希望,而我也没有错失它们。如果一个人兼具令人钦佩的考古和文献学能力,那么在参与某部《古埃及编选》的编纂时,他会发现一片有待研究的广阔领域。同样,在宗教领域,仅仅材料的数量,就使得人们对文献进行彻底复审成为空想。关于埃及宗教的研究尚未起步,即使完成初步专项研究,也需要耗费数十年时间。这种专项研究能使学生通过一份全面的介绍,对现象进行全面调查和对称重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重建也是最终结果。作者特别关注的对象只有阿玛尔纳时期和对太阳神的信仰。我们收集并审查了关于法老埃赫那吞(Ikhnaton)发起的前所未有的宗教革命的所有文献,以及整个埃及历史上所有已知的太阳颂诗,而前者出自原始资料。就整个埃及宗教研究而言,作者承认,埃尔曼(Erman)那令人钦佩的《埃及宗教指南》(Handbuch)给予了很大帮助,这一点在脚注中多次提及。对于技术读者来说,在其他地方也常常能看到这部文献。虽然已出版二十余年,但埃尔曼的《埃及史》Aegypten)依然堪称标准的埃及生活指南。在编写这部书时,《埃及史》也给予了非常宝贵的帮助。当然,对于爱德华·迈尔(Eduard Meyer)那详尽而决定性的《编年史》(Chronclogie),我同样表示感激,尤其是关于古埃及早期历史。我要很感激地承认,他在《古埃及历史》(Geschichte des alten Aegyptens)中对赛伊斯时代的精辟处理,对我们产生了清晰的影响。我感谢马斯佩罗(Maspero)和威德曼(Wiedemann)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在参考文献方面。在我的《古埃及记录》的序言中,我提到了这一点,但在这里,我还想再次提及,并表达我的感谢之情。和所有研究埃及历史的人一样,我同样也要感谢温克勒(Winckler),是他复写了宝贵的阿玛尔纳书信。



关于说明性材料(除了大量单独说明的,已出版的插图,以及我自有的图片),我要感谢我的许多朋友和同事,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照片、图画或复原图。在此,特别要感谢我的朋友,柏林的谢弗(Schaefer)、塔姆沃思(Tamworth)的波尔哈特(Borchardt)、施泰因多夫(Steindorff)、皮特里(Petrie)、扎恩(Zahn)、梅塞施密特(Messerschmidt)和可敬的麦克格瑞格(W. Mac Gregor)以及卡洛琳·兰塞姆(Caroline Ransom)博士,让我无条件地使用照片和复原图。我还想向安德伍德和安德伍德先生们表达特别谢忱,书中一些在埃及遗迹原址上拍摄的高品质立体相片便是由他们提供的。与此同时,为了造福那些想体验尼罗河谷之旅的人,这些美丽的立体相片所构成的旅游方式,让每个人畅游尼罗河成为可能,与真实体验相差无几。最后,感激不尽的是来自贝尔法斯特市伦诺克斯维尔(Lenoxvale)的约翰·沃特(John Ward)先生的厚意。在他特意要求拍摄的一组有关卡尔纳克(karnak)发掘现场的精美相片中,我有幸获准从中挑选了几张,如公羊大道(图129)。

此外,感谢莱比锡(Leipzig)的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先生,他授权我插入两幅地图(地图6和地图11)。这两幅地图摘自他出版的一部埃及旅行指南。这部无与伦比的旅行指南堪称所有尼罗河游客的旅行拍档。对于柏林、伦敦(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学院和皮特里收藏馆)、巴黎(卢浮宫、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维也纳(帝国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莱顿、慕尼黑、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佛罗伦萨、博洛尼亚、那不勒斯、都灵、比萨、日内瓦、里昂和利物浦等地的博物馆领导们,我要对他们在这部作品编著期间给予我的礼待和特权表示由衷赞赏。我感谢R.S.巴丹(R. S. Padan)先生和伊莫金·哈特(Imogen Hart)小姐在校对书稿时给予的协助。我的妻子也不断地为我提供必不可少的文书帮助,在阅读证据方面也不间断地提供支持。



在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各出版商的合作和无止境的准备,尽其所能地使该著作在印刷和解说方面达到应有水平。本书的精美装帧即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

美国威斯康星州威廉斯贝1905年9月1日

【注释】

〔1〕见《古埃及记录:历史文献》,(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The Historical Document),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1905 年。第一卷:《第一至第十七王朝》(The First to the Seventeenth Dynasties)。第二卷:《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第三卷:《第十九王朝》(The Nineteenth Dynasty)。第四卷:《第二十至第二十六王朝》(The Twentieth to the Twenty-sixth Dynasties)。第五卷:《索引》(Indices)。













03

精彩文摘

这片土地

在那些6000多年前崛起的强国里,高度复杂的生活为现代文明培育了生根发芽的土壤。的确,在那时的东地中海盆地,文明似乎已经开始萌芽,我们所提到的两种早期文明,在当时可能都聚集在地中海盆地。事实上,早期的东方历史并不属于那整片盆地,而应该是东地中海地区。这片地区位于广阔的沙漠高原中央,从大西洋启程,向东延伸跨过整个非洲,直到非洲的北端;然后继续延伸到红海的低洼处,再向东北方向深入,突破个别屏障后,最终直达亚洲的心脏地带。两条大河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汹涌而至,形成两条横贯沙漠的大河谷:位于亚洲的是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谷,位于非洲的是尼罗河谷。在这两个河谷中,我们可以将人类的事业追溯到欧洲文明兴起之时,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文明都要久远。从人类的这两个发祥地,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它们高度发达而又相异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正汇聚到小亚细亚和南欧的早期文明之中。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以南3度,在北纬31.5度上方汇入地中海,绵延约4000英里,为早期的埃及人创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河谷。如果只讲长度,而不考虑体量的话,她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之一。在她的上游,源起赤道非洲地区湖泊的支流被称为白尼罗河。而在北纬16度以南的喀土穆(Khartum),距离海洋约1350英里的地方,从东面汇入了另一条支流—青尼罗河。这是一条自山而下的激流,发源于阿比西尼亚(Abyssinia)的高地。在这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往下140英里处,这条河流接纳了她的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Atbara)。阿特巴拉河也是一条洪水流,与青尼罗河并无二异。就在喀土穆,或者说它的下方,尼罗河进入努比亚(Nubia)的砂岩台地,也就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下面。在这里,她蜿蜒曲折地行驶在沙漠的群山之间(图84),而后又迂回至主干流;她时常向正南方流动,最终却向北推进。整个路线形成一个巨大的“S”。



迄今为止,尼罗河在这一地区的六个地方都未能从顽石之间侵蚀出一条完美的水道。这些散乱且不规则的巨石在河道中制造出绵延的障碍,促成了尼罗河大瀑布的诞生。不过,尼罗河大瀑布并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猛烈、急坠(图1)。这些岩石在第一、第二、第四瀑布区域对航行的干扰最为严重。如果没有它们,这条河几乎全程都可以通航。在象岛(Elephantine),河流穿过了花岗岩屏障。这屏障从它那粗糙的肩膀上伸出,形成了第一道大瀑布。此后,尼罗河水便畅通无阻地涌向了大海。

埃及正是诞生于这第一道大瀑布下的河谷。这里的变化使河流得以自由流动。究其原因,正是到了埃德夫(Edfu),在这座瀑布下延伸长达68英里的砂岩不见了踪影,而在此地形成北部沙漠高原的货币虫灰岩为河流侵蚀河床提供了便利。因此,它缔造了一个巨大的河谷,或者说壕沟(图3和图7),从撒哈拉沙漠的东端横贯至北部海洋。一座座悬崖之间,山谷的宽度不一,从10英里到12英里,再到30英里左右。谷底覆盖着黑色的冲积物。这是河流蜿蜒向北的必经之路。她穿过冲积层,以每小时3英里的流速凿出一条深深的水道。她的宽度,其间只有两次达到了1100码,这也是她的最高纪录。在西侧,作为尼罗河的一条次要支流,长约200英里的约瑟运河(Bahr Yusuf)从休特(Siut)附近出发,离开主河道,流入法尤姆(Fayum)。古时期,它从那里流入一条被称为“北方”的运河。这条运河向北穿过孟斐斯(Memphis)以西,流经后来的亚历山大港所在地,最后汇入大海。1在离海100多英里的地方,主河道绘成了一个广阔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位于南方。希腊人把这个三角形形象地称为“三角洲”。在史前时代,这里曾是一个海湾,不过现在已经逐渐被这条河流填满。这条河曾经在这里分岔,由7个口流入大海。但在现代,它只剩下了两条主要支流,蜿蜒地穿过三角洲,贯穿两侧的海岸线。位于西部的分支名为“罗塞塔”(Rosetta),而东部的则是达米埃塔(Damiette)。



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非常深。它们在许多曾经繁荣一时的古代城市的遗址上慢慢地堆积起来。曾经使三角洲北部地区变成巨大泥沼的古老沼泽,现在已逐渐被填满,沼地的边缘也向外延伸了些。毫无疑问,它们在古代所占据的三角洲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在山谷中,土壤的深度从33英尺到38英尺不等,宽度最长达到10英里。在瀑布和大海之间,以这种形式形成的可耕地面积不到一万平方英里,大致相当于马里兰州的面积,比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小10%左右。两侧的悬崖通常只有数百英尺高,但也会随处出现高达1000英尺的山峰(图3)。位于它们两侧的,当然是尼罗河所流经的沙漠。在西部,尼罗河上方650至1000英尺的地方,利比亚沙漠,或者说撒哈拉大沙漠,在由沙粒、砾石和岩石组成的无垠、荒凉的山地上翻滚。在这广阔的无水区域,突兀着一排不规则的绿洲,也就是水洼地。它们与河流大致平行。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尼罗河水的渗入,这些泉源才得以形成。这些洼地中最大的位于山谷附近,曾经分隔它们的岩墙已经倒塌,孕育了土地肥沃的法尤姆,其灌溉水源来自约瑟运河。如果不是这样,西部沙漠就没有了供早期尼罗河居民使用的经济资源。相比西部区域,东部地区,也就是阿拉伯沙漠,或许更适宜居住一些,能够给流浪的阿巴德(Ababdeh)部落提供微薄的生存资源。

与红海海岸平行的花岗岩山脉中含有含金石英脉,尼罗河和红海之间的各处还有其他产金山脉。雪花石膏和储量巨大的各种精细、坚硬的火成岩的沉积也吸引了开采者,不过要从这里到达红海港口只能穿越这片沙漠。还在早期,人们就已确立了去往那里的路线。在更远的北方,早在非常遥远的年代,类似的矿产资源也使被吸引而来的开采者熟识了西奈(Sinai)半岛及其沙漠地区。



狭窄的山谷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将这里的人们与外界隔离开来。它的两边都是广袤的沙漠荒地;北面是三角洲的海岸线,有海无港;南面则是与连续不断的瀑布相伴的岩石屏障,阻碍着这里与非洲内陆居民的融合。尽管有外界影响和外来元素不断渗入尼罗河谷,但它们多半只能从三角洲的两个北角进入这个国家。穿越东侧一角的是邻近亚洲的史前闪米特人,他们强行闯入危险的沙漠。而可能具有欧洲血统的利比亚人,则在西角发现了入口。尽管受到大瀑布的阻隔,南方的产品还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下游地区。第一瀑布的下游俨然成了一个贸易站,当地人称之为“Suan”(阿斯旺),即市场。来自南方的黑人交易者,正是在这里与埃及交易者进行买卖。渐渐地,尼罗河上游成为与苏丹进行贸易的正规交易场。不过,埃及的自然边界总能有效地屏蔽企图入侵的外来者,使本土居民得以从容地同化这些新来者,而不致被取代。

显然,这种鬼斧神工的地形必然会有力地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除开三角洲以外,它只不过是一片狭长的地带,大约有750英里长。它沿着河流蜿蜒而行,一直延伸到三角洲,全然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组织应有的紧凑性。在这个国家,对一个地区来说,只有南北两个方向存在相邻地区,且这两个方向的国境线也最短。人们的乡土情怀很是强烈,地方差异也经久不衰。如果一个来自三角洲的人遇上第一瀑布地区的人,他们可能几乎无法听懂对方的语言。不过,也是由于这条河流给了人们交往的便利,才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这个国家的惊人长度所带来的影响。如同她承载着贸易财富一样,尼罗河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个国家的气候并非少雨,但在南方,阵雨却是罕见的,常常时隔几年才能降临一次。即使三角洲地区能有更频繁的降雨,但也完全不足以满足农耕过程中的需求。事实上,埃及土地的惊人生产力要得益于每年的河水泛滥。这是由冰雪融化和青尼罗河源头的春雨引发的。在春季,湍急的河水满载着阿比西尼亚高地肥沃的土壤,从努比亚的河谷奔流而下。到了6月初,第一瀑布处可看到河面轻微上涨。洪水涨得又快又稳。然而,自9月底开始,持续的涨水通常会中断近一个月。不过,喘息之后,止水重波,最高水位会一直持续到10月底或11月。此时,第一瀑布地区的水位比低潮期高出近50英尺,而开罗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只有这座大瀑布的一半。这是一个庞杂的灌渠和水库系统—首先接纳洪水,然后根据需要让它溢入农田。在这里,河水会停留足够长的时间,长到它所承载的,来自青尼罗河上游肥沃黑土在此沉积下来。此时此刻,这里成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度,犹如仙境般梦幻—摇曳的棕榈树丛片片翠绿,衬托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现在想要进入村庄,只能沿着灌溉系统的堤坝前行了。如此这般,这片原本贫瘠、匮乏,无力孕育此等巨大丰收的土地,摇身成为新鲜资源的集散地,源源不竭,年复一年。



随着河水的水位下降至田地以下,人们必须通过人工方法从灌渠中抽水,从而使边远农田上正在生长的农作物得到持续灌溉。这些农作物已生长得太高,无法再通过自行吸收河水来长期给养了。因此,这片亲切而慷慨,但又苛求的土地对人们提出了要求—发展更高水平的技术,以操控这生命之水,从而维持耕作。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很早的时期,尼罗河谷的人们便已经能够解决合理利用尼罗河水所引发的复杂问题,且熟练程度出奇之高。如果说埃及是机械艺术的摇篮,那么这条河就是孕育这个摇篮的首要自然力量。有了这些自然资产,有了不断充沛的土壤,有了几乎源源不竭的淡水,埃及必须利用她的财富主攻农业。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事实。当然,如此丰饶的孕育能力也支撑了大量人口的繁衍。在罗马时期,这里生活着约700万人,3而今天,这个数字维持在900万以上,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欧洲任何地方。追溯着他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开发资源的步伐,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追踪河谷中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

谈到气候,埃及算是名副其实的天堂。这里的海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冬季游客。埃及的空气本质上是沙漠的空气,来自它所坐落的沙漠。这种空气纯净而干燥,即使气温过高,人们也只会感到轻微不适。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水分干燥的速度几乎和蒸发的速度一样快。三角洲冬季的平均气温为56华氏度,而在其之上的山谷中,平均气温则要高出10华氏度。到了夏季,三角洲的平均气温为83华氏度;山谷里有时高达122华氏度,但远没有其他地方那样酷热难耐。这里的夜晚总是凉爽的,即使在夏天也不例外,因为大片的植被显著降低了气温。冬季,在黎明即将到来之时,极度的寒冷令人惊异,与正午时分和煦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已经注意到,雨水总是在这里缺席。在上埃及,只有当地中海南部或撒哈拉北部的气旋扰动,迫使云层从西部进入尼罗河谷时,才会出现罕有的阵雨。这些云层无法从东边到达山谷,因为红海沿岸的山脊很高,迫使它们向上移动、消散。不过,三角洲下游则属于北方多雨地带。尽管存在大片沼泽地,它们因洪水的淹没而淤塞,但来自沙漠的干燥空气不断地吹过山谷,迅速地使土壤干燥。上埃及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疟疾感染。事实上,即使在三角洲的广阔沼泽中,也没有出现过疟疾的身影。因此,就在热带地区之外,埃及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健康、温和气候,躲过了北方的严冬,又坐拥着足够的凉爽,避开了热带环境固有的那些令人萎靡之事。

和现今一样,在尼罗河流域的居民面前,延伸开来的这片狭长的河谷多少有些单调。平坦的谷底,是河流的馈赠,一望无际的翠绿被两边的黄色悬崖笼罩着。没有任何高地,也没有森林,有的只是偶尔窜出的几丛优雅的棕榈树,矗立在河岸边,抑或是为村庄的土屋遮阴(图4)。有时也会出现一棵无花果树、柽柳,或是金合欢树。灌渠网络像一个巨大的动脉系统,从各个方向横贯整个国度。河谷壁的后面是荒无人烟的沙地。它们漂流在悬崖之上,常常侵入绿色的田野。站在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你的一只脚踩在山谷的青翠上,而另一只脚则踩进了沙漠的沙粒里。至此,我们对埃及世界得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一个深邃狭窄的山谷,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沃土,蜿蜒在了无生气的沙漠之间,塑造出一个世间绝无仅有的非凡环境。这种环境对埃及人的思想和思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制约且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的理解。作为尼罗河谷的主要特征,尼罗河决定了埃及人对方向的概念:他们将北方和南方称为“下游”和“上游”;当他们突破前往亚洲的屏障,到达幼发拉底河时,他们将这条河称作“自下游往上游倒流的水”(向南)。对他们来说,世界由“黑土地”和“红土地”组成,即尼罗河流域的黑色土壤和沙漠地带的红色区域;或者说是由“平原”和“高地”组成,也就是尼罗河的谷底和沙漠高原。“高地人”是他们对外国人的描述,“上去”就是离开河谷,“下来”则是“从国外返回家乡”的习惯表述。沙漠中无尽的孤独就这样不断地闯入他们的视野和全部生活,雕琢着他们面朝两个太阳神的眼界,使他们在仰望这些统治着这样一个世界的伟大神灵时,眼中却闪烁着一丝忧郁。



简言之,这就是尼罗河人发展的场景。在欧洲文明迈进第二阶段,并与早期东方文化开始亲密接触的时代,尼罗河文化正主导着东地中海盆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尼罗河沿岸这样,如此丰富地保存着一个伟大但现已灭绝的文明,让我们得以见证。甚至在三角洲地区,即使这里的战争风暴比上游河谷更加猛烈,洪水年复一年的缓慢沉积已逐渐将遗迹掩埋,我们也能看到法老们的壮丽城市遗留下的大片土地,堆积的巨大花岗岩、石灰石和砂岩块,破碎的方尖碑和巨大的塔架。它们宣扬着那个被遗忘的时代的财富和力量。这些巨大的废墟几乎在河流的每一个拐弯处迎接着好奇的旅行者,而越来越多的现代游客也慕名来到上游河谷。在古代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屹立着如此巨大的石头建筑,也没有哪个地方拥有这种干燥且几乎无雨的气候,使古代生活中最好的、最高的此等财富存续下来,使生命能在物质形式中得到表达。在埃及辉煌的全盛时期,它的大部分建筑因此而幸存到了欧洲文明的经典时代。随着埃及逐渐被西方世界控制和吸收,来自西方和东方的生命之流在这里交汇。这在其他地方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在尼罗河谷还是河谷之外,西方世界以这种形式,受到了埃及文明数百年的全方位影响,也从中获得了其多元文化所必须贡献的一切。那么,埃及形成如此丰富的异族遗产,为整个后世留下此等宝贵遗产的历程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将在随后的章节中竭力追寻。



相关书目


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供稿授权!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发布,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整理不易,欢迎学界友人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一、原创系列文章蒙古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生平及其国内著述蒙古史学家杰克·威泽福德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蒙古史学家丹尼斯·塞诺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美国中古罗斯与金帐汗国史学者查尔斯·哈珀林小传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一)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二)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三)《成吉思汗传:历史上最大帝国的创建者》微评与纠误!
《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简评与纠误
《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微评与纠误二、蒙古史、元史、游牧民族史、中亚史、内亚史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部成吉思汗后裔笔下的的成吉思汗家族史学术著作!
《明代吐鲁番与“大礼议”研究》:一部研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关系的重要著作!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一部由鄂尔浑文回鹘碑铭探讨回鹘汗国诸领域的学术著述!《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集大成的蒙古学著作!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一部多维度论述内蒙古游牧文化变迁历程的学术著述!
《细读匈奴七百年 : 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一部世界视野下的匈奴通史新著!
《匈奴帝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匈奴帝国微型通史!
《鲜卑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鲜卑列国兴衰史!
《五胡史纲》:赵丕承先生历时30载撰写的我国首部五胡十六国专史!《柔然传奇》:揭秘第三个草原王朝与《木兰辞》中神秘的草原游牧民族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及其民族史三种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部中古北方阿尔泰语诸族政治名号制度研究力著!
《吐鲁番出土文书新探(第二编)》:唐长孺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论文专辑出版!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法国西域考古学者莫尼克·玛雅尔的中古吐鲁番社会史著作再版!
《突厥汗国》: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突厥通史!
《大辽王朝》:一部台湾学者笔下的契丹民族兴亡史!
《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一部塔吉克人的五千年历史
《哈萨克斯坦简史》:带你走进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法律制度概论》:一部研究哈萨克斯坦法律的新著!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一位优秀考古学家的成长往事!
六部中亚史好书:带你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一套专业且通俗的历史科普读物
迈克尔·普劳丁《蒙古帝国兴起及其遗产》
《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第一辑)》:一部丝路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一部意大利学者笔下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一部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的亲历与再现之作!
《从希腊到中国》:法国著名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东方学著作再版!
《新疆石窟艺术》:一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所著的系统介绍新疆石窟的通识读物!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俄国西夏学家科兹洛夫的一部研究起点著作!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1870-1873年中国高原纪行》:俄国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一部中国边疆生物学著作!
《中国史研究历程·元代卷》:我国首部蒙元史学术研究概况综述著作!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国内首部元代扈从诗的系统辑注著作!
班布尔汗新作《元与世界》
《解元:他们的元朝》:历史迷雾中的元朝争议
《大哉乾元》:一部通俗易懂的元朝史
《三事忠告》: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政事论”&元代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宋辽金元史论》:宋辽金元史专家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出版!
《元文类》:元代重要的古籍与诗文总集校点本出版!
《元代文学通论》:一部元代文学研究的通观性、实证性与总结性巨著!
《元代文学散论》:元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结集&《元代文学通论》姊妹篇!
《元曲三百首》:一部任中敏、卢前二先生选编的元散曲经典读本!
《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一部赏析解读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的经典通俗著作!
《元代建筑雕塑史》:国内首部元代建筑与雕塑小史!
《元代科技史》:国内首部元代科技小史!
《元代绘画艺术史》:一部图文并茂的元代绘画艺术小史!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1: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文摘:《伊斯兰中国风:蒙古伊朗的艺术》内容概览!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文摘:元朝时期中亚丝绸设计的本土元素及其对意大利哥特式丝绸的影响!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图像》文摘:欧洲的伊斯兰艺术:围绕着一件织物的讨论!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部海洋视角下的元日关系史著作!
《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噶尔哇·阿旺桑波所著的元代京藏古道及其驿站考察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一部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变迁史著作!
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陈伟明《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周少川《独具气象:元代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研究》
李娟娟《元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一部20世纪至今阿尔泰语系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
《极简金代史》:一部用十个问题串联起的金代史“问题史学”著作!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一部基于文本的党项族源与藏传佛教研究著作!
《西藏通史(典藏版)》:首部完整全面的西藏历史通史巨著精装典藏版出版!
冉热·阿旺旦贝坚赞《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班玛更珠翻译的藏文通史典籍出版!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一部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区历史记叙专题研究著作!
《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的卫拉特蒙古史遗著修订再版!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一部研究卫拉特蒙古各领域的重要托忒文文献汇编!
“突厥学研究丛书”:《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和《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草原帝国准噶尔》:一部草原帝国卫拉特-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史!
三、欧美史《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部中国和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潮流艺术史!《希腊史纲》:一部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作的古希腊文明通史原典巨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英国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巨著《希腊史》之精华&古希腊文明必读经典著作!
《古希腊人 : 从青铜时代的航海者到西方文明的领航员》:一部个性十足、生机勃勃的希腊文明演化通俗史!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部赵林教授所写的古希腊文明全景巨著!
《在希腊:通往现代世界》:一部爱尔兰古典主义学者诠释现代欧洲的古希腊文明遗产的新著!
《奥古斯都大帝与罗马帝国:罗马盛世的奠基者、元首政治的创始人》:一本了解古罗马历史与奥古斯都显赫生平的优秀入门读物!
《神人之间:黄金时代的罗马皇帝》:一部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群像重磅力作!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部罗马帝国“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深剖著作!
《地中海战争史》:东罗马帝国普罗柯比所著查士丁尼大帝时代战争的原典著作!
《维京时代与英格兰:北欧勇士征服英格兰的传奇和历史》:一部牛津大学博士解读另类“维京传奇”之著!
《金雀花王朝1215》:一部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英国史姊妹篇著作!《梦游进入新世界:12世纪意大利城市公社的出现》:意大利城市公社的诞生和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萌生和转型!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哥伦布个人及其时代!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劳伦斯·贝尔格林“三部曲”最后一部&哥伦布与他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亨利八世》:英国都铎王朝史学者J. J. 斯卡里斯布里克笔下的亨利八世权威传记著作!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英国传记文学家利顿·斯特莱切笔下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恨情仇!
《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女王的传奇生涯和她治下的英国世相演变》: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和她的家族成员!
《英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通史!
《德国史10讲》:一部日本德意志学者笔下的德意志通史!
《时间与权力》: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之路与德意志君主的抉择!
《法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独特”的法国通史!
《法国史》:一部法国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所著的法国史经典通史著作!
《意大利史10讲》: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美国首位“平民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首部中译本传记!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一部揭秘科学与社科规律的科普类专业著作!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价值的新争议与欧洲纸币萌芽出现!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重新审视货币与西方经济新秩序雏形诞生的时代!
《货币文化史V: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19世纪帝国时代的货币与现代社会!
《货币文化史VI: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现代货币多元化转型与当代社会!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一战”的欧洲与世界历史的转折!
《猫咪秘史:从史前时期到太空时代》:一部猫咪所著的喵星人征服世界战纪!
四、中东史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一公元1922年)》:国内首部西亚城市演进史!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一部对比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演进的新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国内新著好书三种!

《两河文明三千年》: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著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
《古代西亚2000年》:一部由史料、文物与博物馆藏构筑的古代西亚2000年文明史著作!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巴比伦人日常生活的通俗科普读物!
《通往来世的冒险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埃及人生活点点滴滴的通俗科普读物!
《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埃及学之父”商博良揭秘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面貌的经典著作!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史!《中东的王国和帝国》:一部从以色列王国到波斯帝国的早期中东文明千年史!
《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简史(公元前550—前330年)》:一部美国东方学者所著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多方位研究著作!
《安息王朝兴衰记:帕提亚帝国简史》:国内首部伊朗帕提亚帝国史著作出版!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蒙古时代下的伊朗绘画艺术!
《乌鲁伯格: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帖木儿帝国君主乌鲁伯格的学者生涯!
《伊比利亚八百年: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部英国阿拉伯学者笔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时代史的重磅新作!
《伊朗五百年》:从萨法维王朝到现当代伊朗《天堂的颜色 : 火药帝国时代的祖母绿》: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三大帝国的挚爱!《伊朗恺加王朝(1796-1926)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及外交》:一部揭秘近代伊朗经济发展谜题的伊朗政治经济学著作!
《认识镜中的自我: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史入门》:一部土耳其历史学家笔下的伊斯兰历史观代表作
《帝国的伙伴:革命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危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自救与抗争!
《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一部蒙古帝国衰落后 东方三大帝国的宏大比较史!五、俄罗斯-东欧史

《斯托雷平与俄国贵族》:一部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和俄国贵族转型历程的鲜见著作!

六、南亚史《岛史》: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巴利文佛教编年史典籍中译本出版!
《大史》:斯里兰卡国宝级经典编年史文献典籍中译本出版!七、东南亚史

《泰国佛教史》:东南亚史权威段立生教授的一部泰国史领域新作!

八、中国史《史前中国:从智人时代到涂山会盟》:一部基于多学科前沿成果、堪比《翦商》的远古中华史著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商周革命下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中国通史》: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所著的中国史公认必读经典著作!《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部日本中国史学家川胜义雄先生的中国史遗稿集!《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部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的经典上古中国史巨著!
《中国绘画史》:这才是中国人“美的底气”!
《<经学系传谱>校勘本》新书书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海路绵延,千年辉映!
《南北鱼羊 : 美食历史的探寻》:一部唤起读者对美食的向往的餐盘文化史!
《探古鉴今 : 社会生活史考辨札记》:一部中国市井民俗、社会文化变迁之巨著!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部元明时期北京皇城建筑面貌与生活图景的重磅力作!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从元大都(汗八里)到当世的北京城!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老北京百年社会生活旧影的生动重现!
九、美洲史
《玛雅三千年:隐身的第五大古文明》:与四大文明并称的玛雅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波托西 : 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一座拉丁美洲传奇银矿城市的兴衰史!索飒《把我的心染棕》:在拉美大地上,寻找土豆和玉米的“祖先”!
十、人类文明史
《分子人类学基本原理与应用》: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总结性著作!《人类起源与进化:一种系统视角的认识》:一部融汇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进化的地质学科普著作!《人类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到现代文明》:一部介绍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发展间辩证关系的大众通俗读物!《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观念》:一部彭树智老先生的基于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交织的大历史观综述性著作!
《希望之书:珍·古道尔谈人类的生存、未来与行动》:你中学课本上的自然学家为你揭秘人与自然的希望!


本号目前建有  安迪肥子兀鲁思历史学游牧社群,请添加群主或管理员简要说明来意(格式:某一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研究者 / 专业爱好者。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交流&书讯合作操作同上,请直接添加号主,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

号主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