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中的体认语言学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公众号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中的体认语言学


胡壮麟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王寅先生在《体认语言学》中所陈述的观点进行考察、评价和阐发,并提出了以下与当前语言理论研究相关性强且意义重大的观点:1)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体认)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理论研究的“同路人”;2)唯物主义的体认观应该是“我在故体认”;3)语言理论研究领域的“本土化”既要追求“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也应追求“中西合璧,中为洋用”;4)隐喻的使用,不仅仅是追求修辞美或展示各人思维不同,更多是因应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5)实现体认语言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尚需要在精确规定各个心智范畴和体现方式及相互关系的格式上深化研究。本文还就王寅先生在《体认语言学》中的其他观点进行了商榷。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本土化;隐喻


一、引言


2020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先生多次邮寄我有关“体认语言学”的文章,有他本人的,也有其他学者的。国庆节后他又寄给我新著《体认语言学》(王寅 2020),并期待我写个评介。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我的阅读时断时续:一是尽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被困在家中,但仍得花较多时间学习和参加国内明显增多的线上会议;二是体认语言学涉及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语义学、国学、心理学、隐喻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英语教师来说,一步一个坑,难以迈开脚步。在此过程中,我又读了原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钱冠连先生为《体认语言学》写的序,感觉其既全面又深入。我的读书报告很难下笔,恐不是抄录王寅先生的观点,就是重复钱冠连先生的评述。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我只能从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着手,谈谈王寅先生的体认语言学。如有不当之处,望王寅先生和各位专家见谅。


二、当代语言理论研究的“同路人”


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已不再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而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知网的关键词栏中分别输入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17—2020年,可获得如下数据:

考虑到王寅先生有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表述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四年的文献数量应分别为323、352、310、202,而(体认)认知语言学应分别为254、281、281、220。(系统)功能语言学主攻语言构建和使用的社会功能,(体认)认知语言学主攻语言起源、心智和使用的认知互动。在各自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两者常会关注对方的研究动向和成果。我把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当代语言理论研究的“同路人”(胡壮麟 2004/2020,2007)。我的看法基于以下认识。从功能语言学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M. A. K. Halliday)在英国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福赛特(Robin Fawcett)早在1980年就出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互动》(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al Interaction)一书,试图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融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探讨人们在交际思维过程中如何理解对方话语及所构建的语言成分和组合。这便出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以福赛特所在学校校名命名的“卡迪夫学派”(Cardiff School),之后才有以韩礼德和他学生马丁(James Martin)所在学校校名命名的“悉尼学派”(Sydney School)。韩礼德先生的夫人韩茹凯(Hasan 2010:267)在《“Not”的意义不在“Not”中》(“The Meaning of ‘Not’ is not in ‘Not’”)一文中指出:“对人类来说,世界肯定有赖于意义的交换。即使随便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便会发现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语言的实际参与,这意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意义的交换。”随后,她谈到人类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神经科学关注“产生意义的思维”,符号学关注“意义、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这表明她也从事(体认)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韩礼德先生本人在1994年《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第二版前言中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功能语法,而不是功能语义学?”他坦陈就现阶段的知识来说,他还不能描述一个语言的语义系统。这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义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我认为,已故韩礼德先生如果能看到今天王寅先生在《体认语言学》中对语义学所进行的多方面研究,他一定会表示赞扬和支持的。
我本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但对认知语言学的进展还是有所关注和学习的。自20世纪末至今,我已发表有关语言认知的论文十多篇,这里例举其中五篇予以佐证:《认知与语篇产生》(1993)、《语言·认知·隐喻》(1997)、《认知符号学》(2010)、《我国认知符号学研究的发展》(201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观》(2014)。此外,我还写过一部专著《认知隐喻学》(2004),第二版于2020年发行。所有这些都能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语言认知的研究,始终把认知语言学作为“同路人”。就《体认语言学》作者王寅先生本人来说,他也接受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是“同路人”的观点。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第一,王寅先生在《体认语言学》全书中基本上把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作为评论和批判的对象,但接受了功能语言学的某些观点。他虽然对功能语言学的某些范畴也会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但在措辞上明显不同。第二,王寅先生在该书中谈到我在2004年和2007年两次论及“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互补关系”,并摘引我2014年的观点,即两者“在探索认知和意义的道路上是同路人的关系”。这些都说明我和王寅先生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目标。

三、体验与认知


王寅先生2007年发表《认知语言学》一书,2020年又发表新著《体认语言学》。显然,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理论上的飞跃,从单纯的“认知”进入到“体认”,即“体验”与“认知”相融合,或者说,语言学理论与后现代哲学思想相融合。在新著前言中,王寅先生更明确地说明,他运用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论述了“基于什么体验”“主要体验什么”“以什么方法体验”。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持肯定态度,因为创始人韩礼德先生于1949年前后在中国的经历受到指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在语言研究中运用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胡壮麟 2015,2016)。在《体认语言学》前言中,王寅先生对不同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由于原来的表述中没有出现“认知语言学”,我采用“(体认)认知语言学”的表达形式。

 

——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性,符号性,任意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性,交际性,功能性

——转换生成语言学:天赋性,心智性,生成性

——(体认)认知语言学:体验性,人本性,认知性

 

对比上述不同理论,可进一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两者之间的“同路人”关系,如功能语言学的“社会性”和“交际性”都离不开“人本性”和“认知性”,“功能性”离不开“认知性”,反之亦然。王寅先生(2020:177-179,以下该书引文只标页码)所讨论的“约定俗成不等于任意性”这个观点最能说明功能语言学的“社会性,交际性,功能性”。当然,王寅先生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来自“社会”和“交际功能”,体认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来自“体”和“认”,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125)。我个人认为这决定于两个学派的研究重点:一个侧重人和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另一个侧重人和语言与功能的关系。前者的“人”有时给读者以“个体”的感觉,后者的“人”突出“群体”。认知也好,功能也罢,都是通过语言保证人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存在和相互交流。同样,王寅先生强调在人的认知作用下,语言才能与现实发生联系;我们强调的是,如果人们的语言不和功能相联系,那么其在现实中起什么作用,人们为什么要去认知呢?这也是对问题的深化。王寅先生根据唯物主义的思想,采用“现实—认知—语言”的图式来表明现实是第一性的,现实包括人和物在客观世界中的互动和体验。同时,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证了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以及认知对现实的反作用(第五章),如图1所示:

从功能语言学来说,这些都应予以肯定。然而,在第74和96页有关上述三个因素的讨论中,王寅先生有个看法过于绝对,值得商榷,即他认为自左向右表示“决定”,自右向左只是“影响”而已,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而语言只能“影响”认知,认知只能“影响”现实。我认为语言有时也可“决定”认知,如一个人失明或失聪“决定”他不能胜任某些工作;又如一个人不懂英语“决定”他看不了英语报纸或书籍,或无法与讲英语人士交流。与之类似,认知也可“决定”现实,认知水平提高“决定”我们今天才会有电脑、手机、录像机、打印机等新技术产品。综上可知,语言和认知何时或在何事上对现实起“决定”作用,或只是起“影响”作用,有赖于具体情况,用功能语言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语境”(context)。就“现实—认知—语言”这个图式,王寅先生曾总结如下不同表述(416):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萨特:我在故我思巴赫金:对话故我在王寅:体认故我在

 

笛卡尔所谓的“我思故我在”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的存在决定于人的思维,这显然不符合情理。萨特的“我在故我思”有所改进,但只是强调人的客观存在,未能说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或者说,不能说明不同的人或群体会有不同的“思”。巴赫金的“对话故我在”强调人(群)只有通过话语交际才能存在,没有说明人(群)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也没有说明人(群)不说话时是否还存在。为此,王寅先生提出“体认故我在”的论点。我觉得这个表述仍有商榷余地,“我在”应该先于“体认”,没有“我在”,如何“体认”?为此,我建议王寅先生分析一下每句中出现的“在”字。我认为对“在”字的象似性分析本身就说明:左侧的“人”与天地相处,或曰“顶天立地”,这已经包含人和自然互动之意。何况“体认”的意义本身就决定于客观的“人”和“在”。因此,我倾向于如下的表述:“我在故体认”。由于客观世界中人(群)的存在,才能对客观世界或现实进行“体认”,才能进行互动。
四、本土化


近年来,王寅先生在有关体认语言学的论文中,反复强调“本土化”这个概念。这次,他在《体认语言学》一书的副题中明确使用了“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这个表述。我最初只是把该书理解为作为一位中国学者的王寅先生,把国外讨论的“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正式融合成一体,介绍到中国。这个认识不能说一无是处,不过读完《体认语言学》后,我对王寅先生的用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需要在本节中讨论。各位读者会发现,王寅先生不仅在《体认语言学》中引用了20世纪80年代后多位国外学者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而且他本人也与雷柯夫(George Lakoff)等学者进行过面谈。令人兴奋的是,他在该书的许多章节,特别是在第七章中,专门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有关体认性的论述,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名实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文心雕龙》),等等。这表明中国古代早已有了“体认”的概念,这是王寅先生通过“本土化”所要强调的。对比之下,我本人在讨论韩礼德学术思想的中国渊源时,仅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罗常培、王力、高名凯等人对韩礼德的学术影响(胡壮麟 2018a)。在此以前,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指导的博士后彭宣维虽然比我高明,曾结合中国古代文献探讨韩礼德的学术思想(彭宣维 2016),但我们两人只是停留在韩礼德个人,均未能提高到功能语言学的高度,没有像王寅先生那么深入认真。“本土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体认语言学》一书在介绍语言理论和范畴时,例子既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尽管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几十年来的论著中也有中文例子,如我的《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2018b),但没有能以英汉两种文字为例,全面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也是我们要向王寅先生学习的。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寅先生之所以重视中文例子,在于他把“普通体认语言学”作为最终目标。正如他在论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时曾谈到,索绪尔在“语言学”前加上“普通”二字,旨在表明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适用于所有语言(11)。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如索绪尔把“语音”作为“能指”,把“语义”作为“所指”,这第一步就让他的理论陷入绝境,其至少不能说明汉语文字的象似性特征。汉语的象似性涉及语音,但更多的是涉及“图像标志”。世界上有这么多使用汉语的人口,一个语言学理论如果不能描写汉语的特征,就谈不上“普通”了。应该说,韩礼德先生(2007)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一再建议中国学者研究如何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他认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通用性了。行文至此,有一点需要王寅先生考虑。他为了强调体认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过程和作用,一再提出“本土化”,以区别于国外的认知语言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学术研究上,一个理论首先要在国内站住脚,这是常理。但如果王寅先生想让体认语言学在国际认知语言学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除了多提供英语和其他外语例子外,“本土化”一词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不宜多用。“本土化”这个表述会给人以这个理论只适合于中国或汉语的错觉。再进一步说,这几年我有这样的感觉,教育部鼓励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我这样说是被下面的经历所触动的:2019年,教育部曾让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一个项目,最后项目主持人要参与者提供自己写的并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论著;2020年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秘书要我们提供个人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得奖的情况。因此,王寅先生如果想取得更大成就,便得考虑如何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即从“中西合璧,洋为中用”进入到“中西合璧,中为洋用”的更高境界。

五、隐喻研究


王寅先生的《体认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依据雷柯夫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发表于1980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该书论证“隐喻”不仅仅是传统诗学中的一个修辞格,而是沟通“语言”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王寅先生又接受了美国功能语言学家吉翁(Talmy Givón)的“象似性”(iconicity)、“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等论点。这些论点最能说明王寅先生的“体认感”,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事物和感受互动,形成各种思维,最后凝固为“认知”。作为一个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我有一个观点提供给王寅先生思考,那就是人们使用隐喻,不仅仅是追求修辞美或展示各人思维不同,更多是出于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我们给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规定一个独特的名称,那得需要多少词语啊!能记得住吗?能便于交流吗?为此,“一词多义”也是人类认知和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翻阅任何一部辞典,我们都会发现“一词多义”的存在。王寅先生在语言隐喻方面另一个值得肯定之处是他除了接受吉翁的“语法化”外,也接受了韩礼德先生和我本人对“语法隐喻”的研究(270,279,300)。韩礼德先生早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语法隐喻”。除词汇外,他还系统讨论了及物性系统内各个过程的隐喻化,并指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Halliday 1985:321)。王寅先生在《体认语言学》中也引用了我发表于1996年的《语法隐喻》一文。除上述内容外,该文还探讨了西方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主要论证语法隐喻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内容上涉及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方法上通过语法术语、语法结构、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最有创新意义的是王寅先生在第十章中谈到了Fonagy(1999)和李弘(2005)有关“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首创,而且由于汉语属“单音节”文字,国内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王寅先生本人也提供了不少实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能详述。

六、实用性


理论贵在应用。判断一个语言理论是否正确、有价值,需要考察它在各种语言分析中的应用程度和效果。王寅先生对此是清楚的,正如他自己所言,《体认语言学》一书立足于“理论构建”和“实际应用”两个视野,前七章介绍体认理论,后八章从象似性、音义关系、词汇、词法、句法、话语、修辞等角度进行论证。王寅先生把这些内容概括为“应用体认语言学”(414),很有见地。为了协助王寅先生提高体认语言学理论的实用性,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我在下面坦率地就实用性提出若干建议,供王寅先生参考。第一,在提高体认理论的实用性方面,王寅先生在这八章中仍偏重于理论的探讨,具体操作仍有一定困难。就我熟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而言,它强调语言功能,因此将元功能区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大类,将及物性区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六大类,将句法结构区分为主位和述位两大类,将信息结构区分为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两大类。这些功能通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成分或词组体现,在关系上,采用纵聚合和横聚合两个系统表示。所有这些都规定得清清楚楚,都有实例供外语教师、学生和研究者学习和掌握。因此,《体认语言学》如能精确规定各个心智范畴和体现方式,以及相互关系的格式,将更容易在语言学界普及。第二,王寅先生是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对功能语言学的一些术语不太熟悉。例如,在讨论“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这两个术语时,他认为后者给人的印象是书面语(352)。其实不然。“语篇分析”的内涵既包括“话语分析”,也包括“篇章分析”,后者才是书面语。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口语只有经过录音和文字整理,才能便于分析和写成文章。这就是说,搞“话语分析”不一定非得开展“语篇分析”,搞“语篇分析”的一部分素材来自口语。第三,在讨论“衔接”和“连贯”时,王寅先生流露出这样的观点,“连贯”一定有,“衔接”不一定有。这需要慎重。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连贯”和“衔接”是一致的,前者重义,后者重语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人们通过语言的衔接手段表达内心连贯的思想。但从王寅先生的《体认语言学》中,我们找不到一次谈话、一首诗、一篇文章来证明这次谈话、这首诗、这篇文章是连贯而不衔接的。王寅先生还得注意,有时一个语篇在某些部分衔接手段不够明显或不够多,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分析有助于意义的连贯。即使王寅先生在展示一个“衔接而不连贯”的语篇时,他还应该了解功能语言学的概率理论,即这样的反例在语篇中占多大比重(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13)。机器翻译的发展既得益于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也得益于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范畴和概率理论。我期待王寅先生和他的合作者早日出版《应用体认语言学》或《普通体认语言学导论》!

 

参考文献

排 版丨陈淑媛

校 对丨孙启红

编 辑丨陈歆莹

终 审丨李建波 



转载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科研助力


文科生可以学会的Python——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科研必备|文科生能够轻松上手的Python基础课
推荐阅读: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复旦事件的深刻反思(此匿名回答已被知乎建议修改,且看且珍惜...)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西外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
第四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一号通知)
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论坛暨全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 二号通知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束定芳丨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不愿躺平的暴走大象,在国外火了!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6月11-17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
重磅!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获奖名单公示
把美国的“Tenure-Track”理解成“非升即走”是个严重的错误
20多年争议不断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3大问题待解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研讨会(2号通知)
【热议】中国各地高考难度地图:上大学最难的省份究竟是哪里!?
侃英语 | 国家放开三孩,微信群沸腾了,我已笑死,大家多保重
会讯│“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第2号征稿通知
聊城大学2021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刘宾 李大勤:现代汉语“不”和“没”的体限制及生成机制研究 |《现代外语》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聚焦 | 当代大学青年教师面临的五大生存窘境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简介
2021年6月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预览
重磅!习近平为国际传播工作定方向!
SSCI论文推介 | 乐明 孙博洋《译出中的翻译腔与中介语——一项案例研究》
姜锋 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李战子: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中央再谈国际传播,但学者为何习惯国际“沉默”?
预告 | 近期线上学术讲座、会议信息汇总(6.4~6.19)
习近平关于语言传播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研究
梁国杰 赵新利:从多模态视角看动漫政治话语的传播力
梁国杰 赵新利:中国故事·中国话语·中国形象
全文回顾 | 教育部发布会聚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教育部:建议香港以法律形式明确普通话和简体字地位!
冯志伟序 | 基于注疏文献的《孟子》信息处理研究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设和时代使命——写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一号通知)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一号通知)
会讯 |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一号通知)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重磅推荐 |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 系列丛书!
重磅!北外首发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和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附:中心组织架构)
《汉语语法长编》出版!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3期目录
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深切缅怀 · 贾洪伟博士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为什么要学习语言学?
KT文库|语言学方向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年度书单
KT文库 | 翻译学方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年度书单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访谈视频 | Rod Ellis教授:Measuring Implicit & Explicit Knowledge of SL
若论文数据库也遭美国 “卡脖子”,中国如何应对?
资源推荐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可检索精校Excel版(含字词表)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纪念 | 贾洪伟:间隙弥合——古希腊经典翻译之符号学解读
国外反讽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展望
语气词的绝对统治:中国式聊天,全靠“嗯、哦、哈、嘿、吼”?!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书介 |《英语可以被视为亚洲语言吗?》,剑桥大学出版社
蔡基刚 |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
刘海涛 郑国锋 | 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重磅英文讲座︱北外外国专家系列文化讲座大预告
朋友圈被颜色测试刷屏?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
书讯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冯志伟 | 我国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谢维和 | 中国教育发展的“双循环”——从外语教育的讨论说起
手把手教你如何撰写社科课题申报书
一文讲清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
文旭 |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展望
文旭 |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冯志伟 |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免费获取英文电子书和文献资源的30个网站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文秋芳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
文旭 | 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
新书 | 文秋芳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

预告 | 南京大学119周年校庆人文社科高端系列讲座

在线公益论坛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复旦新学术承办)

第五届全国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高端论坛(1号通知)

吕叔湘王佐良等中外名家谈汉诗英译

许渊冲:关于翻译学的论战

【会议日程】第六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公告
会讯 | 第17届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通知(1号)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赵蓉晖 冯健高 | 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语言能力:地位与内涵
《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治学的功力与见识
写好的唯一办法:每天都写!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校友会2021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
2021中国高校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排行榜
全名单!CSSCI(2021-2022)期刊目录与情况分析,增减变化一目了然!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蔡静 张帅 唐锦兰│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主要问题调查
《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目录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2021新增 9 本语言学类SSCI期刊 | CorpusTalk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17个语料库介绍
涨知识 | 世界语言文字知识知多少?
预告 | AI & Cognition Lab 人工智能与认知实验室2021年春季8场讲座
语言学联合书单 | 外教社语言学图书年度盘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秦丽莉等 | 生态给养视阈下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构建——基于课堂展示活动
刘乐宁 |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
重磅 | 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外语界有这些学者上榜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干货 | 228所高校学报投稿邮箱+472本社科领域经典文献!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荐书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案例分享及评审标准
数说 |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2020年立项题目和2021年选题指南
胡壮麟:吾师韩礼德先生的为人和治学 | 纪念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2期目录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新语用现象
译者 | 林语堂翻译经验:“之乎者也”怎么译?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会讯|第十二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一号通知】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2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标准解读
“浙大学报”:建议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刊讯 |《外国语》2021年第2期目录
陈旸:《论语》英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黄国文序)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张伟年 段宛云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

《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实录》| 外国语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Language, Creativity, and the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陆俭明:为何“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而是用不上”?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批评话语研究的语境-指称空间模型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一)|《中国外语》
何莲珍 胡开宝 胡壮麟|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二)
梁茂成 刘宏 宁琦|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三)
束定芳 王文斌 修刚 张辉|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外语研究(四)
张天伟 |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链接
韩礼德 | NEW WAYS OF MEANING: 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派行:中国符号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论文该发还得发!224本C刊最新投稿指南汇总
前沿 | 2021年度语言文学类学术会议集锦
张伯江: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
《中国外语》专号预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陆俭明 | 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
胡键丨“一带一路”的实践与中国的语言战略研究
高雪松 康铭浩 | 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沈骑 | 新中国外语教育规划70年:范式变迁与战略转型
回放︱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翻译必备 | 最好用的语料库了解一下,没有之一!
郭熙 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外一篇:白紫薇 |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
文秋芳 | 学术英语化与中文地位的提升:问题与建议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总目录
视频合集 | Caroline Heycock:生成句法入门(课程共11讲+番外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言学立项趋势及申报建议 ( 2009-2019)
基于普通语言学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胡壮麟等 序,陈建华等 译)
我们用爬虫和机器学习模型深挖了拜登的对华智库
国际顶级杂志《文体》以特刊形式集中探讨北大申丹教授首创的叙事理论
克里斯蒂娃:《普遍的语言学与“可怜的语言学家”》(龚兆华 王东亮译)
外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 |《外语学刊》
交流 | 被评为“语言学”一流学科的高校建设得怎么样了?
“语言生活”研究热点︱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科研助力 | (即将)读研究生的你,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观点 | 汉语教学标准与大纲专题
蔡基刚:取消英语主课地位,无异于重新回到闭关自守年代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取消英语主科、淡化英语考试、削弱英语地位,谁最高兴?
王克非: 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
纪念王德春先生逝世十周年暨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会议通知(第一号)
《中国小语种教育趋势报告》:在线教育优化供给端,小语种高考机会来临
汇总帖丨外文局审定600条新冠疫情相关词汇中英表达
盘点 |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名人录
科研贴士 | 如何写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乔姆斯基 | Minimalism: where we are now, and where we are going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2020人大复印资料语言学·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李葆嘉:西洋汉语文法学三百年鸟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语言学立项名单一览
译词 | 64个跨文化核心词(含中英释义)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当时”和“现在”
陈平 | 理论语言学、语言交叉学科与应用研究:观察与思考
陈平: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陈平 | 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吴应辉 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
多模态视野下的国家媒介形象:概念与特征
交流 | 那些隐藏在高校“文学院”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
李晨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别与区域研究范式的思考
推荐 |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全收录(值得收藏)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李强: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姜望琪: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 |《语篇语言学研究(第二版)》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内生态学视角外语教学的特征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干货 | 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附电子版下载)
冯志伟: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 | 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
世界语言谱系及语种概览 | 语言学微课堂
徐锦芬 曹忠凯:国内外外语 /二语课堂互动研究
韩晔 高雪松 | 国内外近年线上外语教学研究述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近十年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11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