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陈政:入学须知要求我们带一把锄头上大学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陈政,1979年考入安徽省徽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供职于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1977年下半年,作为休宁中学即将毕业的高二学生,父母已经为我联系了插队落户的地方——离家不远的万安公社古城生产队,就在从我住的万安街的河边可以远远望见的古城岩的塔的后面。那里人口不多,民风淳朴。
酷爱文学的我,并不知晓劳作的艰辛,还真盼着早点去落户,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一边劳动,一边了解风俗民情采集古城岩古老的传说,一边写作,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然而,这年的10月,一个震撼性的消息让这一切成为泡影。10月21日,广播里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随后的报纸更是证实了这个消息,并说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与应届高中毕业生,而考试将在一个多月后进行。
这个消息让我们这些一直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就是很少学文化课的应届生一片茫然。还在懵懵懂懂之间,又把我们的毕业时间由冬季改成了夏天,上学时间延长了半年。于是1977年冬天的高考与我们无关,主要面向社会招生,我们则要参加1978年夏季举行的高考,相差半年,休中的校史上也就没有了1977届毕业生。
当时的休宁中学校徽
此后的学习紧张而又陌生。记得教物理的胡玉花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课,主题就是什么叫高考,高考怎么考。还模拟了高考程序,从排队入场,到坐下来后分发试卷,到持笔应试、交卷,全程演习。老师们不断给我们鼓励、打气。于是,我在笔记本上抄下了叶帅的诗:
还记下了老师的赠言和抄来的名句:
当时的座右铭
然而,毕竟基础太差,而且我的偏科极其严重。在1978年7月的高考中,我以数学2.5分(至今也不知道这分是怎么得到的),总分刚刚达到初选线的成绩,名字还挂上了县城“四新街头”(现在的陪郭头)红榜的最下端。一段时间的焦急等待,等来的是名落孙山。
据说好多年,休中的老师们还拿“图书馆陈老师的儿子因为偏科而落选”作为教育学生的典型。我查了我后来参与主编的《休宁县志》,那一年的高考,休宁县报考人数1289人,录取人数153人,录取率为11.9%。
县志记载的高考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失落,下决心补缺补差。于是到了屯溪水泥厂,跟着我一个老三届的高材生、后来又上过“工农兵大学”的当工程师的表哥恶补数学。那段时间住在水泥厂的集体宿舍里,吃在厂里的食堂里,和工人老大哥同吃同住只是不劳动,除了看数学书、做数学题(天知道我是怎么做题的),就是在厂外的河滩上田野边散步。
父亲工作的缘故,得到进入79届插班复习的机会。那时全家还是住在万安街上,唯有我独自一人住在亥山东头树林里的一间小屋里。近乎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复习生的压力明显比应届的大。但原来和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就玩得挺好,也还是一段紧张而又快乐的时光。这两张旧照片,记录了那时的情景,可惜中间已经有同学永远离开了我们。
复习时与79届同学一起
春去夏来,转眼又到高考的日子。记得在县城考试期间,我挺紧张,见到79届的同学连招呼都不打,曾被洪永平笑过。
1979年的准考证
考试成绩终于下来了,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大大提高,由2.5分提升到24分,总分则达324分。当年录取分数线大概是260分,超出64分,而且据说那年我的语文成绩是徽州地区最高的,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填的华东政法学院。
因为有过上一年度的经验,体检那天是我独自一人去的县城。拿到表格后看到上面有病史一栏,想想小时候曾治过血吸虫病,而据说患过血吸虫病的人检查时摸到肝大属于正常现象,于是笔一挥填上“曾经治过血吸虫病”。体检的韩医生(后来当了县人大副主任)拿到表一看,问:“你怎么填这个?”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木已成舟,只得那样了。
后来又是漫长的等待,北大、人大、东北财大……考取名校的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纷纷拿到倒不说,后来连比我分数低不少的,也拿到了安师大、安徽劳大等校的通知书。直到几乎绝望之时,终于等来了属于我的,录取的学校是我想都没想过的——安徽劳动大学徽州大专班!
把自己关在亥山的小屋好几天,好多人来劝导,最后因为不服从分配会取消下年度的考试资格,万般无奈,直到就范。
由保留至今的这份入学须知可知,那时新生报到除了带录取通知书和组织关系证明外,还要带户口、粮油关系转移证和一个月的粮油票等。而现在看来最奇葩的是,还要带上劳动工具——锄头一把。
新生入学须知
以为带劳动工具是“劳动大学”大专班的的缘故,没想到扛着锄头到学校去报到,一看校园里拉的横幅,又是“安师大徽州分校欢迎你”。上学没过多久,校名又改成了“徽州师范专科学校”。而如今已早改成了“黄山学院”。想想我的高考和入学,居然上了“三所”高校,而现在却已找不到母校的校名。不过在那里所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人生经历,却是非常珍贵的。
又查《休宁县志》,1979年高考,休宁县报考人数808人,录取人数116人,录取率为14.4%。我,就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原载微信公号“徽州说鳖”,本号获许可转载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