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世纪俄国物理获得辉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成哇 2023-07-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思维的价值 Author 廖玮



已故的量子场论大师、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Sidney Coleman 曾经对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Alexander Polyakov 说过一个笑话,他说“你们俄国人像飞机”。这听起来是个很奇怪的比喻,Coleman解释说:以前当你们俄国人来的时候,人们会说俄国人来了,邀约一起去见识,飞机被发明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起邀约去看这么大的东西居然能飞起来,然而到了现在到处都是飞机,到处都是飞机制造的噪音,人们无处可逃,现在到处都是俄国人,到处都是你们俄国人制造的噪音,人们无处可逃,你们俄国人像飞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笑话,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Coleman说出了俄国物理学家的风格,即俄国物理学家普遍喜好争辩、非常具有攻击性,有些俄国物理学家常会在别人的学术报告中打断报告人而发表自己的长篇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俄国物理学家制造了很多噪音。另一方面,Coleman也说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公认的看法,即俄国物理在20世纪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0世纪的俄国物理(准确说是苏联物理)特别是俄国的理论物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种成功表现在,苏联不仅出现了朗道(Lev D. Landau)、玻戈留玻夫(Nikolai N. Bogolyubov)这样的在理论物理的诸多分支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全能理论物理大师,而且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例如Igor E. Tamm、Vladmir A. Fock、Anatoly Vlasov、Vitalii L. Ginzburg、Isaak Pomeranchuk、V. G. Levich、Aleksei Abrikosov、Ilya M. Lifshits、Lev P. Pitaevskii、Isaak Khalatnikov、Yakov B. Zeldovich、Leonid V. Keldysh、Efim S. Fradkin、Lev B. Okun、Lev P. Gor'kov、Vladimir Gribov、Vladimir E. Zakharov、Alexander Polyakov、Alexei Starobinski、Andrei Linde、Rashid Sunyaev、Alexander Zamolodchikov、Alexander Belavin、Anatoly Larkin、Valentin I. Zakharov、Mikhail Shifman、Arkady Vainshtein、Viatcheslav Mukhanov、Valery Rubakov、Alexei Yu. Smirnov、Alexei Kitaev等等。这些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工作在理论物理的诸多分支领域,在其中做出了许多原创贡献,以至于理论物理学界有一句夸张戏语对此加以形容:所有问题都被俄国人想过了。上述名单中有数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十几人获得过理论物理领域的最高奖狄拉克奖章,此外还有Ludwig Faddeev和Yakov G. Sinai两位苏联数学家因为在数学物理上的贡献获得过狄拉克奖章,苏联在理论物理领域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在苏联物理的巅峰时期,美国物理学会专门组织人员全文翻译俄文的物理学术期刊,并且大量翻译俄文的物理学专著。美国物理学会的有组织翻译行动生动反映了苏联物理学在当时的创造力和地位。

我曾在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工作三年,与Alexei Yu. Smirnov有较长时间的交往,并与他有一些合作。在此期间,我还遇到许多短期造访ICTP的杰出俄国理论物理学家,例如Mikhail Shifman、Valery Rubakov、Mikhail Shaposhnikov、Alexander Dolgov等人。与这些俄国物理学家的交流令人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锐利(sharp)。虽然也有像Mikhail Shaposhnikov和Alexander Dolgov这样相对温和一些的物理学家,但是总体而言,这些俄国理论物理学家们基本都极具攻击性(aggressive)。不仅如此,他们基本都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他们还很善于使用形象的图像和语言阐述和讲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物理过程。此外,虽然他们是很好的理论家,他们的思维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唯象倾向(phenomenological)。这一唯象特色十分明显地表现在Alexei Yu. Smirnov身上。与Smirnov在ICTP长期共事的Goran Senjanovic曾说起Alexei Yu. Smirnov的这种倾向,他说Alexei Yu. Smirnov关注的是实验现象,他的最主要工作都是与实验现象相关的,Smirnov做过的一些理论性工作(例如大统一理论)只是娱乐性的,是闲暇之时的娱乐活动。这段述评可以说是十分精到,我十分认可这段评论,并且认为Smirnov所具有的强烈的唯象倾向是Smirnov在中微子物理领域成为领军理论家并成为一些同行所认可的中微子先生(Mr. Neutrino)的重要因素。

与俄国理论物理学家的这些交往使我意识到很多在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和中国物理学界的学术氛围中没有的东西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东西,这也使我对俄国的物理教育产生了很多兴趣。苏联物理学获得辉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是有一批批的杰出传人,这必定与苏联物理学的传承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苏联物理学教育的特色在哪里,苏联物理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根据俄国物理学家的一些回忆[1,2,3,4]探讨苏联物理学教育特别是朗道学派的物理学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抛砖引玉,希望这些探讨能够对有心人有所帮助。


1)精到全面的理论物理训练


人们一般认为苏联的大学物理教育有较高的难度和深度,朗道的理论物理教程以及理论物理考试是这一特色的极端体现。如果仅仅是学得很深、考得很难,那么加强应试教育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应试教育可以对人做一些基础教育和思维训练,但是很难培养出人的创造力。我认为,苏联物理教育的学得深、考得难的特色只是其表现出的形式,实际上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东西隐藏于其中。仔细考察关于朗道的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的一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朗道主持的考试恰好反映出了这些东西。

朗道的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theoretical minimum)应该说确实具有很高的难度,但是这种难度并不是像奥林匹克竞赛那样每年专门出难题为难人。实际上根据Aleksei Abrikosov 等人的回忆,朗道的理论物理考题是有限的,考生通过之前的考试结果基本上知道都有哪些考题,也就是说这个考试到后来实际上是接近于开卷的。Abrikosov回忆自己主持考试的时候试图更改试题,避免考题泄漏的结果,但是遭到朗道的斥责,并被要求改回固定的试题范围,他回忆说[5]:

碰巧我是朗道最后一个博士学生,而且似乎也是最后一个由他亲自主持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的学生。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研究生被分配给他的同事:Lifshitz, Khalatnikov和我,尽管他自己也给他们出主意。我们也开始管理考试。当时,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的学生成群结队而来。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学生们只是互相抄袭考试中的几道题,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复积分,使这样的作弊失败,对此我感到非常自豪。当我把这件事告诉朗道时,他责备我,要求我们回到他的标准试题。“但是,Dau”我反对说,“这些什么都不是,他们不会知道别的。”他回答说:“他们不需要知道别的。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至少到了大约1950代初的时候,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的考题已经是半公开的,但是朗道不以为意。很明显,朗道的考试不是为了为难人、让人去钻牛角尖,而是为了达到另外的目的。根据已知的有限资料,朗道并没有对自己的理论物理考试的考核原则做什么系统阐述,我们没办法十分肯定地知道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根据朗道的学生的一些回忆,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朗道的一个早期学生Ya. A. Smorodinskii曾经说起他参加的理论物理考试,他说[6]

1939年秋天,我成为了一名博士生。我必须通过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这是一个很难的测试,在两三个月内要通过八门考试(我通过了一门入学考试)。起初我以为考试本身并不难,但每次都发现朗道的物理和大学里的完全不一样。朗道似乎都是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说话、思考和提问………每次考试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场论的考试中,我必须推导出两个电子相互作用的Moller公式。我几乎熟记Heitler那本广为流传的关于辐射量子理论的书,很快就写下了好几页公式。然而,我听到的不是预期中的肯定,而是一句困惑的话“你在干什么?”我为Heitler的辩护失败了,还接受了一个关于明智的人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简短演讲。然后我意识到朗道指的是Sommerfeld的半经典方法。Klein-Nishina公式最初就是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事实上,使用麦克斯韦方程计算由跃迁电流(场中的电子)引起的辐射场,可以更快地得到答案。朗道不喜欢任何不必要的数学复杂性。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数学工具问题就无法解决,他随时都可以使用新的数学工具。Klein-Nishina公式由I. E. Tamm(Lanczos独立地)使用量子电动力学的方法推导出来,但直到多年后物理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辐射修正时,才需要这种严格的方法。


从这段回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朗道希望通过考试达到的是对学生的一种非常物理的训练。人们常把物理学看作是用一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导出很多结果的理论,这是教科书式的物理学,是发展完善了总结好了的物理学的形式。实际上,在科学探索中的物理学家常常并不以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相反,在未知领域探索的科研人员的一种特色思想方法是,使用尽量少的概念和尽量少的假设达到尽量多的结果,同时也使用尽量少的数学达到尽量多的结果,即便这些概念可能并不基本或者甚至并不完全正确。如同Smorodinskii所举例子那样,如果可以使用不够基本的半经典方法迅速得到相关的物理量,没有必要使用量子电动力学的方法用一大堆理论工具去做繁琐的计算得到结果,只有在老的理论工具无法处理相关问题或者处理相关问题过于繁琐的时候,才使用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工具。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从伽利略时代起物理学家就会的思想方法。正是因为善于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物理学家才能够在缺乏相关概念和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在未知领域开展探索,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常都是在这类先期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例如,单摆和复摆这类谐振子问题现在通常使用运动方程求解,但是实际上也可以不使用运动方程获知其大致的周期,伽利略和惠更斯正是以这种方式在微积分被发明之前获得了关于单摆和复摆的很多知识[7]。简单地说,得到正确答案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物理学家应该学会采取明智的方法迅速得到答案,朗道的考试实际上考察的是这个方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是良好的物理学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但是这恰恰是通常的大学物理教育和研究生物理教育所严重缺乏的方面。从Smorodinskii的这段回忆来看,朗道的考试实际上是试图以考试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朗道的理论物理考试的另一大特色是非常全面。考生一般要先通过一门入门数学考试,通过入门考试之后,再接受一门数学七门物理课程的考试,考试范围包括理论物理的所有主要分支。朗道一般会指定他自己的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或其他综述文章作为学习范围和考试范围,有些人需要花2-3年才能通过考试,但是如果考虑到考试范围如此之广、其难度又相当高,2-3年并不算太长。朗道为什么制定具有如此综合性的考试方案,朗道的学生对此有一些阐述。例如,朗道理论物理教程的合著者E. M. Lifshitz说[8]:

成功的申请人可以接着开展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的七个连续部分的学习,其中包括理论物理所有领域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适当的考试。在朗道看来,任何理论家都应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而不管他将来的专业是什么。当然,他并不指望任何人能像他自己一样通晓科学。但是,他以这种方式表明了他对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统一方法的单一科学的完整性的信念。

可以看到,朗道认为理论物理学家应该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方法,对朗道而言理论物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也是激励理论家奋进的思想。朗道的合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Vitalii L. Ginzburg也表达了这种看法,他说[9]:

值得一提的是,与光学物理学家、声学物理学家、无线电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等大多数其他类型的物理学家相比,“理论物理学家”涵盖的范围尤其广泛。这是合理的,因为理论物理渗透在整个物理学中。一个结果是,理论物理学家(或者更确切地说,那些被描述和被认为是理论物理学家的人)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彼此,因为有时他们在工作方式、使用的数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物理学家,他们分享理论物理学作为他们的共同语言。

朗道不断地以这种全面的模式训练一代代的物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下一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全面的物理学训练恰好是更进一步的物理训练的基础,是朗道学派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2)全面和深入的唯象学训练


精到全面的理论物理训练十分重要,但是这并不足以就让人成为物理学家。据朗道自己的统计,通过朗道理论物理考试的人有四十多人[10], 实际上还有一些人没来得及在朗道遭遇车祸前完成考试,当然还有更多人接受了朗道指定的教材的训练但是没有通过考试。这些人并不是都成为了成功的物理学家,在成为成功的物理学家的道路上还有更加重要的物理学训练,对于朗道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主要是以研讨会的形式实现的。朗道的一些学生对朗道的研讨会有一些记述,从中可以看出朗道研讨会的特色以及这种更进一步的训练是什么。

通过朗道考试的学生并不都会成为朗道的研究生,实际上到了1950年代所有通过考试的学生都成为了别人的研究生,如同前文中Abrikosov所述,Abrikosov是朗道最后一个博士研究生。朗道也不怎么与其学生合作,他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通过朗道考试的学生当然可以与朗道一起探讨问题,但是所有人都可以给朗道打电话约朗道讨论问题,朗道一般都会提出建议。如果所有通常被认作由导师提供的东西都没有,那么这些通过考试的学生在之后又能进一步从朗道那里得到什么呢?考察朗道的学生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通过理论物理考试的学生在朗道的研讨会上承担了重要的义务,通过履行义务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了朗道考试并成为Isaak Pomeranchuk 的研究生的Boris L. Ioffe回忆说[11]:

成为朗道的弟子并不意味着特权,只意味着义务。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和朗道进行科学讨论,并得到他的建议。此外,在那些通过了朗道最低要求考试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成为了他的研究生(我没有)。朗道的学生享有参加朗道研讨会的全部权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他的研讨会、提问和发言。具有“完全的权利”的与会者的义务是按字母顺序定期准备讨论会的综述报告。每次研讨会结束后,朗道都会拿起最近一期的《物理评论》(当时还没有分册),向未来的演讲者指出他应该在研讨会上报告哪些论文。通常,他会从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中挑选十几篇这样的论文。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实验性的,或者是半理论半实验的。有时,也可以是简短的理论论文,如致编辑的信等。演讲者不仅要回顾这篇论文,即陈述它的基本思想和最终结果,而且应该很好地理解结果是如何得到的,向听众展示和解释所有必要的公式,包括实验技术,并对结果是否可靠有自己的看法。简而言之,演讲者对所报告的论文(以及其中的错误!)几乎要负同样多的责任,就好像他是作者一样。如我已经提到过,这些论文的主题非常广泛——从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到金属和液体的性质。朗道特别喜欢明矾的特性。朗道熟悉所有的学科(尽管事实上他几乎不读论文,只听他们的报告),并且提出了必须立即明确回答的问题——一般的词语或语句,如“作者声称……” 不会被接受。听众中总是有各方面的专家,他们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因此,做这样的演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这种情况每年会发生一两次)。有时,当朗道对一篇论文的陈述不满意时,他会让演讲者停下来,让他/她继续下一个议题。如果这样的事在一次报告中出现了两三次,朗道就会说:“你没有准备好!下一位演讲者是谁?”


从这段记述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很特别的东西。通过朗道考试的学生有一项特别的义务,即在朗道的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轮流做综述报告,而报告涉及的主题可以从粒子物理核物理跨越到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以至于所有物理学分支,此外报告的论文主要是关于实验,偶尔才涉及理论论文,报告人不仅要综述论文涉及到的理论公式而且还要综述其实验技术,最后还要对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做自己的判断。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研讨会,如果去掉朗道的名字再把这段文字讲述一遍,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的组会。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再看看Bogolyubov的学生记述的Bogolyubov研讨会的情况。Bogolyubov的学生和合作者D. V. Shirkov回忆说[12]:

与此同时,可以说,我开始在Steklovka(苏联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所)参加N.N.的研讨会,该研讨会坐落在一座豪华的玻璃建筑中,略微凸入列宁大道(列宁大道),正对着当时的科学院主席团。研讨会每周举行一次,当N.N.缺席时,由Sergei Vladimirovich Tyablikov主持。在研讨会上研究的东西中,有施温格的一系列论文。

研讨会上一个非常有用的传统是对出版物的综述。每次会议结束时,研讨会的负责人都会浏览最近一期的杂志,如Sovie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或美国物理评论,指出一些有趣的文章,并把它们交给年轻的同事进行摘读。在下一次会议上,在主要演讲之前,有一到两篇5分钟的文章是关于先前给定的主题的。

这个制度产生了两个结果:首先,所有参与者都定期听取了新闻简报;第二,观众没有被分为主动和被动。如果你开始参加研讨会,请在你的短评中展示你所知道的,以及你对别人的结果有多挑剔。我的第一篇短评是关于发表在物理评论上的一个耸人听闻的陈述: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存在经典稳定的电子轨道。错误在于忽略了四极和更高多极辐射。那篇带有错误分析的短评提高了我在研讨会参与者中的地位。


    按照Shirkov的这段回忆,Bogolyubov的研讨会也有一些综述,但是比较简短,该研讨会在1950年代初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施温格的系列论文。施温格的系列论文可能可以说是最难读懂的重要理论物理文献,研读这样的文献对年轻的学生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和很好的训练。但是与朗道的研讨会对比之后可以发现,Bogolyubov的研讨会才像是理论家的讨论会,而朗道的研讨会更像是实验研讨会。


朗道作为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把其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实验之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理论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但是这也不难理解,物理学研究现象解释现象,物理学终究是一门实验科学。雄心勃勃的朗道一心想做出原创贡献,他有这种强烈的唯象倾向并不奇怪。他更进一步,他强迫他的学生去研究实验、做实验方面的综述报告,而且是关于所有物理学科的实验的综述报告,这是一种极端的物理学训练。在这种训练下,这些学生当然可以学到很多唯象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特别是通过朗道在研讨会上的述评可以学到很多,当然研讨会的所有与会者也可以从这种会议的综述报告和充分讨论中受益很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受到过朗道理论物理最低标准的训练,报告人实际上很难完成这种跨越多个学科分支的综述报告,所以这种综述报告可以说是通过了朗道考试的学生的义务,也可以说是特权。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朗道这种不喜欢研究别人的理论而喜欢在研究中追根溯源的思想倾向并不是其独有的,具有创造力的许多物理学家都具有这种思想倾向。例如,杨振宁曾经说起物理学的现象学根源[13]: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一个人不与现象接触不一定不能做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容易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他对物理学的了解不会是切中要害的。我所认识的重要的物理学家都很重视实际的物理现象。这是我到美国念书后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我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时看到费米(Enrico Fermi)和泰勒( Edward Teller)对物理现象非常注意。他们有时也搞搞复杂的计算,可是注意力并不那么集中。1948-1949年费米也注意重整化的发展,但其程度并不比对别的物理现象更高些。重整化只是他注意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只是在物理的数学结构上做些小花样。

杨振宁还说起自己做研究的方法[13]:

温度场论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一个比较深的题目。文章很多,不过我没有去研究它。对于这一类问题,我的一般态度是这样的,如果我决定去研究它,我就一定从头做起,而且不先去看别人的文章。做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再去看别人的文章。这样才能很好吸收别人的东西。1959年左右,我和李政道要讨论W介子,讨论矢量介子的电磁相互作用。我们从头去做,做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别人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有很多是不对的。做了一年我们成了这方面最大的专家。温度场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如果有人去做,我建议他从头做起,不一定看别人的文章。做了一段时间后再看。如果一开始就跟着别人跑,可能有些更大的问题你就不去问了。这好比新到一个城市。如果一开始就跟着别人跑,几次以后,可能还不认识整个城市。如果你自己摸索着走,情形可能就不同了。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的看到,虽然朗道和杨振宁在学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喜欢对物理学追根溯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朗道的研讨会以其极其注重实验、专心研究实验的唯象风格全面深入地训练其学生,引导学生学会以对物理学追根溯源的方式思考问题,是非常正确老辣的物理学训练方式。


3)激烈开放的学风


在ICTP听到过很多俄国物理学家的有趣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如下:在苏联时期与俄国物理学家的交流很不方便,外界对他们的风格不太了解,有一次一位俄国物理学家来访作报告,讲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主持人忍不住说你已经讲了两个小时了快点停下,报告人却说我才讲两个小时再给我一点时间。后来才弄明白,报告人在俄国作报告的时候一般都是至少讲5-6个小时,从上午11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下班时间。在这种学术报告过程中,任何细节问题都可以问,因为时间充足,所有听众都可以非常挑剔地提问。后来了解到,并不是所有俄国研究机构的学术报告都这么长,但是应该有相当多的研究机构是这样的。充足的学术报告时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俄国物理学界非常活跃的学风。另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是:Mikhail Shifman说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一次做报告,早已是大牌教授的Vladimir Gribov问了很多问题,像是故意刁难他,Shiftman很确信自己的对的,他很不耐烦,以至于他举起手中的教鞭挥舞下去,打在Gribov面前的桌子上直接把教鞭击碎,然后Gribov就不问了,Shiftman对此一直十分骄傲。这个故事十分鲜明地反映出俄国物理学界的这种活跃甚至火爆的学术气氛。

很难知道俄国物理学界的这种学风是如何形成的。不论这种学风是如何形成的,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俄国的物理学家们从中受益很多。朗道常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很霸道的学阀类人物,然而考察朗道的学生的回忆可以发现,在学术探讨中朗道并没有多霸道,朗道经常与学生发生争论。朗道的同事Yu. B. Rumer记述了朗道的理论物理学校在哈尔科夫刚刚开始的情形,他说[14]:

第一批学生来了。这所学校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朗道的学生和他年龄相仿,或者只比他小几岁。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与他们的老师都很熟悉。他们的会议就像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为自己的学位而努力的会议,而不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研讨会。学生们经常和老师争论。有时朗道会耐心地反驳一些固执的对手的观点,有时他会以经常使用的“谁在教谁?”“我的工作不是找出你分析中的错误——你应该指出我分析中的错误。”来结束讨论。


朗道并不忌讳学生指出他的错误,当然学生们一般情况下也辩论不过他。此外,如果学生在他不喜欢的领域工作,朗道也不会像一些非常强势的人物那样强迫学生停止相关工作,他顶多只是不想听到相关的工作。Boris L. Ioffe 曾经说起自己从事宇称破坏研究的时候,朗道不相信宇称破坏,很不喜欢这个工作,但是也没有阻止他做相关工作,而只是不想听到而已。但是在Pomeranchuk的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听了Ioffe的讲述,并且受到启发,很快发展出了自己的宇称破坏理论。Boris L. Ioffe回忆说[15]:

之后,我向Pomeranchuk报告了我们的结果。Pomeranchuk决定我们必须告诉朗道——马上,下星期三。周三,朗道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听:“我不想听到任何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说法。这是无稽之谈!” Pomeranchuk说服了他:“Dau,耐心等15分钟,听听年轻人怎么说。”

朗道心情沉重地答应了。我讲的时间不长,大概只有半小时。朗道保持沉默,然后走开了。第二天早上,Pomeranchuk打电话给我: 朗道解决了宇称不守恒问题! 我们应该马上去找他的。到那时,朗道的两篇论文——关于联合宇称(CP)守恒和关于两分量中微子的论文以及所有的公式都已经准备好了。


朗道实际上从这种非常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受益不少,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关于朗道在量子电动力学(QED)研究中犯下的著名错误,最终在他的学生的帮助下朗道及时纠正了这个错误。Boris L. Ioffe回忆说[16]:

最初,当朗道阐述他的想法时,他相信他会在QED中找到现在所谓的渐近自由。这些期望在朗道、Abrikosov 和Khalatnikov的第一批论文中得到阐述,这些论文在获得最终结果之前已送交出版。在接下来的一个周三访问中,朗道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结果,证实了他的预期: QED中的有效电荷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少。Galanin和我决定检查一下他们的计算,因为我们想在重整化的耦合系统方程中使用这个思想。(我们后来和Pomeranchuk合作做了这件事)。但是单圈计算显示出了相反的行为。有效电荷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下一个星期三,我们把这件事告诉了朗道,并使他相信我们是对的。朗道、Abrikosov 和Khalatnikov的论文已经准备出版,但有一个符号错误,这极大地改变了最终的结论。S.S.Gershtein当时在物理问题研究所工作,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朗道从ITEP回来后说:

"Galanin和Ioffe拯救了我的名誉。"


不仅朗道从这种学术氛围中受益,Bogolyubov也从中受益。朗道对QED紫外行为的研究激发起Bogolyubov对该问题的兴趣,对该问题的关注最终激发他与合作者提出了重整化群的思想。D. V. Shirkov回忆说[17]: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和N.N.定期和密集地见面,因为我们正忙着准备我们的书的一个相当高级的文本。N.N.对朗道研究组的结果非常好奇,并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通过构造Schwinger-Dyson方程的朗道等人的解的二阶近似(包括,用现代术语中,次领头的UV对数)来估计它们的可靠性,以验证UV渐近的稳定性和极点的存在。

那时我经常见到Abrikosov,我们还是学生时就认识了。在FIAN会议后不久,Alexej(Abrikosov)让我知道了Gell-Mann和Low刚刚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处理了同样的问题,但正如他所说,理解起来相当复杂,很难与他们小组得到的结果结合起来。我浏览了这篇论文,很快就把它的方法和结果告诉了我的老师,其中包括相当复杂的泛函方程和一些关于电子有效电荷在离中心小距离处分布的标度性质的一般陈述。

我报告之后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N.N.立即声称,Gell-Mann和Low方法是正确的和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几年前由Stueckelberg和Petermann(以法语发表!) 在讨论去除了发散之后在散射矩阵元中出现有限的任意性结构时发现的归一化的群的实现。这个群是Sophus Lie研究的连续群的一个例子。由此可见,与Gell-Mann和Low推导出的泛函方程类似的群泛函方程,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成立,而不仅仅是在紫外线极限下成立。然后N.N.补充说,李群理论中最有效的工具是对应于无穷小群变换的微分方程。幸运的是,我了解了群论的基本原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设法重新表述了电子有限质量情况下的Dyson有限变换,并推导出了QED的标量传播子振幅对应于群变换的泛函方程以及相关的微分方程,即李重整化群方程。所有推导出的方程都包含一个特定的对象——电子电荷平方与被修饰的光子传播子的横向振幅的乘积。我们称这个乘积为不变电荷。从物理角度来看,它代表了一个类似于狄拉克在1933年首次考虑的所谓电子有效电荷并描述由于量子真空极化引起的电荷屏蔽效应的量。我们还在1955年的《Akademii Nauk Doklady》(和1956年的《Nuovo Cimento》)的第一篇论文中引入了“重整化群”一词。在第二篇同时发表的文章(经过两行计算)中,我们再现了QED在单圈水平上的紫外和红外行为,与Landau组的结果一致。同时得到了不变电荷的双圈解,使得讨论“零电荷”问题是否存在成为可能。

这一系列工作最终使Bogolyubov和Shirkov与 Gell-Mann和Low以及Stueckelberg和Petermann 一起成为重整化群思想的创造者。之后,重整化群最终由Kenneth Wilson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和强大的理论工具。


关于苏联物理学家的学术风格,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物理学家并不忌讳谈论他们的老师和先辈犯下的错误。如同前文引述的Boris L. Ioffe的回忆那样,有不少人在纪念朗道的时候都以文字写下朗道犯下的几个重要错误[1], 很明显他们试图在其中汲取教训。例如,除了Boris Ioffe提到的两个错误,不少人的回忆都谈到,朗道一开始不相信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新理论,拒绝在他的研讨会上讨论费曼-戴森的理论,在Pomeranchuk的劝说和坚持下,Pomeranchuk另外召开一个理论研讨会专门讨论量子电动力学的新发展。此外,朗道的学生A. I. Akhiezer还专门记述了朗道犯下的另外两个错误以警示后人[18]。这些记述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苏联理论物理学界的健康学风。与此相反,在中国物理学界甚至全球的华人物理学界,人们都很自觉地为尊者讳,避免讨论师长和华人大物理学家犯过的错误,顶多也就是在私下谈起一些,但是从来不会诉诸文字写在文章里面。这实际上是很不健康的学风,不讨论这些前人犯下的错误可以很好地服务于造神运动,但是对学术积累、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非常不利,对年轻人快速地汲取教训、快速地学会真正的物理也非常不利,对中国科学的真正繁荣和强盛也非常不利。


4)述评


有人可能会说,文章标题谈的是俄国物理而内容却主要是朗道学派,这是否离题太远。实际上,当然没有离题,反而恰好合于议题。想象一下,如果只有朗道和玻戈留玻夫等少数物理学家的成就,而没有朗道之后的众多杰出物理学家,我们还会不会谈论20世纪辉煌的俄国物理。当然不会!如果是那种情况,我们只会谈论少数俄国大物理学家的成就,而不会谈及什么辉煌的俄国物理。正如同我们会谈及玻尔的伟大成就,但是不会用辉煌的丹麦物理这个词来谈论丹麦,其原因是一样的。只有当一个国家能够一代代地出现大批杰出物理学家的时候,我们才会谈论某一国的辉煌物理。在这个意义上,在20世纪,只有德国、美国和苏联有资格说有辉煌的物理。朗道学派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群体的成功是支撑起20世纪辉煌的俄国物理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朗道学派的成功,我想没有必要谈论20世纪辉煌的俄国物理这个词汇。

前文所列名单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有四人,与朗道学派相关的有三人,只有塔姆(Igor E. Tamm)可以说朗道学派无关。这三位是,朗道本人、Vitalii Ginzburg、Aleksei Abrikosov, 其中Aleksei Abrikosov是朗道的学生,Vitalii Ginzburg来自塔姆学派,但是他长期与朗道以及朗道的学生合作和交往,实际上也常被认作是朗道学派的一员。此外,狄拉克奖章自1985年第一次颁奖开始至2022年共颁奖38次,其中俄国人获奖11次,共有15人获奖。在获得狄拉克奖章的15人之中,可以算入朗道学派以及朗道学派的徒子徒孙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人包括:朗道学派的大将Yakov B. Zeldovich(继朗道和Ilya M. Lifshits之后曾担任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主任), Vladimir E. Zakharov(工作于朗道研究所并曾担任朗道研究所所长),Alexander Polyakov、Alexei Starobinsky、Alexei Kitaev(此三人毕业于朗道的学生创建的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Alexander Zamolodchikov、Mikhail Shifman(此二人毕业于朗道的学生Isaak Pomeranchuk以及其学生Boris L. Ioffe 和Lev B. Okun主持的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hysics(ITEP)理论部),Andrei Linde (毕业于Vitalii Ginzburg主持的列别捷夫研究所理论部),Viatcheslav Mukhanov(毕业于Vitalii Ginzburg主持的列别捷夫研究所理论部,Ginzburg的学生),Rashid Sunyaev(Yakov B. Zeldovich的学生)、Arkady Vainshtein(Boris L. Ioffe的学生)。这些狄拉克奖章获得者中也许可以算作与朗道学派无关的人只有玻戈留玻夫、Ludwig Faddeev、Yakov G. Sinai以及早在1950年代就毕业于列别捷夫研究所的Efim S. Fradkin。

     从这个名单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朗道学派的辉煌,时至今日人们常常把朗道和朗道学派当作20世纪俄国物理的代表甚至代名词,也许对俄国物理的这种简化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如果回到20世纪40-50年代,朗道和朗道学派远远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荣耀。在那个时候苏联境内不仅有竞争的理论物理学派,例如塔姆学派和玻戈留玻夫学派,而且有可以与朗道比肩的作为代表人物的大理论物理学家玻戈留玻夫。朗道的学生和以及玻戈留玻夫的朋友A. I.  Akhiezer曾总结玻戈留玻夫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他说[19]:

Nikolai Nikolaevich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有哪些贡献?

他展示了如何从一般的力学定律推导出各种类型的动理学方程。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玻尔兹曼发表他著名的动理学方程的时代。然而,人们认为这个方程不需要推导得到。例如,朗道和栗夫希兹在他们的连续媒质的书的第一版中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玻戈留玻夫意识到存在一个基本的动理学方程的推导问题,并展示了如何解决它。

然而,玻戈留玻夫对统计物理学的贡献当然不止于此。他是一个关于弱非理想玻色气体的漂亮理论的作者,该理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超流体的微观理论(超流体的宏观理论是由朗道建立的)。玻戈留玻夫引入了统计物理中的与时间相关的格林函数,并提出了一种描述超导的新方法。

玻戈留玻夫对量子场论的贡献同样重要。他是第一个在基本粒子理论中证明色散关系的人,并给出了在微扰理论的所有阶做重整化的严格数学证明。他还在重整化群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最后,他是最早意识到应该为夸克引入颜色作为一个新的量子数以“拯救”泡利的不相容原理的人之一。

说得更清楚一些,玻戈留玻夫对理论物理的这些贡献包括:1)运用统计物理方法导出动理方程;2)超流的微观理论;3)独立于BCS理论的超导微观理论;4)建立公理化量子场论;5)量子场论的重整化理论,即BPH重整化;6)对强子的色散关系理论的贡献;7)对重整化群的贡献;8)引入夸克的内部量子数,即颜色。此外,玻戈留玻夫也是一位顶尖的数学家。朗道的学生曾经把朗道对物理的主要贡献总结为朗道十诫,这些贡献覆盖范围广泛,涉及理论物理的许多分支,而且影响深远。仔细考察玻戈留玻夫的贡献,可以发现其贡献涉及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场论,而且在这些贡献中同样有影响深远的重要贡献,此外作为一个数学家他在力学上也有很大贡献,他还参与了苏联核武器的设计研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玻戈留玻夫的贡献覆盖范围极广、影响极深远,玻戈留玻夫是一位贡献不在朗道之下的全能理论物理大师。


然而,时至今日,玻戈留玻夫已经不太为人所熟知,以玻戈留玻夫命名的玻戈留玻夫理论物理所(位于基辅)和玻戈留玻夫理论物理实验室(位于杜布纳)也远远不如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名声响亮。我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玻戈留玻夫学派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后期发展和成就远不如朗道学派。

朗道和玻戈留玻夫都有自己的研讨会,并与研讨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派。然而,这两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学派却在之后有如此大的区别。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朗道学派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在后续发展中为什么又能够不断培养出杰出人才,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如果对比朗道的研讨会与玻戈留玻夫的研讨会,也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如前文D. V. Shirkov所述,玻戈留玻夫的研讨会主要讨论的是理论,这是一个典型的理论组的研讨会。与此相反,作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朗道的研讨会主要讨论的却是实验,而且其讨论范围覆盖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分支的实验,通过了朗道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的学生的责任是在研讨会上对实验做综述报告。此外,朗道的研讨会是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来研讨会听报告,这种以实验综述报告为主的研讨会很容易吸引大批科研人员参加,使研讨会形成非常活跃的气氛。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如前文中Boris Ioffe所述那样,朗道的研讨会上有各个方面的专家参加,这使在该研讨会上做综述报告成为很大的挑战。朗道的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准备报告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在这样的研讨会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也可以与相关专家充分交流甚至形成合作。如前文所述,朗道很少与他的学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他鼓励学生自己找到研究课题。朗道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实际上成为一个物理学科所有方面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这种极具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研讨会是以研讨理论为主的研讨会难以比拟的。这个综合交流平台是否能够运行良好非常依赖于研讨会的主题综述报告是否能做得好,是否能够不断吸引不同领域的专家都来参加。而朗道的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对学生的训练恰好可以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物理基础训练,从而可以顺利完成对任何物理学分支的实验都能做好综述报告的艰巨任务。朗道研讨会营造的学术环境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学术环境里获得的宽广学术视野是通常的学术研讨会难以提供的。

很多研究人员做科研的方法是学习别人发展出的概念和理论,然后反思概念和理论,然后再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当然这确实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物理学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贡献是这样做出的。然而如果只会这种思考方法,则容易陷入缺乏直觉、很难直接面对实验现象、没有概念就无法思考问题、缺乏原创性的境地。在朗道的研讨会上经常讨论实验和理解实验可以帮助人快速形成唯象学的思想方法,也因为更加接近实验还可以使人更容易做出原创工作,这些都与朗道强烈的唯象学倾向一致。当然这种风格也不是完全没有弱点,例如朗道不允许在研讨会上讨论费曼-戴森的量子电动力学新理论就是一例。

总而言之,我认为朗道学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20世纪俄国理论物理的辉煌也不是偶然的,而与朗道的强烈学术风格和其训练学生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朗道的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和以研讨实验为主的研讨会是一体两面,它们既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论训练,又使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唯象学训练,朗道还以研讨会的形式营造出非常活跃的学术氛围,从而最终能够使大量受到过良好训练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朗道的学生们又把这种学术传统发扬传承以至于培养出几代杰出科学家。


5)总结


朗道把自己视作第二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认为自己与第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玻尔、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少数人)相比有一个等级的差距。不论他的这个说法是否合理,在20世纪的物理学大师之中,朗道作为一个导师而言必定是第一流的。20世纪物理学中有一些著名的导师,例如玻尔、玻恩、索末菲、费米,还有泡利在苏黎世培养了不少杰出理论物理学家,美国也有哈佛大学的施温格以及加州理工的盖尔曼培养了大批理论物理学家,而在苏联则主要是朗道。即便在这些人中间,朗道作为一个导师的成就也应该说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可能只有玻尔作为一个导师的成就才可能居于朗道之上。朗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特别好的导师,我认为这与他对物理学的热爱和专注密切相关。

据朗道的学生的回忆,朗道除了有对诗歌、历史和对美女的业余爱好之外,没有太多其他爱好,他也不承担多少行政工作,他也不谋求重要的官职。实际上,早就有人建议朗道离开物理问题研究所并创建自己的研究所,朗道拒绝加以考虑。一方面这可能是为了回报卡皮查的帮助,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回避繁琐的行政工作。朗道几乎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交给了物理学,任何人都可以打电话约他讨论物理,他频繁与同事讨论,频繁与学生讨论,人们都希望听到他的意见,他也很愿意讨论各种物理问题,虽然讨论完之后甚至给出重要建议之后他几乎从不署名。他对物理学充满热爱,对物理学极端专注,他的这种态度也吸引了大批对物理学极端专注和热爱的学生。我相信,这种对物理学的热爱和专注是朗道以及他的学派最终获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反,另一些顶尖的苏联物理学家不仅担任重要的研究所的所长职位,有的还身兼数职,甚至身居高位。这些物理学家常常忙于行政工作,甚至忙于各种政治任务,他们不可能像朗道那样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物理问题,所以不必奇怪他们不能像朗道那样打造出一个极其成功的大学派。而后一类科学家的现象恰恰是在今天的中国科学界非常常见的现象,中国科学不能真正得到发达也不难理解。

朗道学派的成功当然不能脱离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和组织方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朗道学派的成功并不是中央计划式的成功,而是在去中心化的竞争中获得的成功。具体地说,苏联物理学界有很多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所,例如前文提及的列别捷夫研究所、卡皮查的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与实验物理研究所(ITEP),此外还有位于杜布纳的核物理联合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其中设有玻戈留玻夫领导的理论物理实验室)等重要研究机构。到了60-70年代,还有朗道的学生创立的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位于基辅由玻戈留玻夫创建的基辅理论物理研究所、位于莫斯科的核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R)。朗道实际上只能管到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理论部,如前文所举例子那样,朗道不允许在他的研讨会上讨论费曼和戴森的理论,Pomeranchuk就在ITEP另外组织了一个理论研讨会专门讨论费曼和戴森的理论。也就是说,虽然朗道有很大的权威,但是他的权威并不会导致苏联的理论物理学家们都按一个步调行事,甚至也不能导致他的学生都按一个步调行事。实际上朗道的学生如果有不同想法确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苏联科学院的组织形式甚至可以保证这种事可以得到实行。这实际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像朗道这样的大科学家可以在一个研究所或者一个研究所的部门获得很大的权力和学术自由度,例如自由地决定招生或者决定新员工人选,但是他管不到其他研究所的同行。而且在这种体制中,不同研究所的研究范围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所以这些研究所之间存在很多竞争。这种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方式恰好符合苏联物理之父A. F. Ioffe提出的物理学去中心化的思想。A. F. Ioffe比较德国的科学和法国的科学,他认为德国科学之所以胜过法国科学,其关键在于德国的科学组织是分散的,而法国的是只集中在巴黎[20]。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A. F. Ioffe主导了在哈尔科夫建立新的研究机构,朗道也正是因此先在哈尔科夫待了几年,在哈尔科夫开始组建自己的理论物理学校。对这个议题更加具体和仔细的讨论不是本文可以涵盖的,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是我们可以获知的一点是,苏联物理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苏联物理的草创阶段就有非常好和长远的规划。与此相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主要是以职能和研究领域划分的,不同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叠范围,研究所之间没什么竞争关系。我国曾经长期学习苏联,但是根据这些分析来看,苏联科学的精华并没有被我们真正学到。这也许也并不奇怪,例如近几十年我们很强调学习美国,但是同样地很多美国科学的精华之处我们没有学到,反而学到很多糟糕的东西,我们可能只是把几十年前犯过的错误又重复了一遍。

总而言之,20世纪苏联物理特别是苏联理论物理获得辉煌成功的关键是出现了非常成功的朗道学派。有人可能会说,这很可能是一种偶然的结果。本文的分析认为,朗道学派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20世纪的苏联理论物理之所以能够获得辉煌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自有其深刻的原因,是成功的系统化物理学教育的结果。朗道非常唯象的学术风格、朗道对其学生的全面深入的理论训练和唯象学训练、朗道的极具综合性的研讨会、朗道和朗道的学生们对物理学的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以及苏联物理学界去中心化的竞争环境是朗道学派得以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世纪辉煌的苏联物理已经随着苏联解体以及大批杰出物理学家的离境而逐渐褪色,但是苏联物理的成功经验仍然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如何吸取苏联物理特别是苏联的理论物理获得成功的有益经验是有心人可以考虑的问题,当然这超出了本文探讨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Landau the physicist and the man: Recollections of L. D. Landau, ed. by I. M. Khalatnikov, translated from Russian by J. B. Sykes, Pergamon Press 1989。


[2]  Landau’s Theoretical Minimum, Landau’s Seminar, ITEP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Boris L. Ioffe, arXiv: hep-ph/0204295。


[3]  Remembering Nikolai Nikolaevich Bogoliubov, D. V. Shirkov, arXiv: 0912.2424。


[4]  Reminiscences about Nikolai Nikolaevich Bogolyubov, A. I. Akhiezer,  Low Temp. Phys. 20 (8), August 1994 [Fiz. Nizk. Temp. 20, 845-847 (August 1994)], https://www.kipt.kharkov.ua/itp/akhiezer/en/recollections/bogolyubov/。


[5]  文献[1],第32页:

It happened that I was the last of Dau's pupils to get the Ph.D., and the last, it seems, for whom he himself administered the examin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minimum. Afterwards, there was a change. From then on, graduate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his colleagues: Lifshitz, Khalatnikov, and myself, although he himself advised them. The rest of us began to administer the examinations also.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crowds of people from the Moscow Physicotechnical Institute. We soon realized that the students were simply copying from each other the few problems in the examination. I then devised a difficult complex integral and failed one such cheat, of which I was very proud. When I told Dau of this, he began to rebuke me and demand that we should return to his standard problems. 'But, Dau,' I objected, 'these are nothing, they won't know anything else.' 'They don't need to know anything else,' he replied.


[6]  文献[1],第232-233页:

I became a Ph.D. student in the autumn of 1939. I had to pass the theoretical minimum. This was a difficult test, with eight examinations to get through in two or three months (I had passed one as an entrance exam). The examinations themselves were not very difficult, I thought at first, but every time one found that Landau's physics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at the university. Dau spoke, thought, and asked questions in what seemed to be a quite different language………Each of the examinations brought unexpected discoveries. In the one on field theory, I had to derive Moller's formula for the interaction of two electrons. I knew almost by heart Heitler's widely read book on the quantum theory of radiation, and I quickly wrote down several pages of formulae. However, instead of the expected approval I heard a puzzled 'What are you doing?' My defence of Heitler was routed, and I received a short lecture on how sensible people solve problems of that kind. I then realized that Dau was referring to the semi-classical method, due apparently to Sommerfeld. The Klein-Nishina formula had originally been derived by that method. And indeed the answer could be reached much more quickly by calculating from Maxwell's equations the field of radiation due to the transition current (of an electron in a field).

Dau did not like any unnecessary complic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But he could at any time readily apply fresh mathematical tools if the problem was insoluble without them.

The Klein-Nishina formula was derived by I. E. Tamm (and independently by Lanczos), using the methods of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but rigorous methods became necessary only many years later when physicists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radiative corrections.)


[7]  廖玮,《科学思维的价值》,科学出版社,2021, 附录第2节。


[8]  文献[1],第11页: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could then pass on to the study of the seven successive sections of the programme for the 'theoretical minimum', which includes basic knowledge of all the domain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subsequently take an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In Landau's opinion, this basic knowledge should be mastered by any theoretician regardless of his future specialization. Of course, he did not expect anyone to be as universally well-versed in science as he himself. But he thus manifested his belief in the integrity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s a single science with unified methods.


[9]  文献[1],第301页:

It may just be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oretical physicist' covers an especially wide range in comparison with most other types such as optical physicist, acoustical physicist, radio physicist, nuclear physicist, etc., etc. This is reasonable, since theoretical physics permeates the whole of physics. One result is that theoretical physicists (or rather those who are described and regarded as such) often do not understand one another well, since sometimes they differ greatly in style of working, mathematical methods used, and so on. Nevertheless, if they are genuine physicists, they share theoretical physics as their common language.


[10]  “朗道势垒“究竟有多高?,刘寄星,《物理》,2021年第10期。


[11] 文献[2],第3-4页:

To be Landau’s disciple implied no privileges, only obligations. That’s because anybody could have scientific discussions with Landau and get his advice. Moreover, only a few among those who passed Landau’s minimum became his graduate students (I did not). Landau’s students enjoyed full rights as participants of Landau’s seminar. But, again, anyone could participate in his seminar, ask questions and make remarks. The obligations of the “full-right” participants were to prepare, in a regular way, in alphabetical order, review talks for the seminar. After each seminar Landau would take a recent issue of Physical Review (at that time it was not divided into sections) and point out to a speaker-to-be which papers he was supposed to report on at the seminar. As a rule, he would choose a dozen such papers from all branches of physics. Mostly, they were experimental or part theoretical-part experimental. Sometimes, it could also be short theoretical papers, such as Letters to the Editor, etc. The speaker not only had to review the paper, i.e. present its basic idea and final results, but was supposed to understand well how 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present and explain to the audience all necessary formulae, including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nd have his own opinion, as to whether or not the results were reliable. In short, the speaker was almost as much responsible for the reported paper (and for errors in it!) as if he were the author. A I have already mentioned, the subjects of these papers were quite varied — from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to properties of metals and liquids. Landau’s special love was the properties of alums. Landau knew well all subje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almost did not read papers, only listened to their presentations) and put questions which had to be immediately and definitely answered — general words or statements like “the author claims ...” were not accepted. In the audience there were always specialists on any subject, and they also put questions and made remarks. Therefore, it was a hard task to present such a talk. (Luckily, this would happen once or twice a year). Sometimes, when Landau was dissatisfied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a paper, he would stop the speaker and ask him/her to go to the next issue. If such an event occurred two or three times during a given report, Landau would say: “You did not prepare your lesson! Who is the next speaker?”


[12] 文献[3],第4页:

Along with this, so to speak, major activity I began attending N.N.s seminar at Steklovka (Steklov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ac- commodated in a lavishly glazed building slightly protruding into Leninskii Prospekt (Lenin Avenue) right opposite to what was the Academy Presidium at that time. The seminar was held once a week, and when N.N. was absent, it was conducted by Sergei Vladimirovich Tyablikov. Among the things studied at the seminar was, for example, Schwingers known series of papers.

An extremely helpful tradition at the seminar was the review of publica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meeting the head of the seminar looked through a recent issue of a journal, like Sovie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JRTPh) or American Physics Review, pointed out interesting articles, and gave them out to the young colleagues for abstracting. At the next meeting, the main talk was preceded by one or two five-minute essays on the previously given topics.

This system yielded two results: first, all participants were regularly briefed on the news; second, the audience was not divided into those active and those passive. If you started attending the seminar, kindly work and show with your essay what you know and how critical you can be about somebody elses results. My first essay was about the sensational statement that there existed classically stable electron orbits around the positively charged nucleu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Physical Review. The mistake was that the quadrupole and higher multipole radiations have been neglected. That essay with the error analysis enhanced my status among the seminar participants.


[13] 谈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五次谈话, 杨振宁,曙光集,三联书店,2018年。


[14]  文献[1],第209页:

The first pupils came. The unusual thing about the school was that Landau's pupils were the same age as himself, or only a few years younger. All were on familiar terms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their teacher. Their meetings were like those of able students working for their degrees, not the seminars of a world-famous scientist.

Very often the pupils would argue with the teacher. Sometimes Landau would patiently refute the views of some stubborn opponent, and sometimes he would end the argument with a much-used 'Who is teaching whom? It isn't my job to find the errors in your analysis—you should be pointing out the errors in mine.


[15] 文献[2], 第15页:

After that I reported our results to Pomeranchuk. Pomeranchuk decided that we had to tell them to Dau — immediately, next Wednesday. On Wednesday, Dau’s first reaction was to refuse to listen.

“I do not want to hear anything about parity nonconservation. This is nonsense!”

Chuk persuaded him:

“Dau, have patience for about 15 minutes, listen to what young people have to say.”

With heavy heart Dau agreed. I spoke not for long, perhaps, for half an hour. Dau kept silent, and then went away. Next day in the morning Pomeranchuk called me: Dau solved the parity non-conservation problem! We were supposed to come to him immediately.

By that time both of Landau’s papers —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combined (CP) parity and on two-component neutrinos, with all formulations, were already ready.


[16] 文献[2],第13页:

Initially, when Landau formulated his idea, he believed that he would find in QED what is now called asymptotic freedom. These expectations were formulated in the first papers by Landau, Abrikosov and Khalatnikov which had been sent for publication before the final result was obtained. At one of the following Wednesday visits Landau showed us their result, confirming his expectation: the effective charge in QED was decreasing with energy. Galanin and myself decided to check their calculation, because we had a desire to use this idea in our coupled system of the renormalized equations. (We did this lat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Pomeranchuk). But the first-loop calculation demonstrated the opposite behavior. The effective charge was increasing with energy! Next Wednesday we told Landau about this and convinced him that we were right. Landau, Abrikosov and Khalatnikov’s paper which was already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had a sign error, drastically changing the final conclusion. S.S. Gershtein who worked at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Problems at that time, wrote later in his memoir that upon returning from ITEP, Landau said:

— “Galanin and Ioffe saved me from shame.”


[17] 文献[3],第12-13页:

In those days our meetings with N.N. were regular and intensive, as we were busy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a rather advanced text of our book. N.N. was very curious of the results of the Landau group and posed a task for me to estimate their reliability by constructing, for example, the second approximation (including, in modern terms, the next-to-leading UV algorithms) to the Landau-et-al solution of Schwinger-Dyson equations for verific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UV asymptotics and the very existence of a “ghost” pole.

At that time I often met Abrikosov, an acquaintance of mine since we were students. Soon after the FIAN conference Alexej let me know of the just published paper by Gell–Mann and Low. The paper dealt with the same problem but, as he said, was rather complicat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difficult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ir group. I looked through the paper and shortly informed my teacher of its method and results that included rather complicated functional equations and some general statements of scaling proper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effective charge at small distances from its center.

The scene that followed my report was quite impressive. N.N. immediately claimed that the Gell–Mann and Low approach is correct and very important, it represente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oup of normalization discovered a couple of years before by Stueckelberg and Petermann (published in French!) while discussing the structure of finite arbitrariness in matrix elements that arose after removal of divergences. That group was an example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groups studied by Sophus Lie. It followed that the group functional equations, similar to those derived by Gell-Mann and Low, should hold in the general case, not only in the ultraviolet limit. Then N.N. added that the most potent tool in the Lie group theory wa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finitesimal group transformations. Luckily, I was acquainted with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group theory.

Within the next few days I managed to reformulate the Dyson finite transformations for electron finite mass case and derive the sought functional equations for scalar propagator amplitudes of QED corresponding to group transformation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e., Lie renormalization group equations. All the derived equations contained a specific object – the product of the electron charge squared by the transverse amplitude of the dressed photon propagator. We called this product the “invariant charge”. From a physical point of view it represents an analog of the so-called function of electron effective charge first considered by Dirac in 1933 and describing the charge screening effect due to quantum vacuum polarization. We also introduced the term “renormalization group” in the first of our publications in Doklady Akademii Nauk in 1955[6] (and Nuovo Cimento in 1956)[7]. In the second simultaneous publication[8] (after two line calculations) 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asymptotics of QED at the one-loop level were reproduced which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of the Landau group. Also the novel two-loop solution for invariant charge was obtained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discuss if the problem of “zero charge” is real.


[18]文献[1], 第53页: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power of Landau's criticism, it may be worth mentioning the very few cases he became quite uncritical. I know of two instances where his vigilance failed: the affair of the varitrons, and the 'liquidation' of the Hamiltonian concept in field theory.

The varitrons were elementary particles with variable mass, supposed to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cosmic rays. Landau accepted this discovery without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experimental errors—which, indeed, he was not capable of doing. This led him to conclude prematurely that varitrons exist. However, scientists at the Lebedev Physics Institute and in other countries showed that they do not.

Landau arrived at the need to 'liquidate' the Hamiltonian from the zero charge result. He opposed to field theory, which he practically began to reject, the diagram technique, which he regarded as having special significance, as not involving perturbation theory and the interaction Hamiltonian. Although this 'philosophy' was, as we now know, incorrect, it did not prevent him from solving the very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analytical properties of Feynman diagrams and elucidating their singularities (the Landau singularities).


[19] 文献[4]:

What contribution was made by Nikolai Nikolaevich as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Above all, he showed how various types of kinetic equations can be derived from general laws of mechanics.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problem dates back to Boltzmann's time since he published his famous kinetic equation. However, it was believed that this equation does not need a derivation. Such a conclusion was made, for example, by Landau and Lifshitz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ir "Continuous Media" book. Bogolyubov realized that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derivation of kinetic equations and showed how it can be solved.

However, Bogolyubov's contribution to statistical physics certainly does not end here. He is the author of a brilliant theory of a weak nonideal Bose gas which can essentially be treated as the microscopic theory of superfluidity (the macroscopic theory of superfluidity was built by Landau. Bogolyubov introduced Green's time-dependent functions in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also proposed a new method for describing superconductivity.

Bogolyubov's contribu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is equally significant. He was the first to show how the dispersion relations can be proved in the theory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gave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substantiation for renormalizations in all orders of the perturbation theory. He also played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normalized group theory. Finally, he was among the first who realized that color of quarks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a new quantum number in order to "rescue" 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


[20] 文献[1], 第36页:

In 1928 a new physics institute was set up in Kharkov: the Ukrainian Physicotechnical Institute. This was done by resolution of the Ukraine government at the proposal of Academician A. F. Ioffe. As the primary problem, Ioffe noted the need for a 'decentralization of physics', the creation of a network of physics institut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not only in Leningrad and Moscow. In particular, he noted the need for a strong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Kharkov, a main centre of industry and culture in the country. In expl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lan, and comparing the st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rmany and in France, he remarked that the greater potential of the former country was due precisely to the fact that its physics institutes were situated in many towns, whereas in France almost all scientific activity was concentrated in Paris alone.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电影《圣经故事》全10集
2.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3. 电影《宿敌》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6.电影《歌舞大王齐格菲》7. PBS纪录片<<物质的秘密:寻找元素>>8. BBC纪录片《生物钟的秘密》9. BBC纪录片:《现代间谍》(全2集)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14. PBS纪录片《核弹》15. BBC纪录片《众神的黄昏:宗教与科学之争》16.BBC纪录片《头发护理的秘密》.17.BBC纪录片《代孕者》18.BBC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全7集)19.电影《克格勃无间事件》20. BBC纪录片《百年皇家空军》21. BBC纪录片《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22. 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全5集)23. BBC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24. BBC纪录片《地球最壮观的景色》(全3集)25. 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26. BBC纪录片《抗生素真相》27. BBC纪录片《绿色星球》(全5集)28.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3集29. BBC纪录片《冰河巨兽》 (全3集)30. BBC纪录片《社交媒体、愤怒与我们》31. 纪录片《查尔斯·狄更斯的足迹》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33.PBS纪录片《波音飞机的致命缺陷》34.PBS纪录片《普京的战争之路》35. 纪录片《战火中的乌克兰 》36. 纪录片《外星世界》37. 美國電影《登月计划 》38.BBC紀錄片《神奇動物:自然歴史》
39. KBS纪录片《面条之路》全6集40. CCTV纪录片《千年书法》全8集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45.纪录片《家园》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49. 电影《美丽人生》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58.BBC纪录片《女王的宫殿 》全3集59.电影《恐龙:末日》60.纪录片《监守自盗61.BBC纪录片《非洲》全6集62. BBC纪录片《文森特·梵高全传》全3集63. BBC纪录片《拜占庭:三城记》64. 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65. CCTV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6集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70. 纪录片《摄影师》71. 电影《三块广告牌》72.电影《此房是我造》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77. CCTV纪录片《布衣中国》全5集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 纪录片《帕瓦罗蒂:生命的七个咏叹调》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 蚁巢,究竟是一个小社会,还是一个有机体?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纪录片《历史那些事》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每天服用多种维生素可以延缓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91.电影《道歉就行了吗?》92. 电影《生命之树》93.电影《老无所依》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5. BBC纪录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96. 电影《穆赫兰道》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98. CCTV纪录片《敦煌》(全10集)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00.  Netflix纪录片《买进名校:起底美国大学舞弊风暴》101.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102.  纪录片《打破边界:我们星球的科学》103.  BBC纪录片《完美星球 》104.  电影《明日边缘》105. 电影《迫降航班》106.  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07. 电影《雅典娜》108.  BBC纪录片《香料之路》全3集109.  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111. BBC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史》(全6集)112. 德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能限制住他的,只有“死亡”了113.  纪录片《中华文明》全10集114. 电影《天堂门票 》115. BBC纪录片《发明天才》全4集116. BBC纪录片 《世界上最狡猾的动物》117. 电影《狩猎》118. 那种“魔鬼的武器”怎样逼着国王签了《大宪章》119. 电影《兰博基尼》120.NHK纪录片《睡眠的科学》121. BBC纪录片《行星》全5集122. PBS纪录片《人类:体内的世界》123.电影《唐顿庄园:新纪元》124. 纪录片《纯素生食:30天逆转糖尿病》125. PBS纪录片《数学大迷思》126. 纪录片《心脏病的真相》127.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全6集128. HBO纪录片《战争迷雾》129.BBC纪录片《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吻》》130. 电影《战争之王》131. BBC纪录片《航空发动机制造全过程》132.电影《双面陌生人》133.  BBC纪录片《肮脏的城市》全3集134. BBC纪录片《三色艺术史》135. BBC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全5集136. 为什么有些人吃糖会诱发糖尿病?137. 调香师的秘密:加点翔味,挑起你肮脏的欲望138.电影《三轮车夫》139.  电影《人鬼情未了》140. 纪录片《人生果实》141.  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142.  电影《霸王行动》143. 电影《西雅图未眠夜》144.  电影《初来乍到》145.  电影《动物之家》146.  BBC纪录片《希腊神话的真相》147. 纪录片《夜色中的地球 》S2148.  BBC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全6集149.  Nature论文证实:新冠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大脑等多个部位,最长可达7个多月!150. 电影《上帝的笔误》151.  电影《音乐之声》152.  电影《青春皇家恋曲 》153.  电影《寻子遇仙记》154. BBC纪录片《光的故事》全4集155. 纪录片《苏东坡》全6集156. BBC纪录片《与虫共存 》157. 电影《耶稣受难记》158. 电影《后继有人》159.  纪录片《宇宙的构造》全4集160. 电影《天堂里的笑声》161.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162.  BBC纪录片《恐龙星球》(全6集)163.  电影《斯大林格勒》164. 纪录片《伊隆·马斯克秀 》全3集165. 电影《九天》166. 电影《卢旺达饭店》167. 电影《谎言的诞生 》168. 电影《苏利文的旅行》169.电影《守望者》170.  电影《圣鹿之死》171.  BBC纪录片《老虎失落之地》全3集172.  电影《坏教育 》173.  电影《让爱传出去》175.  纪录片《食物演变》176.  电影《天才不能承受之重 》177. 电影《凤凰劫》178.  BBC纪录片《天才钢琴演奏家历程》179. BBC纪录片《梵·高的《向日葵》》180. 纪录片《艾滋病的真相》181. 为什么素食者比肉食者更忧郁?182.电影《性别为本》183. BBC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184. BBC纪录片《加拉帕戈斯群岛》全3集185. 电影《古驰家族》186. 电影《调香师》187.电影《四季拉面物语》188.电影《细细的红线》189. 电影《喵星人的奇思妙想》190. BBC纪录片《地球造人》全5集191. 电影《梅西:伟大球员》192. 电影《曼哈顿谋杀疑案》193.  BBC纪录片《猫的秘密生活》194. Nature人类行为:“坏事传千里”背后的归因偏误195. 透纳:那个教会你与灾变共舞的画家196. 食药同源!首次证明,食物干预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一样有效197. 旷世杰作:世上最精美且技术难度最高的大理石雕塑竟出自他之手丨艺海拾真198. BBC纪录片《艺术爱好者指南》(An Art Lovers' Guide (2017))199. 梁山成伙最大“功臣”,死的最惨也最活该200. 该睡不睡,心脏遭罪!我国学者发现打破昼夜节律致心脏病的机制201. 癌症探索里程碑202. 纪录片《哈耶克的一生及其思想》203. 美国国父们的初心,洞悉美国兴衰的根源204. 捏住老虎的后颈,它会不会像猫一样变乖?丨奇怪的动物知识205. 当记忆被吞噬时,大脑里在发生什么?206. BBC纪录片《中国艺术 》全3集207. BBC纪录片《印度的故事》全6集208. PBS纪录片《行为恶劣的植物》209. BBC纪录片《英伦四季》(The Great British Year )210. BBC纪录片《历史疑案 》(全4集)211. BBC纪录片《两性奥秘》(全3集)212. 现代社会让人年老更易痴呆?丨展卷213. 射雕英雄传,究竟讲了什么215.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6.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上)217.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下)218.  BBC纪录片《老年痴呆的真相》219.  BBC紀錄片《求偶競賽》(全5集)220.  “买妻生子”的盲山式穷愚,是种心灵癌症221. 躺着减肥来了!真实世界研究:睡懒觉可减少卡路里摄入,有助于减肥222. 药物研发有多依赖动物模型?223. 空调系统的应用与未来224. 想象力的贫乏,让世界变得平庸225.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上)226.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下)227. 相亲结婚,数学教你找到最佳伴侣228. 在她身上,曹雪芹暗喻了那个世界的残酷229. BlueAntMedia 纪录片《神奇动物的一天》全8集230. 研究揭示:喜欢吃巧克力,究竟有哪些健康益处?231.BBC纪录片《抱着古书游英国》全2集232.  现实中的灭霸:危险入侵物种,可能潜伏在暗处233. 前沿研究丨基于雾计算的工业大数据集成与共享方法234. Nature:直接“吃掉”塑料!华人科学家开发塑料降解新工艺,最快两天内完全分解235. 数学内外236.  美文选刊|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237. BBC 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239.  总有那么多人,觉得“刁民”就该由酷吏来治240.  原来,被拐卖,不是她遭遇的最可怕的侮辱241. Nature子刊:咖啡续命!喝咖啡降低坏胆固醇,降低死亡风险242. Nature热点综述 | 癌症的全身系统性免疫与治疗243. 审美:我们正在遭遇的另一场战争244.  新冠后遗症与心血管疾病之谜245. 女王的方言246. 为什么有时候开心到极致,会突然难过?247. 生物机器人,不只是机器人那么简单248. CCTV紀錄片《書簡閱中囯》(全6集)249. 为什么李元芳、展昭、白玉堂,都有这个共同的“体制内职称”……250. 被排挤的痛苦:动物等级与校园霸凌丨展卷251. 葡萄干要不要洗了再吃?吃对很甜美,选错超胖人!252. 神药“伟哥”再立功!或可治疗致命的进食障碍253. 饥肠辘辘时,大脑的编码精度会降低吗?254. 美国成就美国,美国反对美国:《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255. 吃降压药、吃他汀的人,可以吃柚子吗?橘子、橙子呢?256. 试管婴儿并不生于试管——胚胎何时起成为“人”?| 展卷257. 人类还在演化吗?258. 为什么会流眼泪?259. BBC纪录片《中国故事》(全6集)260.  从请刘备吃人,到用铁链拴妻261. 为什么现在的药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了?262.  忧伤!我国学者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蛋蛋”萎缩和损伤263.  猪心移入活人体内,二师兄可以造福多少人类?264.  你身体里无处不在的DNA,有些可能是肿瘤细胞的邪恶计划265.  吃竹子都能胖?熊猫告诉你肥胖在于肠道微生物266.  俄罗斯,为何永远停不下扩张的脚步267.  昆虫馅饼配海藻酱料,未来我们就吃这?268.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上)269.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中)270.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下)271. Nature子刊:喝鲜榨果汁降低免疫力?高果糖饮食损害免疫系统272.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273.  整个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274.  乌克兰血泪史:交友需谨慎,认大哥要选对人275. Science:重磅!高脂饮食伤肠道损菌群,促进心脏病276. 能同化其他种族的神秘物质,真的降临到了地球?277. 俄乌之战,为什么打到普京要用核威慑了278. 葬熊坟场:当年的阿富汗,今天的乌克兰279. 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280.  NEJM:惊人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281. 时空是像素化的吗?282.  纪录片《安225超级运输机》283.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284. 心心相印的梦想,脑脑接口的真相:马斯克追求的“传心术”有可能实现吗?285. BBC纪录片《俄罗斯全史》286. 电影《顿巴斯》287. BBC纪录片《普京,俄罗斯和西方世界》(全4集)288. Nature子刊:癌症在种族之间发病有何不同,中国人最易患哪种癌?289.  “只想做个书生”和一则笑话 | 科学遐思290. 以开放看待文明:人类史上的三种社会秩序291.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292. 大国之间还会爆发大战吗?293. BBC纪录片《俄罗斯艺术 》(全3集)294. BBC纪录片《俄罗斯的百年怀疑》295. BBC 纪录片《笑的科学》296. 花园里的弦理论297. CNN纪录片《普京-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298. 这位有诗人灵魂的女数学家,她每篇论文都值一个博士学位299. Lygos启动百公斤高纯大麻素发酵生产300. 人类为什么进化出了父亲角色?301. Science:为什么越老,睡个好觉就越难302. 超大规模研究,个子高增加患癌风险,每高10cm,增加14%303. 影响力超过莎士比亚,却无人知晓?304. 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的飞跃,或将解开物理学中最神秘概念!305. 韩国政坛变天!俄乌战争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306. 新研究发现,睡觉打呼噜加速衰老,但治疗可逆转307. 创新药大爆发时代伴随而来的是什么?308. 罗翔:功利性读书让人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309. 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310. 科学怎样打败科学家:达尔文相信男优女劣,进化论却不相信311.  BBC纪录片《新鲜水果的冒牌货》312.  BBC纪录片《迪拜内幕:富人的游乐场》(全3集)313. 治疗帕金森:大脑深处,一颗核桃大小的谜团314.  屎里面别有洞天,几百坨屎绘出远古食物网315. 北极熊真的要灭绝了吗?316. 痛风,了解一下~317.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318. 50万国人研究证实:不好好刷牙,致癌!血管疾病也会增多!319.  纪录片《俄罗斯对抗全世界》320.  “格局病”患者:身为韭菜却总精准“共情”镰刀321. Nature子刊:仅喝3个月酸奶,促进代谢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322. 警惕“圣化构想”:三个远未终结的世纪神话323.  细菌在密谋,病毒在窃听:微生物的群体感应324. 用进废退?| 洞穴鱼类眼睛退化的原因325. 感染新冠,怎么还损伤到大脑了?326. 肠道的情绪327. 结核,被遗忘的瘟疫328. JAMA子刊:酒,无论喝多少,都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风险329. 肥胖不仅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而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330.  哈耶克去世30年,世界却更需要他331. 三打白骨精,一场诡谲的中式“权力的游戏”332. BBC纪录片《世界上最昂贵的名画》333.  纪录片《健康是什么》334. BBC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335. BBC纪录片《猎捕》全7集336. NHK纪录片《男女关系的秘密》

337. 纪录片《超大建筑狂想曲:大型双筒望远镜》

338. 纪录片《中国古建筑》全8集

339.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聪明人的愚蠢

340.  柳叶刀:别吃太咸,高盐让中国的死亡世界第一341.  弱国化石,逃不脱科学殖民主义的阴影342.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和情绪低迷?343. 乌克兰,俄罗斯已经无法“做活”的一局棋344.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345. 凯赛与华理鲍杰等联合开发秸秆制聚乳酸前体技术346. Netflix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347. 脱发自救指南: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稀疏秀发…348. 肥皂和蚊子:打败“回南天”的秘密武器?349. 2022年最具潜力的10个药品预测350. 柳叶刀:当新冠遇上流感,重症和死亡风险加倍351. 藏文科普 | 结香:练柔术的芳香明星352. 【科学综述】北大吴飙教授:埃弗里特和他的多世界理论353. 巨兽:300年来 “打工人” 最初的想象354. 传奇褪色的时代:从“αβγ”的小科学到千人作者的“超署名” | 昌海一述355.  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356. Nature:即使是新冠轻症,也可致大脑老化十年357.  “刻于金石,以垂后世”:文明史上最值得铭刻的三句话358. 一个全民“爱国”的大国,是怎样在入侵中秒跪的359. 剧变时代,相信好书的力量360. 羞愧感:失格时代最缺的一味药361. NEJM:中国人的减肥方法来了,少吃才是关键!362. 不管什么医,若自认是科学,就该容忍质疑363. 情种起源:被爱情改造的大脑364. 电影《动物农庄》365. BBC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366. 电影《一九八四》367. 敌人的敌人,真的未必是朋友368. 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全7集369. 纪录片《 探险家:最后的特普伊山》370.  纪录片《徒手攀岩》371. 电影《地牢女孩》372.  纪录片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373. BBC纪录片《肉的真相》374. PBS纪录片《透视美国》全4集375. PBS纪录片《伟大的疯狂》376. 打人是不对的,但打得好!377. 鲸类搁浅,为何这么难抢救?378. 中国学者《柳叶刀》子刊发现,久坐增加12种疾病风险379.  尴尬的“赛先生”:缺失但又被滥用的科学380. 老药新用在药物发现中大放异彩381. 警惕“正义的错觉”——互联网世界更需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382.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究竟是怎么回事?丨展卷383. 化学“泰斗”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arl Barry Sharpless)的一只眼睛是怎么瞎的384. 电影《再见列宁》385. 纪录片《水深火热的星球 》全6集386. 佛教五戒可降低抑郁症风险387.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388. 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全6集389. 香菜那么好吃,为啥有人说它有股臭屁虫味390. 食欲居然是这么产生的?!391. 事已至此,普京能拿芬兰怎么办?392. 癌症为什么会复发、会转移?谜底揭示攻克恶性肿瘤新策略393. 纪录片《大明宫》全6集394. 科学的反革命:为什么错误的思潮总是卷土重来?395. 电影《灰姑娘》396. 纪录片《罗曼诺夫王朝》397. 电影《圣诞颂歌》398. 晚饭吃得越晚,对身体危害越大?中风、糖尿病…399. BBC纪录片《月球之谜》400.纪录片《解密癌症》401.教俄罗斯打仗的“师父”,那个真正的“战斗民族”,也要加入北约了402. 电影《追风筝的人》403. 电影《醉乡民谣》404. 捡垃圾成瘾的老人,也许在努力与疾病搏斗405.  汇总 | 糖尿病治疗策略406. 董卓,是咋从正能量好青年变成油腻大叔的407. 被操纵的P值:科学论文中的数学胡扯丨展卷408. 科学大发现!孕妇补充维生素D,生的小孩智商高,特别是有色人种409. mRNA技术平台将诞生像“苹果、谷歌这样的变局者”,颠覆药物开发模式410. 如何变得不浮躁?411.电影《记忆碎片》412. Nature:重磅!哈佛大学开发出通用型癌症疫苗,或用于治疗多种癌症413. 电影《劝导》414. 电影《大独裁者》415. 挚爱数学:非凡的天才伽罗瓦和他优美的理论416.天价药物排行榜417.不幸掉入贫困陷阱,怎样能跳出恶性循环?418. BBC纪录片《史前星球》419.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420.电影《丧钟》全5集421.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422.纪录片《颐和园》全6集423.电影《健听女孩》424.纪录片《比特币:钱的终结》425.上海恢复了,封管控下的心理危机也恢复了吗426.Science:重大进展!在正确的时间摄入卡路里限制性饮食有望极大地延长寿命427.BBC纪录片《灌丛下的生命》全5集428.纪录片《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429.电影《千与千寻》430.BBC纪录片《阿拉斯加:地球上的冰冻王国》全3集431.BBC纪录片《意大利花园》全4集432.电影《十诫》全10集433.乌合麒麟老师,听说你也“辱华”了?434.猴痘蔓延至30国,它会成为新的大流行吗?43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I》全6集436. 电影《实习生》437.阴谋论为什么长盛不衰?数学有深刻的答案丨展卷438.电影《黄金三镖客》439.纪录片《利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440.电影《最大的小小农场》441.电影《木偶奇遇记》442.BBC纪录片《印度的女儿》443.JAMA:这种减肥方法不仅高效,而且能降低癌风险和癌死亡444.天下鼠事:一部史诗级的鼢鼠分家史445.核酸检测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假阳性和假阴性?446.电影《致命性游戏》447.纪录片《先生》全10集448.电影《里普哈根》449.电影《格列佛游记》450.电影《尼莎的生活》451.出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老师,恐怕也没读懂《红楼梦》452.《柳叶刀》子刊:经常做噩梦,可能是帕金森的早期征兆453. “真理”,永远掌握在“双标者”的手里454.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455.Omicron新变体传染性及免疫逃逸增强,最终解药何在?456.电影《亡命救护车》457.BBC纪录片《海洋巨兽》全3集458. 古埃及分数的现代奇遇459.电影《十二宫》460.寄生虫治肿瘤,这靠谱吗?461.电影《杰罗德游戏》462.电影《百美元宝贝》463.BBC纪录片《奇妙的人类旅程》全5集464.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二465.英国化学家詹姆斯·史密森和美国史密森学会466. 不可思议的生命之旅:《我们为什么长这样》467. 科普 | 从胶体金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468.他在河北混“黑道”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日子
469.BBC纪录片《神奇的青蛙》470.电影《冷战谍魂》471.科学史奇迹:直觉的贡献超越理解472.美剧《咆哮 I》 全8集473.纪录片《日本早餐》474.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每天一杯含糖饮料,肝癌风险增加78%

475.你以为这是对颈椎的爱?其实是害!

476.PNAS:压力大,加速免疫系统老化,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477.给储户赋红码的,到底是哪位“新世界的卡密”?478.数学证明到底是什么?丨展卷479.不睡觉为什么会死掉?致命杀手在肠道480.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后,我们问了 AI 几个问题,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481.最新研究强调:多在家做饭,少用塑料品482. 电影《毕业季》483.认识冰川484.生物进化的选择:癌症长满生命之树 | 展卷485.一路狂飙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思考它丨展卷486.洁癖不一定是件好事!Cell子刊揭示细菌可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和毛囊新生487.“体面人”宋江488.“从良”做点正经生意,咋就这么难呢?489.新“坐井观天”:关乎认知,更关乎未来,但却长期被误解的两大史识490.电影《爱与冰激凌》491.BBC纪录片《生命博物馆》全6集492.晚吃饭为什么容易导致代谢性疾病?493.躺平or内卷,或许这条数学定律能帮你选择最优解494.你做过梦中梦吗?梦中梦究竟是什么?495.Science:重磅!揭开长寿的奥秘,冷血动物或是长寿的关键496.话是讲的蠢了点,但人家这样说安全啊!497.微笑有益于身心健康,那假笑呢?498.这项转圈丢人的“国耻表演”,为什么大清至死都没戒掉499.命运的不公,嵌刻在基因里500.啥样的社会,才会像卢大师说的那样“一批一批的饿死人”501.即使没有工业革命,地球温度也一直在上升?502.哮喘的危险程度到底如何?一文回答关于哮喘的疑问503.纪录片《西南联大》全5集504. 孤独的证据,难以挽救孤独症的孩子505.美国堕胎案的“少数派报告”(上):反堕胎,就一定是开倒车吗?506. 纪录片《推翻罗伊诉韦德案》507.BBC纪录片《徒步尼罗河》全4集508.Nature:间歇性禁食可改变肠道菌群活性,促进神经再生509.现实的温情或残酷,都是政治塑造的510.迂腐的政治理想,让他成了最不受待见的人511.西瓜是怎么变甜的?512.堕胎权的“少数派报告”:那个“进步”的罗诉韦德案,为何活该被推翻513. Science:压力大就睡一觉,不仅能减压,还降低焦虑水平514.无解的轮回:千年帝国的“二律背反”515.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丨专访维尔切克516.“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517.《来自新世界》:人权,究竟是“天赋”的,还是“进化”的?518.纪录片《猫咪国度》519. Science:压力大就睡一觉,不仅能减压,还降低焦虑水平520.漫长的童年,孩子到底在学什么?该怎么学?丨展卷521.要么洞悉本质,要么被假象俘获522.河狸生存记:90后女博士与AI开发者们523. 最新研究表明喝啤酒对健康有益!喝酒的理由又多了一个!524.BBC纪录片《托起英国的舰船》全6集525. BBC纪录片《弗朗西斯科的威尼斯之旅》全4集526. 下半年,你能不能珍惜一下那些“有的选”的人527.“何不食肉糜”的专家, 最近为何越来越多?528.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认知,是良知529. BBC纪录片《玩转意大利》全4集530. 考古学家告诉你:汉代中国人吃什么?531. 企业家要拥抱商业文明,不要玩“宫心计”532.生命是什么?图灵测试或许会给予答案533.电影《暴力之夜》534.狂欢个鬼?你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安倍晋三535.神秘难解的传世名作:维纳斯和丘比特到底是什么关系?丨艺海拾真536.电影《死亡实验》537.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地球人缺水喝怎么办?538.纪录片《女孩崛起》539.电影《王者之路》540.NHK纪录片《实境之旅——桂林》541.争鸣:爱因斯坦的卓识,还是爱因斯坦的错误?丨展卷542.Netflix 纪录片《歌、舞、伎:生田斗真》543.电影《奇异博士》544.“像婴儿一样思考”,Deep Mind最新研究让AI有人一样的直觉感知545.自民党“哀兵”大胜,日本修宪一触即发了么?546.美剧《太平洋战争》全10集547.枪杀、子弹与宝甲:日本南纪白滨的妖魅刺客578.BBC纪录片《企鹅群里有特务》全3集579.沉默的危险580.“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大革命,为什么会一再重演581.Science:男性为什么寿命比女性短?他们会弄丢Y染色体582.欧美强制接种的通行证政策被放弃,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583.请别抢了他们苦等的面包,还笑他们是“小镇做题家”584.霍乱不是甲类传染病吗,为啥武大的病例不危险?585.BMJ子刊:安医大学者发现,单身增加死于胃癌的风险586.ADC另类毒素α-鹅膏蕈碱浅析587.“细节中隐藏玄机,魔鬼藏在细节里”——豆瓣书友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588.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589.基因魔剪,是怎样修改生命的说明书的?590.“诡辩”的逻辑591.纪录片《大秦岭》全8集592.百忧解犹未解:抗抑郁新药路在何方?593.他给余秀华的道“谦”信:先扇你十几巴掌,再教育你要增强修养、“多看国学”594.关于香水,我们知道什么?595.记忆是有味道的,为何气味会激发强烈的情感记忆?596.电影《柳如是》597. 当那个因为安倍流泪的中国女孩决定去死598.历史的回声:未来的路,比想象中更窄599.电影《葛底斯堡战役》600. 一把菜刀,居然也能引发一场舆论血案601. “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法国大革命233年反思602.罕见的数学天才,靠“假结婚”才得到追求事业的机会603. 电影《愤怒的葡萄》604.电影《灰影人 》605.BBC纪录片《天才动物》全4集606.电影《出租车司机》607.“小阁老”周劼的“爹力学三定律”——好爹要拼在了刀背上608. 不用光合作用也能生存?这些植物刷新你的认知609.细思极恐却无法抗拒——当科学成为新“上帝”610. 那些举报论文造假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611.“无恶不作”,或“无所不能”:被误解百年的进化论612.自然界中的“非常规”胰岛素,有些动物甚至拿它当“毒素”诱捕猎物613.Nature子刊:喝酒会缩短端粒长度,加速衰老614.卷出新高度: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破纪录的古老星系615.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思想家的三个层次616.人脑和机器能直接通讯吗?617.电影《美丽心灵》618.电影《教父》三部曲619.有时,内卷也是浪催的 | 科学遐思620.科学界的“二舅”:他两次因祸得福,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621.对话加拿大工程院于非院士:寻找 AI 领域的「香农定理」622.电影《天使爱美丽》623.电影《疯狂动物城》624.电影《拆弹部队》625.Science: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气味?AI再胜一筹626.电影《夏日时光 》627.不可轻言的“必有一战”628.BBC记录片《吃货的周末》全5集629.科学大发现,长期睡眠不佳,埋下老年痴呆症祸根!改善睡眠,可预防老年痴呆症630.乳腺癌治疗药物汇总631.电影《花样年华》632.PBS纪录片《秦始皇的兵马俑》633. “不要打开”:黑匣子发明人为人类留下的礼物634. 电影《萨利机长》635.自然界中到处都是“化学家”636.身体更干净,生命更脆弱?| 展卷637.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教训、人心638.欧洲,就是被看不起它的“大帝”们打出来的639.常用于制作香水的植物香料640.电影《硅谷传奇》641.BBC纪录片《中世纪思潮》全4集642.温伯格:愿意认识到自己错了,应感到自豪643.你最不屑的口水,曾是最神奇的治疗药剂644.怎样体面地讲道理?645.七夕:总感觉牛郎和织女那事不像正经爱情,倒更像是……646.夜班熬的是命!上海交大研究发现,熬夜、上夜班,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92%有关647.草那么难消化,为什么有些动物却能把它当饭吃?648.中国是如何做到维持千年“不变”的?649.至少多少个水分子,才能叫一滴水?650.太热了,等不及减少碳排放,能不能把碳塞回地里去丨展卷651.默然纯粹映秋水丨纪念量子力学奠基人狄拉克诞辰120周年652.免疫逃逸之王XBB1.5数据紧缺,我们还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653.纪录片《禅的世界》654.电影《超能追缉》655.纪录片《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656.电影《传家宝》657.电影《小黄人大眼萌 》658.BBC纪录片《永葆年轻指南》659.面对不良风气,一家Nature子刊给它的审稿人一把奥卡姆剃刀660.电影《理智与情感 》661.纪录片《看见台湾》662.纪录片《天地玄黄》663.电影《危险关系》664.BBC纪录片《味觉的真相》665.BBC纪录片《美国的贫困问题》666.电影《阿甘正传》667.首批赴美留学一百五十年祭668.那么机灵的伽利略,为什么还是挨了整669.一种常见又易治的“花柳病”,是怎样走向不治之症670.成为文化符号的薛定谔丨纪念薛定谔诞辰135周年671.临界现象200周年,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物理现象?672.纪录片《伦敦地铁》673.批判性思维为什么重要?674.纪录片《秦始皇》675.电影《猎头游戏》676.新解:性的悖论677.电影《希特勒的男孩》678.电影《迷雾》679.电影《艾利之书》680.电影《颠倒黑白》681.抵抗致命病菌的最后一道防线,正以人道的名义悄悄瓦解 | 展卷682.BBC纪录片《治愈阿尔茨海默病》683.Netflix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684.HBO纪录片《2008年金融危机秘事》685.BBC纪录片《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686.纪录片《冥想指南》687.这些科学大师们的共同品质是什么?688.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689. 抄家特朗普,会否成为引爆美国内战的“跨过卢比孔河”690.盖棺仍难定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桎梏691.纪录片《启迪》692.薯片、饼干…每吃一口,都会伤害大脑,增加痴呆风险693.《最后的晚餐》:成也达·芬奇,“败”也达·芬奇丨艺海拾真694.纪录片《中国最后的小火车》695.电影《玫瑰人生》696.香港大学大规模研究,新冠一年半后,死亡风险仍然很高697.躲不开信息操纵,是人类的大脑过时了吗?丨展卷698.电影《超级女特工》699.纪录片《饮食假象》700.BBC纪录片《人类本能》全4集701.纪录片《一代人的故事:教皇方济各与智者们》702.BBC纪录片《伟大的苏格兰人:塑造民族的作家》全3集703.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704.什么,蚂蚁竟然也能“种地”?!705.现代概率论之父:柯尔莫哥洛夫的“随机”人生706.纪录片《东京:终战日》707.挡不住的浅薄708.BMC:吃素减肥?素食者,髋骨折风险增3成709.是什么病,能逼鲁滨逊生吃烟叶?710.Nature:新冠长期症状追踪711.BBC纪录片《成吉思汗》712.BBC纪录片《划时代建筑》全8集713.电影《夜幕降临》714.无肉不欢!看合成生物学如何让植物具有“肉味”?715.再过多少年,就能进入不劳而获的时代716.夏天宜多喝水?这咋还喝出事儿了……717.电影《神迹》718.想要破解时间起源之谜,我们需要怎样的物理学理论?719.电影《十三条命》720.BBC纪录片《世界上最非凡的住宅》721.误解科学导致落后,滥用科学造成灾难722.电影《上流俗女 》723.BBC纪录片《伊甸园:最后的秘境》724.劳荣枝案的悖论:美女为什么常常爱上流氓725.如何理解科学研究范式?丨展卷726.电影《神弃之地》727.真菌会不会不断进化最后消灭人类?728.先Science后Cell,少吃延长寿命的机制找到了,减少衰老过程相关蛋白729.电影《天才少女》730.你知道移液枪是摸鱼的时候发明的吗731.电影《幻觉之书》732.柳叶刀:吸烟、喝酒和肥胖,导致全球一半的癌症死亡733.BBC纪录片《中国瓷器瑰宝》734.BBC记录片《二战中的坦克英雄》全2集735.BBC纪录片《印度市井》736.电影《公主日记 》737.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吗?进来看看正确答案738.BBC纪录片《耶稣:真实的故事》全3集739.别跟卑怯者科普“什么才是真爱国”,他们其实最不在乎这个740.电影《怦然心动》741.横跨两种文化的数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自己伟大的老师742.千变万化的味觉743.肉毒杆菌只能美容吗?如若食物中毒危害可不小!744.希格斯粒子发现之后,粒子物理学家还在期待什么?745.BBC纪录片《碳水超载:吃到死的文化》746.世界首例:一男子同时感染猴痘+新冠+艾滋747.纪录片《齐奥塞斯库的最后时刻》748.JAMA子刊:这些日常活动,可降低死亡风险749.BBC纪录片《艾德嘉·德加的“十四岁的芭蕾舞者”》750.若全球经济凛冬将至,让我们致胜的关键是什么?751.中国人口何时达到高峰?那要看你问谁752.物理学的杰作,埋藏在无人光顾的气象学文献里753.纪录片《鸟瞰德国》全3集754.纪录片《长寿秘诀》755.BBC纪录片《孟买的铁路》全2集756.睡眠好可以预防70%的心脏病和中风757.当又一个创业女孩,被村里老人偷瓜偷到破产758.纪录片《超大建筑狂想曲:尼米兹号航空母舰》759.看数学大神欧拉如何处理微积分?“非常简单!”760.印度:新冠病毒、猴痘病毒,现在又来了“番茄流感”761.纪录片《美国简史》762.BBC纪录片《西洋艺术史》763.电影《水形物语》764.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765.BBC纪录片《气候变化:事实真相》766.纪录片《诗词中国》全8集767.纪录片《文艺复兴教父:美第奇家族》全4集768.中国高被引论文量超越美国,有多少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769.电影《梵高·永恒之门》770.多少运动量最利于长寿?771.为什么?好人总是承受了不公,还要遭遇指责772.电影《祝你好运》773.家长须知:运动、低糖、低盐饮食和体重达标可以预防90% 的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774.纪录片《启示录:迟迟未到的和平,1918-1926》775.电影《八美图》776.为什么有人烟瘾很重没得肺癌,有人从不抽烟却得了肺癌?777.电影《末代皇帝》778.电影《我可爱最爱的女朋友 》779.Nature:难怪减肥那么难!大脑和肠道对糖和脂肪上瘾780.Nature子刊:多种癌症发病年轻化!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781.BBC纪录片《伊丽莎白:看不见的女王》782.纪录片《回到太空》783.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全8集)784.英国50万人数据:喝茶延年益寿785.狗能闻到人类的压力状态786.如果没有神斧也没有神力,沉香需要多久能救出母亲?787.曹天予:2050年爱因斯坦还会是物理学的英雄吗?788.中国百姓最常见的23种致癌因素 ,每年导致100万人死亡789.古脊椎所陈泽慧述评:古基因组揭示德裔犹太族群遗传疾病溯源早于十二世纪790.《Science》:维生素C可以杀死一类顽固癌细胞791.薛定谔的 AI 大模型:箱子暂不能打开,但钱还要继续「烧」792.电影《大鱼》793.毕达哥拉斯在铁匠铺发现锤子声音的和谐?当真?794.BMJ子刊:中国人每天少吃1克盐,心血管疾病大幅减少795.可望而不可及的“绝对零度”——气体液化、稀释制冷与氦3796.电影《沉靜如海》797.纪录片《广岛》798.BBC纪录片《人类宇宙》799.化学触觉:我们能在虚拟世界感受真实触感吗?800.减肥和控制血糖可降低癌症风险801.科学揭密:为啥别人摸自己才会痒802.拉马努金:与世隔绝的天才给世界留下了什么遗产803.华盛顿大学: 用蚊子注射疫苗804.人类理性是如何实现“概率转向”的?它真能满足决策需要吗?丨展卷805.乌普萨拉大学:重被子和轻被子,哪个对睡眠有利?807.生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胃口和疲倦?808.香山红叶不姓红,姓黄809.每场灾难的背后,都站着6个撒旦:莱维和他走不出的奥斯维辛810.纪录片《特斯拉汽车工厂》811.在家办公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812.为什么那么多人“得”肺结节?能预防吗?813.如何在家煎出一块好牛排814.蓝莓上的白霜是农药吗?815.我是谁?基因无法回答的问题,也许它可以回答816.电影《巴比伦之子》817.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818.理性的声音总是沉静的——在维也纳邂逅弗洛伊德819.电影《永恒的女儿》820.电影《巴菲奇妙命运》821.电影《北欧人》822.体重给膝盖带来麻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823.空姐迷你裙盛衰简史824.产业跑进数字世界,要先迈过安全这道坎825.电影《美国风情画》826.电影《第四张画》827.了解他汀类药物828.BBC纪录片《大不列颠:伟大的伊丽莎白之旅》全3集829.电影《开罗时间》830.吴学究——为啥这厮总能抓到你“软肋”831.以毒攻毒:人类基因组中的病毒基因有抵制病毒的功能832.保持大脑年轻的最佳饮食833.BBC纪录片《你最想知道的科学》全6集834.延续千年之问:光是什么?835.纪录片《石油的可耻故事》836.电影《天劫余生》837.电影《美国往事》838.PBS 纪录片《自然世界:解密鹦鹉》839.电影《蝴蝶效应》840.电影《灾难艺术家》841.电影《恋恋笔记本》842.电影《死人的复仇》843.电影《北极》844.电影《夏日大作战》845.感冒了多睡觉,真的有用吗?846.纪录片《鸟瞰中国》(上、下集)847.电影《裂缝》848.BBC纪录片《卡拉扬的魔力与神话》849.电影《天堂公路》850.电影《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851.如何正确使用退烧止痛药泰诺、布洛芬?852.电影《内特拉姆》853.电影《天路历程》854.诺奖得主深陷论文图片造假漩涡,合理的图片处理应符合什么规则?855.睡前一杯什么酒,才会对身体好?856.每天一个圣女果,高血压绕着走857.电影《稻草人》858.电影《巢穴》859.BBC纪录片《基因密码》全2集860.电影《约瑟的故事》861.电影《诺亚方舟:创世之旅》862.BBC纪录片《中世纪生活 》全8集863.奇文共赏:用新冠病毒来治疗癌症?!864.电影《性的代价》865.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866.不仅能减肥,还能预防高血压!超十万人前瞻性研究解锁西红柿最佳摄入量867.电影《蛇头》868.BBC纪录片《中世纪国王秘史》全3集869.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870.纪录片《钓鱼岛真相》871.温馨的藏狐一家872.电影《无处可逃》873.超越数学的判定——通用图灵机的诞生874.BBC纪录片《百万美金交易员》875.电影《无奈的谎言 》876.电影《社交网络 》877.N95买不到怎么出门?试试DIY一个棉布口罩878.中国疾控中心警告:糖,过多要命879.欧洲是怎样崛起的?葡萄牙给出过答案 | 展卷880.纪录片《史上100个伟大发现》881.新冠病毒是怎样导致凝血的?882.纪录片《时间幻象》883.BBC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声音》884.大数据显示运动是对抗新冠肺炎的最好武器之一885.紀錄片《凝視:電影的時光長河》全6集886.BBC纪录片《荷尔蒙的神奇世界》887.BBC纪录片《英国历史》全15集(第1集至第10集)888.BBC纪录片《英国历史》全15集(第11集至第15集)889.电影《蜘蛛网中的女孩》890.何大一团队新作!新冠疫苗效果下降,现有抗体全部失效 高福:未来清病不清毒!891.电影《珍品》892.BBC纪录片《失窃的梵高之作》893.人不能选择时代与出身,但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894.最毒的毒是什么毒?895.新冠免疫,男女有别896.电影《粘在一起的隔离》897.纪录片《医药与疾病》898.电影《为何不去死》899.电影《薄荷》
900. 电影《逃离德黑兰》901.《美国心脏协会杂志》:高血压患者如何喝咖啡和茶902.饶毅又怼张文宏,聊聊他俩到底谁更“专业”903.高脂肪西式饮食不利于胎儿血液干细胞发育904.马尔可夫——传薪火于数学内外,留得身后百年声名丨纪念马尔可夫逝世一百周年905.纪录片《一代女王伊莉莎白二世》906.电影《试演》907.电影《猫和老鼠》908.多视角解读新型冠状病毒909.电影《小妈妈 》910.BBC纪录片《脂肪的真相》911.100年后,物理学家终于找到宇宙学运动方程的解析解912.为什么老年人感染后病情更容易恶化?913.杜克大学发现新冠患者出现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914.顶级病毒学家:服用Paxlovid会复阳?915.电影《朝圣之路》916.纪录片 《人类:体内的世界 》 全6集917.历史上“救人最多的观念”是如何育成的918.电影《圣境预言书》919.纪录片《最危险的记者》920.纪录片《古巴导弹危机:三个男人的抉择》921.纪录片《球王贝利:巴西足球传奇》922.纪录片《吃的历史》全3集923.HBO历史剧《约翰·亚当斯》 全7集924.电影《通往自由的通道》925.绿色眼镜可以减轻疼痛相关焦虑926.电影《巴尔干最后的贵族》全4集927.战斗力爆表的五种肝炎病毒,你打得过它们吗?928.“夜猫子”患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比“早起鸟”高929.Nature子刊:国内流行BA.5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能力增强930.病是如何吃出来的系列报道之一: 油腻食物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931.最新文献XBB起源确切证据:在印度附近靠两种毒株重组产生932.肥胖影响大脑功能933.Nature:新冠会改变免疫系统,或导致过度免疫反应934.最新研究:不同新冠变异株毒株可能会出现混合感染现象!935.警惕:服用Paxlovid后新冠反弹 936.刘鑫“募捐”:我喊一声“报恩”你敢答应么?937.新冠病毒感染或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 Cell Press论文速递938.通往化学世界的地图939.电影《米开朗基罗:无尽之诗》940.警惕新年新危机:呼吸道或将面临三重病毒夹击941.普京喜欢的艺术作品:与西欧最顶级作品媲美的俄罗斯学院派艺术代表作942.马达加斯加的“转基因工厂”:青蛙为什么有了蛇的基因?943.纪录片《普京 - 新沙皇 》944.Nature重磅综述:如果不采取行动,长新冠或会造成终身残疾945.纪录片《心碎的科学》946.纪录片《哈里王子与梅根》第一季 (全6集)947.纪录片《幽灵血管》
948.纪录片《超大建筑狂想曲:三峡大坝》
949.有效性可疑,安全性堪忧,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是怎么上市的?
950.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感染的危害有多大?
951.纪录片《神奇的森林》
952.纪录片《糖:新一代健康杀手》
953.电影《雨中曲》
954.BBC 纪录片《安慰剂试验》
955.BBC纪录片《神秘百慕大三角》
956.纪录片《奥黛丽·赫本》
957.纪录片《疾病的起源:脑中风》
958.BBC纪录片《蓝色星球II》(全7集)
959.纪录片《中国食文化》(全5集)
960.纪录片《刀叉下的秘密》
961.纪录片《纳米比亚的野性奇迹》
962.纪录片《骨骼:青春与活力之源》
963.BBC纪录片《蘑菇家族成员们的神奇魔法》
964.电影《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全6集)
965.电影《最后的城堡》
966.电影《万箭穿心》
967.石斑鱼:家族庞大的餐桌翘楚
968.记忆从何而来?
969.电影《致命困境》
970.欧洲食品信息委员会:不建议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糖尿病
971.电影《红色小提琴》
972.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
973.电影《撞车》
974.电影《忍者神龟:崛起》
975.纪录片《新冠:第一波》
976.电影《春夏秋冬的故事》
977.纪录片《我是博尔特》
978.电影《金氏漂流记》
979.BBC纪录片《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980.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全6集
981.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982.我变老了,因为体内的古病毒复活了!
983.纪录片《美国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984.阿托伐和瑞舒伐他汀降脂作用更强!有关他汀的 15 问 15 答
985.BBC纪录片《21世纪太空竞赛》
986.BBC纪录片《纳粹国防军》全5集
987.加利福尼亚大学:蓝莓可预防痴呆
988.纪录片《大汉帝国》全5集
989.电影《山怪巨魔 》
990.电影《为奴十二年》
991.电影《梦乡》
992.耶鲁大学:为什么说” 愁死人”
993.电影《大而不倒》
994.宇宙是否有内在的真实性?一个深层次的宇宙哲学问题
995.电影《血仍未冷》
996.BBC纪录片《奇妙的人类旅程》全5集
997.神药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男婴出生缺陷
998.BBC纪录片《探究班诺克本之战》全2集
999.电影《吞噬》
1000.现代社会的元问题: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及其敌人寻根
1001.“化圆为方”的几何证明有了新突破,不断发现前人无法想象的新数学
1002.纪录片《肉眼看不到的奇妙世界》
1003.BBC纪录片《美国的未来》全4集
1004.纪录片《球王贝利:巴西足球传奇》
1005.PBS纪录片《落后的美国》
1006.电影《寻狗记》
1007.电影《美国朋友》
1008.从算盘到微处理器,通过古老的计算技术理解现代计算机的底层逻辑
1009.纪录片《神秘的大佛》(全4集)
1010.纪录片《欧元危机》
1011.纪录片《史说汉字》(全7集)
1012.《狂飙》:一个不向往高启强的社会,比能清除他的社会更好
1013.电影《出埃及记:天地王者》
1014.增量式科学时代:论文数量狂飙增长,真正创新却日渐稀缺
1015. 少年,撸猫吗?——木天蓼杂谈
1016.电影《尘中之物》
1017.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全10集)
1018.纪录片《孙子兵法》
1019.纪录片《货币背后的秘密》全10集
1020.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做 AI
1021.OpenAI 最强对话模型 ChatGPT:用户已破百万,落地将有几何
1022. 我不担心ChatGPT抢我饭碗,但我担心那件更要命的事
1023.《当大脑做梦》:探索做梦的生物学功能
1024.纪录片《你吃什么很重要》
1025.纪录片《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1026.纪录片《营养探索之旅》
1027.儿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新药汇总
1028.胞嘧啶核苷类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
1029. 电影《丧尸不要停》
1030.电影《魔鬼司令》
1031.电影《两杆大烟枪》
1032.电影《小屁孩日记:罗德里克规则 》
1033.BBC纪录片《如何制造》全3集
1034.乾隆为什么不敢搞工业革命
1035.一对“冤家”同台领奖——还是诺贝尔奖呢
1036.纪录片《莫扎特在日本》
1037. 电影《小小乔》
1038. 学区房究竟有多大作用?看看最牛学区房--从孟母三迁谈起

1039.电影《天国王朝》

1040.电影《一球成名 》

1041.BBC纪录片《苏格兰海战》全2集

1042.听CheapGPT聊流浪气球

   

      

谢谢鼓励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