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带棒杆菌:容易被忽视的病原菌
纹带棒杆菌:容易被忽视的病原菌
来源于FBI医刊
纹带棒杆菌
-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注:A为革兰染色后10×100油镜下形态;B为血平板在35 ℃、6% CO2孵育环境下经24 h培养后的菌落形态。
简介:
纹带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C. striatum)属于棒杆菌属,常作为正常菌群寄生于人体皮肤和鼻咽部黏膜。以往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纹带棒杆菌作为定植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增加,纹带棒杆菌引起各种类型感染的报道明显增加,且多数临床分离菌株呈多重耐药特征。纹带棒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和水平传播的特征使它成为一种新兴院内感染病原体,造成病程延长、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给临床合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
病原学特点和致病机制:
纹带棒杆菌为需氧、无芽孢的革兰阳性菌,排列不规则,细胞形态具有多形性,常以“V”、“栅栏”和“中文字母”的形式排列(见图1)。生长较缓慢,在血平板上培养24 h后,菌落呈白色圆形凸起,边缘完整,直径为1.0~1.5 mm,不溶血。触酶试验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图1:纹带棒状杆菌粘附于聚氨酯导管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注:(a)多形性细胞形态,呈现球状、杆状和丝状;(b)以“V”、“栅栏”、“中文字母”形式排列;(c)初始粘附,存在丝状细胞外物质;(d)成熟生物膜
虽然纹带棒杆菌毒力较弱,感染后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有较好转归,但报道显示其感染后仍有20%的病死率。若合并多种细菌感染,病死率可明显升高。纹带棒杆菌存在一系列的毒力因素帮助其在宿主组织中存活,并且防止被宿主的免疫机制清除。生物膜是纹带棒杆菌的重要毒力因子,纹带棒杆菌可以在包括聚氨酯导管在内的亲水性或者疏水性非活性物质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增强其毒力和侵袭能力。这与其在医院环境中的广泛传播和侵袭性感染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纹带棒杆菌粘附在不同非生物表面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的机制知之甚少。研究发现编码菌毛的基因spa在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中高表达,可能与纹带棒杆菌的细胞粘附和生物膜产生相关。此外,有学者使用生物膜降解剂(分散蛋白B,DNase I和蛋白酶K)用于纹带棒杆菌生物膜降解测定,表现出显著的生物膜消除作用。
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
纹带棒杆菌相关的院内感染和暴发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报道(见图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血流感染为主,还可引起骨髓炎、脑膜炎、心内膜炎、乳腺脓肿、腹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骨关节置换术后假肢关节感染等。纹带棒杆菌容易在免疫力低下者、老年患者或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中引起医院感染,多数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有广谱抗菌药物史、留置各种导管史或接受其他侵袭性治疗。重症监护室等危重患者聚集的科室是纹带棒杆菌感染的高发科室。
负压吸引器、呼吸机是纹带棒杆菌感染、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纹带棒杆菌相关的感染约有60%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另外纹带棒杆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者环境在患者之间传播,多次从感染患者的床栏、病历夹、洗手池、工作人员手等部位分离出,而且同一克隆可以在环境中或患者的呼吸道中存在数月。此外,研究发现同期住院的同一病房患者身上分离出的纹带棒杆菌同源性高,菌株之间有流行病学相关性,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在较长时间的流行后可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图2:1976年至2020年报告的254例人类纹带棒状杆菌感染/院内感染暴发病例的全球分布
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
纹带棒杆菌在临床中往往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耐药性,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敏感。纹带棒杆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耐药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其高定植能力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助于该病原菌在医院环境中存活和进一步传播。
国内地区北京、河北和广东临床分离的纹带棒杆菌仅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3%,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可达90%以上。目前国内对达托霉素耐药的病例报道较少,但国外已有高水平达托霉素耐药菌株检出,研究者通过体外试验将纹带棒杆菌分离株暴露于达托霉素,结果显示对达托霉素敏感的菌株可以快速获得抗性,且诱导菌株耐药性可稳定存在。
突尼斯一家医院在2011-2014年期间分离的纹带棒杆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敏感,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很高,其中63.31%的分离株对至少一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2.59%的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加拿大的纹带棒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高达99%和 95%。在日本,纹带棒杆菌除了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和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外,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甘类药物耐药程度不同。而西班牙研究从医院感染暴发中分离出的所有纹带棒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对四至五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占65%。[1] 目前对于纹带棒杆菌感染的治疗无权威的临床指南,经验性治疗首选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可以作为单一或者与其他敏感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纹带棒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耐药基因水平(见表1),引起药物外排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产生破坏抗菌药物的酶、影响抗菌药物与膜的结合等。
感染防控
既往在实验室培养中,纹带棒杆菌常被鉴定为微球菌或库克菌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 或当做污染菌而未受重视。进行准确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药物敏感性检测,加强对纹带棒杆菌耐药性的持续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实施更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其院内传播或治疗感染。此外,研究发现使用2%过乙酸或2%戊二醛溶液对胃肠道内窥镜消毒30分钟,仍可检测到纹带棒杆菌。合理正确使用消毒剂,纹带棒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诊疗环境、医疗器械和物品(特别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规范清洁消毒,对预防医院感染和暴发至关重要。
纹带棒杆菌---容易被忽视的病原菌
集锦:临床各种操作技术——视频、流程、规范、技巧等(收藏版)
常规皮试假阳性率达94.1%?“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
认识第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SO2 )!SpO2≠SaO2?
扩张钳式(PORTEX Griggs) 经皮气管造口技术(图文+视频)
经皮气管切开术(手术步骤、注意事项、术后护理)(图文+视频)
我国首部急救科普三维动画视频---心肺复苏,学会可救人一命!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何操作?非常简单,3分钟视频学会!
CT和腰椎穿刺正常的爆裂样头痛患者没有必要进行更深入检查吗?
以单侧胸腔积液入院,发现多浆膜腔积液,这种鉴别诊断你还记得吗?
47岁女患者,长期透析-发热-左下肢疼痛-肺内结节,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