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十二 生活习俗(二十九)

2017-04-23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衣饰


一、披肩

披在肩上的一种附属物。实用性披肩也叫垫肩,是系在脖子上的一块圆形厚垫,担挑作业时使用,一来防止直接磨损衣物,二来保护肩部肌肉。

妇女用的披肩,旧称“油领”,一来起装饰作用,二来防止头发油污衣服。旧时娶媳妇时,新人的霞披,属豪华类型。

现在农村妇女,习惯将方头巾对角折叠,披于后肩,是披肩的一种流变。


二、围巾

又叫围脖。是围在脖子上的长巾。冬季使用。主要用于取暖。

有的人用整张狐皮围脖,显得富态。

有的女人用很长的巾,搭在后颈上,又像围巾,又像披肩,装饰性很强。


三、领带领结

领带和领结是与西装配套使用的。但民间将西服作便服穿,所以并不注重领带和领结的使用。有是虽打领带但不注重色调的搭配,显得山气。


四、衬领

衬领是衣领的附件,主要功能是保护衣领,免受油污和汗渍。

简单的衬领是附在衣领内侧的一条白布条。

复杂的衬领是带衬肩的一个完整的衣领,腋窝有环带,穿在肩上,再套上外衣,窄看,酷像衬衣。市场上有卖品。


五、围嘴

又称涎水牌,是小儿用物,防止小儿流口水渗湿衣服。

造型有圆形、方形、盾形、莲瓣形。


六、腰带

古代,衣皆有带,腰带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组成部分。

仕宦腰带大体有两种,一种用丝织物制成,名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用皮革制成,名叫革带,上面镶嵌犀角、玉片、珠宝等,用带钩联结,习称玉带。

平民的腰带,多用熟牛皮制成,称韦带,所以“布衣韦带”也就成了庶民的称呼。

清末民初,男子多束布腰带,长约七尺,宽约一幅,三折成六七寸宽,系于腰间,既可以保暖,又可以藏钱物。还有一种“虏肚兜”,为毡制品,是一种有带的毡袋,系在腰间,既可保暖,又可藏钱物。是古代褡膊、缠袋一类的物品。


七、连挂

古代衣服无衣袋,一些日常小用品都挂在腰带上。《礼·内则》说,“男鞶革、女鞶丝”。即男人挂的是皮袋子,女人挂的是丝织品袋子。

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蹀躞带,上面挂着算袋、刀子、砺石、针筒、火石袋、契必真、哕厥等七件物品。

宋代,官员佩鱼袋,放鱼符。鱼符由虎符演化而来,为三寸长短的鱼形信物。金属制成,刻有文字。两片合成,一片留中央政府,另一片官员自己保存。其功用相当于现在的工作证。

清代连挂更多,有钱袋、槟榔袋、镜袋、扇袋、香囊、小刀、荷包、眼镜盒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

荷包是一种装钱物的小包,荷包口用带子收束。荷包上多有精美的图案。流传至今的荷包有盛香料的香囊和装旱烟的烟荷包,装钱的钱荷包。还有一种装手机的小布袋,也是一种荷包。

解放前后,民间的连挂物都附在纽扣上,一般为两件,一是帨,即汗巾,二是“银三事”,即在一根银链上连坠三件小物品,如牙签、挖耳杓、小镊子。有的将眼镜盒也挂在胸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装饰基本消失。

现在的连挂,多见于小儿身上,如宝锁,以及端午节戴的艾虎、香囊等。还有涎水牌子上的虎头铃,魇胜钱之类。


八、其它饰物

首饰是头颈饰、脚手饰的总称。前面已介绍过头颈饰,现在介绍一下脚手饰。


(1)戒指

传说古代,有一位官员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拍桌子,因为不冷静,因此也办错一些案子。他为了改掉这个坏毛病,便在手指上戴了一个铁环警戒自己,再拍桌子,手指便被震疼,这时他就会冷静下来,人们把这个铁环叫做戒指,后来演变为一种手饰。

现在的戒指有金银制品,有的镶嵌有宝石、珍珠、钻石等,镶钻石的戒指叫钻戒。

戒指,男女通用。

戒指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是一种定情信物,男女相爱,男的将戒指戴在女的手指上,就表示确立了婚姻关系。

戒指还有一种广告作用。女人将戒指戴在中指或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在小指上表示未婚,戴在食指上表示正在求爱。

还有一种戴在拇指上的饰物叫扳指,专供男人使用,广泛流行于清代。玉石制品,拉弓弦时所用,也是一种饰品,今已成为历史文物。


(2)钏

就是镯子,是一种环状装饰品。戴在臂上的叫臂钏,戴在手腕上的叫手镯或袖圈,戴在脚腕上叫脚镯或脚钏。

现在镯子多为手镯,有金、银制品,景泰篮制品,玉石制品。

由手镯衍化出来的手链,有金银制品,也有珍殊和宝石制品。

手镯多为妇女儿童饰物,男人也有戴手链的。

脚镯多为小儿饰物,在小圆圈上还附有三个小铃铛。


(3)胸花

在一些喜庆场合,人们要在胸前别一朵小花,有的用鲜花,有的用绢花。

吊唁则用小白花。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九 生活习俗(二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四 生活习俗(二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三 生活习俗(二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二 生活习俗(十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一 生活习俗(十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十 生活习俗(十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九 生活习俗(十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八 生活习俗(十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七 生活习俗(十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六 生活习俗(十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五 生活习俗(十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四 生活习俗(十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三 生活习俗(十)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二 生活习俗(九)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一 生活习俗(八)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