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2017-04-19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上衣


一、无袖上衣

(1)肚

又称兜肚、肚肚、护心等。

肚兜的式样略呈盾形,上端有环颈吊带,腰间有两绊带相结,只遮肚腹,不管背后。

肚兜有夹、有棉,面料多为红色,精工制作,四周有镶边,中间有刺绣图案,诸如“鸳鸯戏水”、“金鱼钻莲”、“花开富贵”、“一路连科”等。

肚兜属于内衣,贴身佩带,主要功用是防止肚腹着凉。

肚兜是一种妇女儿童衣物,老年妇女多佩用。

据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把妇女的绣花鞋和肚兜作为希罕之物带回他们国内,由此也伤害了不少无辜妇女。


(2)缠腰子

又称抹胸。

缠腰子的式样,顾名思义,是缠绕在腰间的一块长方形布帛,上抵腋下,下遮肚脐,可单,可夹,可棉。在长方形的短边上缀有纽扣或绊带,一般是三组,民间认为三是吉祥数字,有“神三鬼四”之说。结合部偏于右侧腋下。长边上有两条吊带,在胸前扣合。

缠腰子也是一种贴身内衣,是一种妇女儿童衣物。


(3)圪筒子

也称背心。是一种儿童贴身内衣。其式样呈筒样,留有腋窝和颈窝,结合部在肩,左右各有一道纽扣扣合。


(4)主腰子

又称腰子、斜腰子。

主腰子也是一种贴身内衣,男女皆宜。面料多为红色,是保德普遍流行的衣物。

主腰子是通年穿着,一般为夹层。

主腰由腰身,背搭和搭帘三部分组成。腰身为圆筒形,背搭和腰身后部缝合。搭帘和腰身前部缝合。搭帘和背搭在肩部扣合。搭帘多为黑色,其上绣花。

搭帘有的为一片,有的为两片。

一片的搭帘,形同半个肚兜。组成主腰便叫“肚兜主腰”。

二片的搭帘,左右分开,俗称“爪爪”,组成的主腰便叫“爪爪主腰”。

主腰子美观大气,保暖性能好,男人穿上显得英武,干活儿利飒。女人穿上花枝招展,给孩子喂奶不必敞怀,十分方便。

红主腰还有一个特殊功用,俗信认为,可避邪消灾。某个人若逢本命年或逢九年,当年的流年运气不利本身,穿一个红主腰便可逢凶化吉。

这可能是火崇拜的一种流变。


(5)坎肩

又称拓汗子、马甲、紧身子等。是民间盛行的一种衣物。

坎肩或为“砍肩”,意即从肩部砍掉袖子的衣物。

坎肩的用途有两种,一种贴身穿,故名“拓汗子”。一种套在衣服外面穿,形同骑士的铠甲,故名马甲。均无领无袖。有的有口袋,有的无口袋。

坎肩有单,有夹,有棉,还有皮坎肩。

坎肩的式样有:对襟坎肩,大襟坎肩和琵琶型坎肩。其实这些都指的是前襟的变化。

对襟坎肩,前襟为左右对称的两片,在胸线扣合。

大襟坎肩,也叫偏襟子坎肩、右前襟窄小,左前襟大,左襟压右襟在右侧腋下扣合。即所谓右衽。

琵琶坎肩,下边为圆形,左襟压右襟,在超过胸中轴线的右侧扣合,不至腋下,是一种女性衣物。

现在,这些贴身内衣都由针织品背心取代,马甲尚在。


二、有袖上衣

有袖的上衣,分长衣与短衣,古代长衣曰袍,短衣曰襦,现在襦的名称没有了,襦服包括在袄服里面了。

按衣服的类型分,单衣称衫,夹衣称褂,棉衣称袄。

如与下衣相对而言,保德人将有袖的短上衣都称为袄。

袄的构件基本为背身、前襟、袖子、领子、口袋,以及纽扣。

民间袄的变化,主要在于襟的变化,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各种式样。

襟的下摆部分,有裁成直线边的,有裁成弧线边的,直线边的称作直裾,弧线边的称作曲裾。

袖的变化,主要是长短宽窄的变化,现在的袖多为上大下小的窄袖,有敞口与束口两种,袖长不超过虎口。

现在的袖与古代的袖有很大差别。现在的袖,古人称作袂,袖口称作袪。古制在袪处还要加长一部分,这才是袖,俗称“绾袖”。现在戏剧服装上的水袖即是这种长袖。

领,本指脖子。转引到衣服上,则成了颈部的饰件。

古代衣领的形状,下连到襟,在脖颈的下前方交叉掩盖,称为交领,现在的戏制服装仍保留了这种交领形式。

现在的衣领,皆围绕颈项而设,缝于领口处,颌下结合,衣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高领、低领、尖领、方领、圆领、直领、翻领等。民间皮袄的领子特别大,翻毛向外,可遮盖住肩部,反折起来,可包住头部。

衣袋,又称口袋、肚兜、插手、倒插子。有明暗两种,民间服装,如单衫衣袋为前襟上的两个明衣袋,夹袄和棉袄则为暗衣袋,袋口在衣衩上方。

古代衣服上没有衣袋,小物件可藏于袖内,故曰“袖珍”,也可装入佩饰荷包袋内。笏板之类则插于绅带间,故曰“缙绅”。后人以“缙绅”代称士宦。

南北朝时期,官服上的衣袋用紫绢制成,缀于左肩,称为“紫荷”或“紫夹囊”,用以贮放文书奏章之类。

民间衣袋,大概由此而来。

纽扣,无论是材质,还是式样,五花八门,万紫千红,难道其详。最具特色的是传统的“桃圪瘩”扣子。将细布条缝制成滚圆的带子,再将带子经过复杂的编结,结成球状的扣头和扣门匹配,扣把可盘卷成花卉、蝴蝶图案,既有适用性,又有装饰性。

“桃圪瘩”扣是一种既复杂又普及的“中国结”。

古代衣服没有纽扣,用绊带系结。

一般认为,纽扣大约出现在宋、辽、金时期,为时很晚。


(1)衫

俗称“布衫子”,丝绸衫子则称“绸衫子”,是一种单衣,有长袖与半袖两种。

夏季可作外衣穿。其它季节可作衬衣穿,故有“中单”、“汗衫”之名。

作衬衣穿时,袖口多为束口。

根据《中华古今注》、《事物记原》等书记载,衫始于秦朝。南北朝时期,衫已普遍流行。到了宋元时代,衫已成为大众衣物,宋元词曲中就有许多关于衫的名目。如《绿衫》、《红衫儿》、《脱布衫》等。


(2)褂

又叫褂子。保德将外套类衣服统称为褂子。如现在流行的中山服、西服、休闲服都可称为褂子,但不包括棉袄和皮袄。

褂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夹衣,二是对襟。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孝衣中有一种孝褂子却是单衣。

大襟夹衣,不叫褂子,而叫夹袄。过去,有钱人家可以按四季做衣服,穷苦人家只能凑合着穿。他们将棉衣中的絮棉抽去,便简单地改作春秋穿的夹袄。

褂子在清朝最为流行,称作马褂。马褂穿在袍服的外面。

在清代马褂中,最为珍贵的是黄马褂,是皇帝赏赐品。刘家畔村民曾以进贡天桥石华鲤鱼有功,而得过黄马褂赏赐。

辛亥革命后,清代服饰退出历史舞台,但上衣外套被称为褂子,正是这种马褂的延续,虽然今天的外衣无论衣料还是款式都和马褂有天壤之别,但概念却没有变。


(3)茄克

茄克,既不是衫,也不是褂,是西方流入的夹衣新款式,袖口、下摆均为束口,不用纽口,而用拉链。


(4)棉袄

棉袄一般比衫、褂长,也比衫褂肥大,有对襟式,也有大襟式。为冬令服装。里边絮物多为棉花,往往一用再用。现在,除了款式变化外,絮物变化是最大的变化,不但有棉花,而且有丝绵,太空绵、羊绒、驼绒、羽绒等。现在棉衣既漂亮舒适,又轻便温和。


(5)唐装

唐装是近年兴起的一款上衣,面料为丝织品,有花饰,多为“团寿”或“团龙”图案。有棉衣,有夹衣。

唐装是一款中西合璧的上衣。基本式样为中式风格,如立领、对襟、“桃圪瘩”纽扣等,但剪裁、缝纫工艺却采用了西式手法。

唐装是一种中老年人喜爱的上衣。


(6)皮袄

民间所穿的皮袄均以山羊皮或绵羊皮为原料,经过熟、钩、铲等工序使毛皮变软、变白,再由皮匠剪裁缝制成衣,即可穿用,名“白茬皮袄”,有的还要配布面,称“托面子皮袄”。小皮袄可包住臂部,大皮袄长可过膝。

珍贵的皮袄为羔子皮皮袄和狐皮皮袄。

现在市场上的裘皮衣服,不属民间的常服范围。


(6)毛衣

多为现代手工制品。妇女们买毛线,用棒针自己编织,可变化无数种花色,一来可展示自己的手工技艺,二来对丈夫、对宝宝奉献一片爱心。

毛衣毛裤属春秋衣物。

市场上也有机制毛衣,但不及手工制品得体,柔软度较差。


(7)秋衣

秋衣本名球衣,顾名思义是球员穿的衣服。属运动衣类,针织品。

在保德方言中,“球”与男阴同音,故人们转音读为“秋”。

秋衣、秋裤,现在均作为内衣,穿起来松软舒适。


8)百衲衣

本是一种僧衣,由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碎布块拼接而缝制成的衣服。

民间出于贱孩好养的保育目的,效仿衲衣缝制了一种小儿衣,名为“百家衣”或“七姓衣”。俗信认为穿这种衣可以消灾免难。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