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什么拯救你 城市文明发展之殇 | 食话第79位讲者念灿华

2016-12-08 FoodTalk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353va2l8q

音频版: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念灿华回答)


“科技的进步,应该帮助我们弥补和矫正城市文明进程当中,从人们离开乡村后,生活方式的缺陷与缺失,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联。”


Food Talker:

念灿华,数梦工场首席文化官,大数据研究员。以食物大数据的服务机制、应用场景等未来想象,畅聊技术升级可能展现的更美好生活。带你重新认识“数据”这个新时代的生产资料,倾情讲述大数据研究里寄托的梦想与情怀,探讨数据、人、食物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原文有删节,点击视频观看念灿华完整演讲内容。)



大家好,我叫念灿华,我来自数梦工场,我是数梦工场的非正式首席文化官兼大数据研究员,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样一个课题叫做“唤醒沉睡的数据”。作为食话2016年最后一期最后一个嘉宾出场,我感到非常荣幸,公司它的最终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商业,我认为食话这个平台,它的本质是人文、探索和公益,所以我今天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公司。




在开始我的演讲之前,我想先讲一下柴静的雾霾调查,就是《穹顶之下》,对于振聋发聩的这样一个视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我今天要说的非常简单,她提出了三个论点,就是:看不见、看不透和看不远。就是我们因为有雾霾,我们看不见我们生存的城市,看不见我们的亲朋好友,看不见我们整个生存的状况。其次“看不透”就是不知道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怎么样。那么就是“看不远”。


在她这个视频出来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掀开雾霾穹顶,大数据助力环保》,发表在一篇杂志上面,我的核心观点其实也是三个词语:看见、洞察和预测。这个也是我们理解的大数据的功能。就是说大数据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我们看见雾霾,能够帮助我们洞察雾霾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空气的一些走向,怎么样让雾霾进一步消散。再说回柴静的雾霾调查,实际上她是以一己之力,将关于雾霾的海量数据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一个人做了大数据的事情,未来这个事情可能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我们的呼吸如此糟糕,那么我们的住房、环境、交通、养老、健康以及食物呢?所有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都是城市文明发展之殇。雾霾是所有这些问题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每一个领域,比如说住房、环境、交通,都存在雾霾的现象。就是“看不见”。我们看不见我们的交通,为什么拥堵,看不清也看不透,我们怎么样才能借助大数据的技术,真正来实现“看见、洞察和预测”呢?因为今天是食话的舞台,所以我们还是民以食为天,从这个方向来走。




大家都知道食话的Slogan叫做“从味蕾到心灵”,非常美好的一个词汇,充满哲思跟诗意,那么今天我们重点讲的一个事情叫做“从田间到餐桌”,而这件事情其实也很简单,但是在中国它变成一趟魔幻现实主义之旅。这个我就不详细多说,大家心里都明白。其实今天所有的讲者,我刚才仔细听了一下,大家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从田间到餐桌,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我今天作为最后一个出场的,我是通过一种技术的方式,通过大数据的方式,看我们怎么样解决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说到吃呢,其实简单来说,我们最关心四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今晚吃什么,可能在座,现在已经五点钟了,可能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晚上吃什么,或者是说我们买了好吃的,我们怎么做呢?我们从超市买了菜,怎么做好吃的?还有我吃的健康吗?我吃的安全吗?接下来我会简单描述一些科技带来的一些未来场景,大数据怎么帮我们解决这四个问题。



    

首先是食物大数据,比如我们下班了,我们到超市买菜,食物大数据它可以推荐一些,根据我们昨天买的一些蔬菜,前天买的是肉类、鱼类,然后呢通过一个营养算法,它推荐我们今天应该吃什么,明天应该吃什么,这个算法不简简单单是一次推荐,它会把你每天,或者全年所有的数据全部融汇贯通到一起,就是说对很多家庭主妇来说,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她自己就有一套算法,但是对于很多上班族,很多对吃不是很在行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还有可能,它有可能改造超市的生态,就是说顾客喜欢吃什么,最终超市就会运什么,甚至超市它摆放的一些格局,都会根据你的选择,重新改变。你在改变整个超市,改变整个物流,改变整个生产者,整个产业链,所以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把菜买回来之后,我们还关心这个食物到底安不安全,我们把推荐的茄子拿起来,扫一下二维码,未来我们会看到它的产地、运输、加工以及整个的过程,包括喷洒农药的过程,未来肯定是有这样一个功能,只要是透明的,它就是安全的。好,我们把蔬菜买回家之后,我们到底怎么做呢?对所有家庭主妇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对很多懒汉,对很多上班族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可能提供一个美食算法,比如说我们把今天买的一些食材,还有我们喜欢吃什么东西,以及说我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风味,杭帮菜呢,还是川菜,还是湖南菜等等等等,输入这个美食算法,这个美食算法它里面有海量的菜的制作的一个方法,它会帮助我们计算一种新的算法,有可能每天都在创新,这道菜,我们每天创造一个新的菜式。这个事情你可以自己做,它输出一个算法,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给机器人做。




当我们吃完所有这些美食,我们还有健康问题。我们每天摄入的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我们喝的酒以及我们抽的烟都会记录在案,我们有一个健康管家,未来肯定会有人工智能,这个健康管家它会把我们所有吃的东西都会记录在案,包括我们身体的热量,还有脂肪、血糖、维生素含量,都会算得清清楚楚,还可以对接医院的一些体检数据、医疗数据,还有一些运动数据,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运动了,什么时候该吃蔬菜,这个时候你应该戒烟了,或者说你肉吃得太多了,它会不断地实时提醒你怎么控制你的三高。我们一般去医院体检一次,我们才知道我们身体可能患了什么病患,未来我们每天吃的每一件东西,呼出的每口空气,都会提醒我们,这个健康管家都会告诉我们,哪些跟健康相关,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尽早地发现我们身体的状况,并且让我们避免病患于未然。




讲了这么多,这是未来的场景,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超市,就要刚才说的食物大数据。我们都知道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话,一般来说超市会给你一个小票,这个小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我们拿过来看一眼,全部扔到垃圾筒里面,这些信息对超市来说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是用来追溯、核对、统计用的,那么它始终是面向它自己的经营,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未来不是这样的,未来一定是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我们围绕顾客建立一个叫食物画像、生活用品画像、休闲娱乐画像、文化消费画像,就是我们到一个超市之后,超市大数据中心它会自动推送你说,我今天新上了一道菜,我今天新购买了一份玩具,你可以买给你的孩子,或者说我这地方有一款新的手机,或者是哪个歌手出了什么新歌都可以推荐给你,未来这些画像都可以精准投放给你,而不是说是一种广告式的方式。所以说这是未来一个场景。




那么要做到这一步呢,现在看到这个图很简单,未来要做的话,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它做起来非常复杂。首先一点,如果要以顾客为中心,为画像,它怎么拿到你的个人信息?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只有我们自己刷卡的信息,它是不知道你是谁的,那么肯定 47 33090 47 15793 0 0 1226 0 0:00:26 0:00:12 0:00:14 3117要对接小区的数据,可能是银行的数据等等等等,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也就是这样,那么有可能我们到超市的话,你看我们要把所有超市数据跟我们的支付数据对接,跟物流数据对接,跟运营商,也就是我们的手机对接,我们所有的一些推进都可以通过手机的方式告诉我们。还有就是我们住到什么地方,是学生呢,还是住在小区,另外我们整个政府派出所的一些数据,我们把我们的身份信息放在那个地方,才能围绕我们整个人物形成一个人物画像,还有银行的一些数据。就是说未来会有一个超级共享云平台,把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信息全部归纳进去,然后能为我们每个人定制一个画像,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出行提供推荐,提供一个精准的算法。这个是以人为画像。




我们回到我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我们要以一棵蔬菜或者以一块肉类为精准画像。回到这一点。比如说这个蔬菜它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等等等各个环节,未来一定是会留下数据的,比如说像刚才雷乡长提到一点,就是说所有生产者,都有健康证,而且他们生产的过程,都会通过一些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是放心的、安全的,未来整个过程都会呈现在国家食品数据中心里面。为什么是国家级的数据中心呢?因为有可能我们在诸暨的山村里面生产的香榧,可能在北京城吃到这样一个香榧,我们可能从一个城市跨到另外一城市,所以说它肯定是需要一个国家级的食品数据中心。同时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来监督和查询。那么谁来监督呢?谁来查询呢?政府可以监督,老百姓也可以查,所有的信息就像刚才说的,只要扫一下二维码,所有的信息就全部都展现出来,只要是透明的,它就是安全的,跟雾霾是一样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数据的一些问题,我们回到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数据是一种新时代的生产资料,这个是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的观点,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把数据比喻为新时代的新能源,今年云栖大会上提出来的,是唯一由人类创造的能源。什么叫新能源呢?比如说石油或者是一些物产等等等等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有土地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只有数据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人类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才叫数据,这个是只有人类创造的一个东西,而且这个新能源是越用越值钱,不像我们的衣服越穿越旧,所以说它是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大家一提到数据,说如果我的数据拿出来开放给整个社会,开放给超市,会不会存在不安全的一些问题。所以又回到下一个观点,现在我们仍然处在数据时代的草莽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每天会收到很多骚扰电话,它有可能说请问你要不要买房,要不要买商铺,要不要买车,很多信息我们一接到之后,我们马上掐掉了,这些信息在未来它一定是犯法的,但是现在因为它是草莽时期,所以没有人管,我们很多信息都已经泄漏了,我们都不知道,未来它一定是犯法的。


今天我不想跟大家讲很多关于数据的概念,但是大致可以了解一下我们怎么处理数据呢?首先数据汇聚,然后再进行一个清洗,再进行一个治理,再进行数据脱敏,因为有一些敏感信息,然后再进行数据开放,最后营造出一个数据经济这样一个宏大的未来场景。那么我们最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还有一个数据银行问题,那个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每个人可能有两三个手机号码,然后是这样的,我们每更换一个手机号码,可能我们要告诉政府部门,告诉4S店,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告诉所有跟我们相关的机构,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未来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我们把所有的数据,所有的信息都存在数据银行里面, 我们把我们更换的手机号码告诉它,说我们这个号码更换了,它通过一键操作,告诉所有人,它来帮我们运营这个数据的一些价值,同时我们的数据放在数据银行里面,也跟钱一样,它会产生价值,它会产生利息。它怎么做呢?我这里提到一点,数据脱敏,它在保护我们数据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开放,然后让它产生更多的价值,反馈到我们自身上来,这就是未来数据经济可以想象的一个场景。


未来我们数据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这里讲一点,我们现在觉得把我们数据共享出来,是非常不安全的,那么什么时候有一天我们才会想,把我们的数据放在数据银行,就像把钱放在银行,会觉得它更安全、更安心呢?那天的到来就是真正的数据经济的这样一个到来。




说到这里,我要讲一下,远古时代,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我们刚开始是自然经济,有一天出了一个人,齐国出了一个管仲,他提出来一整套商品经济规则,他把整个齐国变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所有国家都可以来齐国来交易,来买卖,然后他制订了一整套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则,然后发行了货币,最后让齐国变成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他改变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这样一个跨越的过程。我们现在首先观念上要明白,数据是一种新的财富,数据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数据是一种新能源。未来它一定是会爆发强大的价值,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担心数据安全问题,我们不想把这东西拿出来,缺少的是什么?就是数据经济的一整套商业规则。那么这个时代,谁是管仲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来思索。




回到我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是我们目前蔬菜可追溯体系的这样一个现状,我们从2010年才正式开始建立蔬菜可追溯体系,2013、2014年等等等等,才慢慢有些进展,目前就是还在不断地进展当中,大家可以看到,社会公共数据治理共享之路,道阻且长。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那么像数梦工场这样一些公司,我们做的一件事情叫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唤醒沉睡的数据。云栖大会上发布了一个非常疯狂的计划,我们给杭州安装了一个城市数据大脑,这个是阿里巴巴跟数梦工场以及十多家企业共同打造的这样一个东西,我们这件事情,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唤醒的是什么?是杭州城的交通数据的其中一部分,它只是一部分,未来我们还有交通数据,更多数据,还有医疗行业的,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数据都要慢慢地唤醒,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这又引出下一个观点,就是说人会装睡,但数据不会,人唤不醒,但数据可以。因为本身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我写过一本小说,写过一本散杂文集,还写了很多诗,我深深地明白文字是改变不了中国的。很多仁人志士都写了很多文章,针砭时事,想唤醒民众关于对普世价值,对一些基本常识的一些认识,是很难做到的,文字,我们往往写了一篇激昂的文字,大家看一看,可能也就过去了。还有一点,影像也是改变不了中国的,我们拍了一个很好看的电影,李安,每年拍一部或隔几年拍一部影响世界,让大家热议的电影,但是它对现状并没有任何改变,我们在茶余饭后谈一谈,很快过去之后,这个世界并没有任何改变,文章也是一样的,我们看了一本好书,没有任何改变。我今天要提出的观点就是数据也许可以改变中国。




我一直认为改变世界的不是书籍,而是印刷术;不是电影,而是电流;不是但丁这样的文学大师,而是毕昇这样的科学家;不是希区柯克这样的电影大师,而是瓦特这样的工程师;也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一些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而是像乔布斯这样的伟大的一些创造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改变世界的往往是技术以及技术背后的梦想。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左侧所有这些,因为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是非常相信书籍、电影以及文学大师的意义,他们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构建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他帮我们构建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但要改变外部世界不是靠他们,是靠右侧这一侧所有技术的力量。而现在刚好到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所以说大数据有可能改变世界。




又引出下一个观点,就是往往我们会认为首先是思想意识的进化,才会带来生活方式的一些改变,我今天提出的观点叫做“先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有思想意识的进化”,这怎么说呢?就比如说我们如果从乡村到城市,我们自然就会抛弃我们的小农意识,我们从学校到社会,自然会抛弃我们的学生思维,我们从纸笔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自然会抛弃我们过去一些非常陈旧的观点,就是我们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思想意识自然会产生进化。


现在很多仁人志士,很多公共知识分子,他写了很多文章,每个人都希望说改变我们这个思想意识,让我们脑袋里面的一些想法产生一些改变,然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改变,我认为这是反过来的,是我们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然后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观念上的水涨船高,观念的水位才会跟着这个生活方式自然抬升。就比如说我的很多朋友,他在国内可能是这样子,如果移民到国外,比如说在座各位,如果在国内的话,大家都在讲国人的素质怎么怎么的,但是如果你一旦生活在国外,或者生活在什么地方,你整个气质可能也改变,所以说是先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有思想意识的一个进化。




我们谈了这么多关于大数据的一些想法,接下来我再把它收回来。我前两天看了一本书叫《阿纳丝塔夏》,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它说每一粒种子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宇宙信息,这些信息它的数量,就是它的庞大量,远远大于任何人为的大数据,而且它通过这些数据,它知道怎么样吸收日月光芒,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绽放出它的一些光彩,这也是一种云计算跟一种大数据啊,这是自然的力量。


这样的话,又引出下一个观点,我认为当我们在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其实是在道法自然。一棵植物,它的枝桠跟天空的相连,它的根系跟大地的相接,本身就是一种互联网。所以说,包括我刚才讲的一颗种子,它本身就有丰富的大数据,所以当我们谈论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的时候,我们都是在道法自然,这样的话,当我们在一个科技公司工作,非常忙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我们忙来忙去到底在为什么?我们始终不要失去我们的本心,道法自然,向自然学习。


我们常常在想,城市到底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还是让我们生活得更糟糕?我们在问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确实,在某些方面,生活因为城市而改变,确实变得更加美好,在某些方面,确实让我们生活得非常不好,比如说雾霾这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如果说你在农村,它存在吗?它不存在,这都是一种城市病,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些科技手段,我们在向自然学习一种方式,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这种科技的进步,应该帮助我们弥补和矫正城市文明进程当中,从人们离开乡村后,生活方式的缺陷与缺失,以及人与自然的一种失联。今天我们的所有讲者都在讲人与自然怎么建立联系,人与食物怎么建立联系,人与美好怎么建立联系,都在想方设法,想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所以说这也是科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回到我们最开始,城市文明的这样一个发展之殇,那么一座城市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们从乡村到城市,城市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如果仔细来想,我们的食物,我们的交通,我们所有的一些环境,其实不外乎16个字,就是“青山绿水、民生幸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是一个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相信数据一定会连接梦想,谢谢大家。



点击名字,查看食话分享大会现场视频

陈立 | 锡芹 | 叶文侃 | 路易 | 桃二 | 周大宝

滕军康 | Roman | 刘益平 | 琪琪 | 林珂 | 韩省华

庞颖 | Alex Mok & Briar Hickling | 倪进庄 | 大瞿 | LuLu | 徐征洋

潘兴祥 | 老波头 | 寺尾千佳子| 赵博 | 朱华夏

徐嘉 | 管家 | 董定珠 | Franck Pecol | 王令凯 | 张新宇

张岳 | Julia Zotter | 郑斌 | 卢丹 | 汪一昕 | 林国平

Gerald Furtado | 小鱼 | 陈旻 | 食家 | 成爱国

唐建军 | 阿彬 | 老童 | 毛晨雨 | 张卫星 | 滨斌

左壮 | 林琪 | 谌涛 | 林家驹 | 王小冬 | Davide Croatto & 张雷

安峰 | 王勇 | 顾勇 | 冯文 | | 马坤山

王建荣 | 夏琛 | 林勇 | 阮浩耕 | Yoga | 张士康

Erica Huang | 伯恩 | 张如愚 | 知其白 | 王婧 | 童启华



图丨念灿华

责任编辑丨绿绿



文艺连萌 |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