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庚子年冬月十一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465

阅读时间 | 14 分钟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四和专题会议五““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宁志中总规划师做题为《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志愿者、中央美术学院苏佳,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宁志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  总规划师

本人在前两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竞赛评优工作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方案都会涉及到旅游。当时我就提出一个疑问,能不能不用发展旅游的方式也能振兴乡村?对于我们从事旅游、地理工作的人来说,每个地域都有它一定的适应性,不是每个地域都适合发展旅游。同时,我也发现大家很重视一些景观、建筑物的改造及美化等,也就是注重空间和设施的建设。因此,本次报告将就产业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本报告主要讲三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来说确实有很明显的作用。中国近十年以来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在很多贫困地区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2.

基于产业来讨论,包括资源、产品等,以及跟市场的结合问题。

3.

从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探讨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驱动乡村发展

1

乡村旅游的兴起

乡村旅游在我们国家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目前全国确认的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是四川郫县。当时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很多货物需要从西边往成都运输,大量货车司机停留在郫县吃饭,便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兴起,具体时间是1983年。


同期还有浙江富阳的一个“洲”,很多杭州市民周末过去钓鱼,由于在“洲”上,交通不方便,所以市民一般都在当地待上一整天,由此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当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去考察之后提出了一个词叫“农家乐乐农家”。


从此以后,国家开始有秩序的从部门层面推动发展,到国家层面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到最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里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字眼也出现得越来越多。


下图是2012-2018年全国旅游人次的统计数据。到2018年全国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55亿人次左右,意味着全国人均出游了4次。旅游总收入超过了5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旅游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4点几。由于支柱产业需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因此还没有达到国际通用的支柱产业的标准。国家给旅游产业的定位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还需要继续努力发展旅游。

下图是2012-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和旅游人次的统计数据。农村居民的出游次数在提高,说明我国城市和乡村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人次接近总旅游人次60%,说明乡村旅游是旅游业里的主要类型和消费形态。

2

乡村旅游的作用

从旅游业视角

这是增量资源,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链延长。原来的旅游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比如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的旅游,乡村旅游对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增量。

从供给侧视角

乡村旅游结合了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把旅游业和农业原本封闭的状态相互打开,打开产业边界,两者相互融合。大量城里人去乡村玩,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形成了乡村发展的基础,从而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从乡村视角

由于城里人、钱、信息流、物流等的到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多样化,过去只能做农业的基础材料和产品,现在可以适当的加工;推动乡村地区生活现代化;科学开展乡村旅游还可以推动乡村地区生态原生化,当农民知道城里人过来看自己眼中不值钱的东西并为之付费时,就会把它保护下来,于是提升了农民对乡土文化、田园景观保护的自觉性。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旅游对于重振乡村地区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重振产业活力

通过植入新的产业,带动农业生产。把原来闲置的生态景观和房屋甚至人都充分调动起来,对重振产业活力很有好处。

重赋文化魅力

农民以前觉得乡下的东西一文不值,当新时代到来后,发现城里人对农村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树立了自信心,开始了积极主动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

提升乡村环境

改善乡村治理

城里人过来会带来很多的信息流。乡村旅游会促使乡村事务产生新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后,会对原有治理体系产生一定正向触动。群众自然而然的相互组织,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等的积极性。

提升农民技能

一方面提升了农民非农生产的技能,原来只是种地,旅游业发展后,要为游客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乡土文化记忆的保护。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原有乡土文化的价值开始衰退,导致文化消亡。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的激发,农村居民重新拿起原来的乡土记忆和文化,这是对乡土文化的主动保护和传承,是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程。

4

实施乡村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产业去农化现象严重

很多地方把原有的耕地或农地种植大片草地、花园。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短期旅游业项目。最好的方式是把农业种植业和旅游结合起来。例如扩大花卉生产规模使其成为一个产业,在花卉生长过程中开展旅游项目。把农村土地产值率提高起来,才是振兴乡村最要紧的事。

产品同质化

多数乡村旅游规划都异曲同工,只在景观上不一样,实际上产品比较雷同。

空间碎片化

很多乡村在振兴过程中是以点状的方式进行开发,缺少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区域整合。

主体是小微的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主体,但牵涉到产业组织问题,所以现在的乡村旅游主体没有形成规模化,从而造成主体数量太多的问题,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及效率低,面临的竞争风险变大。

组织比较散乱

也有相对做得比较好一点的,例如浙江湖州,乡村旅游的分工已经细到一个县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协会下面有分会、分片区。组织建立起来后,能形成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效率。

投资沉淀

例如很多基础设施有在地性,投入进去之后是拿不走的,也会牵涉到农村的产权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首先理解乡村旅游的本质及其发展要素。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具有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技术性、组织性、制度性;其要素包括资源、产品生产、市场、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

乡村旅游的本质及发展要素

乡村旅游资源与产品

1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可分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两大类。

2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主要分为地文景观(山丘型旅游地)、水域风光(河段、湖泊与沼泽、湿地、泉)、天象与气候(特殊天象观察地)、动植物资源(动植物栖息地观赏地)

地文景观

水域风格

乡村田园景观

田园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田园风光景观(梯田、水乡、旱地景观)、林区风光(森林、种植园景观)、渔区风光景观(海洋渔场景观、淡水渔场景观)、草场景观(草山草坡景观)、乡村景观通道(交通型景观通道、生活型景观通道)

农业生产景观

渔区风光景观

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

主要包括聚落文化(特色街巷、祭祀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展示演示场馆)、游憩场所(旅游度假区、农业生态科技园、农、林、渔家乐)、居住地与社区(乡土建筑、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书院)、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塔形建筑物、楼阁亭台、建筑小品)、归葬地(墓群、名人古墓)、交通建筑(港口渡口与码头、桥)、水工建筑区(水库及观光游憩段落)

聚落文化

居住地与社区

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

主要包括人物记录(人物、事件)、艺术与文化(地方文化、特色服饰、民间演艺)、民间习俗(民间节庆、宗教活动)、现代节庆(旅游节、文化节)

人物记录

民间习俗

乡村旅游商品

主要包括当地特产(风味食品、农林畜产品与制品)、乡村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传统工艺、现代手工艺品)

当地特产

乡村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

3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做乡村旅游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梳理,并做出评价,对资源进行分类分级。


评价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资源要素价值

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几率及完整性。

资源影响力

包括知名度影响力、适游期。

资源的附加值

包括环境保护与安全问题等。尤其是北方乡村地区的适游期有限,且农村地区春耕时的适游期也有限,都会影响乡村旅游的组织及设施的配置。

4

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耕,宿、赏、食、游、娱、研、售等八大类型。其中:

包括乡村耕作体验、家庭和单位以休闲消费为目的的农耕,如市民农场。

宿

结合乡村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的个性化住宿场所,农庄式田园生活环境,体验农庄生活。

乡村田园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验及相关乡村生活、节庆等活动。

特色乡土鲜食及深加工,以及旅游商品。

田园风光、休闲农业游览。包括观赏观光、节庆赛事观光、农事观光等项目活动。

农旅休闲活动体验。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等。

以农业农村农事等知识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以活态馆等为主要形式。

乡土特产批发零售业,包括传统特产市场销售和文创市场销售,厂家直销、网销等。

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5

乡村旅游资源与产品特征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乡”

体现在自然的乡村生态。乡”与“城”对应,包括乡村的区位、聚落形态、空间尺度、人口密度、自然环境等。

“土”

主要是人文方面,体现在农民生活。“土”是地域性,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生活事项,以及相应的文化特质,代表着质朴、保守、勤俭、传统和古老。具体体现在民居、服饰、饮食、歌舞及商品等方面。

“农”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指农事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场景,以及衍生的生产文化等。重点体现农事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包括田园景观、林区风光、渔区风光等。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

所有产业发展都会有政策,没有政策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会受限。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政策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特色化

发展旅游关键要追求特色,虽说十里不同乡,但是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2

发展区域化

包括怎样成片打造乡村旅游区,怎样处理好村和村的关系、村和旅游景区的关系、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等。将旅游点连片区域化发展,有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选择。

3

资源资产化

由于集体两个字的模糊性,各种法律没有明确界定,乡村的旅游资源只能说是村民共有。资产怎么分配?有哪些权力?最后怎样评估?这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是导致乡村旅游没法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因而,需要重点开展旅游资源资产化评估,进行资产确权登记,探索新发展模式。

4

建设同步化

包括各部门规划同步、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同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开发同步等,具体建设项目包括道路建设、市政设施建设、改水改厕、危房改造等措施。

5

主体市场化

重点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例如把小而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其市场化。

6

技术保姆化

指提供全过程、全方面、一站式技术指导服务。如江苏宿迁《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00号)提出全面开展保姆式帮办工作,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积极指导和引导农户自主创业、引入社会资本等,以提供全方面指导服务。

小结

结合以上分析,对从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

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起点还是产业振兴。

2.

乡村旅游是产业,应该遵循“资源——产品(项目)——市场——政策”发展规律,从资源、产品、市场、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从空间和设施上去考虑。

3.

“乡村”分布了我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老少边穷”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地区,由于远离城市和现代化生活,保留了很多让人惊奇的旅游资源。

4.

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区域比较性,比较因素包括资源本底和市场区位等,这是由于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导致其价值的不同。

5.

“乡”“土”“农”,既是乡村旅游的资源,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点。

谢谢大家!

图文 | 苏佳、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