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月书10本 | 人附着于生活,犹如珊瑚附着于岩石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1月书10本:

人附着于生活

犹如珊瑚附着于岩石




10


《西方儿童史

/ (意大利)艾格勒·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亚 主编


卞晓平 申华明 译


没有什么正经的历史记录会专注于儿童,这也是如今研究儿童史的挑战和趣味所在:研究者必须去关注那些相当民间的东西,例如教育机构、儿童文学、童谣之类。时代的变迁,当然是这部厚重的作品的关键线索:1900年后是一个“儿童的世纪”,孩子不再被看作有待长成的成年劳动力,而是一个以金色童年的名义、需要得到关爱和保护的人类群体。



 


09


《索拉里斯星

(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著
靖振忠 译



当冷战进行到几乎快要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索拉里斯星》问世了。三个科学家,也是三个典型的“冷战人”,在遥远的索拉里斯星上寻求与海洋的对话。寒冷、巨大的海洋是那星球上唯一有生命的东西,地球人的努力当然要失败,最后,他们决定用X射线轰击那大海……

 

这个恐怖而悲伤的故事,证明了人类的愚昧,就像卡夫卡所冷眼观察到的,人总是出于恐惧而傲妄起来,越觉得自己受了冒犯,就越是采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而浑然不觉得自己有错。莱姆对这智海的描写,神秘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与海洋对话,这种构思太神奇,这个设定的隐喻性也太值得深思:他至少讽刺了人类的野心勃勃,像春秋时期用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方式来称霸,却对近在身边的同类关闭心门。当海洋将科学家的记忆和梦想中的人物发送给他们时,他们都不敢跟这些模拟的人物对话。他们都是恐惧的俘虏。

 

小说的后一半是相当沉闷的,而且似乎永远不会结束。但这算不得莱姆的失败。他是太忠实于他的现实感受了。



 




08


《穆罕默德与查理曼

/ (比利时)亨利·皮朗 著


王晋新 译


“在比利时这样一个国度中,能够孕育出皮朗教授这样一位伟大学者,实乃一件令人难以置信之事。”英国中世纪史学者F.M.鲍维科说。皮朗呕心沥血写作的《比利时史》,从世纪之交开始出版,到1932年才出齐,他在生命最后的十五年里(1935年逝世),被比利时人誉为最伟大的公民,这一荣誉相比他的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言都不值一提: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之前离世,也许,他持续的工作正是为了忘却悲伤。

 

本书的主要论点是,“查理曼所创建的帝国是穆斯林所造成的欧洲平衡破裂的一个关键点。”原因在于,穆斯林的崛起使得罗马教廷的权力限于西部地区,同时,穆斯林对西班牙和非洲的征服,客观上给查理曼崛起、法兰克王国一度称霸创造了条件。皮朗的论断,助力了一种全球考量的历史学视野的形成,东西方貌似殊异的历史路径之间被识别出、建立起了种种联系。



 




07


《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

/(意大利)吉奥乔·阿甘本 著


潘震 译


“人怎么会有罪?”卡夫卡提出的问题一向击中要害。他是个深度沉浸在犹太教的文化沉淀之中的人,在这种文化里,拉比故事已经多次讨论过罪的问题。撒旦曾指控上帝说,你,世界之主,纵然能展示你所有的力量来谴责我,可是你指控我的力量却终归不属于你——阿甘本将这个故事引述到他的《业》之中,从而开启了一场有滋有味的研究。

 

阿甘本的小篇幅著作不少,但使用的思想资源却异常丰富。本书是又是一个明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本雅明、阿伦特等等各自出场;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犯错的原因只是无知罢了,而亚里士多德却启动了通往地狱的罪的列车,圣奥古斯丁和康德在沿途留下了他们的理论印记。阿甘本还批评了阿伦特《人的境遇》中对行动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混淆。需要保持专注的阅读,来感受书中思想的冲击力。



 



06


《冷战的终结:1985-1991

/(英)罗伯特·瑟维斯 著


周方茹 译


如今我们终于有机会读到对冷战结束、东欧剧变这段历史的翔实书写了,尤其重要的是,在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站在某一种特定的立场之上,不需要到处看到令人遗憾的教训,也不需要一再地钦佩谁或是咒骂谁。想必当年的人也一定有过“有幸(或不幸)见证”了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的感觉吧。瑟维斯的写作传达出一种如今已丧失了全部风韵的时代气氛:高层的决定至关重要,同时,大众的选择不可预料。



 



05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英)马修·恩格尔克 著


陶安丽 译


人类学家的写作,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枚举罗列:人类学家惯于罗列式的书写,谈一个问题,讲一个现象,讲着讲着就出现了一长串彼此并列的词语或概念。当然,与其说他们罗嗦,不如说他们对周详、严密的追求达到了高度自律的地步。

 

恩格尔克在这本书中大略对此做了解释。他说,人类学家最重大的敏感之一,是清除对世界各地的人的固有假设。他们放下所有的成见去看人,他们希望忘记自己所来自的学府,所出身的国家,而融化到自己所观察的人之中。为此,他们在书写时也一定会力求避免片面,尤其避免那些概括性的论断,而诉诸具体和详细。

 

人类学家常给人以谦逊、开放、自然幽默的印象,因为他们以拓展“人类”的范畴,以肯定差异为己任,他们一直在告诉那些更“文明”的地区的人说,不要傲慢,不要轻易地将那些仍然受到宗教的限制、仍然受制于生产水平地低下的民族和地区视为“落后”,而要懂得自己的存在方式并不是世上的唯一,更谈不上是自然的存在方式。以恩格尔克的看法,优秀的人类学家,既能做到不把他人“异国化”,同时也不把文化差异降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他的书中也偶见幽默,当他讲述他自己在津巴布韦实地工作中的经历的时候。



 




04


《有诗自唐来

/(美)倪健 著


冯乃希 译


在传颂那些妇孺皆知的唐代诗文的时候,可曾有人想到过,这个文本问世是在一千多年之前,它为何能传到今天?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传播者、诵读者、评论者,怎么可能做到统一版本,不出偏误?而最初的作者是否也预期过这件作品能够流传很久,以及,预期到了它将很难保持它的本来面目呢?

 

诗文是有物质载体的。倪健的这部作品,英文原名的直译就是“以语词表现,写在纸上”,强调了这是一项对载体和传播的研究。像他的导师宇文所安一样,他打开了一些会让对“唐诗宋词”只有俗见的读者感到陌生的窗口。他的考古学视角,是我们格外欠缺的,我们很少去推究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品和作者,是如何得到认可的,更不会想到,我们所熟悉的一首诗,可能是成百上千个与它有区别的版本之一,它与它的作者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更远,也更复杂。

 

书中提出的众多学术观点,既严谨又洞察力十足:例如他说,中国古诗研究的一个习惯做法,就是根据个别字词的使用来衡量作品的成就。他并无批判的意思,却足以让我们发现,市面上九成以上的古诗“鉴赏”类话语都那么陈旧无聊。



 





03


《不对称扎加耶夫斯基诗集》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


对一个一流作家的认可,“收放自如”可谓是最起码的一句评语了。扎加耶夫斯基这本2014年的诗集,任意抽一首来读,都是在证实他的收放自如已达到了怎样的地步。有些诗,例如《1995年夏天》,乍读来像散文,不由有“多敲几下回车键”之疑虑,可是读后回味,才觉得适时的换行是这首作品之优秀的一部分;有些诗,如《童年》,题目很大,篇幅又很小,区区十六行文字里摄取的意象东鳞西爪,毫无规律,但却又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美作。

 

写诗的“熟练工”,是那些掌握了一些屡试不爽的套路的人。可是对于扎加耶夫斯基,我只能用很俗气的词语说,他的熟练,他的自如感,是大大突破了套路依赖的。在《翠鸟》中,他把疾飞的翠鸟写作“这粒色彩斑斓的子弹安全地击中了/岩石嶙峋的海岸,它的巢藏在那里”,然后,一个转换,鸟巢就变成了“一个避难所,一个栖身之地,在那里/思想点燃而不被摧毁,/一座监狱,它将我们从冷漠之中释放”,他进而想到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矛盾修辞法”,又进而想到“有时也是一首诗,/几乎是一首十四行诗。”

 

这里的变化不会在其他诗中有重复。能够设想到的有限的主题,在这本书中以无限的角度呈现,以至于你不会去想到主题的存在。诗集本身很小,一小时可以读完,而偏爱其中的任何一首诗都是理所应当。



 




02


《策兰传

/(德)沃夫冈·埃梅里希 著


梁晶晶 译

我们之所以能认识那些出色的流亡者,是因为他们留下了作品;而随着我们读解他们的作品,我们会明白创作是他们流亡中的刚性需求,甚至说,他们是为了创作而流亡的,他们用这样设定的目的来缓和流亡的被强迫性,以及种种丧失的痛苦。但是,他们所用的创作语言,往往反而对他们构成了进一步的折磨。

 

译者圈对策兰,似乎一直有种带有火药味的“情结”,似乎翻译策兰就意味着要和同行比个高下;策兰的诗一向不易理解,因而译者们也就格外在乎谁是谁非,谁是“正解”谁是误读。从这本传记可见,策兰刚走上写诗的道路时,也是受制于文句意象的晦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么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要么被人以策兰厌恶的方式对待。

 

这本传记对于理解策兰的诗,并了解他为何这样写作,是大有帮助的;尤其有价值的是,埃梅里希对当年的批评家们做了批评,他指出,策兰的艰苦努力,是因为上述悖谬所致,即他必须用他的仇敌的语言来写作,他在寻找自己的声音时,必须与心中不可愈合的创伤搏斗。当《死亡赋格》受到赞誉,被称为是诗人对奥斯威辛恐怖的“克服”和“清洁”的时候,策兰内心充满了失败和厌世感。

 

策兰的奋斗之路也是一个与个人心事反复纠缠的过程。战后,从罗马尼亚,到奥地利,再到法国巴黎,他一步步离开了熟人和朋友的圈子,成为百分百的流亡者,他重建自己的身份,读大学,做翻译,娶到妻子,找到称心的住宅,写作;他通过生活和工作来逃离德国,逃离那些事实上不能再对他构成威胁的德国人,“逃离由说德语者构成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氛围”。然而,总是有沉重的东西在陪伴着策兰,他的灵感依赖它们而存在,它们是他日喝夜喝的“黑牛奶”。这本书篇幅不大,可是处处给人留下了意在言外的印象——和策兰的诗风吻合。



 




01


《卡夫卡谈话录

/(奥)弗兰茨·卡夫卡 口述 (捷克)古斯塔夫·雅诺施 著


赵登荣 译



人们附着在生活上,就像珊瑚附在岩石上一样——要是卡夫卡的这个比喻还没有流行开去,我希望那是因为它太彻底了,对人的刺伤太强了。“他们比那些原始生物还可怜得多,”卡夫卡接着讲,因为它们没有石灰质外壳,只是分泌腐蚀性的黏液,把自己同别人隔离开,“使自己更加软弱,更加孤独。”

 

这一番话,是卡夫卡在他的保险公司里,面对前来向他打听公司内部调整的情况的职员说的。卡夫卡说他不知,那职员怒冲冲而去。雅诺施也在场,说此人“真是个狂妄的粗人”,卡夫卡摇摇头,说他只是“害怕”,害怕自己丢饭碗,也害怕自己不能好好待人。在这本谈话录里,恐惧,怯懦,害怕,是卡夫卡对他遇到的普通人最常用的描述,因为害怕,人们分泌黏液,远远地避开他人,愈益成为孤岛。

 

这本篇幅不算大的谈话录,多少借鉴了《歌德谈话录》的写法,并非仅仅是对话,而是有场景,有叙事,有动作、表情、言谈的细节,有突发事件,从中还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奥匈帝国瓦解后,新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里种种新事物、新现象,例如传媒业,电影业的发展,以及犹太复国主义这一条对卡夫卡和雅诺施而言,已经相当明显的“暗流”。卡夫卡经常纠正雅诺施的印象流,用更深刻、更彻底的观点来深化他们的交谈,当雅诺施在1919年说到社会失序、许多人破产,贸易、工业、食品供应都被毁坏时,卡夫卡严肃地讲,贫穷只是表象,而实质是,在以工厂生产和逐利为主宰的社会里,人只是被用于增加资本的“老式工具”,是“历史的残余物”。

 

这样的观察当然是对他的《在流放地》等小说名篇的直接阐释。但它也再恰当不过地刺中了我们的当下经验。


 



往期回顾


10月书10本 | 我总是在余额充足时设想我的透支

8月书10本 | 不要吝惜对蠢货和庸人的赞美

共读 | 《火中之圈》阅读小结

看书 | 神奇的1922年,以及决定20世纪心智格局的伟大作家

7月书10本 | 像三明治一样披挂起来的人

共读 | 《虔诚》阅读小结

共读 | 《列维先生》阅读小结

共读 | 《娃娃女王》阅读小结

6月书10本 | 思考的热情果断地燃烧一切

5月书10本 | 趁早出名,然后毁灭吧赶紧

3月书10本 | 每个能够写诗的时刻 都被写成了诗

2月书10本 | 无心了解别人、却总在自曝疮疤的国家

看书 | 布罗茨基在北方的顿悟

看书 | 简·莫里斯打出最后一颗子弹

1月书10本 | 我的家乡是一座无足重轻的城市

12月书10本 | 唯一重要的是能够愉悦思想

看书 | A.J.P. 泰勒:拒绝成为沉闷的生物

看书 | 乔治·斯坦纳:身为犹太人的复杂的荣耀

看书 | 《隐》:怎样的春秋,怎样的大义?

看书 | 厌世也是作家的一种生产力:关于《与Y教授谈心》

10月书10本 | 黑格尔从来没有讨论过羊水

9月书10本 | 和他处于同一时代是多么幸运的事

看书 | 7月书10本:在屠杀的现场也有光合作用发生

看书 | 6月书 | 温柔地击破那个幸存者的光环

5月书10本 | 最可取的心境是谨慎悲观

看书 | 残酷居所——敖德萨

在荒诞中重读加缪和萨特 | Naive咖啡馆vol.07

看书 | 没有掘过墓的人,哪能前往死海之滨

祝复工安康,复健顺利,复读的无怨无悔:春书10本

小说与疫病:当文学穿过灾难之门

看书 | 知识分子一旦坐下,他的声音就将越来越小

看书 | 吉姆佩尔,有头脑的傻瓜或无罪而忏悔的人

看书 | 抓紧空气:赫贝特的诗

看书 | 《客居己乡》:匈牙利犹太人的死与生

10月10本书 |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看书 | “灵魂三问”后的第四问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