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夏良才:我办了退兵手续迈进大学校门

夏良才 新三届 2019-08-25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夏良才,1958年生,1975年9月高中毕业到湖北省天门县蒋场公社饶场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1977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应聘到珠海特区,先后从事纺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材料配送工作,现任教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原题

40年前:“双梦”成真


 

1977年,我们一起插队到湖北省天门县蒋场公社饶场大队的10多名知青,除去郑嫦娥顶其父职,到新堰粮管所上班以外,两年来,竟无人再获招工、顶职、推荐上大学及参军的机会。伙伴们人心思走,无心干活,纷纷四处打探消息,找关系、开后门,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那一年暑假前夕,我任教的饶场小学初一年级,有位男生欺负同学,被我留堂,一不写检讨,二不向同学道歉,且蹲在板凳上爆粗口。我一时火起,朝他 屁股踢了一脚。该生哭嚎回家,引来父母到校长那儿,告了我一状。校长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找我谈话,要我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将矛盾激化。我自觉做得不好,开学前未参加公社教师会议,主动辞去了这份干了一年的民办教师工作。


生产队只有我和小我一岁的另一梁姓知青。队长很是照顾,安排我俩放牛、看场地,守护渔塘禾苗等。我也就利用空闲时间,写一些诗歌散文,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试图借文学之路跳出“农”门。那个年代工农兵作家诗人还是挺吃香的,蒋子龙、贾平凹、张抗抗等就是那个时期崭露头角的。稿件虽石沉大海,倒是看了不少书,练了手中这支笔。


40年前高考启航之地,2015年大年初一回到饶场与当年的兄弟合影,右3作者


10月21日有事回到岳口家中,清早上公厕,忽然听到旁边电影院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国家定于12月6、7、8号三天举行高等教育考试的声音,要求到本单位报名,参加政审、体检,领取《准考证》。我马上邀了几位同学赶往公社报名,之后返回高中母校找教材和复习资料,准备复习。


老校长江校长是我父亲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友,德高望重,爱生心切,出面动员几位老师利用周末免费帮我们补习。可好景不长,在母校由庙宇改成的礼堂里上了一次课后,公社知青干事老余带人到岳口,挨家挨户动员我们返乡,称“要抓革命,促生产;反对走白专道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无奈,我只得回到饶场。


为防止老余他们再来催促出工,我带上书籍纸笔,跑到隔壁沿河大队12小队,躲在那里,与两位应届毕业的小知青一起,共同复习了10天。三人同吃同住同学习,不时讨论、提问和交流学习心得,感觉比独自一人复习的效果要好。


12月5月下午,我到住处附近饶场中学一位老师处借了一支钢笔,晚上会同饶场、沿河两个大队部分参加高考的男女知青一道,担着被子行李与草,挎着书包,沿天南长渠步行10多公里,抵达张港中学。当时的情景,颇有些古代科举赶考的味道,2016年1月21日我曾作诗一首,记录如下:


赶考路上


——往事追忆之一


初冬的江汉平原

一片萧瑟、静寂

夜幕笼罩下的

天南长渠大堤

一群年轻人

一路疾行向西

十多公里开外的张港中学

就是此行的目的地

天门县的一个考区

就设在那里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考试

他们勇敢报名

跃跃一试

男生肩挑担子

担着柴米油盐和被子行李

女生斜挎书包

书包内填满书本和纸笔

考前的复习

是从十月二十一日开始

白天在田野里劳作

脑子里默诵唐诗宋词

黑夜中挑灯夜战

赶做着一道道练习题

没想到读书做官

没挂念发财获利

惟愿迈进知识的圣殿

充实自己

学好本领

将来做些利囯利民的事

凉风习习

寒气紧逼

却挡不住从他们嘴里

哼唱出的舒伯特《小夜曲》

杨柳依依

月色满地

辉映出一张张青春的脸庞

充满勃勃生机

39年过去

时光飞逝

星转斗移

这幅美丽的图景

却永驻我的心底


当晚在张港中学报到,工作人员给了我们几捆稻草,引领到附近农民家,在堂屋地上搭地铺休息。连续两天半的考试,都是考生们轮流做饭,自己解决食宿。


由于是文化革命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家庭和社会不似现在如此重视,考生也就没什么压力。考试过程我印象不深,惟一有印象的是,临考历史地理之前,我在张港中学的办公室挂着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驻足端详超过半小时,恨不得将两张地图吃到肚子里去。一旁有位武汉女知青,还赞扬了我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法。


考完试8号当天,我们就赶回了饶场。到村里时碰到队长,我主动向他请缨明天就出工,他说:“好,明天派你去送柴禾到黑流汉江大堤工地。”第二天,我套上一匹刚成年的黄牛,驾着一辆装满棉花梗和白菜冬瓜的板车上路。


行至黑流镇街头,偶遇老家彭市镇“五七”学校小学同班同学张兆安和夏习元,兆安小学五年一直担任班长,后来娶我曾祖父二弟的孙女(我要叫姑姑,也是小学同班)为妻,成为了我家亲戚;习元是我曾祖父三弟的孙子,长我一辈。问他俩何以到此?答曰乘轮船去沙市找习元大哥,因船停靠黑流码头抢修,需1小时,遂上岸走走。我家自从1972年从老家彭市镇迁至岳口镇之后,已与他俩5年未见。相逢于此,只能说是天意。


从工地卸完车回来的路上,由于是空车,我套了一个麻袋在车把手上,让牛驾着板车,载我返程。我俨然车把式一位,一手拉缰绳,一手持柳条,学着电影《青松岭》万山大叔的模样,唱起该片主题曲:“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吔,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牛车奔行在江汉大堤上,江水静静流,两岸杨柳,一排排闪过……


正得意间,忽然,黄牛来了个90度急转弯,欲给我一个下马威,径直往大堤下冲,我使劲将缰绳往右拉,让牛倾斜着下坡,尽量减缓速度,避免直冲导致人仰车翻。由于缰绳是套在牛鼻子上的,拉得它生痛,牛终于喘着喘气,降低速度,回到我指定的道路上来。下得大堤,我将黄牛系在一棵大树上,狠狠用鞭子教训了它,此后就非常驯服了。


不几天,参加高考体检,我在蒋场公社饭堂里,遇到了几位军人,一问是代表各部队来蒋场征兵的代表,其中一位武汉军区空军的杨排长,与我聊上了。我说:“高考不知能否考上,我很想当兵。”他说:“你报名吧。条件合格,我带你走。”


这样,我又顺便在公社武装部报了名。再次参加征兵体检,身体条件很好。杨排长专程到饶场了解我各方面表现后,决定带我走。要知道,全公社10多名应征合格的知青,武汉军区空军的兵种是最好的:空军地勤兵。但只招两名,其他有野战军,装甲兵、后勤兵等,好多人在争这个名额呢!杨排长事后告诉我,我是他从武装部力争过来的,拒绝了推荐的其他人,“你可要好好干。”我答:“一定!”


记得是2月28日,全体新兵到县武装部集合,统一换上崭新的棉军装,领了一个黄挎包、一条毛巾和一个带盖搪瓷水杯。第二天天还没亮,武汉军区空军13师的新兵们就坐上汽车出发了,天亮时分到沙洋农场,上午经过荆门,中午抵达当阳空军机场。


空军13师是1951年4月,以空军高空运输团为基础,抽调长春第2航校高空运输训练大队空地勤人员和部分运输机,在四川新津组建的我军第一支运输航空兵部队,具有光辉灿烂的军史:曾参与过西南地区的剿匪作战;甘南、青海和西藏地区的平叛作战;更为耀眼的是空13师第39团郭洪礼机组驾驶15503号伊尔-12运输机载着科学仪器和科研人员,于1964年10月16日下午,在我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后不到半小时即飞入现场,先后两次准确地穿越蘑菇云,圆满地完成了空中收集样品的任务,荣立集体1等功。


空13师师部在汉口,下辖汉口王家墩,河南开封,湖北当阳三个机场,各机场驻场一个团,我所在的37团驻场当阳机场。


父亲的三等军功证书


我祖父、父亲均为军人出身,祖父担任过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排长,父亲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防空部队班长,因亲手抓捕1名韩国特工,荣立过三等功一次。


也许是遗传基因使然,我天生就有一种军人素质。新兵训练期间,我卯足劲:军人条例,倒背如流;写思想汇报、表决心、出墙报之类,整个新兵营最出彩;军事操练,一丝不苟,用心苦练,效果颇佳。


当时军营是一排排带走廊的平房,我住顶头一间靠外墙一侧上下铺床的上铺。每晚拿两个小板凳上床,磨压背子的棱角,3天之后,我的被子豆腐块形状就显现出来。由于各方面表现出色,一周后我被班长任命为副班长,协助其训练战友。


新兵训练期间,与我最要好的是一位武汉籍的蒋场知青,可惜我忘记了他的姓名,只记得他的容貌:微胖,下唇丰厚,常细眯着眼,面带笑容,一口“弯管子”武汉普通话。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去信问他是否参战?他回信说随机运送作战物资到了昆明机场,但未越过国境。随信寄来一张在昆明某军用机场拍摄的照片,穿一身航空翻毛皮夹克,英气逼人。


新兵训练为期3个月。大约训练至2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天下午,新兵们正在后勤连的养猪场清理猪圈,忽听得高音喇叭传出“现在播放通知”的声音,仔细听还跟我有关:“请新兵营x连x排x班战士夏良才速到营部。”我赶紧洗了一把手脸,衣服也未来得及换,一身臭熏熏赶到营部。


见到营长,抬手敬礼,高呼:“报告!”营长迎面伸出手来与我握手,说:“小伙子,祝贺你!你被华中工学院  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你们公社将通知书转到了部队,今年国家的政策是征兵服从高考,但也主要尊重你的意见。我想征求你的意见,一是办退兵手续,回去读书;二是留在部队,下一次给你机会再参加高考。”


我说:“谢谢营长!下次即使给我机会,不一定考得上呢。我还是选择上学。”营长当即打电话给杨排长,命令他第二天送我回天门,办理退兵手续。


我当时的心情,是既幸运又有些遗憾,幸运的是终于圆了大学梦,遗憾的是军人梦划上了句号。要是再晚1个月收到《入学通知书》,那时新兵训练结束,我已转为正式军人,穿着军装上学,就是部队生源,毕业后留在部队继续发展。两全其美,多好。


第二天凌晨,一辆军用吉普车载着杨排长和我,风驰电掣赶回天门,上午就在县武装部办理完退兵手续,与杨排长握手话别,他们赶回部队,我则先步行至蒋场公社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连夜步行回到岳口家中。这一天,因上学心切,我整整步行了40公里路。


杨排长,江苏南通人,中等身材,英俊面孔,儒雅风度,与我很是投缘。我们保持过一段时间的通信。他来汉出差时,还到我住的南三舍1楼最西北角的宿舍,看过我一次。他说由于未婚妻在地方工作,准备回家结婚后转业到南通工作。他是我人生遇到的“贵人”之一,一别40年,由于各自奔忙,失去了联系。我很想念他。


第三天,父亲早已联系好岳口搬运公司的一辆送货卡车。我带着一口未刷油漆的木箱,乘顺风车,抵达武昌关山口的华中工学院报到,此时,学校已经开学了一个月。感谢担任生活委员的周应良同学,领着我办理所有入校手续,并根据家经济状况,协助我申请了一份“双甲”助学金,每月领取15.5元(后升至18元)生食费,外加3元零花钱,让我顺利完成了4年的大学学业。


2017年作者(左)与周应良君合影


人生如梦。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梦、追梦和圆梦。以上所记,是我40年前参加高考实现的大学梦,和得而复失的军人梦。

 

2018、2、11卡尔加里


大学时代青涩的我,老师后面那位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黄立华:体检成了我三次高考的拦路虎

吴模定:儿子一拍胸脯,爸,您去上学吧

李光程:改变命运的机会突然降临

许纪霖:77级大学生与他们的大学年代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矗:我在北大发表的第一首诗

黄慈萍:怀念神童宁铂,回忆科大岁月

陈小春:那份不了的情缘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大学生

张德强:高考结束次日妻子生下胖小子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的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朱志宏:害怕政治运动家人劝阻我考文科

余小波:命运之神没给我再考一次的机会

李平易 :我担心"群众评议"影响高考录取

洪光华:喜欢历史的我为何读了化学系

何山:上课不记笔记,考试只得个"良"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高玉民:我们宿舍楼成了电视装配"车间"

张小雪:小学毕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陈兴良: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事与其书

刘晓阳: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